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3 08:13:2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大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2课时)

  内容: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 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 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 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 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 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 按要求组数。

  0 、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第2课时(总第33课时)

  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设计意图]直接看情境图,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尝试探究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 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内容: 质数与合数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认知“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俺的护鸟心愿。

  3 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知字。

  教学难点:能体会父亲爱鸟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揭示课题

  1、上节课俺们学习了一个小男孩救鱼的故事,这节课俺们来学习一个有关树林与鸟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你们喜欢树林和小鸟吗?能把你了解的有关树林和鸟的资料,说给小伙伴们听听吗?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

  2、读准生字词。

  (1)指名读字。

  (2)读词语。

  (3)说说你认知哪个字?是怎样认知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用“——”画出父亲的话,用“~~~~~”画出俺说的话。

  2、练读人物对话。

  (1)、同学自主朗读。

  (2)、听老师示范朗读。

  (3)、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内容。

  3、体会感情。

  (1)、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同学汇报,随机指导朗读。

  4、通读全文,读中感悟。

  指导同学在读文中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体会“俺”的天真及护鸟。

  四、课堂总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 合作交流 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思考

  (1)你知道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吗?

  (2)课文从哪几方面描绘了九寨沟的美景?

  2、读后交流。

  (1)九寨沟在哪儿?(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3)九寨沟它的自然风光怎样?有哪些珍禽异兽?

  3、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慢慢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小结:请大家把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的'顺序与课题的内容叙述的顺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教学生字、词。自学生字,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向人们介绍“九寨沟”的?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

  3、钢笔描红。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听读、自读,解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播放课文录像。观看九寨沟的录像

  五、总结。

  同学们,在课本中向人们介绍描写一个地方的风光、物产的课文很多。课文一般都用那个地方的名称作为题目。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读到这样的课文,读了题目该怎么发问呢?你们知道了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 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b.九寨沟名字的由来

  c.一进入景区,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课文第二段为我们做了介绍(二)细读第二段

  1.学生快速朗读,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介绍的。

  师相机板书: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2.师配乐朗诵该段,让学生闭眼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自学方法:

  a. 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

  b.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说到哪一处,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说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下教学设计显示的是点拨内容)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3)细致体会感受:

  a.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b.教师相机出示投影图片,配合学生的讲述。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色彩斑斓。”

  (大大小小、颗颗——湖泊多;清澈见底——湖水清;色彩斑斓——湖石色彩多。)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每当天气晴朗时……五花海,五彩池呢”

  c.教师出示图片,讲述: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雪峰闪闪,森林郁郁葱葱。不仅如此,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果实金黄。这么多的颜色都倒映在湖水中,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呀。大家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来领略这种美吗?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蔚为壮观”

  d.出示挂图。师述:因为地势高低不平,瀑布顺地势层层跌落。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高低错落。

  你最想用哪句话来赞美这瀑布?

  师述:真是水声轰响,水浪翻滚,水花飞溅,气势磅礴。

  (4)齐读第三节。

  (5)积累内化。

  过度:现在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去看一看吧。

  3.细读第四小节。

  (1)生自由读,思考:课文描写了四种珍稀动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出示学习方法。

  a. 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

  b.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

  师述: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大家都很爱这些动物,愿和它们成为朋友。

  (三)细读第三段

  师述:如此美妙瑰丽的九寨沟,令人热切向往。难怪作者在最后一小节动情地赞叹道……

  三、总结全文

  师叙述: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的自然风光与各种异兽珍禽的完美结合,九寨沟真不愧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相机板书:人间仙境

  四、小导游活动

  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真得去看看。可惜现在不行。那我们就先找个小导游来介绍一下,饱饱耳福吧。

  五、作业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板书设计:

  九寨沟

  自然风光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异兽珍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丁、字、对、用、正、也”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课文内容,懂得怎样才能把字写好。

  重点难点

  1、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

  2、会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做好事情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卡片抽读生字、生词。

  2、说说写好字的方法。

  二、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字形。

  1、出示6具生字,学生边读边观察字形。

  2、学生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学生对照课后生字表,观察生字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里什么位置。

  4、教师边范写边指导学生书写。

  丁笔顺:一丁。

  第二笔竖钩在中线上。

  用笔顺:

  注意里面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

  也 笔顺:

  注意第二笔竖比第三笔竖弯钩起笔要高。

  正笔顺:

  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

  字笔顺:

  上下结构

  对认识新偏旁(又字旁)

  左右结构,又——寸。注意“又”的第二笔是点。1、学生描红。2、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教师辅导评价。3、用生字口头组词、扩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

  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山色也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变化主要有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师总结:描写虚幻的音乐时,可以写出音乐变化的几个阶段,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与其他感觉打通,写出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听音乐的感受。

  5、“通感”修辞手段的运用。

  结合学生讨论内容,小结如下: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再将由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从而欣赏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例如:“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表现声腔尖细高亢、刚劲有力;“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表现声腔回环宛转,急促甜润;“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表现声腔纷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实属不易,而作者却使我们得到满足。

  6、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音乐时,可以借助修辞手法直接描写音乐变化的阶段、听音乐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东西

  从侧面来衬托。

  7、作业

  比较鉴赏《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语文教案 篇6

  知识与技能

  1.自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遵循阅读课文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相关雪景图画的欣赏,引导学生品悟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作者流露在其间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松坊溪雪景之美,培养学生品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之趣以及热爱祖国山河之美。

