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2 12:05:3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7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保护自我的好机会,所以我结合前段时间开展的主题活动"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背景分析:

  科学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区域,所以我们总是在里面投放很多材料,前段时间投放的材料里面就有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难点:

  让幼儿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6个、玻璃口杯1个、火柴、打火机。

  经验准备:

  蜡烛实物图片、轻音乐、课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例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很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等。)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让幼儿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挂灯笼的时候等。)

  三、通过游戏《蜡烛的熄灭》,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方法。

  (1)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2)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3)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里的空气被拉住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活动延伸: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教学反思:

  在组织这节科学活动课之前,我提前给孩子做了详细的安全工作讲解,因为担心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的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再有怕孩子会不小心烧着手。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很高,也很注意安全问题,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索,效果很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环境与材料

  1、各种塑料袋、胶带纸、棉线绳。

  2、活动前与幼儿开展有关空气的谈话,了解幼儿对空气的原有经验,引发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帮助幼儿回顾:空气确实存在,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气。

  2、我们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3、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二、捉空气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相应的地方捉空气。

  2、教师指导幼儿实验,并帮助幼儿将装满空气的袋子系好。

  3、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空气的。

  4、教师将幼儿的发言汇总,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个地方我们没有找?那里是否有空气存在?

  三、吹气球

  让幼儿玩"吹气球"的游戏,再次体验空气的'存在。

  四、空气作用大

  引导幼儿讨论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的关系。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灰喜鹊的生活习性及动物生活和环境间的关系。

  2、使幼儿懂得珍惜自然资源,建立环保意识。

  3、激发幼儿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灰喜鹊图片一张,喜鹊叫声录音

  影像资料两段:灰喜鹊在和谐、美丽的环境中生活

  环境恶化,灰喜鹊无家可归,伤心搬家

  活动过程:

  一、通过电教手段,让幼儿了解灰喜鹊的生活习性。

  1、播放灰喜鹊鸣叫,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听,这是谁在鸣叫?鸣叫声怎样?听后,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灰喜鹊图片,幼儿认识灰喜鹊外形。

  原来这么好听的声音是一只灰喜鹊在叫,它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歌唱。

  3、通过视频,幼儿了解喜鹊习性。

  你们知道灰喜鹊喜欢吃什么?

  你们知道灰喜鹊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看灰喜鹊的独白。(看视频1)

  4、教师小结:灰喜鹊生活在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园和风景区的稀疏树林中,常十余只或数十只一群,穿梭于树林间,不喜久留,似游击式活动,骤然成群飞向这里,又突然飞向别处。食性杂的鸟类,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步行甲、金针虫、金花虫、金龟甲,鳞翅目的.螟蛾、枯叶蛾、夜蛾、膜翅目的蚂蚁、胡蜂,双翅目的家蝇、花蝇等昆虫及幼虫,兼食一些乔灌木的果实及种子。

  二、通过视频,幼儿感知环境的变化对灰喜鹊的影响。

  1、看,灰喜鹊在美丽的环境中生活得多快乐、开心。可是有一天,美丽的环境变了(看视频2,树林被损坏的场面)

  2、请幼儿讨论:环境的变化会对灰喜鹊有何影响。

  3、幼儿看视频2(完整观看)

  4、小结:美丽的环境被破坏了,绿绿的树林没有了,灰喜鹊生活的环境被破坏了,因为没有了树木,灰喜鹊的食物越来越来少,因此灰喜鹊伤心地离开了,它搬离了原来的家。

  三、经验迁移:

  灰喜鹊会搬到什么地方去?在那儿灰喜鹊又能生活多久?

  四、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护环境,让灰喜鹊有个永远的家。

  五、结束活动:歌唱《我们都是好朋友》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响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摸摸、开开、玩玩,初步了解锁的结构、特性和用途。

  2.知道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要爱护锁、保管好钥匙。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常见锁(与幼儿人数相等:钥匙和锁分开)。

  活动过程:

  一、介绍小客人锁宝宝,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师:今天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师以锁的口吻说话)大家好,我是锁宝宝,今天我带来了许多小伙伴到这里来和大家做游戏,你们欢迎吗?锁宝宝的朋友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2.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区域。

  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各种锁的用途。

  1.师:请小朋友找一个你认识的锁宝宝做游戏,然后请你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样子的锁,在哪里见过。

  2.幼儿分散活动后集中讨论。

  3.师:锁的用处可真多,可以用来锁门、锁车、丝哦钥匙那人们为什么要用锁呢?

