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20 10:32:5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P14练习三第4、6、7、8、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过程,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简便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讲解。迁移推理,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

  1.回顾问题,加深认识。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在计算中你有什么感受?(指4-5名学生回答:包括学困生、中、优生)

  学生说在小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出示练习

  ⑴1.25×7.7×8=□×□×7.7

  ⑵6.1×5.4+3.9×54=(□+□)×5.4

  ⑶2.5×(10+4)=□×□+□×□

  ⑷13×10.1=13×(□+□)=□×□+□×□

  让学生在独立填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的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和巩固。(交流时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2.运用定律,快速判断。

  每组题中你只需在A或B中选一题来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会选哪题呢?请你做在练习纸上。

  A、(8×5.27)×1.25 A、4.5 × 99 A、2.3×0.6+2.3×0.4

  B、(8×5.27)×1.24 B、4.5×100-4.5×1 B、2.3×0.6+0.4

  为什么选?运用什么定律?(汇报时指名中等学生回答)

  二、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练习。

  0.25×368×40 1.7×101 7.8×9+7.8

  5.5×9.8 12.5×2.5×0.8×4 19.7×5.3+4.7×19.7

  学生独立练习的同时,指名板演,做后共同订正。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⑴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6题。

  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分析:每箱有24瓶,每1.3元,则每箱要(24×1.3)元,图中一共有5箱,一共需要(24×1.3×5)元,该算式用交换律计算比较方便。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⑵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7题。

  完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指出板演学生是否正确。

  ⑶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8、11题。先理解题意,获取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三.拓展新知。

  (1)说一说:7.69×101 2.5×(3.8×0.04) 0.125×72

  观察这三道算式,哪个数最引起你的注意?你马上想到了几?它的好朋友8在哪里?你能找到吗?

  小结: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⑵试一试:1.5×0.8+1.5×0.2 1.5×0.8+15×0.02

  第一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运用了什么定律。

  第二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还能直接用运算定律吗?为什么?。

  利用积不变,因数变化规律进行变形15×0.02=1.5×0.2,1.5×0.8+15×0.02=1.5×0.8+1.5×0.2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

  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

  每千克白菜0.45元,妈妈买了3.7kg,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思考:

  分析解答: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出算式0.42×3.7≈1.67(元)

  教师提示: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1”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分”所对应的是百分数。所以在计算有关钱的问题时,即使没有要求取近似数,如果最后结果的小数位数多于两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三

  24×1.3×5

  单价×数量=总价

  0.42×3.7≈1.67(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P82练习十七第10、12、14、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练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讲解。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相遇问题,那谁能说一下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道习题来巩固一下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二、练习讲解

  1.易错题分析

  出示:甲乙两地相距660千米,一辆货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32千米,一辆客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易错原因:学生在解决相遇时间的问题中,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对方程的格式书写不够规范。

  学生尝试解答: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32+34)x =660

  教师小结:列方程解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2.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2题。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的有用信息。

  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根据“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3.5(68+x )=455

  三、巩固拓展

  1.画线段图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

  出示:甲、乙两城相距420km,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城开往甲城。汽车每小时行驶75km,3小时后两车相距15km。摩托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情况一:两车行驶3小时未相遇,两车还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情况二: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两车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情况一:情况二: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75×3+3x+15=420 75×3+3x -15=420

  240+3x =420 210+3x =420

  3x =180 3x =210

  x =60 x =70

  教师小结:通过线段图,找出两车相距15km存在的两种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5*题。

  学生先自己看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教师予以解惑。

  四、课堂小结。经过这节练习课,你是不是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有了更深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业:教材第82页第10、14题。

  板书设计:

  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

  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

  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计算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是32cm,高是8cm。

  (2)底是8.5cm,高4.2cm 。

  2.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一、课前反思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二、交流解惑

  (一)自主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思

  2、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二)汇报、解疑,进行组内交流、组际解疑,老师进行点拨。

  (三)组内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2、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四)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五)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地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

  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

  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1,7)表示。它在学校以北700m,再往东lOOm处。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系?

  (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

  2.出示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字母“Q”的位置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2,2)。请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l)字母M、D、J、S的位置可以分别用( , )、( , )、( , )和( , )表示。

  (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对(1,2)表示,其中数字1表示( ),数字2表示( )。

  请你在图中圈出这个字母。

  3.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1.熊猫馆的位置在( , ),白鹤馆的位置在( , )。

  2.老虎馆的位置在(2,3),在图上标出老虎馆。

  3.从老虎馆到白鹤馆,要向( )走( )格,再向( )走( )格。

  【易错点剖析】在方格上确定数对的位置时,要看清楚行和列的开始。本题中行与列都是从0开始的。学生在做题时对于0总是忽略,直接从最左边一列为第一列。

  【归纳点评】在方格纸上,表示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O,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O,1,2……6,其中的“O”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四、全课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本课练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五

