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7 09:40:4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707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想想做做2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想想做做4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想想做做6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交流等活动,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估算、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动画)

  (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大象说:“6月1日咱们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森林里的动物这么多,得找一块宽敞的草地当作运动场。你们谁知道哪有这样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说:在森林南面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可大了。咱们就去那儿吧!”

  小兔说:“在森林北面有一块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块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争得面红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动物都没了主意。

  大象说:“到底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呀!我们该选哪一块草地呀!谁能帮帮我们啊!”

  教师:谁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一难题呀?

  (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摆,测量、计算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了。)

  教师: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麻烦!)在摆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算法,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题)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活动一: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你动动脑筋,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操作: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长边摆满,再沿着宽边摆满,再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演示:长摆5个面积单位,宽摆3个面积单位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观察、计算的结果?(媒体演示)

  要求说出: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沿着长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着宽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题卡

  每 排 的 个数排 数面积(平方厘米)

  图1

  图2

  图3

  汇报结果。

  教师:知道每排的个数和排数,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通常我们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用长乘以宽。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活动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有一个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分米,宽不变。那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长再继续减少,减少到6分米,宽不变。这时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6×6=36(平方分米)

  *观察这个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正方形)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呢?(边长×边长)

  *为什么?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宽也就是边长×边长。

  ④归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谁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课堂: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堂练习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面积单位间的换算。2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等方法,出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面积问题。

  教学过程:

  (—)在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从情境图中的挂毯入手,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对学生计算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

  (1)10*10=100(平方分米)

  (2)10分米=1米1*1=1(平方米)

  (3)10分米=100厘米100*100=10000(平方厘米)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怎么不相等那?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种题型

  1自主练习第五题。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七题。学生弄懂题意,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1)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转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从这个长方形中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剪去才能使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3)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围城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图形有几种围法?算一算添在表中

  长(CM)

  宽(CM)

  面积

  此题的设计,即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又可以渗透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引导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填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其中的规律,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他的长越大,宽就越小,长越小,宽就越大。

  课堂:

  课堂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X k b 1 . c o m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课时备注
18.149.5乘除法4
29.69.12乘除法4教师节
39.139.19观察物体4
49.209.26观察物体千克、克、吨3中秋节
59.2710.3千克、克、吨2国庆节
610.410.10千克、克、吨3国庆节
710.1110.17搭配中的学问、乘法4
810.1810.24乘法4
910.2510.31乘法4
1011.111.7周长4
1111.811.14周长、期中测评4
1211.1511.21交通与数学、除法4
1311.2211.28除法4
1411.2912.5除法4
1512.612.12除法、年、月、日4
1612.1312.19时间与数学4
1712.20xx.26整理与复习4
1812.27元.2可能性3元旦
19元.3元.9生活中的推理、总复习4
20元.10元.16期末检测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谢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四、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 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五、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高山镇奋进矿校:谷旭晶

  一、教学内容:《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 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电化教学的发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歌曲导入 )

  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

  看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像┄┄”(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6、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7、出示练习题让生完成。

  8、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布置作业:课本46

  页第4题.

  板书设计 :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主动讨论和交流。

  2、 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3、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4、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整理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课前回顾本单元知识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1、 回顾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请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把它写在题卡上。

  2、 整理和复习

  (1)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么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的学习过程排排序,谁还记得我们是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为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知识要点。

  (2)分类复习

  ①小朋友们都整理的很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笔算加减法。刚才有小朋友提到笔算加减法分为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谁能分别编一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那你们会计算吗?指名上台板演。

  校对时提问: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那在我们计算时你还有什么特别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一做。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是个合格的小计算家。

  ③改错。

  3、 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课件分步出示

  瞧,这有几位小朋友正在和小鸡们玩呢。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知道怎么列式吗?

