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8篇[优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三、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课本P36练习八:1。(写出转化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啊,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是结伴来到多媒体教室的,比如说~~~~~~~你们俩是不是好朋友啊?(请点到名字的两名学生分别表述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
师:好朋友是双向的,可以说成“XXXX为好朋友(也可以说XXXX好朋友)
教师找一对儿同桌,让他们也说说相互间的关系。(XXXX为同桌,一起来上数学课)
二、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那今天咱们来学点儿什么呢?
1、(课件出示例7)
请学生动手找找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2、师:你知道吗?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课件展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师请学生提炼一下,然后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举例子说清两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像刚才我们表述朋友、同桌关系一样。
引导学生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我们能不能说3/8是倒数?“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比如5/4和4/5的积是1,我们就说……7/10和10/7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请你再举个例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5、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找出3/5和2/3的倒数呢?
(学生写并汇报师板书。)
三、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写出更多的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四人一小组,怎么分工呢?(请学生说建议)准备好了吗?一分钟倒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真不错。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生:无数个。
2、师:其实我知道大家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啊,一定有窍门,所以才会写得那么快,那么多,是什么窍门?谁来说说看?
(学生畅所欲言,但是一定不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规范说法。
3、师:正因为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师指黑板)相乘时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出一个数的倒数来,对不对?
4、师生一起小结:也就是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5、学生自主探索5和1的倒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6、0的倒数呢?
启发思考,允许讨论。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四、归纳小结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师:这样写可以吗?(7/12=12/7)
师:为什么?规范书写,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
3、完成练习十一第二题。
4、完成练习十一第三题。
5、完成练习十一第四题。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应该有的汇报是:
生1: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大于1)。
生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小于1)。
生3:几分之一的倒数都是整数。
生4:非0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倒数这一小节,就像是一篇文章里的过渡段一样,既承上又启下,是学习下一章分数除法的必要基础,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练习,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基本方法,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拼、数、找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探索出数角的方法。
2、通过创设情境,在活动中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创造、合作交往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用具:
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共4张,卡纸作的角若干个,课件,实物投影,剪刀。叮当猫头饰若干个,美芝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中激发好奇心
媒体显示:叮当猫神奇地从一座房中出来,边喊叮当法术变!变!变!,边从神气的口袋中变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又把长方形彩纸变成正方形、多边形、三角形、角或奇异的图案。
叮当猫的法术高明吧?你有法术吗?
二、合作活动
1、活动准备。
谈话:叮当猫不舍得与同学们分开,它想与大家一起玩一玩。瞧,它在魔幻镱中展出:
提问:这些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有的各部分名称吗?
回答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活动。
(1)媒体显示;叮当猫又蹦又跳;你们已经认识角了,想和我一起与角做游戏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1+1等于几?(学生回答等于2)叮当猫很神秘地在1+1和2之间填成1+1>2.(学生迷惑)叮当猫笑着说:不信?跟我做。
叮当猫示范:把刚才图中的两个角合起来,如:
学生模仿:把自己准备的两个角模仿叮当猫做法拼起来。
(2)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讨论后达成共识:还是角)
(3)自主探索: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①独立思考;②小组合作,交流个人想法、结果,并讨论谁的想法合理;③班内交流。
媒体显示:叮当猫笑着问:怎么样?1个角加上1个角是几个角?1加1是不是大于2?
