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补充资料
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2.这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
3.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
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心路历程吧!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
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3.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4.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5.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
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
三、品读古诗。
6.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呢?(依依惜别)
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1。
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再指名读。
(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
(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
7.(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
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
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
指名读。
分组读。
配乐朗读。
四:总结
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一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
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机动)
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
3.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二>: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二、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
1、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
《赠汪伦》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
(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
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咱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
2、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
(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
☆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
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4、感性读题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习谁知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
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三)自主学习,读通句子
1、自由读
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平舌音读准)
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
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
就这种感觉,一起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
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
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
(生:孤独、舍不得)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
(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
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
男同学站起来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六)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资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同学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扮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故人:
老朋友。
⑵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干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身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去)
(西)黄鹤楼──扬州(东)
(湖北省)
【作业】
1、誊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egrave;ng)、浩(hagrave;o)、陵(liacute;ng)、辞(ciacute;)、唯(wegrave;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8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汇报: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教后感: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06-2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文教案06-2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7篇02-16
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小学作文01-3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教案02-2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6-22
《黄鹤楼送别》教案08-31
《黄鹤楼》教案(精选24篇)07-11
《黄鹤楼》教案(精选17篇)05-19
黄鹤楼送别教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