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牧童》教学教案

《牧童》教学教案

时间:2023-07-10 10:40: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牧童》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童》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牧童》教学教案

《牧童》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1. 认读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智慧树乐园挂图。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 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拱 翘 抹

  体验识字── 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1)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2)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3)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五、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牧童》教学教案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培养优秀的品质”,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很多,课文篇幅较长,寓意深刻。在课时分配时把识字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一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进行识字写字教学(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课文《画家和牧童》。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把画家和牧童连在一起的吗?

  生: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画家虚心接受的的事。

  (二)自读自悟 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 师: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你们知道什么是著名吗?

  生:有名,画画得好。

  师:从哪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得画家呢?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位著名画家得句子。

  2.画好的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注意,要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学生汇报到哪句教师就应引导到哪句,教师要把每句话该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后有感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下为几句重点句的汇报)

  汇报A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戴嵩画的画十分好,有许多人观赏。

  师:听老师读“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有什么不同吗?

  生:老师这么读就听不出来戴嵩的画特别好,也许挂出来好久才有人看,加上“一…就…”说明画刚挂出来就有人观赏。

  师:这就是关联词“一…就…”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生:班长的作业一交上去,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生自由练习说句子)

  汇报B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戴嵩的画好?

  生“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说明看画的人都称赞。

  生:“争着”、“花大价钱”也可以看出他的画好,都愿意买。

  师:你能把理解到的意思读出来吗?

  汇报C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家的技术多高超呀!谁还愿意读?

  学生自由读,学生互评

  相机鼓励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好象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的画画,大家都试着读读。

  汇报D句:“围观的人纷纷夸赞”

  (1)(请学生读商人的话)

  师评价:这样读大家好象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老师听出来了,你这位商人都要买画了是吗?

  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画出“称赞”一词)

  (2)(请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心里想些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听了这位教书先生的话,让我们感到这幅画真的画活了!这样才是赞扬别人!(学生画出“赞扬”一词)

  (3)师:你从画下来的两个词发现了什么?

  生:是一对近义词

  师:文中还有他们的一个兄弟词,你找到了吗?

  生:夸赞。

  师:这就是作者在用词上的讲究,避免了重复,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推敲用词好吗?

  4.说话练习,理解“纷纷夸赞”一词

  师:上文说“纷纷夸赞”啊,老师怎么就听见教书先生和商人两个人在夸赞呀?你还能想象出有其他人会怎样夸赞吗?

  生:还会有他的家里人夸赞,比如说他父亲会说:“儿子,你的画太好了,我真为有你这样的孩子而骄傲。”

  生:还会有朋友来夸赞:“这牛好像活了一样,你真的太牛了!”

  生:还有过路的人……

  师:对,这才叫纷纷夸赞!

  (三)图文结合,品读课文5、6段

  1.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出示课文插图)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画错啦!画错啦!”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谁还愿意读牧童的话?

  生:读

  师指导:牧童“挤”进来“大声喊”,他多么迫不及待呀!谁还想读

  生再读互评

  师评价:你读得真好,人们都在夸赞他,你这么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肯定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生:我看到了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摸着头。

  师:你想想,他们会在想什么呢?

  生:他们在想“哪画错了呢?”

  2.师:面对小牧童的批评,其他人都惊呆了,而大画家戴嵩是怎样做的呢?

  生读: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的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互评,读出和蔼的语气。

  师: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戴嵩很虚心,真心实意地接受批评(板书“虚心”)

  3.师:人们都在想“哪错了呢?”大画家戴嵩也急于知道哪错了,你们知道吗?

  生读牧童的话──互评──再读

  4.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导生体会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品质,并板书“勇敢”

  5.你想对牧童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6.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读最后一段──互评──再读(读出画家的谦虚)

  7.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板书“虚心”)你想对大画家说些什么吗?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现在请小组分角色来读课文,看哪个小组在把握人物上做得最好。

  1.小组练习 2.指个别小组读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是这著名的画家接受了小牧童的批评,最后他才画出了真正的《斗牛图》。你们愿意看吗?(课件展示《斗牛图》)教师讲解,并说明此图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

  2.这位虚心的画家戴嵩以画牛为擅长,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观察之精微,技巧之高超。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三牛图》、《归牧图》。(课件展示)

  3.小结:(全文完成板书)同学们,有句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孔老夫子也有不能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可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伟大,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位谦虚、知错就改的画家戴嵩。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能够有所收获。

