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10篇(精华)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一、研讨思路:
该活动内容是幼儿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现象,然而其中却蕴涵着许多科学的奥秘以及教育和研究的价值。我们选择这一内容,在幼儿园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开展教学研讨,旨在探讨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幼儿科学探究和表达的特点与水平,增进教师对幼儿发展特点和水平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师幼互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根据三个年龄班幼儿认知的不同特点,以及各班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各班教师做了充分的预备性实验,在亲历体验活动中分析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并研究如何将难度较大的内容分解为难度适宜的几个步骤,使实验探究的每一步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挑战性,既能引发思考,又有成功的感受。小班活动的重点在于感受物体是否会下落,物体是怎样落下来的,在此基础上尝试做简单的记录,体验观察与表达的乐趣;中班幼儿探索比较两种不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下降的速度有何不同并记录;大班的切入点放在猜测并探索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并能按下落速度的顺序作记录和分析。以此探讨同一内容在各年龄班开展活动时,所应把握的层次性。
二、活动计划与反思
活动一:落下来啦活动要求:
1、对物体落下来的现象感兴趣,有初步的探索欲望。
2、学习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尝试记录。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1、小故事引发幼儿猜测:物体是否会落下来?以激发兴趣。
2、观察材料,摆弄物体进行感性探索体验:它们是不是都落下来了?
3、第二次探索,比较落体的不同方式。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所玩的物体,观察落下来的样子,引导幼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现自己的发现。
4、学习记录:观察记录表上贴的物体,引导幼儿选择相应物体尝试后把该物体下落的样子画下来。
5、延伸活动:玩落体游戏,如“托气球、吹羽毛”等,启发幼儿观察更多落体现象,并想办法使其落不下来。
本园教师观察反思:
适宜性行为
1、本活动目标定位较好,能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重在培养幼儿对常见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初步的探索欲望。
2、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充分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幼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教师在活动中能注重让孩子在玩中探究,丰富体验,特别是能大胆地尝试让幼儿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给幼儿较充分的发展机会。
4、努力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促使幼儿能自主地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不适宜性行为:
1、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够细致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结果的倾向。原因: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仍然受传统的目标意识影响。对策: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对幼儿临时出现的一些状况作出及时和适宜的回应,要更加尊重过程,从幼儿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实。
2、问题:幼儿积累的体验还不够多、不够深入。原因:小班幼儿还不善于主动与同伴交换、合作地玩,因此表现出部分幼儿接触的材料不够多。
3、对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材料、合作探索。
三、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轮子是圆圆的,会滚动。
2、寻找生活中的轮子,发现轮子的作用。
3、激发思考与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汽车图片或者实物,教学挂图,积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老师出示汽车,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幼儿回答)
引导幼儿发现汽车能跑起来的原因
老师:对啦,是小汽车,你们看,它能够在地上跑,你们知道为什么汽车能在地上跑吗?
(幼儿回答)
引导幼儿观察出玩具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并说出玩具车是因为有圆形的轮子才能跑起来。
二、基本部分。
(感知轮子能跑起来的特点)
老师:如果把圆形的轮子换成其他形状,想三角形,正方形的,这样的小车能跑起来吗?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的积木让幼儿观察、讨论三角形,正方形能不能滚动起来。)
老师:好了,我们大家来看看三角形,正方形能不能滚动起来呢?小朋友们在桌子上试一试。
老师小结:对了,三角形,正方形不能滚动起来,因为圆形没有角,所以就能滚动起来。
三、出示教学挂图,感知轮子的多样性。
老师:这幅图哪些地方有轮子呢?
(幼儿回答)
老师:这些轮子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回答)
老师:轮子有大有小,有的是橡胶的.,有的是木头的,有的轮子中间是空空的。但是无论怎么样的轮子它都是圆形的,因为这样才能滚动。有了轮子,我们搬运东西的时候就更轻松了也更快了,小朋友们回家了也可以找一找家里有哪些地方有轮子,好吗?
