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1、看老师写“泉”,怎么记住它?(或说字形或扩词)读题:泉水
2、填一填:( )的泉水 请把课题读好
过渡:想去看看泉水吗?一个要求:请带上你们的眼睛和耳朵。(课件播放山涧泉水)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听听读读《泉水》,板书课题:听听读读《泉水》。(齐读课题。)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两篇听听读读课文,谁来说说听听读读这一类型的课文有什么要求?
(听:仔细听,听清读音,听懂内容,边听边思考。)
(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先个别说,然后请一个同学概括说。
二、听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闭上眼睛,我们来静静地听老师把全文朗读一遍。仔细听,泉水是从哪里来的?最后要流到哪里去?(师配乐范读。)
2.交流问题,板书:石缝大海
三、分节听录音,理解朗读。
(一)1——2小节。
1.泉水是怎样从石缝里出来的?他出来时心情是怎样的?打开书,听第一、二节录音,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冲,表现了泉水快乐、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个别读个别句子,分组读,齐读。
(二)第3——7小节。
1.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
2.边交流边板书:
水池山里的姐姐
平地杜鹃花
山坡果树
山谷百灵鸟
3.泉水和这些朋友分别说了什么呢?再听3——7小节,自己可以跟着轻声地读一读。
4.自由读泉水的话,然后交流。
5.你最喜欢那句泉水说的话?为什么?
6.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泉水是一种怎样的`水?(板书:多、清、甜、美。)
7.以各种形式朗读泉水所说的话。
8.想一想:泉水为什么要说这些话?(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别人。)
(三)第8——10小节。
1.听教师范读,思考:泉水最后流到了哪里,遇到了谁?
2.交流,板书:好多飞流的泉水。
3.自由读,集体读。
4.听录音想象:泉水流到大海以后会遇到些谁?会说些什么?
5.个别上台交流表演。
6.齐读后思考:泉水到大海以后,又把自己献给了谁呢?(板书:献给美好的生活。)
四、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1.本文的语句优美,小朋友一定很喜欢其中的一些句子,喜欢吗?下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朗读或摘抄或背诵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好吗?
2.准备、交流。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喜欢那一小节就站起来读。)
五、总结。
1.泉水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它的味道特别甘甜,你们想不想品尝一下?(想。)
2.品尝后简单交流一下感受。
3.泉水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美好生活的精神特别令老师感动,因此老师为泉水写了一首歌,想听老师唱吗?
4.歌曲:师唱完第一段后,学生齐唱。
5.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人就像泉水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后小结
1读完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像泉水学习呢,说说你打算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
3把你喜欢的段落读或背给你得好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
二.初读感知(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ù)曰 父(fù)子相保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探究(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质疑(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塞翁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累(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4.会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并能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准备:
筷子、生字卡、录音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激趣。
1.出示筷子,让学生分组先试着折断一根,再将四双筷子捆扎在一起让学生折断。
2.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3.师述: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一根筷子折断,可是都没有把捆扎在一起的四双筷子折断,大家开动脑筋分析了出现这两种结果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我们实验相似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音:长(zhǎng)老折(zhé)断搀(chān)扶
3.同桌互相读,互相检查。
4.小组中分段读。
5.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课文讲农夫的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农夫很伤脑筋,于是请来了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用折筷子的办法教育他的儿子。)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找出生字词,自由识记。
2.认读生字词,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识记生字字形。
(1)采用加部首的方法记忆:
尤—忧 快—筷 弟—递 困—捆 张—涨
(2)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忆:
优—忧
4.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将它们添加到“我的.词语库”中。
5.指导书写会写字:忧、筷、递、折、绳、捆。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农夫请教长老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讨论。
(1)他们的父亲为什么很伤脑筋?“此”是指什么?(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
相机理解词语意思。互不相让:兄弟之间谁都不谦让。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解决。开交:解决,结束。交:纠缠、相错。
(2)老父亲为什么日夜担忧?“这事”指什么事?(八个儿子自己只顾自己,像一盘散沙。)老父亲担忧什么?理解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齐读。
三、理解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思考: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
2.交流讨论。
(1)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折筷子。)
(2)在折一根筷子时,儿子们说了什么?
(3)八根筷子同时折时,儿子们是什么表情?
(4)为什么一根筷子轻轻一用力就折断了,而八根筷子捆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呢?
(5)这时候农夫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用“——”画记有关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农夫说的话的理解。
3.齐读。
4.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团结就是力量吗?
