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时间:2023-09-19 11:40: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3)实践的特点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

  (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①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讨论:盲目的实践是否存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阅读课本42页虚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点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43页,分析:

  (1)实践的特点有:

  (2)实践为什么具有客观物质性?

  (3)如何理解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

  (4)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9xx到19xx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初步查明了当时全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又有了很大变化,土地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需要,新一轮全国土地调查将成为解决我国土地管理决策难、规划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的关键。为查清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从今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调查工作,以20xx年10月31为统一变更数据的标准时间,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查清全国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制度,推进土地信息分析应用和社会化服务。

  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2,“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物极必反,暗极则光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的交汇点

  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6、在长岛,一个较长时期里,人们利用建水窖蓄雨水解决用水问题。近年来,降水的减少,促使长岛人开始研究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这说明()

  a、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科学gdp、绿色gdp观念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体现了

  a、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b、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实践具有客观性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没有认识的发展就没有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2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

  第一、探索世界的本质、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所以本课实际上是对上一课的延伸和继续。

  第二、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范畴,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起点,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哲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哲学的学习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三、设计思想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种小栏目、身边典型事例、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实践的含义;能够结合实例比较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

  引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情景导入

  猜谜语,听《爱情苹果》的故事,导入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明确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同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过渡到实践含义的学习。

  通过猜谜、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创设情境1

  展示探究活动一:

  请学生找出哪些活动属于实践,为什么?

  1、燕子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4、于丹利用电视媒介讲《伦语》

  5、建设和谐社会

  6、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7、人们自觉改造“三观”

  8、航天工作者研制“神舟九号”

  在学生充分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图片、分解实践含义,了解实践的形式。

  阅读课本42页找出实践含义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一

  通过对图片事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实践含义,为下面学习实践的特征奠定知识基础。

  2、实践的特征

  创设情境2

  展示探究活动二:嫦娥飞天图片

  请问:

  1、嫦娥一号研制成功需要那些要素?

  2、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是否可以随意确定?

  3、科研人员研制嫦娥一号和蜜蜂筑巢有何区别?

  4、嫦娥一号能靠一个人力量研制成功吗?

  5、古人的梦想为何到今天才能实现?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把实践的特征与实践的含义相结合理解,并强调三个特征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者的统一性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发言。并举一反三,获得感悟,形成理念。通过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出实践特征。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劝子的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对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通过对实践含义的分析,引出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事件含义的理解。

  教师组织活动:以国家体育馆的建设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此实践活动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学生回答问题:略。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人,头,手中班语言教案08-26

认识比教案12-06

《认识你,认识我》教案03-06

幸福从何而来初中作文01-31

幸福从何而来高中作文01-27

认识生字教案04-10

《认识动物》教案04-10

《认识自我》教案06-01

《认识加法》教案08-23

认识动物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