三、收拾教具,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滚动各种物体,探究能够滚动的物体的形状特征。
2、尝试通过改变外形,把不能滚动的物体变得能够滚动。
活动准备:
1、幼儿玩具城(能够和不能够滚动的玩具若干)。
2、贴有能够滚动和不能够滚动标志大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我们去参观“玩具城”,小朋友仔细看看玩具城里有些什么玩具?猜猜哪些玩具是能滚动的?哪些玩具不能滚动?
二、探究什么物体能够滚动。
1、请幼儿试试、玩玩、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滚动。
2、将能够滚动的玩具送到有滚动标志的筐子里,不能滚动的玩具送到不能滚动标志的`筐子里。
3、师:这些能够滚动的物体和形状有什么特点?那些不能滚动的物体的形状又是怎么样的?(幼儿讨论)
三、尝试让不能滚动的物体变得能够滚动。
1、师: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把不能够滚动的物体变得能够滚动呢?(引导幼儿思考)
2、让幼儿动手来尝试,可以同伴合作,教师进行指导,让每位幼儿都主动参与进来。
3、请幼儿展示交流探究结果。(把报纸卷成团;把硬纸卷成筒;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借助于能够滚动的玩具)
四、活动延伸:在活动区继续提供多种物体供幼儿操作,同时鼓励幼儿将不能滚动的物体变成能够滚动的,进一步观察滚动现象。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我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上新置了一些废旧轮胎供幼儿操作、玩耍,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或滚动或搭建,百玩不厌。在一次活动中浩然小朋友忽然问我:“老师,这些轮子这么好玩,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句话使我陷入了思考。幼儿对轮子并不陌生,从咿呀学语时的玩具汽车到路上的车水马龙,可以说轮子遍布在幼儿生活的各个角落。但越是熟悉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忽视。轮子有什么小秘密,以前没有轮子时人们怎么运送物品,轮子是怎样演进来的,幼儿都无从知晓。因此我设计了“和轮子玩游戏”的教育活动,通过玩游戏、看动画,帮助幼儿在探索、实践中了解、认识他们熟悉但不熟知的轮子,知道轮子的演进过程。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能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2.认识轮子的演进过程,了解轮子的材质。
活动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废旧轮胎、三个装有沙袋的纸箱、圆柱形积木。
2.课前适量运动。
活动过程
一、实践活动DD运箱子
1.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刚刚做完运动,小朋友还有没有劲?(有)那太好了,今天老师就请你们帮一个忙。看,这儿有三个箱子,很重,老师想把它们运到那边,可怎么也弄不动,你们可以想出各种办法运送,看能不能运送成功。有信心吗?开始!
2.幼儿自由尝试运送箱子。
3.通过比较知道滚动省力。
“刚才你们是怎样运送箱子的?”请幼儿演示。
“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方法。(推动箱子、拉动箱子、用圆柱形积木滚动箱子)
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4.想一想生活中更省力的办法。
幼儿讲述自己的办法。(用车)
师:用有轮子的车子运送非常省力,但在以前没有轮子的时候人们就是用刚才的办法运东西,轮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轮子的故事吧!
(评析:通过实践,幼儿非常感性地认识到了滚动省力。这一环节幼儿非常活跃,积极地想各种办法,推、拉、用积木撬…-由于箱子很。重还自发合作。最后想到将圆柱形积木放到箱子下滚动运送。教师有意限制了材料的投放,即只有箱子和圆柱形积木,这是因为生活中装载工具先进,只有限制材料的投放.幼儿才能抛掉习惯思维,想到并感受人们最原始的运输方法。)
二、看课件认识轮子的演进
1.看课件《轮子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认识轮子的演进。大滚木DD实心木轮DD拼接的实心木轮DD轮辐轮DD铁皮轮DD橡胶轮DD钢圈轮。’
2.第二次看课件《轮子的`故事》,观察比较每个阶段轮子的不同。
以前没有轮子,人们发现什么能省力,用它运送巨大的石头?
最早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用什么做成的?
后来为了分散重力所以有轮辐,它是什么形状呢?
最后为了增加硬度和弹性,又有哪些变化?
