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7 08:38:0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集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科学教案集合(8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了“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的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三、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一张画纸,一盘颜料,一块碎蜡。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昨天晚上停电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

  (幼儿自由回答)蜡烛可以照明,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种蜡烛,请小朋友看一看。

  2、幼儿观察、发言、都有些什么蜡烛。

  (工艺蜡烛、喜庆蜡烛、杯烛、生日蜡烛等)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蜡烛会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结: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蜡笔,蜡纸。

  (二)燃烧蜡烛

  1观察燃烧的蜡烛

  (1)师:蜡烛可以照明,点燃的蜡烛还有许多的现象(点燃蜡烛)我们来看看蜡烛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幼儿自由说)

  ①蜡烛的火焰中间和外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中间是蓝色的火苗,外边是黄色的火焰。

  ②蜡烛的火焰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2)感知蜡烛发出的光和热

  ①请一名幼儿前来用手拢着火苗,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②师: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动,忽上忽下。

  2、实验一:《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1)师:点燃的蜡烛不要把它吹灭,它会怎么样?(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杯,蜡烛会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言,讲述)

  下面我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②蜡烛的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的空气被蜡烛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③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3、实验二:《吸水的.杯子》

  (1)师: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水的盘子中,再把蜡罩上玻璃杯会有什么现象?(幼儿讨论发言)

  (2)幼儿操作,观察现象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彩色的水会被吸到杯子里,(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4)小结:点燃的蜡烛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点燃的蜡烛燃烧完了,杯子里的大气压变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里的水挤压到杯子里。

  4、实验三:《蜡烛花》

  (1)师:蜡烛燃烧时,周围会流下很多的蜡烛油,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下面请小朋友把蜡烛油盛水的盘子里。

  (2)幼儿观察蜡烛油滴在水中的现象。

  (3)小结:蜡烛油滴到水中,它会像荷叶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蜡烛花”。

  (三)总结

  通过实验一,观察燃烧的蜡烛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中间和外边的颜色不同的,充分让幼儿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从而知道蜡烛在燃烧时是会发出光和热。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蜡染画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感知吸管的位置与喷壶喷水的现象的关系。

  2、乐意随着发现不断地参与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装有水的瓶子、吸管、橡皮泥。

  2、三张图表。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对制作小喷壶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给小花,小草浇过水吗?平时是怎么浇水的?用什么工具?

  2、老师也做了一个浇水的工具,这喷壶使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让喷壶喷出水来?

  3、教师交代规则:用正确的方法握住瓶子,放正、不倾斜。提醒幼儿记住自己的瓶子上的号码。

  二、幼儿尝试制作小喷壶。

  1、幼儿制作,用吹的方法让喷壶吹出来。

  2、集中交流分享:(将瓶子分两边放好—成功的.,还没有成功的)

  (1)先请制作成功的幼儿介绍:你是怎么做的?你的小喷壶为什么能喷出水来?

  (2)你觉得为什么喷不出水来呢?

  (3)请幼儿上来示范,教师:请幼儿观察瓶盖(大考吧幼儿教育 )小孔的大小,并用吸管演示,让幼儿感知小孔的大小。

  (4)请刚才没吹出来的小朋友利用教师所的材料想办法让小水壶喷出水来,已经喷出的小朋友帮助他们。

  三、猜测,吸管的位置与喷水现象的关系。

  1、现在我们小水壶都喷能喷出水来了!

  2、出示三张图表,先看看,你觉得这样水会喷出来吗?这三种情况你都去试一试,你又会有新的发现。

  3、幼儿再次操作、探究。

  4、集中讨论分享,提升经验:

  (1)你试过吗?说说你的发现?

