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30 08:47:4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0篇【热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10篇【热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教具准备:统计图若干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们参加过哪些比赛呢?

  师:小朋友们个个多才多艺,老师真为你们有这样的幸福生活而高兴。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校将举行一次大型的文体活动,我们班也准备组织一项活动比赛,大家高兴吗?应该组织哪一项活动比赛好呢?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生自由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地给老师提出了建议,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你们都是提问能手。但是我们只能举行一项活动,你们说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二、调查统计,解决问题

  1、调查准备 明确要求

  师:我们先以小组单位进行调查,请小组长把1号信封里面的统计图拿出来,大家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张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图,有5个直条,下面写着跳绳、踢球、其他,还有两个括号。

  师:是啊!有跳绳、踢球,还有两个项目没有告诉我们,你们说应该填什么活动项目好呢?其他是什么意思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具、学具准备:茶杯图,直尺图,学生准备0~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口算。

  2+3 5-1 4+1 4-2 5-3

  2+2 3-2 3+1 1+2 3+2

  5-4 1+4 4-3 5-2 1+3

  2.从1数到5。

  3.看图写数。在黑板上出示下一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0

  接着复习中的看图写数。

  提问:如果我把每个圈里的茶杯都拿走3个,想一想,每个圈里还剩几个茶杯?

  教师从左边的集合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留下面板书:2。

  教师从中间的集合圈中拿走一3个茶杯。提问:还剩几个茶杯?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圈下面板书:1。

  教师从右边的集合一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呢?

  师: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我们就用零表示。在集合因下面板书:0。(注意写得慢一些。)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数字。带着学生念几遍。说明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表示。

  师: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个数字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回答可能会有许多种,教师肯定其中比较合适的,如:0像个鸡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数字0和上面的集合圈的形状一的关系_。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并渗透空集思想,可以形象地说。0就相当于把上面的圈竖起来。因为把茶杯都拿走了,所以圈是空的。

  2.认识直尺: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以前见过0吗?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教师出示直尺图。然后让学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再找到1,说明0到l是一段。用1表示;接着我2,说明0到2是两段,用2表示一段一段地数到5。说明0是开始,是起点。0在1的前面。带着学生从0到5数几遍。

  3.0的写法:

  教师先在放大的写字格里板书,来示范0的写法。边示范边讲清笔顺的要点;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上线中间偏右一点,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与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再向右上拐,到中线附近与有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要特别提醒学生,0写得要圆滑,尤其在拐弯处不能有棱角。

  带着学生书空2~3遍。

  打开教科书第24页,看写0的笔顺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按书上的虚线字描写数字0。

  三、拓展应用:

  (1)做练习五的`第1题,教师说明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填( )。做完后指名订正。

  对要填0的,问一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五的第2题。教师巡视,对书写不正确的要进行纠正。

  (3)做练习五的第3题,拿出0~5的数字卡片,把卡片的顺序弄乱,做游戏。

  师:把这些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队,看谁排得又对又快。

  订正后,再问一问0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把0排在第一个。

  (4)做练习五第9题。教师往意巡视,对笔顺写得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课间活动。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数字0,知道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就用0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

  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要注意,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

  不能有棱角。最后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

  也得原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小结: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七、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测量长度

  教学内容:

  课本4页到5页内容。

  学习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