  重难点

  1.把握雪景的特点。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导入新课

  1.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雪景图画,师生共同观察各幅雪景,交流自己所看到的景物。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看到景物及说说对雪景的初步认识。

  3.教师导入新课:通过我们刚才对这么多雪景的欣赏,大家一定能想到一句话,那就是:画中有书,书中有画。大家想不想走进课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松坊溪,到文中去感受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雪景。(出示课题:松坊溪雪景)

  4.学生齐读课题:《松坊溪雪景》

  二、自读课文,感受雪美

  1、教师出示要求:

  (1)松坊溪的雪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课文那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那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阅读)

  3、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指名、举手回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4、文中哪出景物最吸引你?自己多读几遍。

  三、集体品读,探究雪美

  1、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雪花飞舞的雪景。学生欣赏、讨论、交流,在文中找到描写画面的相关语句,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1)、学生齐读这一句话。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什么?

  (3)、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他们的外形一样吗?各自有什么特点?

  (4)、从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这一比喻中,你体会到了雪花的什么特点?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溪石覆雪的景色。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同学们在画面上看到什么?溪石上有什么?远远看去像什么?你们能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吗?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1)、学生朗诵这句话。

  (2)、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把溪石分别比作什么?

  (4)、作者由白雪覆盖的溪石联想到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些事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由此,你又会联想到那些事物呢?

  (7)、这句话中,作者除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之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3、老师在屏幕上出示石桥披雪的句子。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在这幅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桥上有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这种颜色的?在文中能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吗?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1)、白雪覆盖的石桥是什么颜色的?

  (2)、从这一特点上,作者联想到什么?

  (3)、所以,白雪覆盖的石桥像什么?

  (4)、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5)、学生朗诵这句话。

  4、老师出示倒映雪景画面,学生观察、讨论:画面中有那些事物?他们的.身上披着什么?溪水中是一个什么世界?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一画面的句子?

  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1)、学生齐读这句话。

  (2)、联系上下写文,思考:这白雪世界是指什么?

  (3)、这个白雪世界,从动静角度去考虑,它是动景还是静景?

  (4)、这句话文中那句话照应?

  5、老师出示溪鱼戏水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画面中有什么?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他们在干什么?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段。

  (1)、学生找到描写溪鱼戏水的句段。

  (2)、学生齐读这段。

  (3)、他们有那些颜色?

  (4)、这么多的颜色同学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形容颜色多的成语来概括吗?还有那些?

  (5)、雪地是什么颜色的?这同溪中小鱼的颜色够成什么?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溪中小鱼都在干什么?从小鱼的活动中,你体会到小鱼有什么特点?

  (8)、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示这一画面?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在这篇文章中,师生交流、讨论,给所欣赏到的画面取个优美的名字。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美随处可见,只要你善于观察,就能感受到我们身边的每一分美丽。希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能够学着作者的写法,把你眼中所看到的美描绘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雪景的句子。

  2、写一篇描写雪景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松坊溪雪景

  雪花飞舞

  溪石覆雪

  石桥披雪

  倒映雪景

  溪鱼戏水

语文教案 篇7

  一、破题入手:

  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二、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

  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发现点之一)

  三、为什么按政党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

  (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发现点之二)

  四、“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

  (再细读第三小节)(发现点之三)

  五、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

  (不,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发现点之四)

  六、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后全胜?

  (发现点之五)

  七、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五个发现点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发现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的“最短程”。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l.板书课题,看到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

  2.范读课文,引起读书的兴趣。

  生自由表述。

  听读课文。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并练习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识字,多种形式练读生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4、整体感知内容,说一说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

  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圈画生字、新词。

  3、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重点指导读好一节(可以从第一节开始,也可以让学生从前三节中任选一节)

  (1)自读自悟。读这一节时你想表达会感情,每一句话你怎样读。

  (2)指读评读。交流:这一节诗告诉我们什么?(妈妈的爱是无私的)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感情(必要时老师可以范读、领读)

  (3)自己练习读出整节诗的理解和每句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思想感情。

  2、采取以上方式,读好前三节中另两节诗。

  1、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2、边读边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3、能有条理地表述。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指导读好第四节。

  (1)自读自悟。讨论:哪儿能看出“我“一天天长大?这和妈妈的爱有什么关系?

  (2)指导读好每句话,表达“我”懂得回报的心情,颂扬母爱的伟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受。

  1、学生汇报,质疑。

  2、自己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写几句话表示自己对妈妈的爱。

  生自由写话,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即可。

  六、研究性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具体实例,谈一谈自已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自觉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动漫童谣童谣,自己读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写的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⑴、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⑵、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⑴、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⑵、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学习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审题

  1.谈话揭示讨论话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

  (1)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通过“小烦恼热线”倾诉一下,以此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

  (2)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学会在别人不愉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二、指导

  1.角色分配:主持人——教师 小烦恼——某位同学 热心听众——其余同学

  2.指导内容

  (1)“小烦恼”: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

  (2)“热心听众”:设法帮助小烦恼,并指导学生规范口语。

  (3)教师“主持人”:为学生作示范,从而明确该如何做好主持人。

  三、练习

  1.学生分成小组练习,在每小组内大家各抒已见,尽情倾诉,互评互补。

  2.各组选择较为典型的`话题与全班同学交流。

  四、反馈

  1.引导学生对口语内容进行点评。

  2.鼓励“小烦恼们”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法尝试着做一做。

  作业设计:

  说说自己的体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