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
人民币、情景图、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屏幕出示: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出示人民币图)带雯雯来到商场,哇!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图片)普通计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请帮雯雯算一算:买1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2.展示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台操作或屏幕演示这个过程)
学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3个百减1个百还剩2个百,4个十减2个十还剩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是220。
学生3:可在计数器上拨珠。(上台演示)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像这样:340-120220把对齐的数相减,0-0=0,4-2=2,3-1=2,最后就等于220元。
教师:对,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你能够将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用到三位数减法中,你很会学习。
教师:大家用各种方法算出买这种计算器后还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这个结果是不是合理吗?
学生1:因为把120看作100,300多减去100就剩下200多。
教师:如果妈妈买“文曲星”,买后剩下多少元呢?
学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为把235看作200,300多减去200,还剩下100多。
学生2:也可以这样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还剩下100多元了。
学生3:我是这样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计算器贵100多元,刚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学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后剩下105元。
教师:大家都用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有什么问题吗?在计算时,这道题与上一道题有什么区别?
学生1:我发现个位上是0-5,不够减,怎么办呢?
学生2:可以用两位数减法的方法来做,不够减就从4退1作10。340-23510510-5=5,4退1剩3,3-3=0,3-2=1,最后还剩105元。
教师:这样看来,做三位数减法与做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做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2: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学生3:哪一位退了1后要记住少1。教师:对呀,怎样记住从十位上已经退了“1”呢?
学生:我把它记在心里。
学生:我在退了“1”的头上记个小点“·”就不会忘记了。
学生:我在退了“1”的4的头上记个小“√”,也不会忘了。……
(3)教师:如果妈妈还想买“商务通”520元,(出示图片)够吗?还差多少元呢?(学生尝试计算)520-340=180(元)。520-340十位上不够减,又怎么办?
汇报并强化: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三、巩固深化
(出示例2)教师:看看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1:知道了女生人数是448人,还有总人数是876人。
学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教师: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师:大家都计算出来了,怎么知道我们算对了呢?
学生1:和估算结果对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结果也是400多,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学生2:估算不够精确,我们可以通过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学生3:我们还可以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看得数与总数是否相符。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们都用加法验算一下,看自己算对了没有。
四、综合练习
1.59页“试一试”
2.第59页课堂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结果相等。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读书P44页,勾画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
A、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五、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第1、3题
2、独立完成2、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 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友情小提示: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开课。
二、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三、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考虑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卡通片的同学们还会这么多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四、小调查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节约爱储蓄的好习惯。
内容分析
1、 重点:使学生明确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难点: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去查寻或向父母了解有关的储蓄知识;
2、银行定期存款凭条;
3、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模式
导入 依提纲自学 小组交流自学体会 师生补充说明
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做什么用了吗?剩下的暂时不用的钱呢?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那么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问题。(板书课题:利息) 学生自由谈。 检查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
二、自学教材 领悟新知
三、小组讨论 解决疑难
四、排疑解难 学后测查
A:排疑解难 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3839页的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提纲:
1、存款的意义
2、存款的种类和形式
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
4、存款的利息计算公式
5、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25%,年利率2.25%的含义
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
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重点的地方画下来。师: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学提纲把自己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及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暂时保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理解有误的与同学们商讨解决。使学生从悟中学。)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新问题,师生共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画。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锻炼学生通过自己查找
B:屏幕出示:C:认识存款凭条,填写定期存款凭条。D:汇报上网查询到的相关资料。
五、加强反馈 巩固新知
六、总结深入 强化新知
七、课后作业:
同商量,研究解决。(也可利用学生上网查找的资料来共同解决)
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看屏幕小红1999年10月1日在银行定期存了200元钱,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 % ,到20xx年10月1日小红一共能得到多少元? (读题,给学生思考时间,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做)
1、拿出存款凭条,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填写并算出你将获得的利息。(选几个放展示台展示)
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
1、基本练:选择题 (略)
2、提高练:应用题 (略)
3、思考题 (略)
依自学提纲进行总结复习,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做。学生观察。学生自己填。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说。 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自学情况。锻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0xx.92%2(1-20%)+200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