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一)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二)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如“其”“而”“之”“以”的用法及意义)和实词。
(三)理解作者的议论,寻求生活的启示。
教学设想:(一)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应把朗读作为本文教学的重要环 节。
(二)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文章的意义,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三)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四)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的'“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
一读,重读音 : 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线的字的音:
缀行甚远 屠大窘 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目似暝 意暇甚 止露尻尾 前狼假寐 狼亦 黠矣
二读,重翻译:
(1)注意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一狼得骨止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问其故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顾野有麦场 弛担持刀 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狼洞其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积累虚词的用法 虚词 意义以及用法 举 例 其 之 以 而 (4)翻译课文
(5)依照原文复述故事
三读,重理解
1、名结构: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
第二部分: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第一部分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析形象:
A、找出文章中表现狼的语句
B、找出文章表现屠夫的语句
C、概括屠夫和狼的形象特点
四读,重想象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你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根据你的想象,编写白话故事《狼》
五读,重创造
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
由全班同学推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狼》
六读,重启示
1、屠夫在狼面前的表现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2、对比屠夫,你受到什么启示?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增加比较阅读的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3.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今天我们作个小组竞赛:大家会背哪些跟太阳有关的诗文?
--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问:都是琅琅上口,生动难忘的佳句啊!同一颗太阳,能引发人这么多不同的观感,为什么?
--时间、地点、环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带来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
问:记得有一篇外国作家的小说,写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阳像一只巨大的独眼”,为什么?
--逃犯心情紧张,害怕被发现,这种心情影响到他对落日的感受。
(三)好,等一会儿要考验大家一下,你会体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们今天将学习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绍一下。
解题、作者和背景
(四)现在大家仔细阅读《泰山日出》。
(五)阅读之后,梳理字词。解释下列词语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长绒 溟濛 飒飒 蜿蜒
(六)分组讨论:
1. 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 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 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 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
上节课我们各组都已按照所给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就进入表述阶段,看看哪个组说得好、说得精彩!
(二)第一个问题: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念每组的序号,被念到序号的同学就发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这是一个开放题,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的表达效果的词语,或采用了某种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的句子。如: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劲烈”一般与“寒风”搭配,这里用来形容晓寒,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达得明显,文中与“睡眼”搭配,传神地写出了“我”尚有朦胧睡意的行状。
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三)问: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明确: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
(四)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五)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六作业:
①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
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
语文教案 篇3
一、古今异义
1、土膏微润 古义:肥沃 今义:糊状的东西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义:梳掠 今义:夺取
3、柔梢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 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4、恶所无纪 古义:安,哪 今义:厌恶
二、一词多义
1、于:①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
②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2、然:①娟然如拭(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却)
3、鳞:①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②呷浪之鳞(指代鱼)
4、之:①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词类活用
1、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
2、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3、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煮茶)
4、罍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
5、红装而蹇者(名作动,穿着艳装,骑驴)
四、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翻译: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翻译:这时的河冰面刚刚开始融化,水波才闪烁发光,像鱼鳞似的波浪一层层的,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澈的光辉突然从镜匣子中射出来一样。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翻译: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翻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5、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翻译: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鬣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五、文章分析
1、段意: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2、第二段顺序: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