  (2)验证幼儿的猜测,引发观察和思考。

  (3):为什么小水壶会喷出水来?我们再往吸管里面吹气的时候空气会跑进去,形成压力水就会从另一个小孔跑出来,所以当我们把吸管插进大空中时空气会从大孔中跑出来,水也就出不来了。

  四、活动延伸

  用自己制作的小喷壶去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吧!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拓印可以复制物体表面的纹理。

  2.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愿意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积极探索拓印的奥秘,对拓印活动产生兴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供幼儿探索拓印用的各种树叶,厚薄不一的图形片、雪花片、积木贴好在底板上,铅笔等。

  树叶拓印画(示范用)。

  拓印制作过程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拓印画,引发幼儿对拓印的兴趣。

  1.教师:这里有一幅奇怪的图画,从这幅画里你能看到什么?画里藏着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拓印画,讨论怎样制作拓印。

  1.教师:拓印画里德树叶是怎么画进去的呢?(可以先让幼儿猜一猜,引起他们对拓印的兴趣,再让幼儿看看拓印的制作方法)2.教师根据图示的拓印方法,和幼儿讨论制作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贴在底板上,在上面覆盖一张薄一点的`白纸,并将这张纸夹住固定好,然后用铅笔在有树叶或积木的地方画。(注意点:树叶老师已经固定好了、底板的夹子怎么夹、铅笔怎么拿、画在什么地方等。)(三)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材料尝试拓印。

  1.教师:拓印神奇吗?你想不想也来试试?你打算拓印什么东西呢?你知道怎么拓印吗?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拓印尝试和探索。(教师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帮助。)(四)相互交流各自拓印的过程,并讨论分析成败的原因。

  1,教师:请幼儿说说刚才拓印的是什么?拓印出了了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发现:只有表面凹凸不平地东西才能拓印出印迹,其中较薄的东西,如树叶、薄的雪花片很容易就拓印出来,而过厚的东西也不容易拓印,拓印时还要把纸固定好。

  (五)幼儿根据刚才的发现再次尝试拓印。

  1.教师:请小朋友改进操作方法再操作一次,看看这次的拓印效果是不是比上一次的好,你可以把这张纸拿下来转个头夹上去,然后比比两次的效果。

  (六)。相互欣赏各自的拓印作品,分享探索画带来的乐趣。

  1.教师:你对自己的拓印画满意吗?你觉得下次再玩的时候,可以做哪些改进?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中我们可以去试试用蜡笔拓印,也可以去拓印其他的东西,个、还可以把几样东西拓印在一张纸上,变成一幅漂亮的拓印画。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保护动物,产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及作用,能通过观察辨别出几种动物的尾巴,并进行配对。

  3、引导幼儿愿意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对动物尾巴的看法。

  二、活动准备

  1、儿歌《比尾巴》

  2、幼儿用书

  3、相关动物以及尾巴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配乐儿歌《比尾巴》,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

  (1)你在这首儿歌中听到了什么?

  (2)每种动物尾巴的样子都是不同的。

  2、结合幼儿用书,教师设置疑问,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动物尾巴的样子。

  (1)观看图片,看看图中右侧的物品都是什么。

  (2)你认为他们分别像什么动物的尾巴?

  (3)你能根据左侧露出的尾巴形状猜出这是谁的尾巴吗?

  3、教师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探索发现。

  (1)看看图中的这些物品都是什么?

  (2)他们和哪些小动物的尾巴很像?

  (3)你能根据右侧出线的一半尾巴的形状猜出这是谁的尾巴吗?

  4、教师带领幼儿进入科学大探索环节,带领幼儿在此观察并巩固书中的内容。

  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1)画面中是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你知道为什么不同的动物有不同形状的尾巴吗?