(评析:轮子的演进过程以直观、生动的动画形式展现,比枯燥的讲解或静止的图片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幼儿很轻松地知道了轮子的演进过程和轮子材质的变化。)
三、和轮子玩游戏
谈话:现在的轮子不但用处大,还非常好玩,大家可以和轮子玩游戏。
1.每人一个轮子实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
2.说一说轮胎的小秘密。
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
摸一摸什么感觉?猜一猜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它为什么会凹凸不平?
(评析:通过与轮子亲密接触和以前玩轮子的经验,幼儿能找到轮子的秘密,了解轮子的特征DD黑颜色、有弹性、表面有花纹……幼儿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发现,并现场验证是否正确,最后对轮子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四、游戏练习
1.看课件《请你帮我找到家》,示范玩法。
2.幼儿上机操作游戏。先按教师的要求找到相应的轮子,然后操作鼠标送轮子回家。
反复游戏,给不同水平的幼儿同等机会。
(评析:信息化技术开始应用在幼儿园,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课件并非只是一个“教具”,它也是幼儿的“学具”。它能实现人机互动,幼儿亲自操作鼠标以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回顾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轮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延伸活动
谈话:我们认识了以前的轮子和现在的轮子,那未来的轮子会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们当小小设计师,一起设计未来的轮子,好不好?说不定将来的汽车上会安装上小朋友设计的轮子呢!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蔬菜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构成。
2.探索操作让同一蔬菜叶片在不同条件产生的不同现象和不同叶片在同一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叶汁,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3.乐于投入科学活动,体验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棍、一次性纸杯、各种新鲜蔬菜的叶子、萎焉的蔬菜叶若干。大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蔬菜叶片的结构
1.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青菜叶片,请你们每人选一片菜叶,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叶片上面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2.师提问:你发现叶片摸上去是怎样的?
3.一看叶片上有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大的叶片,并告诉幼儿菜叶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
二、探索叶片里面的秘密
(一)第一次操作同一种菜叶,发现叶汁。
1.们刚才通过观察发现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的,那你们来猜猜看,叶片里面还会有些什么呢?
2.回答。
3.请幼儿操作实验,将新鲜的菜叶放在一次性杯子里用小棒捣碎,发现了什么?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师小结。原来新鲜的蔬菜叶片里藏着许多绿绿的蔬菜汁。
(二)第二次操作,发现同种菜叶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1.示萎焉的菜叶,请幼儿说一说,和刚才的.叶片和什么不一样?
2.幼儿再次操作,发现了什么?
3.幼儿说一说。
4.师小结。原来萎焉的蔬菜叶片里没有蔬菜汁,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水分,干枯了。
(三)第三次操作,发现不同的蔬菜叶在同样的条件下会产生什么结果。
1.示各种新鲜的蔬菜的叶片,芹菜、菠菜、青莴笋、紫莴笋、蚕豆,豌豆、白包菜、紫甘蓝等,让幼儿看看、说说、闻闻有什么不一样。
2.交代操作要求,每人选2种。
3.儿再次操作,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可以跟同伴进行交流。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示记录纸,把幼儿的操作结果记录在纸上。
6.师进行小结。不同的蔬菜叶片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叶汁不同的,因为蔬菜的味道、颜色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叶汁也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的延伸,对蔬菜的叶子产生更进一步的探索兴趣
我们的开心农场里还种植了许多蔬菜,下次我们去收集更多的蔬菜叶片去探究,去发现,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桥墩、桥梁、塔柱、拉锁等桥的组成部分及作用,在决定桥面强度的因素,了解桥的发展史。
2、能提出想知道的关于桥的问题,积极参与桥的话题讨论。
【活动准备】收集桥的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调动幼儿关于桥的已有经验。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桥?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桥?
2、教师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的'发展史的话题。
师:这是人们最早造出来的桥,叫什么桥?是什么形状的?
师:为什么人们要在这里建一座独木桥呢?
教师出示石板桥图片。
讨论:独木桥和石板桥哪个更坚固?为什么?
教师出示石拱桥图片,请幼儿比较石板桥和石拱桥。
教师出示铁索桥、斜拉桥、悬索桥的图片:这些是人们后来造的,看看桥面是靠什么架起来的?为什么不造成拱桥的样子呢?
