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贺龙设下草帽计、敌人中计的过程。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根据具体的情况巧用智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具体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叙述,使学生了解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话说贺龙同志率领一支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草帽计》。
2、板书课题,学生发现问题
板书[草帽计],通过学生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有关计策的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计策”
①学生依据理解自己说一说“计策”的意思
②用课间出示词义,指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呢?请同学们小声、快速地阅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集体正音:
面面相觑汗流浃背山场山土坊里一窝蜂似的
在正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山场”的意思:就是山上比较平坦的、比较大的空地。
3、读后交流: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
三、细读课文,分析课文内涵
(一)贺龙设计
1、结合“计策”的词意,提出问题及读书要求: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在自己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具体情况:
①当时是炎夏、天气酷热;
②红军上有飞机的轰炸,后有追兵;
③贺龙选择了一块山场(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板画当时的情况)
4、体会当时红军面临的最大威胁
师:在酷热难熬,敌人上下夹击的情况下,红军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体会红军最需要摆脱的是敌人的上下夹击)就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同志设下了草帽计。
5、读书学习战士的表现
①师:听到丢草帽的命令,战士们什么表现?读读书。
②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③通过教师叙述,创设情景:听!贺龙同志的命令传下来了!如果这时你就是一为红军战士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学生体会战士们对丢草帽的不理解)
(二)敌人中计
1、过度:敌人这的会像贺龙预计的那样中计吗?通过读课文的那部分知道的?(三、四自然段)
读三、四自然段,体会读时的心情
2、学生读书
3、交流读书时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等
4、指导朗读
5、师问:在痛快、高兴之余,你对敌人的做法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置疑: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6、前后联系地读书,体会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7、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读书情况: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帮助学生梳理:①天热——敌人抢草帽;②飞机驾驶员急于立功的心理;③选择了有利地形,保证草帽计的成功实施(班述:天气、心理、地形)
小结:贺龙同志正是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
四、总结全文
1、谈话体会,师问:当战士们后来听到战斗胜利的消息,会怎么说?(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再问:我们读了草帽计,又会受到什么启发呢?
2、作业:自古至今这种巧用智谋、克敌制胜的故事很多,建议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读一读,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1、读
2、背
3、听写
二、读音节复习拼读规则
1、jqx和v特殊的拼写。
2、复习标调规则
3、音节中的轻声的书写与读法
三、拼写音节
1、抄写音节词语i
2、听写音节词语
四、读拼音儿歌和课文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中所学的字词,能够读写正确
2、能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字词
重点字:东、南、西、北、雨、羊
二、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都是关于美丽的自然风光的,你一定收获很大!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
有趣的数字诗要会填空。山青青主要写了哪四方面的景色?鱼儿游戏在哪儿?
三、复习
1、学生自主复习字表中的生字。
2、教师出示字词卡片,学生一齐朗读——指名读——开火车
3、听写。
4、朗读课文
5、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背诵的课文。
6、默写古诗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中所学的字词,能够读写正确
2、能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字词
重点字:女、心、鸟、鱼、生、手
二、复习课文内容:
1、这个单元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家园,我们是中国娃长什么样?
2、谁和谁在一起?
3、为什么地球妈妈真好?
4、那里的小朋友想到北京?那里的小朋友想去天山?
三、复习生字
1、学生自主复习字表中的生字。
2、教师出示字词卡片,学生一齐朗读——指名读——开火车
3、听写。
4、朗读课文
5、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背诵的词语和课文。
6、词语:弯弯的(??nbsp;)遥远的()
洁白的()美丽的.()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中所学的字词,能够读写正确
2、能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记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字词
重点字:笔顺与偏旁:星、在、飞、也乌——鸟来
二、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一定收获很大!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
妈妈的慈爱与温暖、小乌鸦的孝心与回报、老师的体贴与关怀、大树和喜鹊有了朋友后的快乐,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复习
1、学生自主复习字表中的生字。
2、教师出示字词卡片,学生一齐朗读——指名读——开火车
3、听写。
4、朗读课文
5、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背诵的词语和课文。
6、背诵《母爱》
网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中所学的字词,能够读写正确
2、能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记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字词
形近字:了——字、子马——乌鸟太——大
反义词:来——去大——小开——关南——北
二、导入:这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一定收获很大!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
本单元中我们感受了四季变化,看到了柳树姑娘、还有雪地里的脚印、雨后天空中的七彩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快速阅读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突出主题的写作技巧。
3.了解“绿墙”的创意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绿墙”的价值。
2.通过阅读,理解“绿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绿化美化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几幅绿墙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听着这优美的旋律,看着这样幽深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明确:
2.在我们还沉醉于文明的祖先留下的红墙碧瓦、深宅大院的时候,我们似乎漠视了世界正悄悄的开放;当我们城市建设中的围墙在一步步地吞噬着宝贵的土地的时候,世界上早已是风行绿墙了。绿墙不但美化了环境,装饰了家园,更保护了土地,净化了环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淑远的一篇文章《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去感受一下这绿色围墙。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各段前标好段序,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扫清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读第1、2两个自然段,明确中国围墙的特点。
提问:这些数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是否曾经想过?作者是如何形容的?