  (3)他们的`尾巴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6、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其他动物尾巴的形状和作用,拓展相关知识。

  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他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用处呢?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更多有关动物尾巴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带来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五、活动总结

  教室可以用分类的方式帮幼儿记忆动物尾巴的形状,例如长尾巴的动物有什么?会飞的动物的尾巴有哪些等等。

科学教案 篇5

  前期准备:

  1、与家人一起放风筝2次(一次有风的时候放,一次没有风的时候放)并作记录。

  2、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准备: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

  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放风筝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 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3)师生共同小结: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什么有关?(风)

  2、放风筝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的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三、延伸区角为下次室外放风筝作准备

  1、出示幼儿收集的有关放风筝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活动目的: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教室重新装修,拆下了很多的废旧电线,结合我们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利用废旧电线易弯折的特性开展一次科学探索活动,通过幼儿动手动脑、自主操作探索来发展幼儿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细小事物的探究兴趣。让幼儿通过活动能够敢想、敢说、敢做。

  活动目标教具准备:

  1、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表达的精神。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多种方法尝试让电线造型站起来。

  难点:不用辅助材料让电线造型站立。

  活动准备教具准备:

  1、粗细、颜色、长短不同的胶皮电线若干。

  2、双面胶、橡皮泥、积木、米、土豆、泡沫。

  3、各种电线造型PPT图片。

  经验准备:

  让幼儿了解电线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基本的用电安全知识。

  活动过程一、看一看,引导观察想象,激发活动兴趣。

  1、语言导入,引起兴趣。(小朋友们都玩过许多玩具,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很特别的玩具。看看你认识它吗?)2、出示特殊玩具电线,启发提问。你在哪里见过它呢?

  3、在日常生活中电线可以传电,有了电线就可以使灯亮起来,可是,今天老师要用电线来变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起数"一、二、三"。

  4、教师将电线弯成"棒棒糖"的形状,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5、原来电线这么好玩,你想不想也来变魔术?你想把电线变成什么?

  二、玩一玩,鼓励创造表现。

  1、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安全又好玩的.电线,下面小朋友可以用电线来变魔术。(请先听清楚要求,待会儿请你围站在操作台周围,每组可以站5个人,然后取盘里的电线进行变形,看谁变得多,变得特别,老师说时间到,就立刻停下来。好,行动吧!)2、幼儿自由分组弯曲电线,教师指导观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手拿电线应注意安全,不要伤到周围的同伴。)3、展示成果(我们发现,电线原来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说一说,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你是怎么变的?

  三、做一做,启发思考探索。

  1、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把电线弯一弯、绕一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全部是平面作品情况下:可电线悄悄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有站立作品的情况下:挑两件作品,引导小朋友观察作品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有的能站立,有的不能站立,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不能站立起来的也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电线站起来的方法。(如:用胶带粘、用橡皮泥固定等等)

  3、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有橡皮泥、积木······你可以试试用这些好朋友帮忙,让电线站起来。

  4、幼儿尝试操作,让电线造型站起来。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注意提醒幼儿,所有的材料都是电线的好朋友,都可以帮它站起来,不要让它们孤单的躲在角落里哦。)

  5、让幼儿整理好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带领幼儿搭火车边欣赏作品,边讨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师在做小结时要把准备的每种材料都小结到,可每组小结一种)

  四、试一试,进一步深入探索,不用辅助材料的电线造型站立。

  1、师:刚刚躺着的的电线造型现在都站起来了,可是它们是依靠好朋友帮忙才站起来的。(针对第三环节的第二种情况:其实我们在之前就发现已经有小朋友在尝试让电线自己站起来了),那我们来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那些还躺着的电线,不靠朋友帮忙,自己也能站起来呢?有没有信心来挑战?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手拿电线应注意安全,不要伤到周围的同伴。)3、可引导先做好的幼儿尝试用许多根一起造型,或与同伴合作造型,让幼儿得到提升。

  4、集体讨论,总结经验。

  5、师小结现在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原来想要物体站立起来,需要它与桌面接触的面相对的要宽要大,下面必须样有稳稳的支撑才能够成功。

  6、教师展示抓拍的幼儿活动成果照片及教师收集的电线造型图片,满足幼儿的成功感并给与延伸活动的启发和提示。

  五、评一评,保持探索兴趣。

  1、小朋友们今天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今天我们玩的电线安全吗?你们家里连接电脑、电视、冰箱的电线安全吗?能不能随便拿来玩?所以小朋友用电一定要注意安全。

