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名称:沉与浮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
1、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利用“↑”和“↓”进行记录。
2、探索使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活动难点:探索使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皮球、积木、钥匙、石子、泡沫、空塑料瓶、蜡笔、铅笔、橡皮、铁片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物品。
2、记录材料:观察记录表、记号笔。
3、装满水的水槽一个。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沉与浮》,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小材料,这些小材料特别喜欢和水做游戏,它们在水里究竟是怎样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探究呢?
(二)大胆猜测,实验验证。
1、认识材料,知道名称。
2、用钥匙、皮球做实验,观察现象,初步感知沉浮。
3、请幼儿观察材料,并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材料的沉浮性质。
4、指导填写记录表。
(三)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1、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2、猜想、实验对比,深度感知沉浮,统一认识。
3。、把实验材料按沉、浮分类。
(四)深入探究,改变沉浮。
1、这些小材料,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想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成功了吗?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通过探索,知到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能让物体浮起来或沉下去,借助其他物体可以改变沉与浮。
(五)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1、观看视频,思考:水灾时如何自救?
2、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偷偷玩水,谨防溺水。
(六)结束课堂,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更多有关沉浮的材料,去探索更多有关沉浮的秘密吧。
活动反思
教学反思
“沉与浮”这个活动,紧密围绕“沉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玩一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沉与浮的原因,获取与物体沉浮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活动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发展引路。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大胆交流竹子的各种功用,感知竹子用处大。
2、学习初步的分类方法,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竹制品:筷子、簸箕、菜板、扁担、竹篓、竹篮、牙签等,各种竹制品上都贴有标签;“货架”三只,上面贴有标签。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前几天,小朋友们出去找春天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小竹笋长大后就是非常有用的竹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竹子的本领。”
2、交流调查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用竹子做的?
请幼儿以小组调查的方式交流调查表:
第一组调查的是厨房用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厨房用具菜板 蒸架 … …
第二组调查的是农用工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农用工具扁担 竹篓 … …
第三组调查的是生活用品及其他:(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生活用品及其他席子 牙签 … …
3、除了以上小朋友刚刚说的'之外,你还知道竹子可以做什么东西?请幼儿补充说明,(如窗帘、茶具、工艺品等)(幼儿没有说到的也可有老师补充)师小结:竹子的本领真大,像扁担、畚箕、竹篮、牙签、席子、坐垫等等,都是用竹子做的。
4、开竹制品商店:
师:“今天我们教室里也来了很多竹制品朋友,让我们也来开一家竹制品商店,好不好?”
请幼儿将竹制品按要求分类摆放:(各竹制品上贴有标签,如菜板贴上101,就将菜板放到厨房用具柜的101处)
5、师小结,结束本次活动。
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材料环境创设: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设计思路:“我们的身体”是本班幼儿正在探索的主题活动,在探索小手的活动中,罗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上的线叫什么呀?”但是,小朋友谁都说不上来。这是一个颇具价值的问题,因为它是我们在主题活动中生成的,有利于孩子们继续对自身进行探索的兴趣的`培养。而且,现代的指纹技术正越来越与高科技融为一体,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适当地在这方面丰富一些见识,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且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也会有好处。另外,作为一个新班,我们的孩子们在探索能力上还显得很单一,缺乏运用多种方式探索的意识,本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常识多种复制指纹的方法,对幼儿的多样化探索意识也是有帮助的。活动中,处于整合性原则,我还在其中,融合了识数教育,即观察时给手指纹编号,结合一切可利用因素进行自然衔接下的教育。
流程:
1、提问交流:
1)请罗宜家提出自己原先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2、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3、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4、 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 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如下雨前蚂蚁搬家的录像。(如果教师找不到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可以用图片替代,并给幼儿讲述关于雨天蚂蚁搬家的故事。)
2.幼儿活动前做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观察,丰富相关经验。
3.纸、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动物能预报天气的兴趣。
教师:明天会不会下雨?怎样才能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
教师: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还有谁会告诉我们?