3.引导学生阅读3、4两个自然段,体会外国围墙与中国围墙的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阅读5--13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问题:
(1)这几段与3、4两段是什么关系?
(2)作者以哪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外国围墙的特征的?
(3)这些国家的围墙各具有怎样的特征的?
(4)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5)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5.小组讨论后质疑、师生答疑。
6.小结性提问:造成中外围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8.教师小结后强调,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环保的需要。中国建造绿围墙势在必行。国务院早就出台了城市绿化条例,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三、研读探究
1.找一找
文章在讲解说明对象“绿墙”时,为了将其说明清楚,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学生找一找,并说出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学生讨论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诠释等
(1)作比较
从全文来看,中外围墙的比较,库里蒂巴市战前战后绿化的比较,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来增强说服力。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环球城市建设绿墙的情况,举了世界各国的典型例子。在说明巴西绿墙建设的成果时,又举了巴西利亚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库里蒂巴市被命名为“生态之都的例子;在说明澳大利亚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教案》,
的建设成果时,举了墨尔本和悉尼的例子。这样例中有例,环环相扣,使说明更加具体可感。
(3)列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说明公共单位围墙之长,围墙的占地面积之大,使人触目惊心。
库里蒂巴市人口虽然从战后的50万猛增到150万,人均绿地面积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说明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绿化面积也大幅度增加。
(4)做诠释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介绍了什么是“绿色围墙”。
2.说一说
师:“或许有的同学会说,即使文章用再多的说明方法,讲解得再清楚,我也不会喜欢学说明文。因为它的语言既不象记叙文那样生动形象,也不象议论文那样字字饱含哲理,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说明文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色。”
请学生合作找一找文中一些句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1)语言准确严密
①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
“最大”表明围墙的不同是最突出的,但不排除其它特点。
②中国筑墙已有几千年历史,筑墙虽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已无多大作用。
“多大”说明在安全分界方面还有一点功能,但功能已不大。
③这种植物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不仅……而且……”表递进,强调植物墙具有可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的功能。
④“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句中“近”一词表明接近百平方米,是概数。
(2)语言生动形象,有情趣
①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孔洞向外,内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取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一墙青菜,满门鲜花。
拟人: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垂挂”准确地写出了形态。“青菜”、“鲜花”色彩鲜明。
②“绿场地上龙牙树高仅60厘米,横生的枝杈抱成一团,剪平如枕木横陈,怒放绿叶,形如草质台地”一句,动词“抱”和“怒放”的运用,比喻句“剪平如枕木横陈”和“形如草质台地”的描绘,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四、课堂小结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世界也一天比一天绿。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利用绿色围墙来美化环境,同学们对这个显得日益重要的环保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观点吗?
五、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中国的围墙,如北京故宫和各地的寺院黄色的墙,显示出肃穆的气氛,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北方深宅大院的风火墙,都别有一番韵致,中国墙文化自有其内涵,你怎么看?用笔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字形美。认识一个部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认识方位。
3、激发学生识别方向的下兴趣以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方位。
教学准备
教师:1、在太阳的早上把学生带出教室,面向太阳站好来确定学校的`东方、南方、西方、北方。
2、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学生:1、回家了解自己家的大门朝什么方向,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2、自制太阳形状的生字卡片。
建议教学本课用1-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始游戏,感知方位
1、在《健康歌》配乐下,让学生练习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前看,初步感知方位。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对照图画,自读课文,想办法认识生字。
3、、听到大家的读书声,课文里的一些词语高兴地跑出来了,你认识他们吗?
4、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读;(2)摘掉拼音小帽再读;(3)交流自己最得意的认识拼音的方法;(4)同桌利用生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5、生字开花游戏:给生字组一个词语或说一句话,它就开出花朵来。
三、读中感悟,指导背诵
1、边读边借助动作表演,感知方位。
2、学生试着在书上的插图中标出东、西、南、北的位置,互相交流,说出理由。
3、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傍晚时我们面向太阳,前面是哪个方向?