四、发散思维,感悟课文。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儿子们明白了老人的用意。
2.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创作《团结的力量》的下篇并讲给大家听。想象:八个儿子亲亲热热地搀扶着老父亲回家后,他们会怎样做?
五、总结全文,欣赏歌曲。
1.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团结力量大,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老师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能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因为我们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
3.欣赏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团结的力量》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或格言,和同学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3种查字典的方法.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会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2.通过背诵积累名言,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通过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更好的积累语文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会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2.积累有关尊重他人的'名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
激趣导入
二.练
1.查字典
A 4人一组合作完成"练"中第一题
B.交流总结不同情况下如何选用合适的查字方法
2.给词语分类
A.小黑板出示词语自己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B.小组合作,先查字典弄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再按要求分两类写在书上
C.让学生知道都是"自"打头的词语,意思却不同,感情色彩有褒贬之分
3.小结
三.背
1.找学生读名言
2.熟读成诵
3.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名言
四.读
1.谁知道有关诸葛亮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2.自由读一读"知识窗"
五.议
1.小组内交流当前人们最关注的事情
2.全班交流,表达观点.
六.总结
语文教案 篇5
上海浦东杨园中心小学 张利军
一、 说教材
我今天说的课件是市编教材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课《大鹿》。本课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1、复习以前学过的d,r,m,s认识f(fa)2、节奏训练3、学习演唱《大鹿》。在教学中,要重点学习f,唱准音阶中的半音关系。在教学中,我以听音连线,听音打靶等游戏,为突破口,认识并唱准唱名fa。同时让学生来情景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大鹿》,初步感受法国民歌音乐的特点。并学会用情景方式进行歌表演。
2、认识唱名fa (f)。并通过连线游戏等来掌握其音高。
3、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韵律感。
二、 说教法、学法
1、 运用于“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
2、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原则,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制作了一套flash课件,将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以媒体为手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
本课件的.运行程序是flash 5。下面,结合我的课件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第一部分:基础部分
1、 律动
听音乐飞入教室后,进行律动练习1,2,让学生跟着音乐动动手,动动腿。同学们可以跟着节奏做转手腕、等动作,同时注意学生的动作是否协调,是否做得轻松活泼。
2、fa(f)的学习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音d, r, m, s , 然后出示多媒体,提示大家,现在我们中又来了一个新朋友。听老师的琴弹奏后,大家唱一唱。这个环节可以让大家初步认识f。
3、听音连线
(请学生来移动鼠标,指向音符,弹奏后让大家一起唱)
4、射击练习
(请学生来射击,教师范唱,弹奏后让大家一起唱)
(3)(4)两环节主要让学生训练后加强对刚才学习的知识的巩固。
5、节奏训练
先让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习过那些节奏后,逐步引入三种后面要接触到的节奏
(1) 学生创编节奏,并做练习,边拍边唱。
(2) 同时,让学生上来拖曳操作,并拍一拍。
第二部分 新授部分
在整个课程中,新授部分是最主要的环节,我运用flash 课件,使学生置身于虚拟环境中,使他们在具体情景的启发下,有效地学习。同时,指导学生注意三种节奏。让学生第一乐段 唱得短促,跳跃。力度控制适当速度慢。第二乐段 力度稍强,情绪饱满紧张。
1、导入谈话,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多媒体范唱。这里我把整首歌曲放完,大家可以看到范唱的效果。
3、在老师带领下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并拍一拍。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绝招》
1、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2、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3、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设计意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难答疑。
3、讨论:
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什么是绝招?
2、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
(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
3、小柱子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奶奶说,二福的绝招是天天跑体育场练出来了。他认为奶奶说的话在理,明白了经找是靠苦练出来的)
4、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两个不过百的数做乘法,算得快、算得对)
5、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小柱子的“绝招”出奇制胜,“镇”住那些小伙伴。大家都十分佩服,所以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
6、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7、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①你觉得小柱子的做法怎么样?你应该学习他什么特点?(自尊,好强,不服输)
②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③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8、阅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五、拓展练习、增加智慧
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
3、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一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练习生活谈谈对“绝招”的认识,升华了小学生的情感。引导小学生采访周围人物的绝招,这就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了。
【教学反思】
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学”是研究性的探究活动。“学”是一个对信息不断整合、加工改进的过程,学的方式有很多,收集、整理信息,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研讨、争论,等等。“学”也是一种交往,应是信息的交汇。在课堂上,为他人提供信息和采集来自他人的信息都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在自助与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对以往经验的提升,对事件现象的剖析,对人物形象、人物特点的评价,都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语文方法和思想,从而使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成为儿童不可或缺的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将会导致他今后的生活方式。”我认为今天的课堂不应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因而应该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都能形成自己的学习观。
因此,本设立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课8个生字,灵活运用,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
2、感受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整体感受课文。
1、小组合作,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课文采用的什么样的叙述顺序?插叙
1、12、13写现在,2-11回忆过去
3、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
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课堂讨论交流: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1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
2、讨论交流。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
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隆重,热情。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伦美奂。”)
用自己的话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四、谈感受。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对中国历史上与外界的交流是不是有了一些了解?有什么想说的吗?
