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7 09:40:08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荐)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3.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体会女科学家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交流合作。

  教学难点: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猩猩吗?说说你对大猩猩的了解有多少?

  (身高.体重可以和我们人比较;食肉还是食素。)

  2、质疑课题。

  虽然我们通过资料了解了大猩猩是素食者,但是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美国女科学家,她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孤身到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大猩猩的研究工作。看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疑惑?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弥漫”.“妖娆”.“鞋襻”等词的意思。

  3、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同桌互相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想象、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我是怎样和大猩猩的交流的?”的句子,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情景,适时地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交流指导。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深入品读。

  (1)第4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女科学家?

  带着对女科学家的崇敬读一读这段话。

  (2)描写“我和大猩猩握手”经过的5---13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抓住对皮纳茨外貌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

  ②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是我平生以来得到的最珍贵的礼品。”这句话的.理解。

  ④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部分。

  四、拓展读写。

  同学们,本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她和大猩猩有趣的一幕幕交往,其实在考察大猩猩的过程中,她曾尝过不少大猩猩的苦头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位放弃了恬静舒适的生活,从事了近20年大猩猩的研究,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的女科学家,却在一次拯救大猩猩的行动中惨遭偷猎者的杀害。

  1、你想对偷猎者说什么?

  2、推荐阅读《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五、作业

  你有过和动物交流的体验吗?同学之间说一说,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语文教案 篇2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情趣的科普作品。根据本文特点,教学时可以疑促读,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引领学生在感悟诗歌表达上的精妙、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以疑激趣

  教师可通过回顾本单元已学过的描写秋天美景和黄山奇石的课文的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质疑。质疑后先存疑,以疑促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解疑

  初读环节,教师可进行激趣启发:发现问题了不起,如果能通过自己读文解决问题就更棒了。引导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随后可按小节接读诗歌,检查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是否能自主解决质疑时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同时用笔在文中圈圈画画,自主解决疑难。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获得初步的理解。

  三、研读交流,探究释疑

  课文二、三、四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再提出如下问题: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组织学生读文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收获,在组内质疑解疑;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讨论。在全班交流讨论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逐渐突破课文的重难点。随后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如小组朗读表演、列表展示学习成果、做小解说员看插图讲解、画简笔画介绍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等。通过读、演、说、画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第一和第五小节,可引导学生在自由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问句的疑问语气,启发他们懂得只有认真观察自然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中,还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词。比如针对四海为家一词,可做这样的设计: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能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你还知道有什么事物或什么人也四海为家吗?或者试着用上四海为家说一句话。

  上述过程要以读文解疑为主线,或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感悟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竞赛读、展示读,并试着背诵诗歌,积累语言。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按照泡泡语的提示,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找的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可组织模仿第二、三、四小节的句式续编诗歌,介绍其他种子的传播方法,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和语言的迁移运用。此后,还可启发学生思考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让他们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语文教案 篇3

  展示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展示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 走进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一节一练: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

  (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语文教案 篇4

  一、会写字

  思 床 前 光 低 故 乡 色 外 看 爸 晚 笑 再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那 着 到 高 兴 千 成

  二、易写错的字

  思: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

  光:上面是“”,不要把第二笔写成“丶”。

  低:右面是“氐”,不要写成“氏”。

  外:左边是“夕”,不要写成“夂”。

  看:第一笔是平撇,不要写成横。

  晚:右面是“免”,不要写成“兔”。

  笑:下面是“夭”,不要写成“天”。

  午:最后一笔“丨”不出头,不要写成“牛”。

  真:里面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分:上部是“八”,不要写成“人”。

  到: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千:第一笔是“

  ”,不要写成“一”。

  三、会认字

  夜 思 床 光 疑 举 望 低,故 胆 敢 往 外 勇 窗 乱,偏 散 原 像

  微 端 粽 节,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据 念 虹 座 浇 提 洒 挑兴 镜 拿 照 千 裙 眉 鼻,嘴 脖 臂 肚 腿 脚

  四、多音字

  散 都 可 间

  剥 分 兴 挑

  提 地

  五、辨字组词

  六、近义词

  裹——包 从前——以前 原来——本来

  从此——此后 纪念——怀念

  美丽——漂亮 美滋滋——喜滋滋

  瞧——看(瞅、望) 如果——假如(假设)

  勇敢——英勇(无畏、果敢)

  掀开——揭开(打开、翻开)

  七、反义词

  从前——今后 掀开——覆盖

  美丽——丑陋 勇敢——怯懦(胆怯、懦弱)

  纪念——忘记(忘怀)

  八、词语搭配

  勇敢的故事 感人的故事 真实的故事

  再黑再黑的夜晚 寂静的夜晚

  美丽的夜晚 青青的箬竹叶 青青的小草

  青青的小苗 白白的糯米 白白的哈达

  白白的积雪 红红的枣 红红的太阳

  红红的脸蛋 一座美丽的桥

  一座陡峭的高山 一座高大的宫殿

  圆圆的.月亮 圆圆的镜子 圆圆的荷叶

  九、好句积累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3.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4.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5.我拿着圆圆的月亮照着你梳头,你高兴吗?

  6.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文章。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同学互相鼓励,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教学重难点:确定中心,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题目,说说“疑”字为何义?(怀疑)

  2、根据这题目,如果你是读者,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谁怀疑谁?为什么怀疑他?结果如何?)对,这也是我们这文章所要写的一些重要内容。不过光清楚了这些内容还是不够的,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中心,那这文章的中心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学习文章

  1、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的要求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哪一点?(根据材料,确定中心,合理想象,以《纸团疑云》为题续写文章。

  3、说说什么叫“续写”?(就是把给你的材料继续写下去,使文章意思完整。)

  4、读习作提示。

  说说“续写”有什么要求?(先要仔细阅读的材料,正解理解意思,再要合理想象)

  三、理解材料,展开想象

  1、指名读材料,其他学生思考:这个材料主要说了一个什么意思?(王力同学在考试时,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引起了老师的怀疑的一件事情。)

  2、由于怀疑,夏老师一定会拿过纸团看的,那么纸团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展开讨论:

  1)纸团上写了什么内容?

  2)纸团从哪儿来的?

  3、反馈:

  1)作弊答案,自己写的;

  2)作弊答案,别人写的

  3)激励的话,自己写的

  4)激励的话,别人写的

  4、讨论:

  1)老师看到作弊答案,会怎么说,怎么做?

  2)老师看到激励的话,又会怎么说,怎么做?

  :刚才,我们展开了想象,想出了纸团的来历以及老师对纸团的态度,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记下来,那文章会显得很乱,因此,我们要确定一个中心,然后根据这一中心,选择有关的材料。

  四、选择材料

  1、出示三个中心:

  1)赞扬老师的耐心教育。

  2)赞扬同学的真诚互助。

  3)反映后进同学下决心学好数学的上进心。

  2、你认为针对以上中心,应该选择哪些材料?同学讨论互说。

  并说说为什么?

  3、开拓思路:当然,如果要更好地反映中心,在文章的地点上不应有很多的限制,开头写的是在课堂上,随着事情的发展,可以把事情发生的地点移到课堂之外,如在老师办公室;在走廊上;在放学路上;对人物的描写上就注重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五、开始,教师巡视。

  六、选好、中、差的三文章,进行讲评。

  第二课时:修改,并抄写到本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