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16 13:34:1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编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编九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雪花片,石头,积木,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

  3、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小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想能用什么办法可以过河?

  (1)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吗?我们来试试吧!”

  3、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4、幼儿再次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师:这次请小朋友操作,把能浮起来的材料贴在记录表上。

  (1)幼儿自己操作,并记录结果

  (2)个别幼儿上台操作教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幼儿集体纠正。

  4、小结

  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棒,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啦,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材料也可以让小蚂蚁过河吧(幼儿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在幼儿园,会听到孩子们在议论: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昨天我看见广场有放风筝的,飞的可高了;今天风大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萌发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准备: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视频《风的危害》和《风能的利用》、风的音效、各种植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情境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打开门欢迎我们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吧!门外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尝试制造风探索风产生的原因

  1、提问:我们今天请来的是我们的“风”朋友那风是哪里来的?

  (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

  (2)幼儿互相尝试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边尝试边思考)

  (3)为什么一扇、一捏、一挤、风叶一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当我们一扇、一捏、一挤压、一开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

  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风的基本特征

  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着扇风,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是什么样的?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四、游戏:大风和小风

  幼儿分别戴头饰扮演各种植物,听音效用肢体表现小风来时植物怎样动,

  大风来时植物怎样动。

  五、通过短片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看短片《风的危害》后提问:风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怎样减小风灾?

  2、观看短片《风能的利用》后提问: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风能?

  六、教师总结,以游戏《风车和风儿共游戏》结束活动

  风车想请小朋友与风儿一起做游戏,大家快举起你的风车一起欢迎我们的风朋友和我们一起游戏吧。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幼儿去户外放风筝或去参观风能发电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几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培养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3、提高幼儿比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向父母询问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物质准备:(1)生熟鸡蛋(生鸡蛋标上数字1、熟鸡蛋标上数字2)若干个;

  (2)托盘、餐巾、小碗(没人2个分别贴上生、熟标签)、手电筒;

  (3)记录用的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图、记录表、铅笔没人一套;

  (4)快乐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兔妈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老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兔妈妈,今天我想请你们到我家做客,你们愿意吗?“幼儿听音乐入场坐好。

  2、出示鸡蛋引出课题。

  老师:“欢迎到我家做客,我为大家准备了煮鸡蛋吃,,可我不小心把煮熟的鸡蛋和生鸡蛋魂在一起了。小朋友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好的办法,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区分开,但是还是不能把鸡蛋弄破?”

  二.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动手尝试区分生熟鸡蛋

  1、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说说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2、幼儿动手尝试区分,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大家想了许多好办法,让我们来试一试吧。为了更好地把生熟鸡蛋区分清楚,我为大家准备了两个碗,请你用自己想的办法先试一试,然后把你认为的生鸡蛋放到写有“生”的碗中,在记录表示画×,把你认为的熟鸡蛋放到写有“熟”字的.碗中,在记录表上画√。”

  3、组织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区分的。

  请幼儿把自己验证的结果、方法和记录表讲一讲。

  三.引导幼儿通过看图来了解、验证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配班老师扮演小松鼠敲门:“我是小松鼠,听说小朋友正在帮兔妈妈想办法区分生熟鸡蛋,我也从电脑上搜索了几种非常简单的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内容,了解三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1)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别用手转动起来,生鸡蛋转动的慢,熟鸡蛋转动的快。

  (2)用收晃动生熟鸡蛋,感觉里面有东西的是生鸡蛋,熟鸡蛋则感觉不到。

  (3)用手电筒照生鸡蛋时比较透亮,熟鸡蛋不透亮。

  教师和幼儿边看方法图,边用一组鸡蛋进行尝试验证。

  四.幼儿利用已知方法,帮兔妈妈再次验证,并填写记录卡。

  1、幼儿用每一种方法去区分生熟鸡蛋并填写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求幼儿用第一种方法试验后,把记录表写好:转得快的鸡蛋是熟的,画√,转得慢的鸡蛋是生的,画×。

  用第二种方法试验后,在没有感觉的鸡蛋下面画√,在有感觉的鸡蛋下面画×。

  用第三种方法试验后,在不能透亮的鸡蛋下面画√,透亮的鸡蛋下面画×。

  2、组织幼儿说一说自己的验证结果。

  3、请幼儿将熟鸡蛋剥开,进行验证。

  老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终于分清楚了。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把熟鸡蛋剥开吃吧!”

