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31 09:23:2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精选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在探究、体验中受到启迪。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谈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青岛的海底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个龟岛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能发现各组词语的特点并分类;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题目的浅层次理解。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以学定教;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发现词语特点并分类,进行词语积累的归类训练,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之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引发质疑,找出质疑点,以点突破。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本部分紧紧围绕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四年级学生实际,一步步进行深入探究。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的疑问,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推荐阅读内容。

  2.探究写作: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前准备,由家乡青岛引出海底世界的神秘迷人,激发了探究兴趣;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再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进行新的发现和探究。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反义词。

  2.积累词句,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展示台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展示作品。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伙伴的话。

  2.自读词语。

  3.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词义相反或相对。)

  师:这种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我们称它们为一组反义词。

  4.分男、女生对说反义词。

  5.合作识记生宇,交流识字方法。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我会选”。

  (l)读一读四个词,明确:要选的是近义词。

  (2)独立选一选。

  (3)评一评。

  2“读读说说”。

  (l)齐读句子。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

  (4)独立填写。

  3.“我会读”。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合作读。互相帮助读正确,读流利。

  (3)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4)比赛读。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一起组成一个旅游团,出去游览一下。

  二、“导游”招聘。

  读愿意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你知道的名胜古迹?

  三、准备交流。

  1.启发。

  你准备怎样介绍?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介绍?

  3.介绍64A注意:

  (l)有条理,刘顺序,把话说连贯。

  (2)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态度大方。·

  四、旅游。

  “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游客随时间“导游”提问题,

  导游要难心解答。

  五、评比最佳“导游”。

  互相提名评,说说好在哪里。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激趣导入

  1.分别出示画像和植树图。提问:

  (1)这位爷爷谁认识?(他是我们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2)再看着张图,邓爷爷在干什么?(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出示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二、合作学习完成预习

  1.小组成员轮流分段读课文段,其他同学在听时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互帮互学。向同组同学请教,读会所有不认识的字,再试着读读课文。

  3.小组边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

  (1)爷爷植树时多大年龄了?

  (2)树栽好了邓爷爷满意吗?从哪里能看出来?

  学习方法:在段中逐句找在画上记号。

  三、反馈、质疑、自悟

  1.全班器读课文

  2.说说通过自己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朗读、感悟、体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做做动作。

  3.讨论交流:邓爷爷那么大年龄了,工作又非常忙还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我们同学该怎么样做?

  五、学习积累词语

  1.课文有很多用得非常好的词语,学着找一找,画出来,再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各自画出的词语是什么。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学习对个人采访的基础上,掌握角色采访对话的方法。

  2、能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采访对话。

  3、进一步培养应变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1、导入:前几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采访,掌握了一定的采访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角色采访。

  2、回顾方法:首先要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其次,考虑从哪儿方面来回答;第三,注意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确定回答的语气,考虑叙述的方法,最后回答时还得注意讲述要流利。

  二、示例比较:

  1、示例:大队委员来我中队采访班级推广普通话的情况。

  大队委员:听说你们班在开展推普活动中成绩显著,请你说说推普意义。

  答:推普的意义很多,我认为有这三点最主要:1、大家都讲了普通话,就解决了各地之间语言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容易了。2、可以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3、我认为还可以显现的`文明程度。

  大队委员:那你在班推普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答:我班推普工作是老师组织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开展,首先我们讨论了讲普通话的作用,其次班内制订了推普公约,贴在墙上,大家对照着做。第三,老师经常对我们进行培训,纠正读音。第四,各小组还开展竞赛。总之,我班通过全面开展推普活动,人人参与,使推普工作落到实处。

  2、比较学习:

  ⑴采访与被采访之间的关系。

  ①同学之间②队干部与队员③老师与学生

  ⑵一开始直接说出要采访的目的,声音要响亮。

  如上述推广普通话,可以这样说:听说你们班在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中成绩显著,请你说说或介绍你们是怎样做的,好吗?

  ⑶被采访的要听清楚对方的意思,灵活地回答问题,对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避开不说。

  ⑷接受采访还应注意谦虚,有礼貌。在采访回答中加入:“我们工作才刚刚开始,还做得不够,请你们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这次采访是对我们班级推普工作的检查和督促,谢谢你们!”

  三、同桌练习:

  同桌进行采用问答式采访,学习回答问题技巧和应变能力。

  四、小组交流,共同评议。

  五、全班展示,巩固学法。

  六、作业:

  联系课文《访问环保方博士》,体会博士回答技巧,学习他的知识渊博。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预设: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 )又( )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 )又( )”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4个生字:“现、期、轮、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积累语言,初步培养语感。

  4、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与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第2、4自然段。

  2、难点:理解猴子当选“万兽之王”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谈话导入。

  2、自由朗读课文。

  3、梳理。

  (1)哪些动物参加竞选?最后谁当选了?(发言。贴图。)

  (2)狮子为什么要选猴子当大王?

  (二)重点学习第2段(品读词句)

  1、品读重点句子。(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和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1)比较,理解:“神气极了”

  (2)观察插图,说话。(形象感知猫头鹰“神气极了”的`样子。)

  (3)朗读、体验、表演。

  2、品读“议论纷纷”、“叫苦连天”。

  (1)创设情境,再现“议论纷纷”。

  (2)启发想象,角色体验,理解“叫苦连天”。

  3、小结。

  (三)学习第4段。(以读代讲)

  1、出示重点词、句。(激动)朗读。

  2、启发想象,体验动物们的苦处。

  (四)学习第4段。(表情朗读)

  1、看画面,师范读。

  2、创设情境,引读。

  3、学生练读。

  4、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五)学习第5段。(以读代讲)

  (六)指导写字(现、期、轮、路)

  1、观察、发现。

  2、重点指导“撇”在4个字中的写法。[(1)伸展(2)让]

  3、师范写,生练写。

  1、展示、欣赏、评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板书设计

  从现在开始

  狮子图

  猫头鹰图袋鼠图

  (神气极了)(激动)

  小猴子图

  (只说了一句话)

  学会尊重他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训练内 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

  3.按要求写词。

  4.照样子扩展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背谚语。

  7.说话练习。

  8.学写毛笔字。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略)

  二. 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

  (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

  (3)集体读,加深体会。

  (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变调规律。

  3.练习。

  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进一步体会一的变调规律。

  4.反馈。

  (1)请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一的声调要发生变化。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让学生认读以下词语:

  万一 周一 二十一 百里挑一

  一夜 一册 一遍 一阵

  一把 一年 一顶 一根

  一心一意 一前一后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

  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思考:在学过的词中有哪些词语含有看的意思?哪些词语含有走的意思?

  (2)同桌进行讨论,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正确。

  (3)指名回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3.练习。

  (1)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填写,其余学生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大声读读自己所填的词语。

  4.反馈。

  (1)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2)表扬做正确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名读题。

  3.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4.指导。

  (1)学生自由试读这两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

  (3)学生进行比较,知道每组的后一个句子都是由前一个扩展来的,分别把高和安静具体化了。

  (4)后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后一个句子显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安静的程度,表达的意思更明白。)

  (5)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5.练习。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笔在书上尝试填写。

  (2)自由练读补充后的句子,凭借语感体会补充的内容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4.反馈。

  (1)指名汇报补充的情况。

  (2)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砸缸。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03-14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19

小学语文教案06-25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