(教师评价;优秀组评为叮当猫,优秀个人评为聪明叮当猫,发头饰个。
(4)合作探索:
①媒体显示:叮当猫说:我把两个角这样(重新展示刚才拼法),你还可以怎拼?拼成后的图形有几个角?要求;顶点要重合在一起。
②小组合作探索,师巡回了解各组拼、数的情况。
③自由选择友谊组与其交流本组想法及结果。
④班内交流:学生到实物投影处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的成果,并作为讲解员说说想法及数角方法。其余同这了后补充。
⑤小结:从刚才的操作、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角加一个角所拼成的`图形中所得到的是不是2个角?拼法不同,所得角的个数也就不同。
学生交流刚才游戏中收获,师总结成表。
3、继续数角。
(1)呈现游戏方法:媒体中叮当猫问:1+1+1=?等于3吗?请跟我玩,把3个角拼在一起,你有几种拼法?拼出后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2)合作探索。
①小组内讨论有几种拼法?每种拼示中有几个角?派一名记录员记下来。(师巡回了解各组拼、数、记的情况)。
②班内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实物投影处展示自己拼法及角的个数。(及时表扬数法妙的同学,发叮当猫头饰。)(评出叮当猫组)。
交流中师汇总学生拼法及角的个数,成表为:
(3)师生合作总结晶上边两次游戏(以学生谈收获为主)。
4、数剩下的角。
(1)媒体播放:美芝做完作业,在焦急地四处找叮当猫,发现叮当猫在同学玩游戏,也急着想参加,叮当猫调皮地喊一声:叮当法术变、变、变,一下子跳出3个美芝,都拉我叮当猫要一起玩,叮当猫拿出三张纸(长方形或正方形),分给3个美芝,然后说,如果你把手中的纸剪掉1个角,还剩几个角?
(2)(画面停止)提问:小朋友们快帮忙,拿出你准备的纸(长方形或正方形),想一想,剪一剪,看她们的答案谁正确。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折一折,剪一剪,数一数,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情况)
(4)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剪法。(本组有几种剪法就说几种,其余小组可自由补充。)
5、拓展游戏。
(1) 媒体播放。叮当猫喊:变、变、变,我要变成小朋友们模样。(画外音:爱动脑,就是你们的叮当法术,同学们个个爱动脑,瞧,叮当猫多羡慕你们呀)。美芝却不服气:这有什么呀,看我的。(美芝民示自己聪明才智:把长方形纸剪掉2个角,数了数,还剩4个角,并哈哈大笑说:我能变出4-2=4,你能吗?)
提问:同学们,你敢和美芝较量吗?
(2) 自主探索:
① 独立思考;②合作交流、讨论;③注意整理成表。
三、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80 小熊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240 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320 小熊快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饭店招牌的平面图【图片招牌】.教师说明:小明家的饭店要开张了,需要制作一个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还要装饰一圈彩灯.要完成这些任务,小明要告诉工人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3.面积和周长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容易混淆,为了使大家正确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们今天就来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长和面积,并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周长和面积.
2.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1)用线测量出周长,用面积单位测量出面积.
(2)用尺子测量出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
3.例1 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教师:现在已经知道了长和宽的数据,请完成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4.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周长和面积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提纲: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5.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下表.
长方形
正方形
意 义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相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分别指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计算饭店招牌的面积和周长.(单位:米)
3.填表.
图 形
边 长
周 长
面 积
长方形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方形
长7米,宽4米
正方形
12 分米
4.一块正方形地,边长是12米,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块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新的收获?周长和面积有哪些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要给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铺地板革,要买多少地板革才能铺满地面?需要哪些条件?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思考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转化”,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例5情境图。
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想到哪些问题?
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应怎样列式?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总价÷单价=数量)
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计算7.98÷4.2?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活动,巡视指导。
4、分组汇报。
(1)把7.98元和4.2元都转化成单位是角的数,79.8角÷42角,再计算。
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其实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了几?
(2)把7.98和4.2都乘10,就转化成79.8÷4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
79.8÷42的商与原来7.98÷4.2的商相等吗?根据是什么?
5、。
我们想的这两种方法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除数4.2转化成整数,因为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6、出示竖式。
你能看懂这个竖式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该先划去哪个数的小数点?划去4.2的小数点变成42,小数点其实是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7.98的小数点为什么也要划去,并且在9后面点上小数点呢?
指出: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商不变。
7、独立完成计算,集体核对。
说说商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8、归纳方法。
在小组中说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
(先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再按照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计算。)
9、验证结果。
怎样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用1.9×4.2看看是否等于7.98)
学生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10、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填写。
0.3到3,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呢?
11、完成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
说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2.6÷0.2可以转化成什么?
指出:口算一个数除数小数,也要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独立计算,再比较。
从上往下看,商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了规律?