  4.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门上装了锁小偷就不能进去偷东西了,装了锁的抽屉没有钥匙的'人是大不开的,装了锁的自行车、汽车就安全了。

  三、探索活动二:初步了解锁的基本构造。

  1.师:锁宝宝的本领真大,你们知道吗?它身上还藏着许多秘密呢?想知道吗?那就请大家再和锁宝宝玩玩,仔细地看看、摸摸、开开、关关,把你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2.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锁进行探索、讨论。

  3.集中讨论后,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结合锁的示意图。引导幼儿认识锁身、锁舌、钥匙孔。

  4.师:你们谁会打开这把锁的?

  5.师示范讲解几种锁的打开方法,让幼儿懂得开锁时需要转动钥匙,关锁时有的需要钥匙,有的不需要。

  四、探索活动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换一把钥匙能打开同一把锁吗?

  2、师:有的小朋友说能打开,有的小朋友说不能打开,这样吧,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换钥匙的游戏,请你用自己的钥匙去打开旁边小朋友的锁,看看能不能打开。

  2、幼儿动手操作。

  3、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每把锁里的秘密不一样,所以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4、师: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看来我们的钥匙千万不能弄丢。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把钥匙弄丢了会怎样?

  五、探索活动三:怎样迅速的给锁找上相匹配的钥匙

  1.游戏:比比谁最快。

  2.引导从钥匙的颜色、大小、标志上识别。

  六、游戏:开启百宝箱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目标:

  1.尝试通过自己手的热量让硬币跳动,感受空气遇热会膨胀的现象。

  2.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准备:

  瓶子、五分硬币人手一份。

  抹布、热水、杯子、魔术箱。课件、音乐。

  过程:

  一、设疑、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名叫“神秘的跳动”,看谁能发现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地跳动。

  2.教师魔术表演。

  二、解疑、猜想尝试。

  1.师:什么东西在悄悄地跳动?我是想了什么办法让它跳动的呢?

  2.幼儿尝试。

  3.师:你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成功?为什么?

  (提示:瓶子里有什么?是谁在帮助空气产生力量。)

  4.幼儿再次尝试。

  5.请个别幼儿介绍尝试经过。

  三、解疑、观看课件。

  揭密:空气遇到手的热量,身体膨胀,就从瓶中钻出来,产生了向上的力量。

  四、留疑、集体探究。

  1、有没有办法让硬币跳动得更明显一些?

  幼儿作为小小魔术师集体尝试。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探究吸盘钩的力量与所吸附的物体表面光滑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数据记录自己的探究发现。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盘钩、沙袋、记录表、笔。

  环境要求:有较大面积的瓷砖墙、玻璃窗、木制门。

  操作要求

  1、观察记录表左侧栏目里所提示的实验对象:瓷砖墙、玻璃窗、木制门。

  2、将吸盘钩先吸附在瓷砖墙上,并逐一往上加沙袋。每挂上一个沙袋就在记录表中间一栏画个沙袋,直至吸盘钩因超过承受极限而掉落。

  3、统计吸盘钩沙袋的数量,并在记录表右侧栏目中记录相应的.数字。

  4、按同一方法,继续将吸盘钩分别吸附在玻璃窗、木制门上,并进行统计。

  5、比较吸盘钩吸附在瓷砖墙、玻璃窗、木制门上所承受的沙袋数量,发现结果:吸盘钩吸附在光滑物体上承受力最强。

  指导建议

  1、引导幼儿选择其他的实验对象进行扩展实验,如黑板、桌子、钢琴等。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探究。

