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精华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50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201:1:1.5: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
⑵====
(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3、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完成上堂课的表格)
二、教学新课:
1、引入。
分数基本性质是怎样的?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又怎么说?根据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试着叙述。
(2)反馈小结。
分数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中的都有0除外,为什么?比的基本性质要不要也加上这个条件?应该怎么说才最完整呢?
2、看书验证自己的猜想。P50页。
3、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1)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单?为什么?
6:1012:210.3:0.40.25:1
3:54:73:4:
(2)教师小结:
像3:5、4:7、3: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4、教学例2。化简比。
(1)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
自学课本P50、51例2、例3)
(2)小结:
①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比和比值的区别怎样?(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来表示;而比必须清楚的看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只能用比的形式表示。)
五、《作业本》第22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平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平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 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 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 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 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 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 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建议: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这学有所用。
2、 关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强调理解和感悟。
4、 力主营造一个宽松、和平、温情的学习环境。
你说我摆
右
上
下
左
课后评析: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
1.交流
师: 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 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丫丫买了两盒水彩笔,亮亮买了10盒,每盒水彩笔有24枝,他们两人各买了几枝?
2.学生试做,老师观察学生各自不同的做法。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
4.归纳讲解典型做法。
(1)24×2=48(枝) (2)24×10=240(枝)
5.如果红红买了12盒,怎样算呢?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20×12=240 (2)24×2=48
4×12=48 24×10=240
240+48=288 48+240=288
以上两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说一说。重点归纳笔算方法。
二、练一练:
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三、巩固练习:
书上39页第1、3题。
四、作业:
书上39页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倒数、比的概念和计算。
复习要求:
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倒数、比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法则、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和比
1、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1)口答(课本第118页复习第1题)。
(2)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4 4× 4×0.75 4÷
(3)课本第132页练习二十七第2题中的.1、2题。
2、复习倒数的意义。
(1)口答(课本第121页第3题。)
(2)下面各题做得对不对?若不对,请说明理由。
= ( )
3的倒数是 ( )
1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4( )
0的倒数是0( )
(3)讨论:
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3、复习比的意义。
(1) 什么叫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2) 求比值(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2题。)
(3) 思考:怎样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4) 化简比(课本第122页练习二十七第4题。)
(5) 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复习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怎样计算 +
怎样计算0.5+ , -0.15
怎样计算 ×
怎样计算 ÷ ,20÷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
问题: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是什么?
3、练一练。
课本第122页第5、6题。
4、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