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3 09:49:2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通用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 、“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教学理念: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小灯泡图片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几根导线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实验准备: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个小灯泡、1节1.5伏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板书设计:

  点亮我的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电池

  (实物图片)(实物图片)(实物图片)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谈话激趣,了解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知道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猜猜看,是什么?(教师手中握住小灯泡,面向大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活动:(学生充分发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小灯泡。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观察过。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没有观察过。

  设计意图:好奇、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巧妙设计一些游戏,留下一些悬念,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处于轻松、乐学的氛围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观察材料,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一)观察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小灯泡,你先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画下来。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表扬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同学都亲自动手作画,培养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活动:全部画完的小组内交流一下,都观察到了什么?补充完整自己的画,然后推荐一位同学代表小组来汇报。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内交流补充。

  教师活动:请第一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有一个黑点。

  教师活动:黑点下面还有什么?

  学生活动:有一点是灰色的。

  教师活动:他说了三点,自己小组内有补充吗?

  学生活动:上面也有灰色的一点。

  教师活动:画上去了吗?在哪里?

  学生活动: 学生补画上一连接点。

  教师活动:他们组一共发现了四点,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还有黄色的圈。

  教师活动:这个上面的圆表示什么?

  学生活动:小灯泡上面部分是玻璃做的。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小灯泡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规定的名称。(课件)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小灯泡的构造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教师手指屏幕中的灯泡实物图介绍)

  上面玻璃做的叫——玻璃泡

  有两根竖着的金属线叫——金属架

  中间弯着的丝叫——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

  灰色的两个小圆点叫——连接点。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观察的是小灯泡的外部结构,还想继续观察它的内部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灯泡剖面图),你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金属架跟两个连接点是连着的。

  学生活动:金属架接着两个连接点。

  教师活动:金属架支撑着灯丝,又与两个连接点都连通了。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积极探究、点亮灯泡

  教师活动:小灯泡观察完了,还想做什么?

  学生活动: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好,我们自己来动脑筋点亮我的小灯泡。 ( 板书课题: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要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

  (一)引出导线

  学生活动:一根线。

  学生活动:是导线。 教师出示导线实物。

  学生活动:还需要一节电池。教师出示电池实物。

  (二)观察电池

  教师活动:(课件)我们已经认识了电池,知道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

  (三)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材料都齐了,咱们小组,先合作尝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教师活动: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教师活动:小灯泡接亮了吗?我们为他们的成功鼓掌。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动手的方式,体验活动,切身感受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教师活动:怎么接的能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学生画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仅使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连接好的简单电路图,学生按图连接实物,亮吗?

  学生活动: 学生再次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能接亮的小组请举手。

  教师活动:都能接亮了,同学们可真聪明。

  教师活动: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学生活动:电从正极出来流到灯泡里,同时从负极流出流到灯泡里。

  学生活动:电从电池的正极出来,流过小灯泡里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教师活动: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边讲边课件演示)

  教师活动:我们再看看,这条通路中,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活动: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跟电池的正极相连。

  学生活动:还有一个连接点通过电线跟负极相连。

  教师活动:大家看出来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连到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小灯泡就能亮了。(课件让连接点亮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连接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断路、短路连接图。为什么这样接小灯泡不会亮?(看实物连接图)那么,除了这些接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接法点亮小灯泡吗?老师这里有几种连接方法,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

  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予以简评。

  教师活动:通过分析得出: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就叫做断路。最后归纳在连接电路经常出现的错误接法:短路和断路。

  教师活动:如果现在再让你接,你还会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吗?

  学生活动:不能连。

  学生活动:这样会破坏电池的。

  设计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点亮小灯泡,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四、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教师活动:通过对短路、断路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只要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接,让电能流过小灯泡形成一条通路,小灯泡就能亮。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发给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电池和灯泡的卡片,发现一种新的接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就把电池和小灯泡贴到白纸上,导线用记号笔画线代替,到音乐响起我们就暂停。

  教师活动:发现了几种新的接法,举起手指头告诉大家。

  教师活动:请这组上来贴,还有不一样吗?

