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 学 课 题 :植物的生长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2、能利用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
3、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4、能设计对校园进行绿化的规划图。
5、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终止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能结合自己种植植物的过程,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食物,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原因。
7、能表现出对太空种植粮食的科学研究感兴趣。
8、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9、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 学 重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 学 难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的图片。
教 学 过 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随着我们种的植物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得怎么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二)学习新课: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3)分小组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汇报。
(4)教师展示一下自己的观察记录,以便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师:在种植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交流。
(3)整理发现,并检验发现是对还是错。
(4)师:通过这次终止植物的过程,同学们都经历了劳动的辛苦。现在谁来谈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样理解?
(5)教师小结。
3、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师: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按时浇水、防虫、除草……
作业:课本练习
教学反思
略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一、说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每张桌上放有西红柿、土豆、萝卜、桃子、枇杷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蔬果。每桌一盆水,记录卡教师用(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幼儿用记录卡(记录表上画有各种蔬果小图片)。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五、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六、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说活动流程:
1、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2、引发幼儿思考:这些瓜果蔬菜哪些能浮在水上,那些会沉在水底。
3、幼儿猜测并记录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的方法。幼儿针对问题进行猜测并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教师出示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三角形可半沉半浮的状态,并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请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把相应的图片放在上下箭头的后面。
交流猜测的情况。教师将幼儿的发言在集体记录单上。
(4)教师:你认为哪些瓜果蔬菜能浮在水面上?那些瓜果蔬菜会沉在水底?为什么?
4、幼儿试验
讨论怎样做试验?
教师和幼儿共同研究试验的方法。如:试验----观察------捞上来-----记录。教师观察幼儿的试验情况。
5、交流讨论。
教师:你是怎样做试验的?哪些会沉在水底?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在试验上你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如: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如: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枇杷却沉下去了呢?
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小枇杷浮到水面来?
科学教案 篇4
(一)、设计理念:
在进行“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主要想体现这几个基本理念:
1、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探究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时,“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的问题是在学生“玩”了小电珠等材料后根据“玩”的结果自发提出来的。提出这一问题后,按照两个研究方向展开下一步的探究,也是在学生小组交流、进行充分猜测设想后自然归纳出来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起到点拨的作用。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这一环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玩弄”,这种“玩弄”其实是一种探究,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亲身去经历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点亮”与“点不亮”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逐步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3、体现教学设计的动机情感原则。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在开始部分,从“介绍材料”到提问“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再到“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充分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急于动手的心理,迎合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因此引入相当顺利。避免了这类课引入时很容易出现的“学生不顾教师反应,却急于动手玩弄材料”的现象。在教学观察小灯泡内部秘密时,抓住学生很想搞清“看不清的部分”(也就是小灯泡的关键结构:两根金属柱下端到底连接到哪里?)适时提供材料,使学生带着强烈探究欲进行观察,而这种观察的投入程度就是建立在学生兴趣情感之上。在课的结束部分,点亮小灯泡的环节安排,其实是想再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应及时引导、鼓励和启发,从而创立一个更有利于满足学生探究情感需求的环境。
(二)、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用笔画出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三)、学习重点:
观察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懂得小灯泡点亮的道理,养成科学的探究素养。
(四)、学习难点:
画出电的流动路线。
(五)、学习准备:
学生材料:放大镜、电线、电池、小灯泡、剪刀、红蓝黑水彩笔各1份、小灯泡电池实物图和白纸各6份。
教师材料:课件(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图)
(六)、学习过程:
1、引入: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谁能来介绍一下?(指名回答)看到这些材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师揭题:这节课的`任务就是点亮小灯泡(师板书课题“点亮我的小灯泡”)。
2、试一试:小灯泡能否亮起来。
(1)、师:好,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来玩一玩,要求是:①用一根电线将电池、小灯泡组装起来,②无论会亮、还是不亮都用实物图画出来。注意:会亮的打“√”,不亮的打“×”。
(2)、师巡视,选取典型图例请学生按“亮”与“不亮”两类分别张贴到黑板上,师标号。
(3)、全班讨论张贴的图例,发表个人意见。(师不作具体评议,只适当鼓励)
(4)、师板书:为什么 亮 不亮
3、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
(1)、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猜测性发言。
(2)、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研究要点。
师板书:A、材料结构 B、连接方法
(3)、按照以上两个要点展开研究
A、 材料结构:
①(板书:电线)观察电线,你有什么发现?(内部是金属,两端去除了包皮),想一想电线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②(板书:电池)观察电池,你有什么发现?想一想电池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③(板书:小灯泡)用放大镜观察小灯泡,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师张贴小灯泡实物图,与学生共同给各部分取名,并板书)
④ 以上这些部分可以直接看到,哪个部分我们却没法看清?(两根金属架的下部)你想不想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了解这一部分?为什么?
