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1 10:03:2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8篇[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8篇[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数学

  学习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2.情感目标:

  (1)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2)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卡片(每组9张),各种铅笔(每组各8支)。

  教具准备:

  各种文具盒、各种玩具、各类书、若干个瓶子。

  教学策略选择: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学生对单一标准分类生活中接触的较多,不必教学一课时,可把这两部分内容合并为一节课来上,重点放在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这块内容上。同时,我认为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因此,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孩子怎么分,孩子就怎么分的幼儿分类水平上,而应重点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这一要求,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让学生能较快的从事物的大小、形状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中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他的稚嫩的眼光去划分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学习单一分类)

  1.【设计意图:学生6人一组,教师在上课前两分钟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文具盒、玩具、书各若干件),让学生感受到教室讲台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2.引出分类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看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你们瞧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生:乱七八糟、不舒服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堆放好;文具一类、玩具一类、书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愿意上来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学生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比有什么不同?(生:舒服了,整齐了、美观了。)

  师:是呀,这样一分,看过去就非常得整齐。刚才,我们把一大堆的杂物按照同一类物品为标准对他们进行了分类。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这堆瓶子,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1.【设计意图:预先把第39页的“做一做”进行了改编,并用彩色卡纸做成水果卡片。把原来同一形状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绿色的),改为同一形状,底色却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另两种形状也各有三种颜色)。并把制作的9张卡片放在1个大信封里,让6人小组的小组长保管。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水果卡片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不断地细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分铅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2.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师:现在请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看看是什么呀?(学生倒时,请上来整理的四位学生把讲台上的物品装进袋子。)

  (生看好后,答:水果卡片。)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分类前我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将怎样分,是按什么分的?想好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当一个同学在发表他的想法时,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等他讲完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对他的话进行补充。

  (3)分好后,你们小组也可以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谁做介绍员,谁配合拿卡片。

  听口令开始操作,教师巡视。等学生操作完后,请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请一组学生上来汇报,教师指导:按什么分,分了几堆。)

  师:下面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的?(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后来学生又指出可按水果有没有叶子分,卡片有没有角分,水果有没有柄分等多种分类方法是我课前所没预料到的,所以这个环节由于学生的出色表现上得很精彩。)

  师:同样是这9张卡片,我们刚才按照形状、颜色、种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了分类,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再动手把自己小组没分过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原来同一类物品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3.再次实践,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再来动手分一分,请大家把(2)号信封倒出来,现在大家的桌面上有很多铅笔对吗?请继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一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统计分的方法有几种?请分的方法最多的小组上来汇报,汇报前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看看他们分的是否合理。如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向他们小组提问。(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灵活操作。)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分类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接触到分类,你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或接触过分类?(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当追问:是按什么分,有什么好处。)

  四、活动,充分利用教室资源,让学生把全班同学按不同的标准把人进行分类,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分类,最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把我们一(4)班全班同学分分类,好吗?(学生自由分类,分完后汇报交流,交流过程中,可请其余学生按汇报学生要求进行配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 法:演示法、讲解法

  学 法:观察法、说一说、写一写

  课前准备:计数器1个、100以内数目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6分)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三、新授。(17分)

  1.教学例4。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

  (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四、跟踪练习。(8分)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60719019100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66

  35○36 61○59 □<75>□

  3、游戏题:找朋友

  五、堂清练习(8分)

  1、比大小,在○填上“>”、“<”或“=”

  18○24 56○46 35○40 78○72

  24○42 69○96 18○81 84○9个一

  2、把下面的数按要求排列顺序

  43 21 38 79 100 880

  > > > > > >

  < < < < < <

  六、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行:十位相同

  列:个位相同

  28○35 48○43 78○87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

  (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熟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各数

  3612 2361 1236 6123

  问: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2.(演示课件计数单位)回答下面各题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如: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板书亿以内教的读法)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出示算盘,让学生在千位上拨上一个珠,问:这表示多少?(一千)然后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边数一边拨珠.问:你发现了什么?(10个一千是一万,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再一万一万地数,边数边拨珠并把发现的问题讲给大家听.(依次十万十万地数)

  (2)师问:照这样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又是多少呢?

