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6 14:26:5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利用等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单把这项知识拿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些茫然无措。为了使学生对等量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这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两个方面:

  1.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情境。在不断寻找和交流中,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

  2.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等量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找到各种等量关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主题图。

  (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3.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时又是体现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

  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并会应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2、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提高计算正确率。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把估算与笔算结合起来,提高计算正确率,逐步形成在笔算时要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0与一个数相乘都得0。

  教学对策: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将任何数加0、任何数减0和任何数乘0结合在一起,为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作铺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

  1、出示小猫钓鱼图,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蓝猫钓到了3条,黄猫钓到了2条,红猫钓到了4条,它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

  学生列加法算式计算:3+2+4

  3、第二天它们又去钓鱼了,每人钓到了2条,它们一共钓到了多少条?

  学生列式计算: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2×3。

  说说2×3表示什么意思。

  4、第三天它们又去钓鱼了,蓝猫钓到了3条,黄猫钓到了0条,红猫钓到了4条。

  问1:它们一共钓了几条?

  问2:蓝猫和黄猫一共钓了几条?(学生列式,教师板书:3+0=3)

  问3:红猫比黄猫多钓了几条?(学生列式,教师板书:4-0=4)

  5、第四天它们又去了,这一天它们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所以每人都只钓到0条鱼,谁能说说它们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1)一条也没有。

  (2)0+0+0=0

  (3)你能把它变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跟同桌交流一下。

  (4)0×3=0或3×0=0

  (5)谁能说说为什么0与3相乘会等于0?学生交流一下。

  二、0与一个数相乘得0。

  1、除了0与3相乘得0外,你还知道谁与谁相乘等于0吗?

  (1)学生交流一下,列出一些算式。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说说一些0与一个数相乘等于0的算式,如0×7为什么等于0。

  (3)你发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发表意见,师板书:0与一个数相乘得0。

  3、你能说出这样的几个算式吗?这些算式有何共同特点?

  4、练习:0×4 9×0 16×0 234×0 839×3×0

  (1)为什么你那么快就知道839×3×0的结果是0呢?

  (2)789×4×3×0×7它的结果也是( )?

  (3)指出:不管这个数有多大,只要它是乘以0的,结果总是0。

  5、观察三个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吗?(任何数加0都得任何,任何数减0等于任何数,任何数乘0都得0)

  三、应用: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1、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师出示图画

  6排,每排17个

  (1)谁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如果要求你计算,你打算先计算什么?可以先计算: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3)17×6=102,你再估计一下。

  (4)用竖式计算:102×4

  1 0 2

  × 4

  4 0 8

  (5)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学生讨论一下。

  四、练习

  1、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完成在书本上。集体核对。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找一找,错在哪里,再在书本上改正。

  3、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你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本书吗?能说说你的.方法吗?

  全班汇总计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并提出问题。

  五、课堂作业

  p77 想想做做第4、6题。

  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 +0=3

  4-0=4 102×4=408

  0×3=0或3×0=0 1 0 2

  × 4

  4 0 8

  0与一个数相乘得0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教学成熟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教学成熟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二段教学成熟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由于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乘法计算中相对特殊的情况,所以安排在三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笔算方法的教学之后。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小猫钓鱼的童话事情导入教学,学生感兴趣,他们在这种兴趣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一开始的时候我担心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0×3(三个0相加),所以我特地设计了三个2相加用2×3表示,并且顺势将题目转化成所要新学的知识,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样学生有了前面的启示,就能很容易的说出3×0并且知道得数是0。然后以此类推,学生能说出100×0也是0,逐步得出结论:0乘一个数都得0。在这一新课上,学生能很轻松地得出这个结论,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也就毫不费力。当然,0与任何数(任何数与0)相加都等于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都等于任何数这两个知识点也进行了复习,特别是0与任何数相加都等于任何数,在笔算中需要用到。经过了几次简单的笔算后,总结了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不同类型,主要是个位有进位时,进上来的数就是积的十位,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如果没有能力的同学,应该一步一步乘。通过几次笔算,有一部分学生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其熟练程度可想而知。但在练习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出现0乘任何数等于任何数这一情况,经讲解后,有改善。

  课后反思: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0不管乘以哪个数都等于0。课堂上,出示场景图后,学生思考写出乘法算式3×0或0×3,并确认积是0。接着“想一想”中0×7和8×0这两道题,学生都可以口答各题的得数。学生能通过比较上述各题的共同特点,并归纳出:0与一个数相乘仍得0。第二道例题,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一个看台座位的数量,有的学生说先数一数几排,再数一数每排有几个座位,然后相乘。也有很多学生说只要看第一个座位“1排1号”和最后一个座位“6排17号”,可以知道这个看台一共有6排,每排17号,所以只要用6×17就可以知道这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在作业中发现学生有0×4等于4的现象。

  课后反思:

  本课第一部分内容的知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了。通过三只小猫钓鱼的情景图帮助学生理解0×3=0的具体含义,由0×7=0,8×0=0使学生发现0的特殊特征:0与一个数相乘得0。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与乘数中间没有0的乘法之间的不同,并抓住“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当个位上数相乘,三位数的十位是0的情况下,个位的进位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但是从作业的批改中发现有极个别学生积的十位上没有写进位而是直接写了0。

  课后反思:

  小猫钓鱼的故事袁老师之前跟学生讲过,所以当我出示小猫钓鱼的情境图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提了很多问题,引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接着出示839×3×0×7 让学生说说结果是多少,改变题目后变为839×3×0+7让学生再说说结果是多少,学生都能异口同声的回答我,最后帮他们总结为三条:第一不管多大的数与0相乘,结果还是0;第二任何数与0(0与任何数)相加结果等于任何数;第三任何数减0结果等于任何数 。教学第二部分内容时,是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座位号能获得哪些信息,看图说信息学生已不止一次遇到过,所以很快告诉我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开始教学今天的重点,笔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先让学生根据算出一个看台的座位数估算同样的4个站台的座位数是多少,为学生接下来探索并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提供了支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神秘嘉宾

  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

  二、新知教学

  1、2个条件

  (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教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

  课件出示:

  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

  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

  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

  2、3个条件

  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

  红:我不是22

  黄:我不是22,也不是9

  蓝:

  师:现在你能确定吗? 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

  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

  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为什么?

  3、送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

  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入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四、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五、具体编排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