教师:小动物们知道天气要变化了,会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
教师播放下雨天蚂蚁上树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蚂蚁在下雨天的表现。
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教师讲述蚂蚁搬家的原因。
(三)教师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在集体中介绍本组幼儿讨论的`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用展板的形式介绍动物预报天气的情况。
2.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知道的能预报天气的动物及它们怎样预报天气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布置成展板。
(四)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总结成一首儿歌,并游戏。
1.动物世界真奇妙,它能预报天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小鱼水上游要下雨,燕子低飞要下雨,蜻蜓低飞要下雨,乌龟冒汗要下雨,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下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呱呱叫。真有趣!哗啦哗啦天下雨。
2.小朋友扮演动物玩下雨的游戏。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2、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1、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涤用品。
2、人手一杯水和吹泡泡的工具。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知道吗,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呢?
2、老师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
教师:可以用什么办法做出能吹出泡泡的水呢?
3、引导幼儿讨论: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水变成泡泡水?
(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为幼儿提供他们想到的能添加的洗涤用品。)
二、制作泡泡水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2、请幼儿把自己要的洗涤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
3、引导孩子观察洗涤用品加到水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4、教师: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沫怎么不见了?
现在杯子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比较加入不同洗涤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洁精、沐浴露、洗发水、洗手液的水还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肥皂沫的水却变混浊了。
四、吹泡泡,体验浓度对吹泡泡效果的影响。
1、用吹泡泡的工具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教师: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哪个小朋友用了跟他样的东西?
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却吹不出?
引导幼儿发现浓度影响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换换,看看谁做的泡泡水最容易吹出泡泡。
五、收拾整理物品
请小朋友按实物图的标记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回到柜子里。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糖果娃娃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磁铁游戏活动,感知磁铁能吸引铁的现象,提高幼儿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磁铁、糖纸、铁钉、铁垫片、牙签、橡皮泥、镜子、塑料板、纸板、书。
五、活动过程
幼儿讨论制作方案。
用彩色糖纸做娃娃衣服,用糖纸的一端拧出一个娃娃头,下边做娃娃的裙子。
探究的`问题:怎样让糖果娃娃跳起舞来。
用同种材料给糖果娃娃搭建“舞台”。
试一试:让糖果娃娃在“舞台”上跳起舞来。
(1)把铁钉倒放在镜子上,将糖果娃娃套在钉子上,用磁铁在镜子下面来回移动,糖果娃娃就能跳舞了。
(2)将糖果娃娃用两根牙签固定在橡皮泥上,再将铁垫片放在橡皮泥的底部,然后用磁铁在镜子下面来回移动,糖果娃娃就跳起舞来。
(3)糖果娃娃里包上橡皮泥,铁钉套上铁垫片,再将铁钉插在橡皮泥上,用磁铁在下面来回移动,糖果娃娃就能跳起舞来。
试一试,厚薄不同的各种材料叠加起来,糖果娃娃在“舞台”上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用镜子、塑料板、纸板几种材料叠加起来,糖果娃娃可以动。
(2)用镜子、厚书叠加起来,糖果娃娃有时能动,有时不能动。
(3)“舞台”太厚,糖果娃娃不能动。
(4)“舞台”越薄,糖果娃娃动得越快,随着“舞台”的加厚,糖果娃娃的移动速度逐渐减慢,直至不动。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激发幼儿对探索动物耳朵的兴趣。
2、 初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动物的耳朵,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兔、大象、小熊、小鸡、小狗、小马、小鱼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猜它是谁
1、出示小兔的背影,猜猜是谁来了?
小结:原来小兔的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是长在头顶上的。
小朋友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顶上的?
2、出示被遮住一半的大象,猜猜又来了谁?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看大象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大象的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大大的像扇子)
小结:原来大象的耳朵大大的长在头的两边,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动物,它的耳朵也是长在头的两边的?我们小朋友的耳朵长在哪里?
3、出示正面的小熊,看现在谁来了?看看小熊的耳朵和大象小兔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小熊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长在哪里?(小熊的耳朵是半圆形的,长在头角上)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角上的?
4、原来小动物的耳朵它们除开形状不一样,长的地方也有不一样,但是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听觉。
二、探索其它动物耳朵的兴趣
1、看又来了一只小鸡,咦,小鸡有没有耳朵?它的耳朵长在哪里?幼儿讨论。
小结:原来小鸡是有耳朵的,小鸡是没有外耳,只有内耳,但它们同样都可以听到声音。
2、还有什么小动物和小鸡一样,只有内耳,没有外耳?
