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懂故事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一)社会热点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同学们,老师从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某公司职员向公司借了三千元,借条上写着:“还欠款三千元”。谁知,这张欠条却引来了一场官司,如果将“还”字读成“hu2n”字,就是还了三千元;如果读成“h2i”,那就还差三千元。看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人要确立法制意识,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大家知道,有借条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但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债主身故,未留下字据,他的儿子又不知情,蔡勉旃却把一千两银子送还给他儿子。要问这是什么缘由,我们共同来学习。
(二)借助注释疏通古文
出示投影片完成有关练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旃(zh1n) 券(qu4n) 辇(ni3n)
(2)解释文言字词:
亡友: 敦风义: 千金:
寄之: 立券: 亡何:
愕然: 未尝语我: 致之:
(三)结合注释讲述大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理解课文。各小组推荐一人复述故事内容,老师加以评述。
(四)深层感悟现场讨论
1.剖析重点文言句:
(1)出示: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问题征答:
①友人之子当时是什么表情?
明确:友人之子表现出惊奇、诧异的神情。
②“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这句话是什么语气?他为什么不相信这是事实?
明确:这句话是反问语气。父亲未有遗嘱,家中又无字据。
③“父未尝语”是何原因?
明确:父亲相信蔡勉旃的人格,因为他特别讲信用“重诺责”。
(2)出示: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问题征答:
①蔡勉旃的“笑”有什么含义?
明确:表现了他以诚待人,讲究信用。
②从“券在心,不在纸”这一点看,蔡勉旃这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诚实守信。
③从当今社会看,“不在纸”的`做法值得不值得提倡?怎样避免老师所讲的小故事中出现的借条纠纷?
明确:不能提倡,因为在法制健全的今天,任何事情都要重证据。
④什么叫“一诺千金”,中学生如何讲诚信?
明确:“一诺千金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古文二则》教案》,
”形容诺言的信用极高。
2.就中学生如何讲诚信,自由讨论,教师点评。
(四)总结全文评价人物
概述蔡勉旃的性格特点。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收集古人讲“诚信”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戴震难师》
(一)引用典故导入新课
大学问家孔子在东方巡游时,遇到两小孩讨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在今天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孔大圣人。其实,做学问就要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历史有惊人的巧合,今天又有一小孩难住了老师。
板书课题:戴震难师
(二)结合注释疏通古文
1.出示投影片,学习小组互测,指定学生口头回答:
解释文言字词:
是年: 乃能言: 何以: 述之:
应之曰: 相去: 几何时: 然则:
无以应: 书塾:
2.自由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三)熟悉课文改写对话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
2.将文中对话改写成白话体的人物对话。
重点句提示:(注意长句的音节停顿)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情节的生动性。
(四)情景喜剧戴震难师
每小组推荐两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
1.语气语调要尽量模仿逼真,尽量做到形神兼备。
2.要准确表达疑问句之间的区别。
3.由老师和学生评委进行评选,选出最佳表演奖。
(五)现场讨论实话实说
1.你对这位老师有何评价?
2.你认为老师最后的赞语合适吗?
3.从《戴震难师》这个小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六)课外延伸知识链接
从互联网上或图书馆检索。
名人简介:
戴震、顾炎武、徐珂、朱熹
语文教案 篇2
训练重点
一 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二 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三 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预习提示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教学参考。在几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用了许多确切、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句子,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来。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要多朗读,有些字,要注意读音,如:涨、藏、散、酝酿、巢、应和、黄晕、蓑等。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yùn niàng)。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yùn)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理解·分析
一 本文可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根据这个结构,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
二 △ 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这同“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怎样的联系?
揣摩·运用
三 给下列字注音,并用它们组词。
蓑( )_______ 悄( )_______
衰( )_______ 稍( )_______
哀( )_______ 俏( )_______
衷( )_______ 梢( )_______
四 比较下边句子中加黑的词和括号中的词,说说用哪个词好,为什么。
水涨(高)起来了。
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野花散(开)在草丛里。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
五 朗读有助于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参考下面的朗读提示,练习朗读一段课文。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提示: 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开头的诗句要字字顿开,“母亲的手”和“抚摸”两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六△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试为这四季的草各设一个比喻。“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方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
积累·联想
七 背诵这篇课文。
八 △读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试回答:
1.“好雨知时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
3.这首诗哪儿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开展主题活动《水果》时,我让小朋友每人回家制作一样水果玩具。有一位小朋友用半个空西瓜皮制作了一辆小推车带来幼儿园,小朋友很喜欢,都围着它嚷嚷开了,说还可以用西瓜皮做盏灯、做只船……,这使我产生了灵感。幼儿想象如此丰富,这真是一个极好的语言活动素材。于是,我设计了这次大班创造性讲述活动,通过让幼儿看看、想想、画画、讲讲,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讲述能力。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在西瓜皮上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
2、 能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丰富联想。
3、 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 实物:半个西瓜皮;半个西瓜皮的图片人手一张。
2、 小动物卡片、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泡沫板、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 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半个西瓜皮)
这半个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
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台灯……)
二、 对西瓜皮想象并添画,尝试用句子进行描述
师: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出了什么?(秋千),谁会在上面玩呀?(小猴子、小松鼠……)
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松鼠荡来荡去真有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哪个小动物会用它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
请个别幼儿讲述
幼A:西瓜皮,变帽子,小兔戴在头顶上遮太阳。
幼B:西瓜皮,变雨伞,下雨小猫用它来撑伞。
幼C:西瓜皮,变木桶,小狗用它来舀水。
幼D:西瓜皮,变篮子,小羊用它装青草。
请幼儿把作品展示在泡沫板上,大家一起欣赏。
三、 引导幼儿再次对西瓜皮展开想象,小组合作创编《有趣的西瓜皮》的故事
老师出示背景图,示范编故事:
有一群小动物到草地上玩,发现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小动物们想:西瓜皮扔了多可惜呀!小猫捡了个西瓜皮说:“让我来做个翘翘板吧!”
它到树林里找来一块木板,放在西瓜皮上,做成了一个翘翘板。小猫和小狗一起玩,翘呀翘,玩得真开心!
小朋友,西瓜皮有许多,别的小动物会用西瓜皮来做什么呢?他们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
请你们也来编个故事吧!一组上的小朋友你先编,再我编,再他编,大家一起接龙编个动听的《有趣的西瓜皮》故事吧!
幼儿分组创编故事
每组提供一幅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若干小动物(提醒幼儿选好小动物,再 讲述)
请个别小组讲述
鼓励小组间相互讲述。
活动评价:
整个活动构思新颖,趣味性强。活动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讲述。因而活动中幼儿反映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充分体验到了创造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案 篇4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所以,语文多媒体制作中实施美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具体实现机制如下。
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美。
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景泰蓝的制作》课件中,制作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
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其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三、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的这种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越剧《红楼梦》。戏剧中那富有表现力的唱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处境,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象、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鉴赏美。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是一种普遍存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
可以纵比。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
也可以横比。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将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自大愚蠢。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品鉴人物的形象美。
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够的余地,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其一,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孔雀东南飞》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
其二,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风景谈》、《雨中登泰山》类散文和《雨霖霖》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经典)语文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