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1 12:07:23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1.课前1分钟演讲,一学生谈《营养》。教师点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营养,我们不仅需要食物营养,也需要精神营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宋词。大家都知道,宋词有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这学期中我们就学过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声声慢》,我们还记得吗?

  (生齐背)辛弃疾《声声慢》

  2.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宋代另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家知道李清照吗?

  一学生: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师简介李清照:这个同学应该说对李清照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全面。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横跨北宋与南宋,她的词风并不是单以婉约为主,她其实也写过不少豪放词。大家都知道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俘虏了北宋的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部分逃到南方的北宋贵族又以金陵为都建立了南宋。经历这次历史大动荡,对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词作前期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后期则委婉缠绵,饱含人生漂泊沦落天涯的痛楚。

  3.师: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是李清照在金兵南侵后避乱金华时写的一首词《武陵春》,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在读这首词时有几个字的语音不大有把握,这里的“拟”应读“nǐ”,打算的意思,“舴艋”读“zé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4.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词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写出了作者流落江南,经历家破人亡后的感慨。“欲语泪先流”不由得让人想起辛弃疾《书博山道中壁》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师:你能能够在学习中展开联想,说明你已经初步了解了欣赏古典诗词的.决窍。其它同学还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它写出了词人心中忧愁之多之重,以至连船儿都载不动。

  生:我也是喜欢第一个同学说的那一句“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读后让人觉得十分伤心。

  生:我喜欢最后一句中的“载不动许多愁”,这里将心中之愁形象化,更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愁绪之浓。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讲得非常好,应该说他们都准确地领会了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展开联想,把作者形象化地写出的心中之愁这个特点讲出来了。在古典诗词有一条规律,作者往往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地表达出来。除了这首词之外,其实我们还学过不少类似的诗句,比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欣赏的时候,充分展开联想并且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一位诗人曾说“最淡的墨水也要胜过最强的记忆”是很有道理的。

  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5.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生:我在上课前曾查过相关资料,刚才又听了老师的讲解,我认为文中主要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之愁。

  师:好,刚才这位同学“物是人非”这四个字概括得非常准确,说明这位同学事前的预习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6.师: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听说双溪春光还好,本打算坐小船前去(赏春)。

  7.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

  生:这几句还是表达的一种悲伤、凄苦的心情。

  师:那么这几句该如何理解呢?

  生:太阳已升得很,我却心情倦懒,不想去梳头。前面一句不太懂。

  师:开头一句从字面上的确不好直接翻译,但如果我们展开联想,就容易懂了,狂风停止了,但花儿都已凋谢,尽化为尘土。老师还想问一句,既然太阳已很高了,为何又倦梳头?

  生(讨论、答)心情不佳。

  师: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9.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来朗读一遍,大家听一听,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没有?(范读)

  生(鼓掌)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点读)

  一生朗读。师:哪一位同学评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语调低沉,感情真挚,较好地表现出了词中的愁绪。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10.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再来学习她的另一首词,看看它与《武陵春》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生(齐读)

  11.师:今天的作业是把《如梦令》改写成散文,100字左右。并且背诵这两首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平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平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诵、鉴赏、品悟。

  教学过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1、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五、作业、背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点: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的事。

  一、揭题

  1、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指屏幕)让我们一起跟老师再来把课题写一遍。集体书写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2、齐读课题

  二、检查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到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板书:姐姐

  2、学生交流

  板书:

  活泼

  能干

  3、引读:因为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所以孙中山

  板书:孙中山

  喜欢

  4、小结: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大家还记得吧,上节课读课文时,老师说你们达到了几星级呀?(四星级)这节课有信心达到五星级吗?(有)好!有志者事竟成。可今天不是我能说了算,等一会儿要请听课老师来评的啊。大家可要努力啊!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第八自然段)

  过渡:大家已经知道孙中山有个有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往往不长,读读课文这一部分,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1、自由轻读第八自然段。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迫切地想知道什么呢?