4、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讲。
5、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完成思考题。
(1)如果用电正好是100千瓦时,则应付电费0.52×100=52元。
(2)小明家实际付了64.6元,说明用电量超过100千瓦时。
就必须先求出超出的用电量是多少:
64.6-0.52×100=12.6元
(3)根据超出用电量的钱数÷单价=超出的千瓦时。
12.6÷0.6=21千瓦时
(4)再求出总千瓦时:21+100=121千瓦时
四、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能说说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吗?感觉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含义.
2.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计算定期存款的利息.
3.初步掌握去银行存钱的本领.
教学重点
1.储蓄知识相关概念的建立.
2.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利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年利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过年开心吗?过年时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教师:压岁钱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剩下的存入银行,这样做利国利民.
二、新授教学
(一)建立相关储蓄知识概念.
1.建立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概念.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2)教师板书: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出示一年期存单.
(1)仔细观察,从这张存单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2)我想知道到期后银行应付我多少利息?应如何计算?
3.出示二年期存单.
(1)这张存单和第一张有什么不同之处?
(2)你有什么疑问?(利率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存期越长,国家就可以利用它进行更长期的投资,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益,所以利息就高.
4.出示国家最新公布的定期存款年利率表.
(1)你发现表头写的是什么?
怎么理解什么是年利率呢?
你能结合表里的数据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2)小组汇报.
(3)那什么是年利率呢?
(二)相关计算
张华把400元钱存入银行,存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是2.88%.到期时张华可得税后利息多少元?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1.帮助张华填写存单.
2.到期后,取钱时能都拿到吗?为什么?
教师介绍:自1999年11月1日起,为了平衡收入,帮助低收入者和下岗职工,国家开始征收利息税,利率为20%.(进行税收教育)
3.算一算应缴多少税?
4.实际,到期后可以取回多少钱?
(三)总结
请你说一说如何计算“利息”?
三、课堂练习
1.小华今年1月1日把积攒的零用钱5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准备到期后把利息
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率按10.98%计算,到明年1月1日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赵华前年10月1日把8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如果年利率按11.7%计算,到今年10月1日取出时,他可以取出本金和税后利息共多少元钱?下列列式正确的.是:
(1)800×11.7%
(2)800×11.7%×2
(3)800×(1+11.7%)
(4)800+800×11.7%×2×(1-20%)
3.王老师两年前把800元钱存入银行,到期后共取出987.2元.问两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四、巩固提高
(一)填写一张存款单.
1.预测你今年将得到多少压岁钱?你将如何处理?
2.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一张存单,并算一算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
(二)都存1000元,甲先存一年定期,到期后连本带息又存了一年定期;乙直接存了二年定期.到期后,甲、乙两人各说自己取回的本息多.你认为谁取回的本息多?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小华20xx年1月1日把积攒的200元钱存入银行,存整存整取一年.准备到期后把税后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率按2.25%计算,到期时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六年级一班20xx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280元,如果年利率是0.99%,存满半年时,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多少元?
3.王洪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他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七、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
本金 利息 利息税 利国利民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探究活动
购物方案
活动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生活中打折等常见的优惠措施,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与策略.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渗透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能够辩证、发展、全面地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价格表
A套餐原价:16.90元 现价:10.00元
B套餐原价:15.40元 现价:10.00元
C套餐原价:15.00元 现价:10.00元
D套餐原价:15.00元 现价:10.00元
E套餐原价:18.00元 现价:10.00元
F套餐原价:14.40元 现价:10.00元
学生讨论:如果你买,你选哪一套?
2.教师出示价格表
A套餐原价:16.90元 现价:12.00元
B套餐原价:15.40元 现价:10.78元
C套餐原价:15.00元 现价:12.00元
D套餐原价:15.00元 现价:12.00元
E套餐原价:18.00元 现价:13.50元
F套餐原价:14.40元 现价:12.24元
学生讨论:现在买哪一套最合算呢?
3.教师出示价格表
每套18.00元,冰淇淋7.00元.
第一周:每套16.20元;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第二周:降价20%;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第三周:买5套以上打七折;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学生讨论:
(1)你准备在哪一周买
(2)你打算怎么买?
(3)你设计方案的优点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