2、让学生说说自己座位前、后、左、右各是哪些同学,转身后再看看,前、后、左、右又是哪些同学。
3、在生活中你还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点拨。如:用部件法记忆早字
3、重点指导书写早、后、西字。
4、学生练习,自评互评。
六、个性练习
1、请学生谈谈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又从哪里落下去。
2、让学生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
附:板书
语文教案 篇5
课时1
教学目标
1、训练按一定的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文章辨证立论,突出重点,广征博引,层层深入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辨证立论,突出重点,广征博引,层层深入的写法。
难点: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具
预习要求预习课文,提炼作者的观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98.4)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考取江苏省公费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研究。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6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荣获首次吴玉章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句》等。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
二、文章的出处: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作的《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要处理好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为我国语言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章围绕“虚”与“实”的关系,广征博引,层层深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表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辨证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着重论述观察和实验方面的有关问题
四、作业:预习课文,思考文章是怎样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写好“车字旁”和“舟字旁”的字。
2.了解含义深刻的多字成语,并能正确填写。学会转述他人的话。读读背背山歌歌词,感受劳动人民语言的精炼,寓意的深刻。
3.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培养对民俗风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能正确填写多字成语。
教学准备:
1.以大舞台对话框为例,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2.查找成语的出处、作者、相关故事及成语意思等。
3.搜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节日风俗以及有关节日的故事、趣闻、诗词句等。
教学过程:
万花筒
1.我能写:
(1)背诵形声字歌诀: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想(字义)。学习形声字,辨认要仔细。
(2)(课件出示带有“车字旁”和“舟字旁”的两组生字)说说怎样根据形旁和声旁去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并说说与车和船有关的其他带有这两个部首的字。
(3)指导观察,总结写法:“车”与“舟”变成部首以后的变化:“车”最后一笔变“提”;“舟”中间一横也变“提”,右边不出头。复习两个部首的笔顺。的间架结构:“撤”是左中右结构,要写得紧凑。其余五个字是左右结构,分占左右半格,“车”部稍窄,带“舟”部的字两部分要均衡。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根据总结的写法互评。5)认识、书写其他带有“车”和“舟”部的生字。
2.我能填。
(1)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字中的瑰宝,它一般是四字的,但也有三字的、多字的。指名读填写的多字成语。
(2)很多成语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前两条成语大家很熟悉了,谁来说说后两条成语的出处、作者及成语的意思?
(师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3)你最喜欢哪条成语?为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4)课外拓展:搜集积累三字、多字成语。(如:露马脚、此地无银三百两……)
3.我会读。
(1)出示例句,比较异同:
小明说:“我每天都坚持读书。”
小明说,他每天都坚持读书。
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讲的是同一件事。不同之处:第一句直接引小明的话,第二句是转述小明的话。所以,标点改变,人称改变。
(2)总结方法:
转述他人的'话时,注意改冒号、双引号为逗号,人称也要改变。
(把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第二人称“你”改为第一人称“我”)
(3)出示教材例句,指名读例句,练习改写。
评一评:人称标点改写是否合适。
(4)练习巩固。
妈妈说:“你说得对,我就听你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好“车字旁”和“舟字旁”的字。
2.了解含义深刻的多字成语,并能正确填写。学会转述他人的话。读读背背山歌歌词,感受劳动人民语言的精炼,寓意的深刻。
3.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培养对民俗风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熟练而美观地写好汉字。
2.能正确填写多字成语。
教学准备:
1.以大舞台对话框为例,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2.查找成语的出处、作者、相关故事及成语意思等。
3.搜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节日风俗以及有关节日的故事、趣闻、诗词句等。
教学过程:
百宝箱
1.听一听:欣赏歌曲《山歌不唱忧愁多》。
2.读一读:指名读歌词,纠正读音,注意停顿。自由练读。
3.议一议:这首山歌中你最喜欢哪句?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幸福快乐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赛一赛:比赛背诵歌词。(可建议学生观看电影《刘三姐》)
大舞台
1.(课件出示: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傣族泼水节场景)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什么节日?我们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借大舞台举办民族节日交流会,请各民族的代表来介绍自己民族最富特色的节日。
2.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民族节日?