  情趣盎然的课堂──执教《画家和牧童》公开课随感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感情丰富,形象生动,内涵深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当我在自治区教学能手比赛中抽到这个课题时就想,如果在教学时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之中,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巧妙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时──“情趣”在这里发芽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把握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和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上课前和学生谈谈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上公开课前对学生说:“同学们,能和大家在这明朗的早晨一起学习,我非常高兴,一句话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老师相信这节课能带给我们一天的好心情,你们相信吗?”接着我又向学生了解了几天前他们在同一会场上另外一堂公开课的情况,让他们互相说说课上谁表现的最好。听完学生的评价,我富于鼓动性的指出最出色的学生的标准“注意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的学生就是最出色的学生,谁有信心做这节课最出色的学生呀?”学生齐刷刷的举起了小手。我及时充满信任的说“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让咱们上完这节课见分晓吧!”接着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课堂。

  这一番充满鼓励和信任的谈话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一定会受到激发,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趋力。

  二、品读感悟时──“情趣”在这里生长

  在品读感悟时,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之入情、入境才能有效地品味语言。只有学生真正投入,才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学生的任知水平有限,有时即使感悟到也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此时教师的渲染、示范就显得尤位重要,能迅速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学生画出很多能表达画家著名的语句,可是在读的时候不到位。例如:在指导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我去掉“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感觉意思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感悟到“老师读的好象大画家戴嵩的画挂出来并不是马上有人来看,这画不一定好。”接着再让学生去体会读,学生就能抓住重点词读好这句话了。再比如:读商人、教书先生的话时,我引导说:“这是位年轻的教书先生,哪位是留着长胡须的教书先生?”“听了这位商人的话,我感觉到他马上要花大价钱买画了。”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在感悟人物品质时,我采用分角色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读书时的兴趣经久不衰。

  三、创造表达时──“情趣”在这里绽放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角度看,他们的情绪不可能始终处于高涨、紧张的状态,总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心理疲劳,这往往是一节课的的平淡之处,如何在这时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创新意识比较强,在教学《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我设计几处创造性的说话训练,例如“想象一下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还会有什么样的人,怎样称赞戴嵩的画呢?”,“当牧童挤进来大喊‘画错了!’时,刚才纷纷夸赞的人们心理会想些什么呢?”。这些创造性的说话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文学到最后,学生已感悟出两个人物的品质。我在这时设计了“你有什么话想对虚心的画家或勇敢的小牧童说吗?”这一创造性说话训练的环节,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被调动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时──“情趣”在这里定格

  新课标提倡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把教材用“活”。

  在完成《画家和牧童》的各项教学目标后,积极进行教学拓展,把文中提到的《斗牛图》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并将唐代画家戴嵩的人物知识和其他两幅闻名的作品进行了简略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在这里进行了升华,此时此刻结束这节公开课,更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

  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情趣都很高,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接受知识,教师也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谓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短评: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语言训练,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尚未解决好的问题。体会言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应该说为阅读教学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设计,在这一点上体现得较为充分。是如何体现的,文中的例子很好,如“一……就……”的教学……。

《牧童》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品读句子,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 我们继续上21课,生齐读课题。

  二、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

  (一)同学们,文中的第一句话就说:

  (PPT出示: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生齐读)为什么说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呢?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PPT示默读提示)

  板书:著名,进而引出画技高超

  (二)品“著名”,体现画技高超

  1、关联词“一……就……”,体会画技高超

  (1)我们先看第1自然段,有同学从这一段中找到相关句子吗?

  (生读句子,PPT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里有关联词——“一……就……,关联词有什么作用?

  齐读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小练笔:用“一……就……”造句(指名说)

  2、通过句式“一会儿……一会儿……”体现戴嵩作画本领高超。

  (1)师:戴嵩的画技高超还体现在哪里呢?请在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生答后PPT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2)理解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这句话中有不懂的词吗?(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生提问就请生解答,接着PPT出示两幅图,让学生区分)

  指导朗读: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画画速度快、熟练)你能读出很快来吗?(生读)

  师:是的。这位画家画技娴熟,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3)小练笔:请用“一会儿……一会儿……”写一个句子,写到98页的读读写写上。一分钟后请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感受戴嵩的著名。

  (PPT示第一、二自然段,齐读)

  3、纷纷夸赞----戴嵩的著名

  (1)师:同学们,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人们是怎样称赞的。自己来读一读。

  生汇报后(指名读)

  师:(重点指导出学生夸赞的语气。)

  师:戴嵩画画不仅速度快,而且画得像,称他是著名的画家,的确是名不虚传呀!那么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你觉得还有谁会称赞?