  教师活动:咱们发现了几种?为咱们的成功鼓掌。

  教师活动:谁能说说这几幅图中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活动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了教学程序,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五、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教师活动:1、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

  教师活动:2、延伸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接亮了一个小灯泡,如果有两个小灯泡,你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学生活动:能!

  教师活动:如果有三个或更多的小灯泡,你还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课外请同学们自己去找些材料试一试,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

  3.这节课我们通过使用电池和导线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研究了小灯泡发光的秘密。电灯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一项发明,你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

  课件:介绍爱迪生。

  4.节约用电教育:另外,我们要节约用电,我准备一份小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电器节约用电的方法,可以尝试下。

  设计意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节约用电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节能意识,体现“科学与人文”教育有机揉合的现代教育理念。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

  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 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 培养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并热爱科学。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师:我们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

  同样的两个试管,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你们看到了什么?

  换过来试一试,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实验研究:

  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材料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步骤:

  1 .试管的水要装满,盖上盖子后不能漏水。

  2.插上细管,黑色的小圈放在细管原水位的位置上,保持不动。

  3.把试管放到热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4.把试管放到冷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师: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除了水,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说明该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思考: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依照自己的生活习惯给食物分类;

  2、调查本班学生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制成统计表;

  3、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4、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的:

  1、每天吃的饮食,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对自身的健康增强意识;

  三、教学准备:

  老师:图片、统计表

  学生:碘酒、土豆、萝卜、花生米、部分食物卡片、部分食物实物;

  四、教学过程:

  1、(1)出示食物图

  提问:同学们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些东西吗?(食物)

  看到这些实物你有什么想法?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2)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看来吃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我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科学,吃得健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 我们吃什么

  2、认识食物并分类:

  (1)学生阅读教材40页的资料,并划出你知道的营养成分。

  (2)互相讨论:你们在生活中了解哪些知识?

  粮食类:主要有淀粉、鸡蛋、豆制品等含有蛋白质;

  油脂类:主要含有脂肪;

  素菜、水果类:主要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纤维素

  (3)指导学生认识食物营养标签;

  3、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用”碘酒“探测”淀粉“的实验,并观察异同,做好记录;

  (3)检测花生米里有没有油脂,并做好记录;

  4、填统计表:

  (1)学生回答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指名学生上讲台在统计表中画圈,其余学生思考爱吃食物含有什么成分;

  (3)分析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4)讨论: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行不行?

  5、小结:

  食物要多样人,不能偏食、挑食,吃清淡些并多水;

  30年前是吃饱,10多年前是味道,现在是吃健康。

  6、作业:

  了解我们一在中必须补充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需要多少?并从哪些食物中获取?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

  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

  (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

  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发放青蛙卵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

  教学后记:

  7、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 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 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 汇报交流。

  (3) 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2)学生质疑。

  (3)讨论。

  五、板书设计

  7、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科学教案 篇8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矿产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矿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方法: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矿产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矿产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矿产,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矿产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矿产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矿产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矿产。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矿产

  教师:多媒体放“生活中的矿产”片子。

  学生:观察:哪些地方有矿产;哪些地方矿产最多?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教师:分小组展览矿石,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矿产。

  学生:把课前收集了一些矿产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矿产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矿产

  教师: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矿产分类

  学生: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教师: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学生:学生观看学习体会,通过说和看,初步了解矿产的用途。

  设计意图: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矿产的作用。

  5、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合作制作简易的科学探究所需的生态瓶,并对生态瓶中生物关系作出科学解释。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正确修订自己的探究方案。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

  4、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生态瓶(缸)样本(或相关图片、课件)。

  2、供学生实验所需的小型水生动植物及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教师课前准备小型水生动植物,学生自备容器。农村学校可在教师带领下到浅水池塘或水沟现场采集水生动植物。

  3、清洁砂、水、水槽、毛巾或卫生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引入:池塘生物群落是怎样保持生态平衡的?

  2、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模仿自然界的池塘做一个简易的小生物瓶,要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种类?

  3、让学生拿出自备的容器,如果让你用手中的容器做一个小生物瓶,你认为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4、出示生态瓶(缸)样本,如果将生态瓶放在教室的讲台上,你认为动植物能正常生长吗?为什么?