  五.简单讲解区分生熟鸡蛋的原理。

  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区分生熟鸡蛋?

  教师总结:因为生鸡蛋里面是液体,转动时里面的蛋清、蛋黄也在自转,影响了鸡蛋的旋转速度,熟鸡蛋里面是固体,不会影响鸡蛋的旋转度;熟鸡蛋里面是实心的,所以晃动时不会有什么感觉,生鸡蛋则会感觉到里面有东西;用手电筒照时,生鸡蛋清很透明,而熟鸡蛋则不透明。

  2.将生鸡蛋打开比较生熟鸡蛋的不同。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并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会接着往下排。

  2.用自己的的方式大胆表达操作的结果。

  3.感受规则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美感。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操作材料等。

  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寻找排列规律。

  师:小朋友,我是中都中心幼儿园的老师,我的幼儿园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但看完后老师要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出示课件1,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排列装饰。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看了我的幼儿园,怎么样,好看吗?现在我想问问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它好看在哪?是怎么设计的?

  (2)出示门、围墙图片,观察比较发现等差关系,引发幼儿思考如何排列。

  师:这是新幼儿的围墙、(大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它们的设计的,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我们想一想该如何来设计?

  (3)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看了我幼儿园的大门是两种颜色,左扇门是一种颜色的数量不变,另一种颜色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右扇门是一种颜色的数量不变,另一种颜色的数量越来越少。还有围墙也和右扇门一样,一种颜色的数量不变,另一种颜色的数量越来越少。小朋友真棒,发现了新的排列规律。

  2.幼儿操作,学习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上设计材料,找出规律,并继续进行排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设计材料,我幼儿园的设计师因有事没设计完,现在我请小朋友帮忙把这些没有设计院完的接着往下设计。但小朋友先看看设计师是按什么规律设计的,然后我们一起来接着往下设计。

  (2)幼儿分组操作,并将操作卡分成两类(递增和递减),展示在展板上。

  (3)观察评价,总结规律。

  ①师幼共同观察评价大家设计的排列正误。

  ②教师小结规律: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设计得很美!比如(门帘等)是按照一种颜色的数量固定不变,另一种颜色后面一次的数量比前面一次的数量增加1,这种设计的排序规律,我们叫它递增规律。还有(汽球等)是按照一种颜色的数量固定不变,另一种颜色后面一次的数量比前面一次的数量减少1,这种设计的排序规律,我们叫它递减规律。

  3.幼儿分组操作"装扮幼儿园",巩固知识。

  师:我刚才看到你们幼儿园也新建一座新楼房,可是我发现新楼房四周还空荡荡的,没有种树、没有围墙等等,要不我们也一起来装扮它。

  (1)介绍各组材料。

  ※设计围墙:用两种形状的图形,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挂设计围墙"。

  ※挂彩旗:用两种颜色的.图形,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挂彩旗"。

  ※种树:用两种不同的种类,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种花圃"。

  ※铺地砖:用两种颜色的卡纸,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铺地砖"。

  ※设计大门:用两种颜色的汽球,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设计大门"。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按照递增递减的规律来排列。

  (3)幼儿分享交流:你做了什么,是按照哪种规律进行排列的?

  4.知识拓展:感受规律排序在生活中的作用。

  师播放生活中一些常见按一定规律排序的东西,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规律排序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⒈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⒉体验操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⒈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录音。

  ⒉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⒈师出示空瓶:这是我们的好朋友瓶宝宝,你们想和它做游戏吗?我们来问问它,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

  (瓶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幼儿会用装着饮料的瓶子上下摇动让它发出声音,喝完饮料后,也会对瓶子很感兴趣,相互敲击。)

  教师摇动空瓶:你们听,它答应了吗?为什么没声音?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空的瓶子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⒉师:你有什么办法让瓶宝宝发出声音?

