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范例[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能与人类活动、生存、发展的关系。
2.知道太阳能对人类的作用,并体会到人类开发新能源的重要。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课前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6.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准备
1.投影仪、学生收集并阅读有关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2.烧瓶、酒精灯、方座支架、玻璃杯、单孔橡皮塞、玻璃弯管等模拟水循环实验的器材。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收集并整理有关太阳对人类影响的事实。
1.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的物质变化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的人类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问:太阳对人类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将大家汇报的成果记录在教材第36页下面的空白处。
5.提问: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6.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光和热这两种形式反映太阳对人类的影响进行总结。
二、认识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1.提问: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是怎样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能量转换是太阳与人类活动联系的重要方面。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了太阳与动植物、水和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些事物或现象与能源矿产、与电能、与人类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人类活动复杂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7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大多起源于太阳能。
第二课时
一、认识太阳对人类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会怎样?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
3.教师从能源矿产的形成、流水发电、风力发电等方面深层次的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没有太阳人类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7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
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各种能量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实证研究1.谈话:你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过程吗?
2.学生思考并提出各自开展模拟实验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想法。教师就学生的发言在思考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给予积极肯定。
3.提问:如果这节课以水为例来做相关的模拟实验,这个模拟实验该怎样做?实验的模拟现象应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后,教师介绍实验模拟的方法:
(1)在烧瓶里装三分之一的水,用带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口,装在方座支架上。铺好石棉网,下面放酒精灯;
(2)在另一个方座支架上安装一个玻璃杯,杯口朝下,正对玻璃弯管出口;
(3)点燃酒精灯,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时,弯管口向玻璃杯中冒“白气”;
(4)玻璃杯内壁上逐渐积满小水滴,由小水滴又形成大水滴,从玻璃杯口一滴滴地滴下来。从而说明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积聚成大水滴时就下落,形成“雨”。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6.学生实验完毕后,汇报其在实验中的发现及思考。
7.教师总结水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指出水循环不仅为人类带来电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能食用的淡水和生产用水;陆地上有了水,植物生长、动物繁殖,给了我们吃的、用的;水循环形成的江河给我们提供了水力资源和航运之便,水循环能改善气候……当然,如果这一切缺少了太阳,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糟糕。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
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新
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
五、总结、结束本课
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2、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
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观察、思考。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
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
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
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
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
生:进行练习
课后感受
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科学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儿童
认识动物简单的花纹特征。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1、老师出示动物图片
向幼儿介绍图片上小动物的'名称,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引导幼儿观察知道有的动物身上有花纹,有的却没有。
2、请幼儿观察图片老虎、豹、斑马的身上的花纹。
引导幼儿观看花纹特征,说一说动物花纹的不同,如条纹和斑点。
3、根据花纹猜测动物
请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的花纹,并猜测是哪个动物,并翻开遮盖部分确认。
科学教案 篇7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熵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10-04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精选]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精选)09-01
科学教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