  2、请幼儿回家找找有哪些东西是不能够站立起来的?动脑筋想办法试试能不能让它也站立起来。

  3、请幼儿将作品投放到教室的活动区。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我选取了随处可见,易弯折,色彩鲜艳的电线作为探索材料,通过"看看,引起幼儿兴趣,玩玩,将电线变形,让幼儿初步感受电线易弯折变形这一特性;做做让幼儿利用辅助材料帮助电线造型站立最后又通过试试来脱离辅助材料帮助电线造型站立"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提升。

  活动中幼儿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不怕失败,不行再来,反复进行探索尝试。

  活动中我注意对幼儿收拾教玩具的习惯的培养,比如将幼儿自己取放材料都贯穿到活动中。

  事先预设了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第三环节中不同情况出现的把握,在活动进行中灵活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不足之处是对幼儿合作造型及利用多根电线造型的引导还应更加深入,帮助幼儿有更高的提升。

  总体来看各个环节清晰流畅,衔接紧密,充分发挥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选取了随处可见,易弯折,色彩鲜艳的电线作为探索材料,通过"看看,引起幼儿兴趣,玩玩,将电线变形,让幼儿初步感受电线易弯折变形这一特性;做做让幼儿利用辅助材料帮助电线造型站立最后又通过试试来脱离辅助材料帮助电线造型站立"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提升。

  活动中幼儿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不怕失败,不行再来,反复进行探索尝试。

  活动中我注意对幼儿收拾教玩具的习惯的培养,比如将幼儿自己取放材料都贯穿到活动中。

  事先预设了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第三环节中不同情况出现的把握,在活动进行中灵活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不足之处是对幼儿合作造型及利用多根电线造型的引导还应更加深入,帮助幼儿有更高的提升。

  总体来看各个环节清晰流畅,衔接紧密,充分发挥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人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曹艳)

《实用的科学教案集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11-26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9-01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精选)08-0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实用的科学教案集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科学教案集合(8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了“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的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三、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一张画纸,一盘颜料,一块碎蜡。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昨天晚上停电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

  (幼儿自由回答)蜡烛可以照明,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种蜡烛,请小朋友看一看。

  2、幼儿观察、发言、都有些什么蜡烛。

  (工艺蜡烛、喜庆蜡烛、杯烛、生日蜡烛等)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蜡烛会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结: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蜡笔,蜡纸。

  (二)燃烧蜡烛

  1观察燃烧的蜡烛

  (1)师:蜡烛可以照明,点燃的蜡烛还有许多的现象(点燃蜡烛)我们来看看蜡烛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幼儿自由说)

  ①蜡烛的火焰中间和外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中间是蓝色的火苗,外边是黄色的火焰。

  ②蜡烛的火焰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2)感知蜡烛发出的光和热

  ①请一名幼儿前来用手拢着火苗,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②师: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动,忽上忽下。

  2、实验一:《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1)师:点燃的蜡烛不要把它吹灭,它会怎么样?(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杯,蜡烛会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言,讲述)

  下面我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②蜡烛的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的空气被蜡烛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③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3、实验二:《吸水的.杯子》

  (1)师: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水的盘子中,再把蜡罩上玻璃杯会有什么现象?(幼儿讨论发言)

  (2)幼儿操作,观察现象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彩色的水会被吸到杯子里,(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4)小结:点燃的蜡烛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点燃的蜡烛燃烧完了,杯子里的大气压变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里的水挤压到杯子里。

  4、实验三:《蜡烛花》

  (1)师:蜡烛燃烧时,周围会流下很多的蜡烛油,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下面请小朋友把蜡烛油盛水的盘子里。

  (2)幼儿观察蜡烛油滴在水中的现象。

  (3)小结:蜡烛油滴到水中,它会像荷叶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蜡烛花”。

  (三)总结

  通过实验一,观察燃烧的蜡烛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中间和外边的颜色不同的,充分让幼儿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从而知道蜡烛在燃烧时是会发出光和热。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蜡染画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感知吸管的位置与喷壶喷水的现象的关系。

  2、乐意随着发现不断地参与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装有水的瓶子、吸管、橡皮泥。

  2、三张图表。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对制作小喷壶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给小花,小草浇过水吗?平时是怎么浇水的?用什么工具?