  (在瓶子里装上东西)

  ⒊师:我们一起动手让瓶宝宝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喂你的瓶宝宝吃一些黄豆,摇一摇、听一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幼儿探索、操作。)

  ⒋师:你们的瓶宝宝发出好听的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

  (幼儿集体摇动套桶。)

  ⒌师:你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⒈让两位装了不同数量黄豆的幼儿,摇一摇,听一听。

  师:我们都喂瓶宝宝吃了黄豆,听听瓶宝宝的声音好听吗?

  ⒉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次和第二次唱歌的瓶宝宝吃的黄豆一样多吗?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再次比较)

  ⒊师:原来,相同的物体,装的数量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就像我们小朋友,人多发出的声音响,人少发出的声音轻。

  (联系到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更好的理解。)

  三、游戏

  ⒈教师将不同数量的同种物品分别装进不透明的瓶子里,摇动,幼儿猜测哪个瓶子里装的东西多。

  (重复游戏若干次)

  ⒉引导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尝试辨别声音是由什么物品发出的。

  (幼儿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分辨发出声音的物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吹泡泡是幼儿平时十分喜欢的游戏,将“泡泡”这一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活动内容,满足了中班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清水、砂糖、盐、肥皂、洗衣粉、洗洁精等材料,引导幼儿通过猜想、比较、记录等方式进行探索,发现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吹出的泡泡形状是一样的;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泡泡水,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满足幼儿对泡泡的好奇心,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吹泡泡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探索用多种材料配制泡泡水,能大胆猜想、实验,会简单记录。

  2.能与同伴相互商讨,发现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吹出的泡泡形状是一样的。

  3.体验制作泡泡水、玩吹泡泡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的瓶子,清水、砂糖、盐、肥皂、洗衣粉、洗洁精。

  2.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记录表、各种形状的记录贴,抹布。

  3.“幼儿学习材料”——《快乐总动员》。

  活动建议:

  一、出示神秘彩色瓶,引导幼儿猜想。

  提问:猜一猜瓶子里是什么?哪个瓶子里的材料能吹出泡泡?

  二、请幼儿自己尝试,探索用多种材料配制泡泡水。

  鼓励幼儿试一试、配一配、吹一吹,看哪些材料能配出泡泡水,记录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三、出示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请幼儿猜想并尝试记录。

  提问:这些吹泡泡器分别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吹泡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引导幼儿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四、请幼儿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知道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1.教师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吹泡泡器试一试,看看三角形的吹泡

  泡器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正方形的吹泡泡器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圆形的吹泡泡器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帮助记录。小结: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带着自己配制的泡泡水和吹泡泡器到操场上玩吹泡泡的游戏。

  2.请家长指导幼儿阅读《快乐总动员》第 28 页,尝试在家自己动手制作泡泡水,探究将材料混合是否可以制作出泡泡水。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捡石头、玩石头,比较石头的花纹、颜色、形状、硬度等,让幼儿体验和感知石头的一些特性,尝试区分三峡石。

  2、幼儿能相互合作,大胆表现,并在观察、讲述、创意的活动过程中丰富自身经验。

  3、扩散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石头;小提篮(人手一份),易拉罐若干;精美三峡石工艺品,手工材料(彩笔、悬挂吊饰半成品、强力粘合剂……),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有趣的石头。

  教师带领幼儿户外捡石头,自由玩石头,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提问设计:

  1、看一看,这些石头都是什么形状的.?哪块石头上有花纹?石头上的花纹象什么?

  2、比一比,哪块石头大?哪块石头小?(自己比、互相比)按大小顺序排列,并准确说出总数。

  3、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捏一捏会怎样?