  数对(列,排) 行:横排 列:竖排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P30~31练习七第2、5~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和加深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在小数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教学方法:

  指导练习法。自主练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运算,那我们现在就来检验一下。

  1.谁能说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2.列竖式计算。

  57.6÷0.12= 4.85÷O—25= 0.27÷0.75= 25.6÷0.32=

  指名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7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表格。

  (2)根据所填表格,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3)组织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将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商不变。)

  2.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获知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分别是一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1.67 kg,而一个普通的苹果的质量是0.25 kg。

  (2)提问:你能根据题目已知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提示: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考查重点是小数除法,而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小数,所以提出的这个数学题目要与“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个主题相关。

  (4)学生:这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这个普通苹果的多少倍?

  (5)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据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加以解决。

  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0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教师:要怎么比较两个家庭每月节约的费用?

  引导学生理解:要求出两个家庭每个月平均节约的费用,就要知道一定时期内的节水费用,再运用“单价=总价÷数量”求出两个家庭每月的节约费用。本题要注意的信息是两个家庭的节水时间不一样,一个是半年,一个是一个季度。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8题。

  (1)指名学生读题,审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9题。

  提示:先计算出每道算式的商,再与被除数比较,最后观察除数的物点,看看有什么规律。

  (1)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归纳出统一的结论。(当被除数不等于0时,若除数等于1,则商等于被除数;若除数小于1,则商大于被除数;若除数大于1,则商小于被除数。)

  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1题。

  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订正。

  四、自我检测

  1、列竖式计算

  1.28÷0.16= 57.04÷0.023 72÷0.24 1.25÷0.8

  2、在○里填上“﹥”“﹤”或“﹦”

  1.256÷0.4○1.256 33.6÷4.2○33.6

  0.875÷2.5○0.875 5.69÷1○5.69

  3、航航用5.88米的彩纸做圆环,做一个圆环需彩纸0.056米。这些彩纸可做多少个圆环?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的学习有何评价?

  作业:某市出租车公司规定:3km以内8元,超过3km,每千米收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张红乘做出租车从家到图书馆,支付车费15.5元。你知道她家离图书馆最多有多少千米。

  板书设计

  练习七

  第10题:34.5÷6=5.75(元)21÷3=7(元)5.75﹤7

  第8题:455÷6.5=70(m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P75~76练习十六第2、7、8、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练习讲解。合作讨论,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有怎样的认识?

  指名口答,其余学生补充,教师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

  1.请你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l)a+24=73

  (2)4x<36+17

  (3)72=x +16

  (4)x +85

  (5)25÷y=0.6

  (6)2x +3y=9

  生:(l)、(3)、(5)、(6)是方程,(2)、(4)不是。

  师:为什么说(1)、(3)、(5)这三个是方程,而且(6)也是方程?

  生:因为它们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所以是方程。(6)也是方程,只不过它含有两个未知数。

  2.我们班学生在作业中有这样解方程的,你认为这样做对吗?如果不对,就帮他改正过来。

  x +32=76 x -3.2=6.5

  解: x =76-32 解:x -3.2=6.5-3.2

  x =44 x =3.3

  x ÷8=0.4 3x =18

  解:x ÷8×8=0.4×8 解:3x -3=18-3

  x =3.2 x =15

  生:第一题正确,第二、四题两边没有同时加或除以相同的数,第三题等号没有对齐。

  3.你认为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生1:等号对齐。

  生2:两边必须要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同时加、减或乘、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

  生3:要验算或口头验算,保证解的正确性。

  4.出示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六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教师提示:要先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黄河的长度+835=6299,再列方程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5.出示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8题。

  (1)引导学生读题,捕捉题目中的信息:

  ①猎豹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110 km。

  ②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 km。

  (2)教师: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运用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以上两个条件,你会想到哪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3)请根据归纳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学生根据归纳的信息列式,可能列出:2x +30=110,从而求出大象的奔跑速度。

  三、巩固练习

  1.解下列方程,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x +13=365 3x +2×7=50 4x +2.1=8.5 48.34-3.2x =4.5

  2.拓展练习。

  (1)练习十六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检查订正,并交流解决疑问。

  (2)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展示作业在全班讨论。

  (3)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11题。引导学生转化为方程解题,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分析:这道题其实就是解两个方程(36-4a)÷8=0和(36-4a)÷8=1。

  解答:(36-4a)÷8=0 a=9 (36-4a)÷8=1 a=7

  四、课后小结

  通过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食堂买来大米和面粉共595千克,其中大米是面粉的2.5倍,大米、面粉各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练习十六

  第8题: 2x +30=110

  第11题:(36-4a)÷8=0 a=9 (36-4a)÷8=1 a=7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教案06-2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1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练习》数学教案06-25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3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2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26

《练习二》数学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