  师:是啊,有这么多人都在称赞戴嵩的画,所以书上说是——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板书:纷纷夸赞)

  (2)积累词语:夸赞,称赞,赞扬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读得句子当中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呢,发现了吗?看!你发现了,说一说。

  三、5-6自然段,抓重点词,体会牧童和戴嵩的品质

  (一)通过“炸雷、挤、喊“词体现牧童勇敢

  1、师:戴嵩画的画可真棒,正在大家纷纷夸赞之时,一位牧童挤进来大声喊?他喊了些什么?

  (出示PPT:“画错啦、画错啦!……”)

  指名读(大声,引导抓住重点词朗读,体会品质)

  (请齐读这句话“画错啦,画错啦!……”,重点词颜色变红))

  2、小拓展:当牧童说“画错了”的时候,围观的'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二)通过“和蔼、很愿意” 、“惭愧,连连拱手”体会画家虚心

  1、师:这个牧童竟然说戴嵩画错了,可见他是个……?听到这句话,戴嵩有没有生气?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从他的话和动作中,你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虚心、认真、谦虚。从“和蔼、很愿意”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朗读,体会情感)

  (PPT出示戴嵩的话,“和蔼、很愿意”变红颜色)板书:虚心。

  2、师:戴嵩的虚心还表现在哪里?课文哪里有写?

  引导生从“惭愧,连连拱手”体会虚心,教学反思《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生汇报完后PPT出示句子,“惭愧,连连拱手”变红色)

  师:你们觉得戴嵩有名仅仅是因为画画的好么?还因为什么?

  (引导答案:不是,还因为他很谦虚。他有优秀的品质。)

  (三)体会牧童的善于观察

  1、师:这样一个大画家,他可真虚心。那么到底哪里画错了?

  你能指出来吗?牧童为什么知道戴嵩画错了呀?请小组讨论。(PPT示自学要求)

  (指名回答)

  2、出示斗牛图与赶牛蝇的图,让学生再次读并正确区分。

  (生讲完后板书:善于观察

  3、小结

  戴嵩知错就改,看他把《斗牛图》改成现在这样了,(PPT示图片)连乾隆皇帝都在上面题词了呢,这幅画和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四、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称赞谁?(生汇报)

  五、作业

  1、课后与同学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教学反思

  1、通过关键词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和虚心

  课文的第1-4自然段主要描写戴嵩的画技高超。通过引导学生从关词“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轻笔细描”、“浓墨涂抹”、等词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并且借助图片让学生理解“轻笔细描”、“浓墨涂抹”这两个词的意思,借助 生动画面,使学生易于理解。通过模仿围观人称赞的话语,让学生更加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同时也为牧童的勇敢指出错误的好品质做铺垫。在第5-6自然段的学习中,通过抓住“和蔼地”、“很愿意”、“请”、“连连手”、“惭愧”等词理解戴嵩的虚心,并且通过动作理解“连连拱手”一词。

  2、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用两幅图让学生区分理解哪一幅是斗牛图,哪一幅赶牛蝇图,图文结合更易于理解,同时也引出牧童善于观察的好品质。

  3、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中,两个教学目标都完成得较好,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够。例如在理解戴嵩的画家高超这一部分中已经花费了将近15分钟,这是超出我原先的预设,这也导致了在后面读的方面可能稍微减少了。而且在落实的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我虽然有设置了小组加分的环节,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没有很好地落实。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如果碰到学生冷场或者是回答的人数比较少时,我没有对学生采取激励之术,所以在整节课下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不高。在每一个句子的讲解完之后,我没有回归到教学目标的小总结,没有进一步巩固已教知识点。

《牧童》教学教案4

  原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教案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牧童》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⑴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⑵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⑶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⑷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⑸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寓教于乐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⑴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⑵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⑶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⑷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⑸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教学反思:《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

  本首歌曲,在教师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使我不得不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课堂场面异常火爆、热烈,几近失控。不过,幸好有老师课前准备的小粘贴作为奖励使这节课圆满地完成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种“热烈”进行到底,让他们真正的成为

  音乐课堂上的小主人,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小天使。

《牧童》教学教案6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词句、插图),斗牛图。

  2、学生:搜集画家的作品,预习课文。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画家?知道他们画过什么画吗?把你课前搜集的画家作品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画家牧童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生: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师:课文中的画家是谁呢?这位唐朝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师板书:和和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之间还有故事呢?

  (教师随机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21课,齐读课题:画家和牧童。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请小朋友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师:请你把生字在课文中连成词句(教师可提醒:与你的同位互相读一读。)

  (听老师说,小朋友要边连词边读,待会儿老师要走到你们中间,看看哪个小朋友连的又对,读的又好,你就是我们班的记词小专家。)

  (教师出示生词,并请学生上台领读词语。)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班的记词小专家还真多!如果你想成为朗读小明星的话,你就得把课文读好!有信心吗?