  如果条件换成“小鸡比母鸡少7只”,怎么列式?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多少岁?要求学生列式进行计算那10年后呢,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小组讨论。

  4、 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感觉怎么样?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8~p9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培养数学问题的意识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2.会应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课(第8页至第9页),结合“动物聚会”的童话情境,发展学生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乘法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这一天,它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带来许多好吃的。同时它们还想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吗?(课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图上有几只小鸟前来参加聚会?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图上有9只小鸟。我是用加法计算的,3+3+3=9(只)。

  生:我是用乘法计算的,3×3=9(只)。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有3根树枝,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也就是求3个3只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猴子一共端来多少个桃子?

  6+6+6=18(个) 6×3=18(个)

  生:图上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生:一共有12个胡萝卜,15个松果。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看了一幅图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而且解决了。谁能说说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是什么?

  师: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应用。

  1.连一连。(理解6个3和3个6所表示意义的不同,干扰信息:6+3,强调3个6和6个3)

  注意:弄清题意,再连线。

  2.说一说。

  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同一个算式2×3的意义。(2个3和3个2的意义,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

  3.摆一摆。(一个算是可表示两种意义。)

  教师先出示乘法算式3×2,让学生说一说它表示几个几。

  3×2表示2个3或 3个2。

  (○○○ ○○○)(○○ ○○ ○○)

  4.每样东西各买多少个:(提出问题——列式——含义)

  生: 16个胡萝卜,因为4+4+4+4=16或4×4=16(个)。

  生: 12根香蕉,因为5+7=12(个)。

  作业:p9实践活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板书设计:

  动物聚会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教学反思:

  1.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深地体验到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案例点评:

  1.呈现“动物聚会”的主题情境后,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有自己的结构,它是由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部分组成的,如“图上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停着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来参加聚会”才是对“动物聚会”情境中隐含的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描述。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都忽视了描述数学问题的'重要部分――已知条件。也许他们以为在描述情境问题时,已知条件可以省略,因为它在图中是明摆着的。其实,提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具体情境中一些已知数学信息与一个未知(可知)数学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数学问题是揭示这个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

  2.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老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尖锐地提出,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表面顺利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比较好的做法是,对学生相继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接受挑战,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最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订正。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实践活动如果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做些小调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再到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可能学生受益的面会更大些,体会将更深刻些。

《(热)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热)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707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想想做做2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想想做做4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想想做做6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交流等活动,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估算、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动画)

  (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大象说:“6月1日咱们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森林里的动物这么多,得找一块宽敞的草地当作运动场。你们谁知道哪有这样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说:在森林南面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可大了。咱们就去那儿吧!”

  小兔说:“在森林北面有一块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块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争得面红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动物都没了主意。

  大象说:“到底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呀!我们该选哪一块草地呀!谁能帮帮我们啊!”

  教师:谁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一难题呀?

  (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摆,测量、计算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了。)

  教师: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麻烦!)在摆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算法,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题)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活动一: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你动动脑筋,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操作: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长边摆满,再沿着宽边摆满,再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演示:长摆5个面积单位,宽摆3个面积单位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观察、计算的结果?(媒体演示)

  要求说出: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沿着长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着宽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题卡

  每 排 的 个数排 数面积(平方厘米)

  图1

  图2

  图3

  汇报结果。

  教师:知道每排的个数和排数,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通常我们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用长乘以宽。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活动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有一个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分米,宽不变。那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长再继续减少,减少到6分米,宽不变。这时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6×6=36(平方分米)

  *观察这个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正方形)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呢?(边长×边长)

  *为什么?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宽也就是边长×边长。

  ④归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谁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课堂: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堂练习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面积单位间的换算。2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等方法,出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面积问题。

  教学过程:

  (—)在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从情境图中的挂毯入手,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对学生计算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

  (1)10*10=100(平方分米)

  (2)10分米=1米1*1=1(平方米)

  (3)10分米=100厘米100*100=10000(平方厘米)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怎么不相等那?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种题型

  1自主练习第五题。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七题。学生弄懂题意,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1)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转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从这个长方形中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剪去才能使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3)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围城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图形有几种围法?算一算添在表中

  长(CM)

  宽(CM)

  面积

  此题的设计,即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又可以渗透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引导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填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其中的规律,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他的长越大,宽就越小,长越小,宽就越大。

  课堂:

  课堂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X k b 1 . c o m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课时备注
18.149.5乘除法4
29.69.12乘除法4教师节
39.139.19观察物体4
49.209.26观察物体千克、克、吨3中秋节
59.2710.3千克、克、吨2国庆节
610.410.10千克、克、吨3国庆节
710.1110.17搭配中的学问、乘法4
810.1810.24乘法4
910.2510.31乘法4
1011.111.7周长4
1111.811.14周长、期中测评4
1211.1511.21交通与数学、除法4
1311.2211.28除法4
1411.2912.5除法4
1512.612.12除法、年、月、日4
1612.1312.19时间与数学4
1712.20xx.26整理与复习4
1812.27元.2可能性3元旦
19元.3元.9生活中的推理、总复习4
20元.10元.16期末检测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谢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四、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 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五、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高山镇奋进矿校:谷旭晶

  一、教学内容:《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 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电化教学的发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歌曲导入 )

  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

  看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像┄┄”(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6、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7、出示练习题让生完成。

  8、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布置作业:课本46

  页第4题.

  板书设计 :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主动讨论和交流。

  2、 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3、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4、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整理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课前回顾本单元知识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1、 回顾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请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把它写在题卡上。

  2、 整理和复习

  (1)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么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的学习过程排排序,谁还记得我们是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为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知识要点。

  (2)分类复习

  ①小朋友们都整理的很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笔算加减法。刚才有小朋友提到笔算加减法分为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谁能分别编一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那你们会计算吗?指名上台板演。

  校对时提问: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那在我们计算时你还有什么特别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一做。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是个合格的小计算家。

  ③改错。

  3、 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课件分步出示

  瞧,这有几位小朋友正在和小鸡们玩呢。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知道怎么列式吗?

  如果条件换成“小鸡比母鸡少7只”,怎么列式?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多少岁?要求学生列式进行计算那10年后呢,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小组讨论。

  4、 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感觉怎么样?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8~p9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培养数学问题的意识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2.会应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课(第8页至第9页),结合“动物聚会”的童话情境,发展学生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乘法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这一天,它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带来许多好吃的。同时它们还想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吗?(课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图上有几只小鸟前来参加聚会?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图上有9只小鸟。我是用加法计算的,3+3+3=9(只)。

  生:我是用乘法计算的,3×3=9(只)。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有3根树枝,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也就是求3个3只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猴子一共端来多少个桃子?

  6+6+6=18(个) 6×3=18(个)

  生:图上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生:一共有12个胡萝卜,15个松果。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看了一幅图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而且解决了。谁能说说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是什么?

  师: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应用。

  1.连一连。(理解6个3和3个6所表示意义的不同,干扰信息:6+3,强调3个6和6个3)

  注意:弄清题意,再连线。

  2.说一说。

  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同一个算式2×3的意义。(2个3和3个2的意义,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

  3.摆一摆。(一个算是可表示两种意义。)

  教师先出示乘法算式3×2,让学生说一说它表示几个几。

  3×2表示2个3或 3个2。

  (○○○ ○○○)(○○ ○○ ○○)

  4.每样东西各买多少个:(提出问题——列式——含义)

  生: 16个胡萝卜,因为4+4+4+4=16或4×4=16(个)。

  生: 12根香蕉,因为5+7=12(个)。

  作业:p9实践活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板书设计:

  动物聚会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教学反思:

  1.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深地体验到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案例点评:

  1.呈现“动物聚会”的主题情境后,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有自己的结构,它是由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部分组成的,如“图上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停着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来参加聚会”才是对“动物聚会”情境中隐含的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描述。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都忽视了描述数学问题的'重要部分――已知条件。也许他们以为在描述情境问题时,已知条件可以省略,因为它在图中是明摆着的。其实,提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具体情境中一些已知数学信息与一个未知(可知)数学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数学问题是揭示这个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

  2.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老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尖锐地提出,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表面顺利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比较好的做法是,对学生相继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接受挑战,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最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订正。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实践活动如果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做些小调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再到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可能学生受益的面会更大些,体会将更深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