2、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五、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一条繁忙的路
一条伟大的路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文字优美,语言活泼,在教学中教师可营造出春天快乐、清新的氛围,引导同学在读中悟、读中学。同时采用朗读、扮演等多种形式充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让同学在快乐中学、轻松中学。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自主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与扮演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破土发芽的情景,体会种子旺盛的生命力。
3.初步了解种子发芽出土与适当的温度、充分的水分和阳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在朗读与扮演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破土发芽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1.指导同学动手做一做:在小瓶里装上泥土,播下种子,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并用画配 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2.收集电视影片中种子破土发芽的镜头。
同学:用小苗的图形制作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到了。几阵春风,几场春雨,唤醒了沉睡的种子。瞧,他们吮吸着甘露,伸着懒腰,破土发芽了。(播放春回大地、种子破土的画面,突出种子发芽的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是呀,春天到了,雪化了,草绿了,花开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睡了一冬的种子也该发芽了。让我们走进春天,一起去观察种子破土发芽的景象吧。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勾画出生字新词。
2.开火车认读生字,师生正音。
3.在小组内展示自身已经认识的生字,并读给学习伙伴听。
4.出示自身制作的生字卡片,小组交流每个人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推荐。
5.进行组词扩词练习,积累词语“几阵”、“几场”、“雪被”等。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巩固识字。
三、朗读课文,感受“种子发芽”的过程
1.自由读课文,找出自身最喜欢的段落好好读一读。
2.同学说说自身喜欢读的段落,教师根据同学的喜好,集中筛选,决定学习顺序。
3.教师预设:学习篇3~7自然段。
(1)学习篇3~5自然段。
出示春天的美丽画面,感知春天的美丽。
教师启发同学自由发言:春天的景色多美呀,你们想出去干什么呢?
是呀,我们大家都想趁着美好的春光好好地玩一玩。可是,种子却还躲在地里,不出来呢!你们会怎样劝种子快出来呢?那么,土地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让同学扮演土地妈妈的角色读一读。
教师启发同学想想种子在干什么,在小组里和伙伴说一说。
指名读课文,交流评价,齐读。
(2)指导学习第6~7自然段。
①在土地妈妈的催促下,种子是怎样做的呢?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②看看种子发芽时做了哪些动作,用笔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再试着读一读,最好配上动作,协助理解课文内容。
④集体评价,说说谁的扮演最胜利。
⑤再次播放“种子破土发芽”的镜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⑥说说种子钻出地面以后看到了什么。
(出示“他们看到了,看到了,还看到了。”同学练说。)
(3)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师激情引入:破土的种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种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是呀,种子也认识到自身错了,起来得太迟了。那么,他以后会怎么做呢?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4)再读课文第3~7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种子的勃勃生机。
同学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可以绘声绘色地朗读,可以自身看着课文做动作扮演,还可以一边诵读课文,一边扮演种子发芽的过程。(也可以由老师扮演土地妈妈,同学扮演种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觉得种子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
教师小结,教育同学向种子学习,知错能改,并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4.自读课文1~2自然段,结合自身亲身观察的种子发芽的情况,说说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5.教师总结归纳:种子发芽需要适当的温度、充分的水分和阳光。
四、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1.读一读要求写的字,看看哪些字不要老师提醒,自身就能写好。
2?教师重点指导写好“没、小朋友”,引导同学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示范书写,同学练写。
3?同学描红,练习写其他的字。教师进行个别的辅导。
4?交流评议,学会欣赏他人和自身写得漂亮的字。
五、个性练习
1?自身选择几粒种子,亲手种一种,并做好记录,写一写自身的感受。
2?上网查一查种子发芽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六、总结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自明,不可妄自尊大。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识字写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准确读出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提醒注意“风”是后鼻音。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小朋友有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北风和小鱼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我的十分钟:
1、小声读课文,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字音。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和 颜色 都 浮出 水面 一口 鹅毛大雪 河水 知道 梧桐
认读 ,正音 :前鼻音:颜;平舌音:色;翘舌音:出,水,知;后鼻音:桐。
『出示』不带注音的生词。
和 颜色 都 浮出 水面 一口 鹅毛大雪 河水 知道 梧桐
四人小组学习,要求读准确。
采用多种方法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4、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学习课文,数数课文共有几段。
『出示』图。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提醒他们注意看看他们的神态是什么样的。
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观察北风吹来,青草,梧桐,小鸟有什么变化。
读第二、三小节,结合图想象一下北风和小鱼对话的情景。
读第四、五小节,让学生观察大雪纷飞的景色和小鱼在水下嬉戏的情景。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们,冬天的风是怎么吹的?你能模仿冬天风的声音读一读第一句话吗?自己先试一试。
指明读,指导读,集体读。
北风呼呼地吹,被他吹到的东西都起了变化。自己小声读第一小节,找找看,北风都吹到了哪些东西。(吹到了青草,梧桐,鸟儿)
他们都有什么反映呢?有什么变化?再仔细读一读第一小节。
分别指名回答。
你们觉得现在的北风和第一句话中那么凛冽的北风一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读好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北风只要轻轻地一吹,就可以让青草变了颜色,梧桐落了叶,就连小鸟都怕的躲进了窝,北风厉害不厉害啊?北风也是这么觉得,所以,他非常——得意。他是怎么说的?
『出示』“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
谁能学学北风的语气,读一读这小节。想象一下,北风会是什么表情。(骄傲自大,目空一切)。
指明读,指导读,集体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在北风扬扬得意的时候,谁听到他的话。(小鱼)小鱼是怎么说的?
『出示』第三小节。
你们觉得这个时候小鱼是什么样的.感觉?(很不服气)
自主练习
同桌一个学北风,一个演小鱼。表演。
4、学习第四小节
听了小鱼的话,北风怎么样?(很生气)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
北风听了小鱼的话,可不是一般的生气,他——气极了,他要教训教训小鱼,所以,他猛吹一口气,你们能想象出北风这时候的心情吗?
(气急败坏,不可一世)
谁能模仿北风的表情,读一读这句话。指明读,指导读。
北风生气地猛吹一口气,结果怎么样?
『出示』“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
指导读第四小节。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北风猛吹一口气,河水结了冰,这时候,北风有什么感觉?(很得意)他为什么这么得意?(因为他看不见小鱼了,他以为小鱼也怕他,所以躲起来了)
事实上小鱼是不是躲起来拉?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第五小节。
指导读。
6、读全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不带注音的生词。
和 颜色 都 浮出 水面 一口 鹅毛大雪 河水 知道 梧桐
复习字词,开火车读,正音。
2、指导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指导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集体认读。
我的十分钟:
2、自己看笔顺,在红字中自己练写。
3、四人一组检查,看有没有记住笔顺。
书空“出”的笔顺。
4、说说你是怎么记这些字的。四人小组讨论。
5、师提醒:和:第一笔是短撇,第四笔是长撇,右边的“口”与“知”的“口”都要注意下面要收缩,呈倒梯形。
自主练习
6、描红,完成《习字》
板书设计: 11 北风 和 小鱼
呼呼地吹 水底游戏
语文教案 篇10
一、复习
1.读题
2.复习第一节
二、新授
(一)正确、流利读课文
1.自身读课文2-7节,要求正确、流利
2.个别读自身最喜欢的小节,点评
(二)再读课文,质疑
1.再一次自身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
2.把你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估计:
(1.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2.“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3.“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4.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6.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7.“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3.和时解答一些疑问。
(三)精读课文,解疑
1.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争论,考虑没有解答的疑问。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小鸟飞上天看一看。
解答疑问。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
解答疑问。(用练习本做实验)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6)指导朗读青蛙的.话。
(7)分角色朗读2-5节,考虑: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
解答疑问。(多媒体)
(板书:飞得远,见识广。)
(8)小小组读6、7节,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交流讨论
(9)指导朗读6、7节。
(四)读后感悟
1.读全文
2.讨论: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吗?为什么?
(多媒体)
师小结: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3.现在你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坐井观天,见识短)
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
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先在读中找出质难点,然后在读中解疑,并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悟出寓意,并展开争论,发挥想象,更深刻地体会寓意,以达到语文课教学中同学主体参与,自我求和的目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小学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