  2、学生质疑,老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出示:

  ⑴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

  ⑵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

  3、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细读课文的第二~第七自然段。

  四、整体感知(第二~第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第七自然段。

  思考:活泼又能干的姐姐,她的笑脸、她的歌声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带走了,这是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妈妈要姐姐缠足。)

  五、精读课文2--7节

  1、师生齐读:妈妈要姐姐缠足,这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节,妈妈姐姐

  2、同学们读完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板书:痛苦

  流泪

  4、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姐姐的痛苦?

  (1)

  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练读句子,体会姐姐的痛苦。

  (2)谈话促读,你回去从家人那了解到缠足是怎么回事吗?抽讲,老师补充(用4到5米长的布条,把5个脚指头捆绑在一起,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让本来直得的骨头慢慢长弯,很痛很痛的。走起路来就及不方便。)自读体会,学生齐读。(把体会到的用读表达出来。)

  (3)再读第三节。

  难怪姐姐会如此的痛苦,让我们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好课文。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呢?(课件出示)

  6、启发想象:看到这么小的鞋,你想到了什么?

  7、学生交流。(不好走路,不能干活,走路摇摇晃晃)

  8、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他心疼什么?

  (板书:生气

  心疼)

  9、师:于是他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说到争论,各自一定有争论的理由。那么,让我们同桌两个一起读读课文的3--4节,读完后,同桌两个讨论一下,并把孙中山生气的理由和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画出来。

  10、学生交流。

  (1)

  孙中山生气的理由:生读。

  也就是说:还能下田干活吗?就是不能下田干活。缠足那么,痛苦,就像吃官司一样。

  (2)指导朗读:你能读好吗?(不够生气,不够痛苦)你能把生气、痛苦的语气放在了标点上了,真不错。)

  (3)那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读句子。

  问:妈妈看到姐姐这样痛苦,心疼吗?(心疼)母女之情,是多么珍贵的亲情啊!你怎么知道的呢?(叹了气、我也知道、可、被人家笑)噢,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也许女孩子不缠足还嫁不出去呢。妈妈也心疼,可一点也没有办法,真是无可奈何。

  (4)指导朗读,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11、这种理由真实不可思议!同学们这就是陈旧的封建思想,孙中山能接受吗?(不能)所以他反驳道,既然(引读)别人但妈妈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了,她只是说:(引读)你年纪

  12、妈妈是含着眼泪说着,并把孙中山推出了门。

  13、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擒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没有豪无办法。

  你知道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所以,我们读到这,稍微要停顿一下,给人有回味的余地。

  (2)齐读第二句。

  (3)小结:所以我们以后写作文、造句时,都要注意准确的用词。

  14、读3--7节。让我们一起来,把孙中山又生气又心疼和妈妈五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先准备一下,再抽读。

  15、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那么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孙中山,此时他在想些什么?(课件出示)

  16、学生交流。(姐姐妈妈自己)

  17、从那以后,(引读)孙中山再也看不到听不到

  (板书:没有笑脸

  没有歌声)

  18、比较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那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点出深深地、幼小的他虽然小年纪,但永远不会忘记。

  19、检查刚才的2个问题。

  问题1(因为所以)

  问题2((1、看到姐姐的痛苦。2、妈妈受毒害之深,3、无力反驳。)

  六、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但他从小就有一个决心,就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来看看,经过努力,最后有没有成功。

  1、自由读最后一节。

  2、问:成功了吗?(成功了)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给点掌声。

  3、师小结。

  所以后来孙中山当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引读)

  (板书:首先废除)

  七、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这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板书:大快人心。)多么让人高兴,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在1925年,孙中山因得了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一个铜像。

  2、示铜像。

  3、述: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老师包括黄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此时,你会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4、出示孙中山图象,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附板书:(姐姐后、孙中山前加大括号)

  孙中山破陋习大快人心

  能干

  活泼

  喜欢

  姐姐

  痛苦

  流泪

  生气

  心痛

  孙中山

  没笑脸

  没歌声

  刺痛心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知识,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2、领略桥文化,提高语言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信息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桥的资料。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桥”,凡是有关桥的诗、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故事及桥的分类,桥名的由来等,都可以参加活动。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桥或拜访桥梁专家。

  3、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由一人主持桥梁知识竞赛活动,教师任评委。

  活动过程:

  开场白:出示四幅风格不同的桥图片。真是一座桥,一处景致,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桥”的世界,感受那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吧!