⑤ 师提供剖开的小灯泡(每组1个),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后在自己实物图上画出两根金属架下端的走向。(指名一生板画)
⑥ 画一画,电流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指名一生板画)
⑦ 想一想,小灯泡与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
B、 连接方法:
①师补贴电池,组成放大的典型电路。小组讨论流动路线,然后指名一生用粉笔画出电的流动路线。(师课件演示)
②选几个代表性图例,指名多生同时上台,用黑笔画出板示图例中的电的流动路线。全班评议纠正,调整张贴位置。
③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哪些图例中电是流过灯丝的?哪些没流过?)(板书:正确——亮不正确——不亮)
④从不正确的电路中挑选典型图例认识短路与断路两种现象。并说明短路的危害。(师板书:短路断路)
断路:将放大图中的电线切断,小灯泡会怎样?从而引出断路。
短路:选一典型错图,观察电线的连接特点,从而引出短路,指出注意点。
⑤改一改,错在哪里?(a、b同时进行)
a、指名将张贴的不正确的电路用红笔纠正错误。
b、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图纸上画一画电的流动路线,不正确的改正。(师巡视指导)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谁来解释一下小灯泡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会亮?
4、说一说,你的最大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认为最大收获是什么?
5、结束:请同学们再次点亮自己的小灯泡。下课。
(七)、板书设计:
2、连接方法
正确——亮
不正确——不亮
短路断路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种动物爸爸妈妈爱宝宝的方式。
2.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初步学习看图表述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3.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9。
活动过程:
1用游戏与谈话结合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 游戏——找朋友。幼儿随着《找朋友》的音乐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教师:小朋友们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你喜欢他吗?那你用什么方法告诉他你喜欢他?(鼓励幼儿用各种动作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喜爱。)
2) 教师:爸爸妈妈都是怎么喜欢我们的呢?
(3)教师:无论好朋友还是爸爸妈妈都很喜欢我们,对我们喜欢的方法也不一样。其实小动物们也有表达自己喜欢的的方法。
2逐一出示图片并引导幼儿看图,了解几种动物爸爸妈妈爱宝宝的不同方式。
(1)教师:这是谁?小企鹅在哪里?为什么它要躲在爸爸的袋袋里呢?
2)教师:这是谁?你找到小袋鼠了吗?它在哪里?小袋鼠在妈妈的袋袋里会怎么样?
3)教师:蚂蚁宝宝住在哪里?它们的洞穴是谁挖的呢?
4)教师:这只狗妈妈在做什么?只有一只狗宝宝吗?狗宝宝在吃奶时,表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你在做这个表情时心里怎样啊?
3游戏:爱的密码
教师弹奏《找朋友》的音乐,并改编歌词。幼儿根据歌词里说的动物名称,找到朋友,表达出喜爱的动作。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1-31-42-32-4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使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教幼儿学习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经验准备:听过故事〈小熊拔牙〉,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合理的进行讲述。
材料准备:
1。小熊头饰一个,并请一位老师扮演小熊。
2.牙齿模型、牙膏、杯子、镜子、每人各一个,牙刷每人两把。
3.老师:抹上黑芝麻糊的牙齿模型两个,牙刷两把、牙膏和水杯各一个。
4.录音机、磁带、音乐〈刷牙歌〉
过程:
一. 老师:“你们听过“小熊拔牙”的故事吗?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可爱的小熊。(小熊出场,和幼儿打招呼并坐在幼儿中间。
二. 引导幼儿讨论,不保护牙齿的害处。
1.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熊的牙齿为什么被拔掉?不保护牙齿有哪些坏处?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请小朋友用小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牙齿,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坏牙齿,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没有坏牙齿,谈谈是怎样保护的)
4.老师对幼儿的见解给予肯定并小结。
三.1.小熊说:我现在知道要保护自己的牙齿,不乱吃零食,每天早上、睡前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很健康,可是我不会刷牙怎麽办?请小朋友快来帮帮我。
2.老师和小熊一起走到幼儿中间参加讨论:正确刷牙的方法。
提问:
(1) 刷牙时先要做什麽?
(2) 牙膏应挤多少?
(3) 你平时是怎样刷牙的?(幼儿有可能会出现横着刷,也可能出现竖着刷,老师引导幼儿做一个小试验)
(4) 老师做实验:咱两个牙齿模型上分别粘满黑芝麻糊,在分别用横刷和竖刷的方法刷牙,请小朋友得出结论那种方法最好。
(5) 刷牙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刷牙会牙刷应该怎样摆放?
3.老师总结并和幼儿一起利用牙齿模型练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四.幼儿听着《刷牙歌》自己练习刷牙,教师巡回指导刷牙方法。
五.结束:刚才大家都刷过牙齿了,小熊要检查一下你们的.牙齿干不干净和你们牙刷摆放的对不对。
设计思路:幼儿对牙齿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园夜托班老师及家长的反映,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刷牙,即使刷也很随意。缺乏保护牙齿的意识,不能很好的掌握刷牙的正确方法,我想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精选)09-01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经典)10-04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