  4、用两块石头互相敲击听声音,并用词汇准确描述。

  5、用石头自制打击乐器(石头装进易拉罐即成),并演奏一曲。

  二、美丽的三峡石。

  1、出示精美的工艺品(三峡石),让幼儿欣赏。感受家乡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萌发浓厚的爱家乡和爱家乡人民的真挚情感。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并自由讲述三峡石的特性,总结归纳后,幼儿认真区分、归类。

  三、创意石头:“小小三峡石”。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石头的用处(建筑、铺路、工艺品……)。

  2、教师和幼儿一切摆弄石头,寻找创作灵感。(分组进行,幼儿自由选择)

  (1)作画:自制三峡工艺品、装饰石头。

  (2)拼图:任意造型(神女峰、小动物……)

  (3)自制玩具:悬挂吊饰、项链……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过冬方法,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

  2、学习与同伴一起交流,感受相互交流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长风公园,观察过秋天时物的样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公园里的植物

  提问: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现在公园里的树和我们原来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二、谈谈自己的发现。

  1、你们刚刚看到了哪些植物?他们有什么变化?

  2、有没有没有变化的植物?他们是什么?

  3、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到了很多植物都变得光秃秃的,不长叶子了呢?

  小结:原来公园里的竹子、松树都是不怕冷的,到了冬天仍然披着绿绿的外衣,另外一些植物都变得光秃秃的了,这让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养分来过冬。我们把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树叫做常绿树,而那些会掉树叶的、现在已经光秃秃的树叫做落叶树。

  三、小结

  1、原来公园里的松树等等都是不怕冷的,到了冬天仍然披着绿绿的外衣,另外一些植物都变得光秃秃的了,这让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养分来过冬。我们把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树叫做常绿树,而那些会掉树叶的、现在已经光秃秃的树叫做落叶树。

  2、请你们来数一数这里有几棵落叶树和几棵常绿树。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以观察为主,首先让幼儿到室外观察,回来后与幼儿共同谈论冬天的植物。虽然这么设计的,但在具体活动中的许多方面,根据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作出了适当的调整。此次活动过程,孩子们表现得十分兴奋,那股兴奋劲好久都不能平息。在老师出示挂图时,孩子们的想象的闸门也打开了,对冬天开放的花特别感兴趣,还说出了许多花。并饶有兴趣地讲个没完没了的,但对那大幅冬天背景图片只是觉得好玩、新鲜。这些,如果让孩子们看看冬天录象,我想孩子们会更感兴趣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思考问题。

  2、引导幼儿感知球的主要特性:弹跳、能滚动、在水中会浮起来。

  3、体验活动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皮球若干,场地、一盆水、废报纸、布、毛巾、木块、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一、设问导入:,看,这是什么(各种空心的皮球)如果我把它放在水里,如果我把球放在地上拍打,小朋友样都来猜猜会怎么样?

  二、反互探索,感知球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自由探索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的球,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球去试一下吧。 让幼儿自由的探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第二次有目的的探索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用球进行了实验,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让幼儿进行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把球宝宝放到水里,它会怎么样呢?(它就会浮在水面上)

  把球放在地上用手拍打,球宝宝又会怎么样呢?(会向上弹起来)

  现在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进行观察吧!

  (1)、把球放到水中,观察球是否浮在水面上,和其它实心物体比较,感知球是空心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2)、让幼儿在地上拍球,球会弹跳起来,感知球有弹性,所以能跳起来,学习名词“弹性”

  (3)、让幼儿把球放在不同物体上向前滚,比一比哪一个球能滚得更远?感知球滚动的快慢和地面有关。

  3、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都开动脑筋和老师一起想!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球在水里水浮在水面上、用手拍一拍拍就会向上跳起来,还会向前后左右不同的地方滚动。

  活动延伸:

  师:现在小朋友都知道了球宝宝在水里的时候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拍打它,它就会跳起来,还有球宝宝可以前后左右的滚动,真的是太神奇了,现在我请小朋来帮老师想一想哪一些球宝宝会浮在水面上的?哪一些球宝宝拍拍它会跳起来?还有哪能些球宝宝可以前后左右向不同的方向滚动?

  活动反思:

  球是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接触,喜欢玩的玩具。我在组织幼儿玩球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于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使孩子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活动教案01-09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4-14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05-04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04-27

科学活动《蚂蚁》教案01-23

科学活动教案 (15篇)06-12

科学活动教案32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