三、扮演小动物
1、今天我们知道了小动物的耳朵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长的位置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耳朵,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的?想不想来做一做,学一学?
2、幼儿动手制作,扮演小动物。提醒:你想做什么小动物的耳朵?它的耳朵长在什么位置?形状又是怎样的?
3、小动物狂欢 哇,有这么多小动物,我们和小动物一起唱歌跳舞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活动孩子十分喜欢,在玩玩、听听、说说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与耳朵相关的一些知识经验。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学会制作冰。
2、知道冰的特征,知道冰是由水变成的,冰遇热会化成水。
3、感受制作冰的乐趣,知道夏天不能吃太多冰冻的东西。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的冰块若干;
2、不同形状的干净器皿(用于制作冰);
3、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1、老师引入话题:孩子们,天气真是热啊,你们在家是怎么避暑解热的呢。引导孩子自由讨论。然后老师说“我喜欢玩冰块来解解暑。你们玩过冰吗?”给孩子自由玩冰块。
2、老师询问孩子冰块的感觉。(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3、老师请他们嗅一嗅,闻一闻,尝一尝干净的冰块。让孩子说出冰块的特征。(无色,无味。)
4、老师询问孩子,还可以怎样玩冰块。让孩子有更多的玩法,对冰块更加感兴趣。
5、老师拿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请孩子们将冰块放入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孩子得出冰块遇热会融化的结论。请孩子讨论冰块遇到什么会化,比如放在太阳底下,放在火堆旁。
6、请孩子们制作冰块。让他们自由选择器皿,将水倒入器皿中,还可以加入白糖。由老师帮忙放入冰箱内。课后,再请孩子们去观看自己的冰块,品尝自己的冰块。
7、老师不忘叮嘱孩子们,冰块虽好玩,但是冰块凉凉的,吃多了冰块,身体容易受凉,其他雪糕、冻西瓜等冰冻的东西也一样,所以不能吃太多冰冻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不断地探索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压力、作用等,并在活动中渗透环保意识。
2、鼓励幼儿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在活动中让他们推理、判断,表达探索方法。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大水盆每组一个。
2、吸管、毛线、透明胶、塑料袋、泥工板
3、塑料杯、玻璃杯、火柴、蜡烛
活动过程:
㈠集中活动谈话:空气在那里?
1、引题:老师出示透明塑料袋,请幼儿说说里面有什么?(幼儿回答:什么也没有)。老师把塑料袋随意一装,捏紧问幼儿?"鼓鼓的塑料袋里有什么?"(请幼儿回答并感知)。
2、引导:如果塑料袋里没有东西为什么鼓鼓的?按不下去,里面到底有什么呢?为什么有东西,我们看不见呢?塑料袋里到底有什么?
3、游戏:找空气
⑴老师: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就象一个隐身娃娃,在和小朋友们捉迷藏,它到底躲在哪里?请小朋友们找一找。
⑵老师提出游戏任务:用塑料袋装空气,并说说在哪里找到的'。
⑶幼儿游戏
⑷交流发现,老师小结:"到处都有空气。"
㈡分组探索:
1、老师:空气到处都有,空气还有许多秘密,谁知道?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东西,有气球、瓶子、杯子、手帕等等,我们一起动手找空气有什么秘密,好吗?
2、分组探索:
⑴幼儿按意愿自由分成二组,选择喜欢的材料探索,说一说自己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等一下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A组:提供蜡烛、玻璃杯、火柴、手帕、泥工板,
游戏:《不吹自灭》、《泡泡出来了》、《不湿的手帕》
B组:提供毛线、吸管、气球
游戏:《气球火箭》
⑵幼儿分组探索空气的存在、作用。空气动力等特性,可互相交流发现,由老师记录。
⑶幼儿交换游戏
鼓励幼儿大胆发现问题,思考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鼓励幼儿质疑,发现不同问题。
㈢幼儿交流发现,老师小结:
空气无处不在,它有动力、压力,帮助人们做许多事,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活动反思: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