3、引导幼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逐一在黑板上用图示记录,并和幼儿一起商量获得答案的途径。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教学准备:
1、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2、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3、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4、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1、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2、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5、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二)活动二: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三)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1)小组讨论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四)拓展活动: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知道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初步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光从哪里来,了解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
2.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对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
【教案准备】
布置好暗室,内有电灯、台灯、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等。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
【教案过程】
一、导入活动:创设暗室的环境,揭示课题
幼儿围坐在暗室内,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黑乎乎的),教师悄悄打开门,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亮光)
二、启发幼儿
引导幼儿在观察、体验、操作活动中发现光的奥秘,即光的来源、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带领幼儿去室外寻找亮光,认识太阳光。
①师: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边走边说:小朋友,手拉手,我们一起向外走,走到外面找呀找,亮光亮光你从哪儿来?
②幼:我们发现亮光是太阳公公送来的。
③师:请幼儿仔细看看太阳,然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④师:请幼儿与太阳公公说说悄悄话,提些问题。
如:a.太阳公公你为什么这么亮呀?
b.太阳公公你怎么会有这么多亮光呢?
c.太阳公公你的光是从哪儿来的呀?
(谈过话后回暗室,交流向太阳公公提出的问题)
⑤师:小朋友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我们发现太阳公公的光多亮多亮呀,光强的时候还真刺跟呢!
2.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屋子亮起来。
师:现在老师将太阳公公关在门外,屋子里又黑了,请你们想办法让屋子里亮起来。
①(开电灯)根据幼儿所说打开电灯。
②幼儿发现屋子里亮起来了,那这个亮光是谁给我们送来的?(电灯)
③除了电灯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别的办法来发出亮光吗?(幼儿开放性思维,提出各种办法)
④我们准备了好多东西,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试验,让这些东西发出光来。(事先在教室四周桌上布置好台灯、蜡烛、电筒、煤油灯;火柴、打火机由教师掌握)
⑤幼儿操作后回答:你们刚才是让什么东西发光的?你是怎样做的?
⑥小结:台灯、电筒一按开关就亮了;蜡烛、煤油灯要点火才能亮。那谁跟谁做朋友最好呢?(a.点火方式;b.光的颜色)
⑦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火柴、打火机、电灯、台灯、蜡烛、煤油灯都能发光。
3.讨论光的作用。师:你们想想有了光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如果没有光又会怎样呢?
①幼儿想过后同伴间互相交流。
②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③引导幼儿在黑暗中发现夜光表亮光,进行科技教育。
④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太阳、火柴、蜡烛、电灯、台灯、电筒它们都会发光。光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东西,给我们做事带来方便。
三、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1)让幼儿跟亮光做。
(2)每人取一面小镜子,对着太阳光,看看发现了什么?
(3)一边做,一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边玩边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自由教案过程中结束全部活动。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将两种实物进行A-BB或AA-B的方式排序,并能讲述排列的规律。
2、体验做冰糖葫芦的乐趣。
环境创设:
橡皮泥、彩色纸剪成的水果若干、棒子、范例2串(1串是按A-B方式排序,另一串是按A-BB方式排序)、小牛
重点与难点:
将两种实物进行A-BB或AA-B的方式排序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看谁来啦?(出示小牛)
教师:小牛带来了一种好吃的东西(出示并糖葫芦)引导幼儿观察冰糖葫芦的特征。
看看这冰糖葫芦是怎么做的呢?(巩固对A-B排序方法的掌握)
二、学习A-BB或AA-B排序的规律为动物对应排队。
1、(出示A-BB形式排序)让幼儿感知并发现规律,引导幼儿用语言说出排序的'规律。
2、教师:小牛开了一家冰糖葫芦店,小动物都很喜欢吃,小牛来不及做,请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
3、幼儿动手操作制作冰糖葫芦。
4、教师随机指导,启发幼儿想出另一种排序方式。
5、集中幼儿,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冰糖葫芦是怎么样排列制作的。
6、教师小结幼儿的回答。
7、生生互动,帮助排序错误的幼儿。
三、买冰糖葫芦
大家一起帮助小牛叫卖并糖葫芦,体验制作后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