  (3)通过刚才的数数你们知道了什么?

  (4)(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练习填空:

  10个一千是( )10个一万是( )10个百万是( )10个千万是( )

  3.师: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个、十、百、千一样它们都是计数单位.(边说边板书)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中,你们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师说明:

  (1)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教师对着计数单位,在上边板书数位,(师边讲解边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2)同一个数放在不同数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如数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写在万位上呢?写在千万位上呢?写在亿位上呢?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师进一步整理数位顺序表)(说明:还有比亿更大的.数,今后我们再写)

  5.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1)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在算盘上拨出二十八,问:这个数在个级,表示多少?(二十八)

  ②将二十八移到万级,问:这个数在万级,表示多少?(二十八万)

  ③在算盘上拨出三千零七十万,让学生试读.

  ④读出下面各数(出示投影)

  470000 3080000 40500000

  470000 读作:四十七万

  40500000 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 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⑤小组讨论:说一说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数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⑥练习:读出下面各题:34和340000 348和3480000 3004和30040000(强调:每级中间连续有2个0只读1个.)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出示课件亿以内数的读法).

  ①先在数位顺序表上出示2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将个级写成4600,请学生完整试读24600.

  ②先出示640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试读6407000,问:这个数中的4个0都在什么位置?怎么读的?(数中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③让学生读出30040,再试读10030040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问:10030040共有5个0,前4个0共读出几个?(师指出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④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569200 40080500 28000075

  569200 读作:五十六万九千二百

  40080500 读作:四千零八万零五百(师问:40080500所读的零是指哪几个0?)

  28000075 读作:二千八百万零七十五(师问:为什么4个0只读1个?)

  ⑤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略.看书P3并体会一亿有多大.

  三、课堂练习

  1.读出下面每组数:

  25和25┆0000 250和┆2500000 20xx┆和20005┆0000 20xx和20xx┆0000

  2.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3┆2680 164┆5800 520┆5000 47┆0050 307┆0800

  3060┆0900 10┆4070 120┆0605 1┆0000┆0000

  3.教师说明:改革2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读出下面各题中的数:(投影)

  (1)1993年,我国天然石油开采8130000吨,1997年增加到12840000吨.

  (2)1994年,我国煤炭开采12350000吨,到1996年,煤炭开采21500000吨.

  (3)1993年,我国市内电脑交换机有10360000门.

  (4)1994年,我国生产照像机42900000架.

  四、师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五、布置作业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笨谒憬滩挠兴母霰嘈刺氐。

  (1) 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 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 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 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3) 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 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 。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 ,500+900= ,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3.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不同的应用题的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学过的不同知识来解应用题.(板书课题: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2.填空: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填 呢?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3)甲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 )

  (4)乙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 )

  教师提问: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通过复习,我们发现了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的关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6.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1.学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组讨论: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可以转化成哪几种关系?

  (3)本题有几种解法?

  3.学生汇报反馈.

  (1)因为:松树的棵数+柏树的棵数=120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柏树种了 棵.

  120-24=96(棵)

  解:设松树种了 棵.

  120-96=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2)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

  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识来解答.

  4+1=5

  120 =96(棵)

  120 =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3)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和是柏树棵树的5倍,我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4+1)=24(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柏树的棵数就是松树棵树的 ,如果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120棵对应的率就是1+ ,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1+ )=96(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5)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松树和松树、柏树棵树和的比是1∶5,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我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解:设柏树有 棵.

  ∶120=1∶5

  5 =120

  =24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最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5.教师总结:在我们解应用题时,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转化成不同解决形式.在解答时,我们选择我们熟练、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