  2、老师也做了一个浇水的工具,这喷壶使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让喷壶喷出水来?

  3、教师交代规则:用正确的方法握住瓶子,放正、不倾斜。提醒幼儿记住自己的瓶子上的号码。

  二、幼儿尝试制作小喷壶。

  1、幼儿制作,用吹的方法让喷壶吹出来。

  2、集中交流分享:(将瓶子分两边放好—成功的.,还没有成功的)

  (1)先请制作成功的幼儿介绍:你是怎么做的?你的小喷壶为什么能喷出水来?

  (2)你觉得为什么喷不出水来呢?

  (3)请幼儿上来示范,教师:请幼儿观察瓶盖(大考吧幼儿教育 )小孔的大小,并用吸管演示,让幼儿感知小孔的大小。

  (4)请刚才没吹出来的小朋友利用教师所的材料想办法让小水壶喷出水来,已经喷出的小朋友帮助他们。

  三、猜测,吸管的位置与喷水现象的关系。

  1、现在我们小水壶都喷能喷出水来了!

  2、出示三张图表,先看看,你觉得这样水会喷出来吗?这三种情况你都去试一试,你又会有新的发现。

  3、幼儿再次操作、探究。

  4、集中讨论分享,提升经验:

  (1)你试过吗?说说你的发现?

  (2)验证幼儿的猜测,引发观察和思考。

  (3):为什么小水壶会喷出水来?我们再往吸管里面吹气的时候空气会跑进去,形成压力水就会从另一个小孔跑出来,所以当我们把吸管插进大空中时空气会从大孔中跑出来,水也就出不来了。

  四、活动延伸

  用自己制作的小喷壶去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吧!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拓印可以复制物体表面的纹理。

  2.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愿意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积极探索拓印的奥秘,对拓印活动产生兴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供幼儿探索拓印用的各种树叶,厚薄不一的图形片、雪花片、积木贴好在底板上,铅笔等。

  树叶拓印画(示范用)。

  拓印制作过程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拓印画,引发幼儿对拓印的兴趣。

  1.教师:这里有一幅奇怪的图画,从这幅画里你能看到什么?画里藏着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拓印画,讨论怎样制作拓印。

  1.教师:拓印画里德树叶是怎么画进去的呢?(可以先让幼儿猜一猜,引起他们对拓印的兴趣,再让幼儿看看拓印的制作方法)2.教师根据图示的拓印方法,和幼儿讨论制作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贴在底板上,在上面覆盖一张薄一点的`白纸,并将这张纸夹住固定好,然后用铅笔在有树叶或积木的地方画。(注意点:树叶老师已经固定好了、底板的夹子怎么夹、铅笔怎么拿、画在什么地方等。)(三)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材料尝试拓印。

  1.教师:拓印神奇吗?你想不想也来试试?你打算拓印什么东西呢?你知道怎么拓印吗?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拓印尝试和探索。(教师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帮助。)(四)相互交流各自拓印的过程,并讨论分析成败的原因。

  1,教师:请幼儿说说刚才拓印的是什么?拓印出了了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发现:只有表面凹凸不平地东西才能拓印出印迹,其中较薄的东西,如树叶、薄的雪花片很容易就拓印出来,而过厚的东西也不容易拓印,拓印时还要把纸固定好。

