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优秀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优秀教案

时间:2023-10-10 07:02: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优秀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优秀教案1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段落层次提纲:

  ⑴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⑵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⑴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⑵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⑶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⑷“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学习议论文的阅读方法,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

  3、学习“格物致知”精神,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努力做一个具有实践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教学难点: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课文并释题。

  二、 作者简介。重点谈其成就和身份,引发阅读兴趣。

  三、 思路探究。

  1、学生默读,进入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理清文章思路,同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归纳文章的思路,点拨明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四、 重点探究——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1、 从课文结尾处的结论入手,引导学生探究。

  2、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和结尾两方面意义相联系的语句或段落。

  3、 交流探究结果,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指导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五、 发表创见。

  讨论:作为一个中国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六、 小结。

  七、 布置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02-2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9-0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1-2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2-2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02-2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03-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03-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15篇)12-28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合集15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