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四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
(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
本文标题一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二)二“绝”——装裱技艺
(三)三“绝”——人
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学习建议
1.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2.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
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 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1、 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2、 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xx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 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 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 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 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 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 小结:
1、 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 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 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 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 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 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 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一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3、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因为学会了汉语拼音,你们自己就可以读带有拼音的故事书,而且还能学会很多的汉字。
我们先来学习三个单韵母,齐说“单韵母”。
二、 学习a、o、e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a
(l)演示课件,问:它们在干什么?(一位医生阿姨正在给一个小朋友检查嗓子,小姐姐张大了嘴巴发出a的音)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单韵母a,它就念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读音要拉长些。
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练习发音。 指名读,齐读a。
(2)认识四声,掌握a的四个声调
“a”是单韵母,出示四声卡片,ˉ、ˊ、ˇ、ˋ,这些就是四声符号。
我们先给a戴上一声的帽子,读ā(板书)范读,指名读,一声要读得很平,记住:一声平。
(出示二声符号)这是二声,把它戴在a上,读á(板书)范读,指名选,二声要往上扬,记住:二声扬。
(出示三声符号)这是三声符号,戴在a上后,a要读成ǎ(板书)范读,指名读,三声发音时要拐旁,叫“三声拐弯”,再指名读,齐读。
(出示四声符号)这是四声符号,a戴上它后就读à(板书)范读,指名读,发四声的音要向下降,叫做“四声降”,指名读,齐读。
复习声调规律,齐背儿歌:一声平、二声杨、三声拐弯、四声降。
2.教学单韵母o
(l)看图,指明说图意。
(公鸡在打鸣,喔喔地叫),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单韵母和公鸡打鸣时发出的“喔喔”声很像。
(出示单韵母o的卡片)指导发音:嘴唇要拢圆,范读,齐读,指名读。
(2)掌握o的四声
依次出示o的四声,分别问:这是几声?怎样读,练习发音。
3.教学单韵母e
(1)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鹅”的音读平了就是e的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单韵母,指名读,齐读。
(2)在学习a、o四声的基础上自学e的四声。
分小组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出示a、o、e的卡片,复习发音。
2.出示a、o、e的四声卡片,依次读,打乱顺序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直接熟练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2.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3.能正确书写a、o、e。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谁想念给大家听?
2.齐背四声儿歌 3.复习发音
二、认识四线格
在黑板上打好四线格,问: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哪格是上格、中格、下格。
三、 教生书写a、o、e
l.学习a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a占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学生书空,并在练习本写三个a。
2、学习o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o也占中格,一笔写成,学生书空,并在本上写三个o。
3.学习e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e也占中格,先在中格的.中间写横,然后连着写左半圆。注意:e是一笔写成的。学生书空,在本上练习。
4.小结:a、o、e都占中格,并要占满格。
5.学生练习书写。
四、练习读书
教给儿歌:张大嘴巴:aaa 拢圆嘴巴:ooo 扁扁嘴巴:eee
五、布置作业
在家庭作业本上将每个单韵母的四声书写一遍。
【教学总结】
学习汉语拼音对于刚离开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点枯燥。因为需要孩子在40分钟的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动脑。部分孩子坐都没坐好,别提学习了。因此,在我的这堂拼音课中,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树立课堂规矩
这是我的语文课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法。我让孩子在学习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课堂上要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然而,事情往往不是如你所愿的,部分学生不能端坐静听,我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不得已时用了顺口溜“123坐坐好”来提醒学生。可是还有2、3各学生就是不能端坐。我一检查该学生的学习结果,其中一个能读出,另两个不知老师的要求,读起来不准确。
二、注重口形
学生初入门,有的假期已经学了汉语拼音,有的没学,课堂上,我通过点名读,小老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让学生重点看老师的口形,用先“看,听”再“发音”,这样两步走的顺序,学习“aoe”。在课堂上我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老师的嘴巴,小眼睛一定看好老师,小耳朵认真听。利用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扁扁嘴巴“eee”,让学生反复练习。在这样的训练之下,学生基本都能准确读准这3个单韵母了。
学生在读准字母的基础上,相信他们四声的训练应该会顺理成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教案(经典)08-07
语文教案12-04
语文教案12-04
语文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