  (五)幼儿根据刚才的发现再次尝试拓印。

  1.教师:请小朋友改进操作方法再操作一次,看看这次的拓印效果是不是比上一次的好,你可以把这张纸拿下来转个头夹上去,然后比比两次的效果。

  (六)。相互欣赏各自的拓印作品,分享探索画带来的乐趣。

  1.教师:你对自己的拓印画满意吗?你觉得下次再玩的时候,可以做哪些改进?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中我们可以去试试用蜡笔拓印,也可以去拓印其他的东西,个、还可以把几样东西拓印在一张纸上,变成一幅漂亮的拓印画。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保护动物,产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及作用,能通过观察辨别出几种动物的尾巴,并进行配对。

  3、引导幼儿愿意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对动物尾巴的看法。

  二、活动准备

  1、儿歌《比尾巴》

  2、幼儿用书

  3、相关动物以及尾巴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配乐儿歌《比尾巴》,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

  (1)你在这首儿歌中听到了什么?

  (2)每种动物尾巴的样子都是不同的。

  2、结合幼儿用书,教师设置疑问,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动物尾巴的样子。

  (1)观看图片,看看图中右侧的物品都是什么。

  (2)你认为他们分别像什么动物的尾巴?

  (3)你能根据左侧露出的尾巴形状猜出这是谁的尾巴吗?

  3、教师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探索发现。

  (1)看看图中的这些物品都是什么?

  (2)他们和哪些小动物的尾巴很像?

  (3)你能根据右侧出线的一半尾巴的形状猜出这是谁的尾巴吗?

  4、教师带领幼儿进入科学大探索环节,带领幼儿在此观察并巩固书中的内容。

  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1)画面中是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你知道为什么不同的动物有不同形状的尾巴吗?

  (3)他们的`尾巴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6、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其他动物尾巴的形状和作用,拓展相关知识。

  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他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用处呢?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更多有关动物尾巴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带来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五、活动总结

  教室可以用分类的方式帮幼儿记忆动物尾巴的形状,例如长尾巴的动物有什么?会飞的动物的尾巴有哪些等等。

科学教案 篇5

  前期准备:

  1、与家人一起放风筝2次(一次有风的时候放,一次没有风的时候放)并作记录。

  2、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准备: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

  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放风筝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 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3)师生共同小结: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什么有关?(风)

  2、放风筝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的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三、延伸区角为下次室外放风筝作准备

  1、出示幼儿收集的有关放风筝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活动目的: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

  (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

  (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教室重新装修,拆下了很多的废旧电线,结合我们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利用废旧电线易弯折的特性开展一次科学探索活动,通过幼儿动手动脑、自主操作探索来发展幼儿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细小事物的探究兴趣。让幼儿通过活动能够敢想、敢说、敢做。

  活动目标教具准备:

  1、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表达的精神。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多种方法尝试让电线造型站起来。

  难点:不用辅助材料让电线造型站立。

  活动准备教具准备:

  1、粗细、颜色、长短不同的胶皮电线若干。

  2、双面胶、橡皮泥、积木、米、土豆、泡沫。

  3、各种电线造型PPT图片。

  经验准备:

  让幼儿了解电线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基本的用电安全知识。

  活动过程一、看一看,引导观察想象,激发活动兴趣。

  1、语言导入,引起兴趣。(小朋友们都玩过许多玩具,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很特别的玩具。看看你认识它吗?)2、出示特殊玩具电线,启发提问。你在哪里见过它呢?

  3、在日常生活中电线可以传电,有了电线就可以使灯亮起来,可是,今天老师要用电线来变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起数"一、二、三"。

  4、教师将电线弯成"棒棒糖"的形状,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5、原来电线这么好玩,你想不想也来变魔术?你想把电线变成什么?

  二、玩一玩,鼓励创造表现。

  1、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安全又好玩的.电线,下面小朋友可以用电线来变魔术。(请先听清楚要求,待会儿请你围站在操作台周围,每组可以站5个人,然后取盘里的电线进行变形,看谁变得多,变得特别,老师说时间到,就立刻停下来。好,行动吧!)2、幼儿自由分组弯曲电线,教师指导观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手拿电线应注意安全,不要伤到周围的同伴。)3、展示成果(我们发现,电线原来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说一说,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你是怎么变的?

