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4 07:36:11 教案

语文教案【优选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优选4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 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 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4、 比较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请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及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的附文,说说你对这篇课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还有哪些?

  三、 文本探究

  1、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3、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1-3段。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4、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用“尽管······还是······”、“尽管······但······”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听写词语

  几辆扯上板凳敲锣爆发嗓子土腔土调

  倡导熟悉二凤过瘾新颖自娱自乐

  二、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过去农民对乡戏非常热爱?

  (用笔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1)第1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清闲”、“张罗”

  “清闲”可以换个什么词?(空闲、闲暇)

  “张罗”在词典中有3种意思:1、料理2、筹划、3、应酬、接待,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选2筹划)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的喜爱?(张罗、热闹热闹)

  指导朗读

  (2)第2自然段

  A、引的第一层:

  过去演戏很简单。戏台就搭在。几辆,铺上,栽上,扯上,戏台就。唱戏的大多是

  他们农忙时,农闲时。

  B、自由朗读第二层,边读边体会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理解重点句:

  尽管带点土腔土调。看戏的人还是听得很过瘾。

  理解“土腔土调”: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些唱戏的人大多是(农民),他们是不是专门唱戏的?(不是)所以他们唱的戏听上去怎么样?(土腔土调)

  乡戏听上去土腔土调,看戏的人有没有不满足的'?(没有)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过瘾)“过瘾”指满足很深的爱好。

  乡戏虽然没有专业的好听,但乡亲们已经很满足了,这说明了什么?

  (人们非常喜欢乡戏)

  指导朗读这句话

  理解重点词语:

  人山人海:形容人太多了(结合看图理解)

  水泄不通:形容非常的拥挤,好象连水都流不出去

  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

  喝彩:大声叫好

  兴致勃勃:兴致高,情绪热烈。

  从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喜爱

  指导朗读有关的句子

  C小结:过去的戏虽然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细读3、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出示句子:

  如今,尽管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并没有因此而退出舞台,反而越唱越红火。

  (2)结合看图,联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第一是舞台与过去不同了,更有气派了;第二是有专业剧团送戏下乡,老百姓更喜爱了)

  (3)为什么有了电影和电视人们还依然喜欢看戏呢?

  (一是能看到名角儿的演出,二是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城里来的演员同台演出,感到挺开心)

  (4)指导朗读(把乡亲们开心的心情读出来)

  (5)小结:虽然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在农村越唱越红火

  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自娱自乐”

  3、齐读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农民清闲时都喜欢看戏,过去演戏虽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如今,虽然有了电影和电视,但乡戏却在农村越唱越红火,说明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想丰富一下文化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过去尽管·····还是·····

  9、乡戏{(过瘾)}深受喜爱

  现在尽管·····但······

  (越演越红火)

  六、作业设计: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土()土()人()人()自()自()

  眉()色()水()不()兴致()()

  (2)、造句

  尽管···还是···

  尽管···但···

  七、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春天来了。》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嘀哩嘀哩》、《春晓》,演唱《小树快长高》、《郊游》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能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

  3.认识“0”并能准确地拍击带有“0”的节奏。

  4.能在学会歌曲后,跟着老师准确地按音高唱唱名。

  学重点:指导学生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小树快长高》、《郊游》。

  教学难点:

  按音高唱唱名。

  教学方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教学用具:CAI课件、琴、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聆听《嘀哩嘀哩》、《春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景、聆听歌曲

  1、(多媒体展示)古诗《春晓》在清新的音乐伴奏下徐徐展开,老师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2、教师导入:同学们都非常熟悉这首古诗,能告诉老师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很自然地揭题--“春”

  3、教师板书《春》,同时多媒体视频图象:“听,春雷响了,好多躲在洞穴里过冬的小动物也醒来了,纷纷跑出来跟我们打招呼呢,你希望哪些小动物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几个动物的名字(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相应点击画面)

  4、你能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吗?(学生模仿青蛙、蛇、小燕子、兔子……)

  5、看到这么美的春天,小动物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对春天说一句什么呢?

  (学生回答:A、好美呀B、春天的空气真新鲜C、我要去找小伙伴一起看看春天)

  6、小动物睡了一个冬天,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到处寻找春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小动物找一找,好吗?

  7、播放CAI歌曲《滴哩滴哩》(要求:听一听,歌曲里的春天在大自然的哪个角落里?听完后用歌词来告诉老师)

  8、第二遍播放CAI

  歌曲《滴哩滴哩》,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歌词内容吗?

  学生听歌曲,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

  9、设计提问:a、春天在哪里呀?

  (学生回答: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b、你眼睛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燕子飞回来了……)

  c、歌曲里小朋友眼睛里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还有会唱歌的小黄鹂)

  d、你能把这几句歌词唱一唱吗?(老师带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演唱)

  f、春天除了这些,还有好多美景,你能用:“这里有……这里有……还有那……”来描绘一下春天别的景色吗?(小组讨论、回答)

  例如:这里有蓝天,这里有绿草、还有那哗啦啦的小河水……

  g、老师邀请小组成员上台演唱自己创遍的歌词,体验创遍过程中的快乐

  10、教师导入

  :“春天多美呀,看到这么美的春天,同学们最想做什么呢?

  (唱歌、跳舞、郊游……)

  14、分组活动

  听《滴哩滴哩》音乐自由地舞蹈、歌唱。

  三、课堂小结

  看的出同学们都很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可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保护才会有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行动起来,去爱护、保护大自然,去争做“绿色小标兵”,让我们的校园,祖国,世界变的更美丽。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作者简介: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共15段组成,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摆出事实:大小错过真不少。

  第二部分(第3~6段),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第三部分(第7~13段),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第四部分(第14~15段),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提出问题部分,作者摆出哪些事实?

  明确: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四、学习第二部分

  思考: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明确: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犹豫、斑斓、颟顸、渊薮、情愫、侥幸、惆怅

  二、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是从几个层次来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8段):"意识到错过"与"没有意识到错过"正反对比,强调突出"意识到错过"的意义。

  第二层(第9~11段):具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错过"。第9段分析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第10段分析如何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这两段也形成了正反对比,强调对不同的"错过",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第11段,用设问句开头;用两个"立刻"强调速度要快;批评那种意识和行动迟缓的现象。

  第三层(第12~13段):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这一层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

  三、学习第四部分

  思考:课文第14~15段,运用通俗的比喻讲出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14段,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第15段,作者把那些"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四、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先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板:第2、5段:事实论证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第14、15段:比喻论证。

  五、探究活动

  1、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明确:1、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过错。

  2、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试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讨论、交流。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六、小结

  这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文章辩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附: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把握关键机会 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 含笑到达终点 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教案(经典)08-07

(经典)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精选】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