  3、对操作、记录能力弱的幼儿给予适时的帮助。

  4、可大小不同的吸盘进行比较性探究。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设计

  科技在孩子的环境周围无处不在,幼儿生来就对其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感兴趣,能摸一摸、玩一玩是他们所渴望的。科学活动“弹性世界”就是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探索其中的奥妙,揭开弹性世界的谜底,从而激发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并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弹性物体的兴趣,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寻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经验迁移应用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观察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园准备的材料:松紧带、橡皮筋、橡皮泥、海绵、弹簧秤、砝码、兵乓球、塑料球、木球、毛线、纱线、编织绳、积木等。

  2、家长和孩子共同材料:合金钢线一条(长约30厘米,制作弹簧用)、铅笔、带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一小片、硬皮纸盒、胶带纸、彩笔等。

  3、教师事先了解有关弹性的知识背景(附后)。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试一试。

  给幼儿各种材料,教师简单介绍操作方法,然后让幼儿自由分组操作,观察比较不同的物品在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现象。

  1、将海绵、橡皮泥、积木分别用力捏一下,再松开手来,看一看它们发生的变化。

  2、分别拍兵乓球、塑料球、木球,仔细观察哪一种球跳得高。

  3、分别将编织绳、毛线、松紧带拉一拉,看一看哪根有变化。

  4、用弹簧秤挂上重物(砝码),再取下,观察弹簧的变化。

  二、想一想,答一答。

  1、为什么海绵捏扁之后改变了形状,而手一松开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2、为什么兵乓球、塑料球一拍就能跳起来,而木球却跳不起呢?

  3、为什么松紧带能拉长,而其它线却拉不长?

  4、为什么弹簧秤挂上砝码后会被拉长,取下后又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三、看一看、说一说。

  观察图1,同样一个皮球,轻轻拍球和用力拍球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观察图2,为什么拉满弓的箭射得更远一些?

  观察图3,弹簧秤挂上一个砝码后,弹簧被拉长了,再挂上另一个砝码,弹簧被拉得更长,为什么?

  观察图4,用过大的力拉弹簧,使弹簧变了形,为什么弹簧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了?

  四、做一做、玩一玩。

  1、拆装圆珠笔:教师可先示范一遍。让幼儿将带有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拆开,取出弹簧,体验圆珠笔在使用上的变化。装好弹簧后再试试,圆珠笔又变得方便使用了。

  2、制作简易弹簧(见图5):将钢线沿着铅笔均匀地绕圈,绕完后将铅笔取出,即可得一条简易弹簧。试一试弹簧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3、制作弹弓(见图6):利用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片等材料制作。

  4、制作“魔盒”(见图7):利用硬皮方纸盒、弹簧、胶带纸、彩笔等材料制作。

  五、找一找、议一议。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弹性,并讨论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弹性的?

  2、集体讨论:请小朋友都来当“小小发明家”,你还会用弹性物品(或弹簧)制造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

  五、活动延伸

  在科学角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明制造其它有弹性的物品,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能力强的幼儿可让其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并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附知识背景资料:

  一、什么是弹性?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形状,例如,竹竿受力会变弯(见图8),弹簧受力会伸长或缩短(见图9)。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发生了形变的`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当外力消失后,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超过了弹性限度,发生形变的物体就不能再恢复原状。

  二、什么是弹力?

  用手拉弹簧,使弹簧伸长,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拉力,用手压弹簧,使弹簧缩短,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压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阻碍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要产生弹力,不过有些物体的形变通常很小,不容易被察觉。用球拍击球时,拍和球都发生弹性形变(见图10),拍发生弹性形变,对球产生弹力,同时,球也发生形变,对拍也产生弹力。放在桌面上的书,压在桌面上,使桌面发生微小形变,发生形变的桌面对书产生向上的弹力(见图11),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可见弹力发生在互相接触,并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弹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间的接触面垂直。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和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例如,射箭时,弓拉得越满,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箭就射得越远。

  三、胡克定律

  实验表明: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这个规律是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1703)在1660年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超过了弹性限度,弹力就不再跟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而且物体也不再能恢复原状。

  弹簧秤是根据胡克定律制成的,每个弹簧秤都有一定的秤量范围,不能用来秤量过重的物体,这就是为了防止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活动教案01-09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4-14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05-04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04-27

科学活动《蚂蚁》教案01-23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