  三、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知道怎么默读课文吗?

  生:不用手指着读,不出声音在心里读。

  师:老师再给你一条建议,请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大画家戴嵩是怎么画这幅斗牛图的?

  四、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可结合学生读的有关大画家戴嵩画这幅斗牛图的语句,出示句子。教师有意识的范读。)

  师:小朋友,你们也试着读读。

  (学生自由读)

  (教师指名读)

  (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师评:大画家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得多认真,技巧多高超啊!你真是一名朗读小明星!

  学生互评(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就好像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地画画。你也是一名朗读小名星。鼓励大家一起读一读。)

  过渡:教师可在学生读完后,接着叙述: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小朋友,你往下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⑴ 教师指名读:

  (请学生读商人的话)

  师:商人说戴嵩画得太像了!是绝妙之作!该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评价:这样读大家好像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

  (学生标画出:称赞。)

  (教师结合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引导学生互评。)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大家想对他说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这样读在家感觉到这幅画真的活了一样,画得太棒了!这样读才是赞扬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

  (学生标画出:赞扬。)

  ⑵ 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和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的另一个词。

  (夸赞)

  教师小结:这三人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再去课文中读读这些夸赞戴嵩的话。

  师:书上说纷纷夸赞啊,怎么才两个人在夸赞呢?(引导学生想象还有戴嵩的朋友,家人、过路的人、大官等等许多人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画得逼真,像活了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才叫纷纷夸赞啊,看来这个画家还真了不起,这斗牛图画的还真像!

  (教师板书:了不起。)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⑴ 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牧童挤进来了,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教师适当点评: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并提出让学生读牧童的话。

  教师指导学生读牧童的话。

  (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小牧童是挤进来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评:你真是有爱读书的孩子,人们都在那儿夸赞他,你这样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都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⑵ 师: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伸着脖子,他们在想:怎么会画错了呢?

  ⑶ 师:可是戴嵩的做法真出人意料!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到底戴嵩的画错在哪里呢?快去书中读一读吧。

  师:(教师在黑板上贴斗牛图)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学生上台边说边改。教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你画的真好,这样才是斗牛啊!大家再来读读牧童的话,都做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教师相机小结: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他会非常惭愧,会连连拱手感谢小牧童,我希望他能改掉这个错误。

  教师小结: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

  教师出示戴嵩的《斗牛图》,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戴嵩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改掉了错误,终于画出了名副其实的《斗牛图》。

  五、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四人一小组,再读读周围的人、画家、小牧童的话,体会一下大画家和小牧童的了不起。

  (小组长分配角色)

  六、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师:请同学们课下将你知道的.画家和他们所画的画相互交流。同时也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画得好?

  【点评】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动手改画)中感受语言、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牧童》教学教案7

  原文

  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

  国王不相信,就把牧童叫了去。国王对他说:“如果你能回答我三个问题,我就让你住到我的王宫里来。”牧童自信地说:“请出题吧!”国王问道:“世界上的海洋中究竟有多少滴水?”牧童回答:“国王陛下,请您下令把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堵起来,不再让一滴水流到海洋里去,那样,我才能数清楚,并且告诉您海里到底有多少滴水。”

  国王笑了笑,说:“那天上有多少颗星星?”牧童要了一张很大很大的白纸,在上面画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随后说:“天上的星星就跟这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请你们数数吧。”那白纸上的小黑点,细小得几乎看不见,谁也没本领数清楚。国王又出了第三个问题:“‘永恒’有多少秒钟?”牧童马上回答:“波尼美亚有一座金刚石山,这座山高大无比。每一百年有一只鸟飞到山上来磨它的嘴壳子,等整座山都被磨掉的时候,‘永恒’的第一秒钟就算过去了。”

  国王点点头,拍着牧童的肩膀说:“妙,妙极了!从今以后,你就住到我的王宫里来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远近闻名、自信、密密麻麻、细小、几乎、肩膀、永恒”等词语;积累句子“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尝试学习质疑,了解牧童回答问题的方法。

  3、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思考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猜谜语。

  师:小朋友,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件宝贝。大家猜一猜,是哪四件宝?(依次出示)

  △东一片,西一片,隔着山头不见面。(耳)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着个黑葡萄。(眼)

  △红门楼儿,白门坎儿,里边有个嘻嘻孩儿。(口)

  △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想一想,都知道。(脑)

  师:“耳、眼、口、脑”交朋友,猜一个字。(聪)

  对呀!(出示:聪明)耳、眼、口、脑是我们的四件宝贝,如果天天用,月月用,我们就会越变越聪明!好,请大家准备好你们的四件宝贝,我们要开始学本领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聪明的格林兄弟创作的童话故事:30聪明的牧童(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一个放牛放羊的孩子到底有多聪明呢?我们来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

  1、听故事,想一想:为什么称他为聪明的牧童?