(相机板书:节日名称、日期、民俗活动、传说趣闻、文学作品或诗词对联……)
3.学生独自或分组上台介绍搜集到的民族节日。
(如:汉族的新年、清明、元宵等节日,白族的火把节,瑶族的女儿节……)其他同学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质疑或作补充。
4.课外拓展:
墙报中开辟一个“民族节日大观园”栏目,鼓励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小帖子或手抄报贴上去。评一评,可设立资料详尽、制作精美、最有趣等奖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语,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学习本组课文?
2.谈话导入:单元导语中说“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关于真诚待人处事的故事。
3.指导读好课题。注意“中”的读音。解释“彩票”和“中彩”。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组课文学习的起始,从阅读导语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专题和学习方法,为本组课文特别是这篇课文的阅读导向。解释“彩票”和“中彩”,为理解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通读课文,初步感受
1.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读的时候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和段落。
2.指名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流畅。
3.交流感受:说说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读读特别令人感动的句子。(课件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成年以后,我领会到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分别引导女生、男生和全体学生齐读母亲的教诲。)
[设计意图:通读课文这一环节容易疏忽。我试图把通读课文和感知文意、感受文情相结合,使学生不是为了通读课文而通读。]
5.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提出疑问。教师随机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然后梳理共同性的问题。
7.预设:这些问题大多可以归结为“母亲教诲的含义是什么”和“父亲为什么要把汽车给库伯先生”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读书自问题始。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质疑问难,还要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培养梳理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感受
1.面对极具诱惑的奔驰汽车,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获奖汽车是留下自己用,还是还给好友库伯。)
2.父亲能留下心爱的奔驰汽车吗?如果父亲选择留下汽车,有哪些理由?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理由一:生活拮据需要汽车。
语言材料: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我们家生活穷困,缺钱?(“六口人”和“一人”的对比以及“全靠”可以看出父亲维持全家生计的压力特别大,“维持”表示我们家生活只能勉强继续下去。)
(2)指导朗读。带着父亲维持全家生计的压力特别大,我们家的生活勉强维持下去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理由二:父亲酷爱汽车。
语言材料: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1)怎样的“喜爱”称得上“梦寐以求”?
(2)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白天想、晚上想,甚至连做梦也想的呀。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理由三:儿子迫切希望留。
语言材料:课文中讲中奖了,我兴奋极了,父亲却不高兴。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我为什么兴奋?当时我怎么想?)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我会向母亲倾吐、诉说些什么呢?)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理由四:无人知晓可以留。
语言材料:母亲让我仔细……是打给库伯的。(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引领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穿行,了解父亲留下奔驰汽车也是有理由的,从而衬托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3.正像同学们刚才谈的一样,已经领来的奖品──一辆奔驰汽车,生活拮据需要它,自己酷爱它,儿子支持留,无人知晓可以留,好友富有可以留……理由似乎很多,最后,奔驰汽车留下了吗?(还给了好友库伯。)
4.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理由一:善良母亲支持还。
语言材料: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一大笔财富。”(从母亲对生活的感恩和对子女的教诲两方面感受母亲的善良。)
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道德难题。”(想象母亲和父亲的交流,感受母亲的善良。)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把我叫到桌前。(从母亲巧妙的教育方式中感受母亲的善良。)
理由二:诚实本性使他还。
语言材料:母亲让我仔细……是打给库伯的。(第8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父亲的诚实?(“有淡淡的k字、留有淡淡的痕迹和听到他……是打给库伯的”感受父亲的诚实。)
(2)抓“擦”感受父亲的矛盾心理,感受父亲的诚信。
这个“k”是谁用橡皮擦过的?为什么父亲会去擦“k”字?擦掉“k”字父亲能心安理得吗?擦掉“k”字就是擦掉什么?(起码的道德、良心、诚信、志气、比金钱还贵重的财富……)
[设计意图:“擦”字的深究很有必要,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父亲的矛盾心理,感受父亲做出选择的不易。一个人要做到诚信,必须做出选择,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
5.理解“一个人只要……一大笔财富”和“是啊,中彩那天……最富有的时刻”的含义。
四、随文练笔,升华感受
1.练笔:我们忘不了这位善良纯朴的母亲,我们忘不了诚实守信的父亲。读了《中彩那天》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你一定有话想对这位父亲(或母亲)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小结:让我们像文中的父亲和母亲一样,多一份诚实的品德,多一点守信的品质。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富有;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灿烂。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当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四、谈谈《绿》的抒情特色
学生讨论并归纳。
朱自清散文《绿》中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一段文字,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无不与景物特征相吻合;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地景物绿的感情。作者描写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朱自清紧紧地扣住了接触之前、初次接触、不断感受、完全融入景场这一时间过程来抒发情感。表达了感情的流程,丰富了感情的层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现一种自由而细腻地展开心理流程的美感效应。