  二、制订活动方案

  1、学生根据刚才所见的生态瓶样本,分小组讨论制作小生态瓶应该准备什么材料,按照什么步骤进行制作?

  2、小组讨论,将所需材料名称填写在39页空框中,制作方法和步骤记录在草稿纸上。

  3、小组汇报。阅读课本39、40页制作步骤,与自己选用的材料和步骤进行对照,补充遗漏的材料,更改不科学的材料。

  4、小组讨论课本上提示性语句所反映的问题:为什么生态瓶内要装沙?为什么要选择无污染的河水或池塘水,城市学生用自来水做实验为什么要放置24小时以后才加入生态瓶内?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为什么要选择小型健康的动物?

  生态瓶制作完成后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因素来保证生态瓶中生物正常生长。

  5、分小组展开讨论。

  6、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教师小结评讲。

  7、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40页空框内。

  三、绘制生态瓶制作图

  1、学生根据所学,初步设计绘制小生态瓶设计图。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生态瓶设计图,相互交流经验。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四、课外参观实践

  学生参观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销售店,向专家请教,查阅书籍或网络资料,对自己小组绘制的小生态瓶设计图进行修改完善,将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第二课时

  一、分小组制作小生态瓶。

  1、学习小组各成员讲述参观实践活动所见所闻。发表自己修改设计图的意见。

  2、教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

  3、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

  4、各小组汇报修改小生态瓶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相互取长补短。

  5、各小组有秩序地在讲台前方不同位置领取不同的材料。

  6、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地制作小生态瓶,教师巡回参与制作活动,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指导。

  二、交流和讲评。

  1、做好了的小组展示给大家看,大家认为合格者,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三面小红旗。评选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小组,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画四面小红旗。

  2、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三、课外实践活动安排。

  每位同学由家长陪同,在家乡池塘采集小型健康生物活体和无污染水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态瓶,保证水生生物存活一周。

  四、安排准备“自由研究”课堂教学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进行抽查,要求学生下一节课将“自由研究”调查表带来。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

  2. 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以及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

  3. 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4. 了解堆肥的意义和堆肥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卡片,用来标注各种垃圾的名称。

  2. 3个盆或桶 ( 蓝、绿、红色 ) ,分别贴着“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字条。

  3. 录像或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你们制定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是怎样的呢?(评价大家提出的方案)

  2. 同学们提到的各种解决方案都不错。那么,怎样才能在所有的家庭中甚至在全社会中实施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播放录像或谈话:

  很多地方的垃圾是混装、混倒的,或者采取混合集中后再分类,但这样的方法都不利于垃圾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实行垃圾从源头上分类、分装。

  二、垃圾分类的方法

  1. 我们的街道、小区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样分类的呢?还存在哪些问题 ?

  2. 从有利于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角度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3. 垃圾分类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桌上放一堆“混合垃圾”(用模拟卡片代替),讲台上放“分类垃圾桶”(红绿蓝色的盆子)。每个小组的学生以接力的形式,一次在“混合垃圾”中拿出一种“垃圾”,扔到台上相应的垃圾桶中,分类正确、速度快的小组为优胜。

  (2)进行垃圾分类比赛。

  选学生做裁判,检查各小组的分类正确率,评比。

  4. 讨论填写教材第 28 页的分类表。介绍现行使用的分类垃圾桶的颜色。

  5. 介绍有毒有害垃圾随意处理的危害,简单介绍如何处理废电池。

  三、怎样在家里科学处理垃圾

  1. 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将对改善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讨论:

  我们家里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么分的呢?

  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我们知道收购废品的回收站在哪里吗?知道怎样卖废品吗?

  3. 思辨:

  有人说:“一点点废品卖不了几个钱,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划算。”你们怎么看?

  4. 家庭垃圾中约三分之一是食物废料。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生产了肥料,一举两得。

  5.看书,学习制作堆肥箱。

  6. 像这样的科学处理垃圾的办法还有许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7. 希望同学们人人行动起来,对生活垃圾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让我们的家园更清洁和美丽。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