  2、请你带着问题再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研读课文,感悟智慧

  1、学习第二节,找出三次问答的内容。

  (1)国王听了不信,要考考牧童。他出了哪几个问题?请用“——”划出来,牧童又是怎么回答的?请“~~”划出来。

  出示问答一,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用换词法理解“到底”。

  出示问答二,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读。

  出示问答三,指导朗读。个别读、同桌读、打擂台读。

  分角色朗读。

  (2)创设情境,感悟智慧。

  师:你觉得国王的问题怎么样?牧童的回答怎么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难、妙)难在哪里?妙在哪里?

  师:难怪国王情不自禁地点点头,拍着牧童的.肩膀说——

  齐读国王的话。

  2、学习第一节,理解“远近闻名”。

  3、练习说话:(出示),因而远近闻名。

  4、读一读:

  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

  5、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头脑体操。

  师:你想成为聪明人吗?准备好你们的四件宝,我们来做头脑体操。先请每位同学出一道题考考你的同桌,谁的问题难,待会儿来考考大家。

  1、桌出题、答题。

  2、全班交流。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2、智力大冲浪:

  人的头发有多少根?

  一棵大树有多少片叶子?

  空气有多重?

  “消失”的速度有多快?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尊贵的国王,一个是身份低下的小牧童,国王为了难倒因为聪明而远近闻名的牧童,故意出了几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而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国王从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的半信半疑,最后被牧童巧妙的回答、过人的机智所折服。小牧童尽管身份卑微,却始终充满自信,落落大方。

  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揭示课题后,抓住第一小节的关键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牧童的聪明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环节,精读三个问答,感悟牧童聪明所在就是用提出让国王难以做到的条件和打比方的方法巧妙地回答了国王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我分两步:第一步先让学生找出国王的三个问题,解决几个生字以及“永恒”的含义。进而通过提问让学生感到这三个问题无法回答。第二步让学生找牧童回答的话,体会牧童的聪明。由于这是难点,我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这些问题无法回答的原因,从中感悟牧童的聪明。

  这节课主要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在语言上多下功夫。教师适时的引导、提炼、总结都将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多说话的机会,每个环节要扎实进行。此外,由于教师的疏忽,教学环节上有一些差错,使得后半部分有些混乱,教师应更加加强备课工作。

《牧童》教学教案8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笛”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声画结合,引入诗境

  1、出示课件:

  牧牛晚归图。背景音乐:丝竹曲。

  2、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

  3、唐代诗人吕岩和大家一样被牧童那自在的生活所吸引,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4、教师诵读《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及配乐。)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把诗读流利,认一认双横线中的生字。

  2、大家都读得特别认真,把这首诗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读得好,大家表扬他;读得不够好的,大家帮助他。

  3、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笛”,指名读,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请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⑶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再现意境

  1、指导第1、2行,进入情境:

  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再次走近牧童,去看看他那悠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吧!

  ⑴出示课件: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图、文。

  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什么。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学生回答后,相机引导理解“铺”、“弄”的意思及“六七”、“三四”在诗中的妙用。)

  师述诗意: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

  ⑵请学生读,师生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与情感。

  ⑶教师范读,请学生评议。

  ⑷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2、指导第3、4行,与诗情对话:

  师述诗意: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课件显示图)。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课件显示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句诗,注意读读书中的注释:

  ⑴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⑵设题引猜:

  从文中的插图和注释,我们知道蓑衣是──

  (学生答:──),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可能会答: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③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

  ⑶师述: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⑷指名读。

  ⑸男女生赛读。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全班齐读。

  四、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1、看来,这位天真烂漫,纯朴自然的牧童已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学生试背)

  2、师生合作背。

  3、指名配乐背。

  4、配乐齐背。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迷人的暮色,认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读。

  (课件出示相应的诗和情境图。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

  2、同学们课后,再收集这样的诗,我们开一个“诗歌展示会”,读一读,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都行。

【《牧童》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牧童》教案02-18

《牧童》教案03-31

牧童短笛教案02-17

牧童之歌教案08-20

《牧童短笛》教案02-28

牧童优秀教案03-05

《牧童短笛》教案04-13

《牧童》优秀教案05-25

牧童的教学反思03-05

《牧童》教学反思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