1、接触景物之前,表达对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边,就感受到有“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在吸引着他。于是开始“追捉”美的诞生地。揪、攀、小心探身、鞠躬过了石穹门——这一系列动作,既写出了潭边之路的奇险,到潭之边行程的艰难;又突出表现了景物“绿”对作者的吸引力,作者对景物“绿”的无比神往;同时也确定了读者的审美方向。
2、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
3、浮想联想,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为了突出描写梅雨潭之绿的醉人和奇异,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显示潭水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油一般……”这是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颜色的亮度、纯洁的比喻,集中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作者又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北京什刹海绿杨之淡、杭州虎跑寺绿壁之浓、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绿色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而且也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像力。这一联想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挡不住的赞美。
4、感情逐步投入,探求景物特征的来源。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醉人的绿呢?是潭水深吧!为什么会这般鲜润呢?是蓝天融了一块在里面吧!这种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的猜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感情已慢慢放开,从景物联想到景物的来历,“爱屋及乌”,已投入到痴迷的状态。
5、刻画景物神奇的魔力,抒发作者和景物为一体的感情状态。朱自清热情奔放又不乏天真的幻想:如果有一个舞女,手持绿水裁成的丝带,一定能临风飘举,翩翩起舞;如果有一个盲妹,拿潭水作眼睛,一定能明眸善睐。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赖绿而生机勃勃。作者忘乎其所,拍、摩、掬,一连串行为莫不是潭水之绿的魅力所致。至此,作者的感情也至高潮,读者也久久不能平息,和作者一起共鸣了。
五、小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手”部(手字底)读懂课外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能通过观察图画、讲述故事,使学生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对人谦让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孔融为什么拿小梨,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口头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生字的读音,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向你们提出的家庭礼仪要求吗?(指名讲
讲)(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东西要让给长辈)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个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
18.孔融让梨(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孔融)写他的什么事?(写他让梨的事)。
指导看图,了解课文大意。
图中哪个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样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正音:让(rang):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韵母。
岁(sui):读准平舌音。
拿(na):读准鼻音“n”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新词。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文共有五句话,四个带“。”(句号)的句子,1个带“?”(问号)的句子。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来写,第1、2句为第1自然段,第3-5句为第2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低两个格写。(认识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讲读第1自然段:
第1小组读第1句,学生思考回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从图中哪里看出故事发生在“从前”?(图中人物的衣着是古时候的衣服,他们的头发梳妆也不同于现在,说明时间距离现在很远很远。)
课文不用“从前”,可以换个什么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
谁能用“从前”说一句话?
第2组朗读第2句,思考回答:
孔融那时有多大?一天他和谁干什么?
(“四岁”说明孔融那时很小,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比我们现在还小两三岁。)
把两句话连起来读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讲读第2自然段
孔融和哥哥一块吃梨时,他是怎样做的,课文哪一句告诉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第1句)
看图,问:“拿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拿”的动作。孔融拿小梨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吗?(不是,是他自愿拿的)。
这时谁看见了?他的.神态怎样?(感到奇怪)。
孔融在家里是最小的,他先拿梨,可又不拿大的,却拿小的,这时候,爸爸看见了,感到很奇怪,他说了些什么?(指名读第2句)
指导朗读爸爸说的话(幻灯显示)(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老师提示:“问”:有不懂的地方向对方提出来。所以句子要用“?”(问号)。
你从图中哪里看出爸爸是在问孔融?(因为爸爸对着孔融)。
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回答?(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
(9)孔融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10)孔融和哥哥一块儿吃梨,他为生么吃小梨?从他的法和说话中,
可以看出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11)你们现在知道课题中的“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让学生说说)。
老师归纳:“让”的意思是把好处给别人。课文是指孔融把大梨
留给其他人,自己吃小的。这是一种对人谦让的美德。
(12)把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
(13)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第2自然段。
朗读全文。
问:你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后应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
复述课文、指导写生字。
过程:
复习:背诵课文。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一个念旁白,一个当爸爸,一个演哥哥,一个淹孔融)
复述课文。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讲得生动、完整,重点要抓住孔融和哥哥吃梨时,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自由讲、四人小组讲、指名讲、师生评议)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教案(经典)08-07
(经典)语文教案07-31
(经典)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