  三、做一做,启发思考探索。

  1、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把电线弯一弯、绕一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全部是平面作品情况下:可电线悄悄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有站立作品的情况下:挑两件作品,引导小朋友观察作品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有的能站立,有的不能站立,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不能站立起来的也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电线站起来的方法。(如:用胶带粘、用橡皮泥固定等等)

  3、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有橡皮泥、积木······你可以试试用这些好朋友帮忙,让电线站起来。

  4、幼儿尝试操作,让电线造型站起来。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注意提醒幼儿,所有的材料都是电线的好朋友,都可以帮它站起来,不要让它们孤单的躲在角落里哦。)

  5、让幼儿整理好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带领幼儿搭火车边欣赏作品,边讨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师在做小结时要把准备的每种材料都小结到,可每组小结一种)

  四、试一试,进一步深入探索,不用辅助材料的电线造型站立。

  1、师:刚刚躺着的的电线造型现在都站起来了,可是它们是依靠好朋友帮忙才站起来的。(针对第三环节的第二种情况:其实我们在之前就发现已经有小朋友在尝试让电线自己站起来了),那我们来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那些还躺着的电线,不靠朋友帮忙,自己也能站起来呢?有没有信心来挑战?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手拿电线应注意安全,不要伤到周围的同伴。)3、可引导先做好的幼儿尝试用许多根一起造型,或与同伴合作造型,让幼儿得到提升。

  4、集体讨论,总结经验。

  5、师小结现在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原来想要物体站立起来,需要它与桌面接触的面相对的要宽要大,下面必须样有稳稳的支撑才能够成功。

  6、教师展示抓拍的幼儿活动成果照片及教师收集的电线造型图片,满足幼儿的成功感并给与延伸活动的启发和提示。

  五、评一评,保持探索兴趣。

  1、小朋友们今天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今天我们玩的电线安全吗?你们家里连接电脑、电视、冰箱的电线安全吗?能不能随便拿来玩?所以小朋友用电一定要注意安全。

  2、请幼儿回家找找有哪些东西是不能够站立起来的?动脑筋想办法试试能不能让它也站立起来。

  3、请幼儿将作品投放到教室的活动区。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我选取了随处可见,易弯折,色彩鲜艳的电线作为探索材料,通过"看看,引起幼儿兴趣,玩玩,将电线变形,让幼儿初步感受电线易弯折变形这一特性;做做让幼儿利用辅助材料帮助电线造型站立最后又通过试试来脱离辅助材料帮助电线造型站立"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提升。

  活动中幼儿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不怕失败,不行再来,反复进行探索尝试。

  活动中我注意对幼儿收拾教玩具的习惯的培养,比如将幼儿自己取放材料都贯穿到活动中。

  事先预设了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第三环节中不同情况出现的把握,在活动进行中灵活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不足之处是对幼儿合作造型及利用多根电线造型的引导还应更加深入,帮助幼儿有更高的提升。

  总体来看各个环节清晰流畅,衔接紧密,充分发挥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选取了随处可见,易弯折,色彩鲜艳的电线作为探索材料,通过"看看,引起幼儿兴趣,玩玩,将电线变形,让幼儿初步感受电线易弯折变形这一特性;做做让幼儿利用辅助材料帮助电线造型站立最后又通过试试来脱离辅助材料帮助电线造型站立"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提升。

  活动中幼儿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不怕失败,不行再来,反复进行探索尝试。

  活动中我注意对幼儿收拾教玩具的习惯的培养,比如将幼儿自己取放材料都贯穿到活动中。

  事先预设了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第三环节中不同情况出现的把握,在活动进行中灵活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不足之处是对幼儿合作造型及利用多根电线造型的引导还应更加深入,帮助幼儿有更高的提升。

  总体来看各个环节清晰流畅,衔接紧密,充分发挥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人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