a写河的小峦;b写柳条麦苗;c写游人;d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3、文章主题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体现了作者疏放不羁的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A“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C“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的感情:描写中无不渗透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是找出一句进行赏析,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以物比人)
C“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以物比物)
D“若脱笼之鹄”,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一般。比喻形象贴切,具有强烈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4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整体感知
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教师:不错,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诗中的“假如”,对当时的普希金来讲并不是“假如”,而是真实的压迫和束缚,沙皇打击他,束缚他,压制他。但他并没有屈服。这首诗正是他当时的真实感受的写照。这也是此诗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广为传诵,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座右铭的重要原因。你们读了这首诗,能不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请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我感受到诗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既是在劝告自己,也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学生:“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困境的从容平静。
学生:我能从“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中,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2.理清思路,细节感悟
教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读诗,除在诵读中把握它的大意,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外,还应该进一步理解这些诗句本身的含义,理解诗句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思路。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考虑这些诗句之间的关系,再全班交流。
学生:(默读)
学生:我觉得开头是在劝告人们,也是诗人在安慰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真正被“欺骗”了,受了打击,陷入人生的低谷,确实是悲伤、忧郁、心急的。这是我们正常的反应,但诗人劝告人们不要这样,不要长久地陷入这种情绪之中。诗人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学生:下面的诗句可以看作诗人在申诉自己的理由。诗人不能只是劝告:不能这样,应该那样。恐怕还应该讲出劝告的理由。最好是以诗歌的形式,这样更能让人信服。
教师:不错,我们可以看出普希金做到了这一点,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这样感人和激励人。那我们看一看诗人讲了哪些理由。
学生:一个理由是说生活不会永远这样,这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就作者自己而言,他坚信沙皇的专制统治不会太久。
学生:另外一个理由就是自己不管环境如何,是永远不会被现实的困难所左右的,追求理想的心是任何恶劣的外界环境所无法左右的。
学生:还讲了一个理由,就是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教师:这句诗与前边的'哪句诗是彼此呼应的?
学生:与前边的“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是彼此呼应的,但这句意思更明确,“将会”毕竟在时间上说得比较遥远,而“瞬息”说得更加迅速。“瞬息”用夸张的手法,说明现实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将会过去。
教师:对,“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且诗人乐观地看到“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将会成为我们未来一份珍贵的记忆。怎么理解这句“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学生:这两句诗说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
学生: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
学生: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教师:你们的这些理解非常好。现在的挫折、困难、不顺都会丰富我们的人生,会给我们将来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拓展感悟,结合实际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如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会更好。
4.诵读背诵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所理的思路和自己的个性体验,自由诵读,背诵本诗。
未选择的路
1.导入课文,感知文意
教师:同学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知道应该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它会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请大家齐读本诗,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读书)
教师:“选择”是人生自始至终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你们是初中学生,但是你们已经有过人生的选择了。比如选择学校,选择业余爱好,选择朋友,选择志向……其实每个人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面临选择的问题,当然有些选择是被迫的,但有些选择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做主。诗人把这种人生体验浓缩在诗中。诗人写了两条路,是哪两条?
学生:一条是已经走过的路,一条是选择时放弃了的路。
教师:请你们迅速浏览全诗,思考诗人对“选择”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浏览、思考)
学生:诗人在选择时,非常矛盾。因为他在诗中写到“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他是两条路都想走,但事实上不可能。这种矛盾心情在整首诗中时有流露。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心情十分矛盾,他觉得“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都在吸引他,召唤他去探索,都有探索的价值。
2.深入领会
教师:理解得很好。请考虑一下,诗人是不是对他的选择感到后悔,是不是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不该选择的路?
学生:不是,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原诗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句:“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两个“更”字,实际上反应了诗人选择时的思考过程,也是他做出选择的原因。“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不能说是缺点,因为“两条路都未经脚印的污染”。而且诗的最后一句“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也透露出一种不后悔的语气。
教师:的确,他对选择并不后悔,那你们看一下,作者写作的重点是选择的那条路,还是未选择的那条路?
学生:重点是在“未选择的路”上。
教师:既然作者不后悔,为什么他写作的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而且诗的题目也叫着“未选择的路”?
学生:因为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但那些未曾选择的路,更加让人想念和期待。像文中所述,他也想同时走两条路。
学生:这种感情在诗中,也有表现,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就是想走那条未曾选择的路。他走在已经选择的路上时,又想“改日”再走一次未曾选择的路,但他知道“难以再返回”,也永远不可能返回。
学生:事实上,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念,诗中多少年后,诗人还为这次选择而“轻声叹息”正是如此,这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
3.联系实际
教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可不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们的想法呢?