  第一轮必答题,答对一题加10分。

  1、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哪座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2、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哪座桥?(江苏苏州的宝带桥)

  3、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桥是哪座桥?(四元桥)

  4、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哪座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

  5、最早的开关活动或大石桥是哪座桥?(广州潮州广济桥)

  6、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哪座桥?(波斯湾上的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

  7、诗“晓月照卢沟,大河曾流泪和血;狼烟腾燕蓟,长桥犹记恨与仇。”是写的在哪

  座桥上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卢沟桥七七事变)

  8、“一桥飞架南北,开堑变通途。”是描写的哪座长江大桥?(武汉)

  9、“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是描写的哪座桥?(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10、“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是写的哪座桥?(上海南浦大桥)

  11、电影《廊桥遗梦》就以哪座桥为背景,讲述一个浪漫而又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麦迪逊郡的桥”)

  12、请你说出一部与桥有关的文学名著。

  第二轮桥文化积累题,必做题。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自己了解的中外名桥的名字,计时3分钟(对一个加5分)

  赵州桥、伦敦桥、阿尔托桥、布鲁克林大桥……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已知的桥的对联、诗句、成语、俗语,计时5分钟。(对一个加5分)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一个关于桥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生动。(每个故事片10分)

  第三轮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设计未来的桥。请其中一名同学介绍设计宗旨、所拟桥名的缘由等情况。(15分钟,根据创意给予评分,总分20分)

  小结,评出优胜组。

  写作训练

  请同学们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例文参考:

  桥·文人·文化

  赞山之险峻者,心中定有凌云壮志。

  观海之无崖者,心中已有广阔天地。

  得浮云于目者,必有淡薄名利之情。

  爱花之人,定赞花之妖娆;追鹰之人,心定慕起自由;慕桥之人,定向往桥之清闲。

  雨丝如弦,与月儿弹奏出伤感的音符,郑板桥忧愁的眼神在桥上徘徊。终于在朦胧的雨中,桥上穿来朦胧的低吟“鸡声毛店月,人际板桥霜”。

  血红的黄昏,映照在清澈的水中,一座座被夕阳染红的'小桥沉睡在清闲里,乌鸦凄凉的一叫,打破了这种沉寂,落日的苍凉背影中,马致远低声吟唱“枯腾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尘笼罩着咸阳附近的独桥,一对对士兵加快了脚步无声无息的载入死亡。一个销售的身影站在一旁黯然神伤,眼里含着泪水。看着这些壮丁奔赴前线,知道是送死,却非去不可的悲凉像一根一根的银针一样,深深的刺伤了杜甫,于是《兵车行》都了一句话“尘埃不见咸阳桥”。

  ……

  康河上康桥的妩媚,蛟河上赵洲桥的华丽,永定河上卢沟桥的自然,西湖断桥的忧郁……

  时常想起这些桥的名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桥给了我清逸的心情。清逸中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去寻访这些早已被历史风化的桥梁,仅仅因为它们美丽?我想我们更多的是在寻诗,寻找文化的历程,寻觅古代文人那褪色的青衫。童年时候我们自己把这些桥想象得过于完美,我们便利用这些桥梁返回远古,去感悟文人墨客的心境。

  桥与文人的魔力,竟然能把那些冷僻的角落,变成人们梦幻的对象。那是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艰难,它有着诉不尽的苦,无人倾听,只有默默的流泪。一滴,两滴……文人们便把这些泪珠,铭刻在心底,然后铭刻在桥上。

  这些桥,这些诗句,蕴涵着中华文化的见证。去走,去品,就像对那一部分文化的实地探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石榴》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