启示:例如,你选择现在就读的学校,你就放弃了其他的学校;你选择现在的朋友就无形中疏远了其他的朋友;你选择了勤奋就不能偷懒;你选择了刻苦就会减少玩耍的时间等。
学生:(交流)
教师: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应慎重地对待生活中的选择,请你们说说,如果你面对某种选择的时候,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给以一定的指导;如要慎重,因为时光毕竟不能倒流;应有独立的标准,不要人云亦云;一旦选择后,应该勇往直前到往下走,直到取得成功)
4.两诗比较评价
教师:今天学的这两首诗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和欣赏哪一首呢?请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小结:成长的道路充满坎坷,人生的道路充满选择。前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和启发,就像普希金和弗罗斯特一样,我们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就会得到很多教益,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好。
三、教学反馈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测验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2)学了这两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检测建议
作为诗歌,应给充分的时间熟读,必要的背诵积累要落实。同时,我们学习诗歌,特别是哲理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收获,能用学诗的收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检测的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两首外国诗,两首都富于生活的哲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属劝戒诗。面对被生活所欺骗的状况,诗人摒弃了消极和失望,而是以积极和达观的态度去处置,甚至那不公正的遭遇也会变成一种财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理解起来要更难一些,但同时想象的空间也要更大一些。诗人眷恋曾经没有选择的路,正表明他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的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也许,选择的遗憾是永存的;因为有了遗憾,选择才更有价值。这正是“未选择的路”所要告诉我们的。
因为这两首诗是诗人经过人生的大悲大苦而写就的,所以对人生经历和阅历都有限的七年级学生,作过多过深的要求是有点不符合实际的。如果我们过多的纠缠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则又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和诗作本身的指导意义。故指导学生学习这两首诗,恐怕只能“不求甚解”了,其领悟的程度也不能追求划一和相同了。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很大的收获了。
[案例推荐]
《中学第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北京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次)
《优秀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南方出版社20xx年12月第1版次)
《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忧郁()涉足()伫立()荒草萋萋()
2.解释词语
幽寂:涉足:
萋萋:伫立:
3.填空
心儿永远;现在却常是忧郁。,;而那过去了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著名诗人。
4.请写一段话,试着用上“瞬息、幽寂、延绵、萋萋”四个词语。
5.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二、阅读鉴赏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答: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答:
3.诗人在本诗中阐明了怎样一种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这种态度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写作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的重点是写那条选择的路,还是那条未选择的路?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安排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
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
请你们保持坚韧的精神,
你们辛劳的汗水不会白流,
也不会空怀崇高的进取之心。
“灾难”的忠实姐妹──
“希望”就是在明暗的矿山底层,
也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
那渴望已久的时刻终将来临。
爱情和友谊将会冲破,
幽暗的牢门来到你们身旁,
就像我自由的歌声,
会飞进你们苦役犯的牢房。
沉重的枷锁将会打碎,
牢狱将变成废墟一片,
自由将热烈地迎接你们,
兄弟们会给你们送上利剑。
(1827)
1.第二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答:
2.“枷锁”“牢狱”如何理解?
答:
3.“矿山深处”的含义是什么?
答:
4.这首诗与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答:
参考答案
一、1.yùshèzhùqī2.幽寂:幽静、寂寞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长时间地站立。3.向往着未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俄普希金4.(略)5.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的诗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的名言“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去吧”。
二、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2.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了,人生的各种体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将来回想的时候,它将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美。3.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个人感受略,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具体说明)4.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5.重点是写那条未选择的路,因为人生的道路虽有许多条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是人生真实的写照。6.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重大选择时的矛盾,说明了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三、1.革命终将成功。2.沙皇俄国的高压统治。3.一是指在矿山深处,二是指那种黑暗的残酷的苦役。4.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乐观的情绪。
[资料链接]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19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文学的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一生追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曾遭到流放。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党人丹特士决斗中被阴谋杀害。普希金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上尉的女儿》是其代表作品。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本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诗中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内涵复杂,情调微妙,深为人们喜爱,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