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

时间:2024-01-23 07:56:2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光启蒙》教案分享,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1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语言导入,齐读课题。指导要读出静谧,再读一遍。初读了课文《月光启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画。

  3、师引读并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4、学习重点句,质疑。

  师:有没有想过,在皎洁的月光下,文章的作者孙友田受到了怎样的启蒙教育?打开书,找一找。(引导学生说出: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为什么能使我展开丰富的想象,飞向诗歌的王国呢?师板书:飞向诗歌的王国。)

  5、这个疑问我们是不是有同感,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应该抓住母亲为我唱的那些民歌民谣。)

  二、学习民歌民谣

  1、出示学习要求:自主阅读课文中的歌谣和童谣,老师提出三个要求,注意“心”上都加了双引号。

  第一个要求,用心朗读,把歌谣和童谣读流畅。

  第二个要求,用心品赏,品就是感悟,你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去品味,你也可以联系上下文品赏,更可以结合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三个要求是用心感受,看母亲为我唱的歌谣和童谣告诉了什么?

  2、生自主阅读。

  3、指名读歌谣。师:谁愿意来读这两首歌谣。将你的朗读面貌展现出来。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4、师生评价

  (师启发寻找读书方法:老师觉得还不仅要读得流畅,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谁去找找看,课文中有没有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生讨论:母亲朗读歌谣的时候,是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让人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有节奏。)

  5、相机启发学生像母亲一样朗读,注意从词到句。

  6、母亲充满着深情,母亲是多么地温柔,用甜甜的,轻轻的,深情的感觉再去读那两首歌谣。

  生自读。

  7、男女生分读两首歌谣。

  (1)男生吟唱第一首歌谣,我们女生听着。

  (男生读。有柔情了吗?如果再轻一点,再深情一点就更好了。男生再读。不错,今天老师才明白,什么叫铮铮铁汉,似水柔情。)

  (2)女生读第二首童谣。

  (女生读。像母亲,真温柔。)

  8、配乐吟唱。文中说,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轻轻地吟唱,你们想唱吗?当年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旋律,已无从考证,今天老师谱了一首旋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在心中默默地唱。

  师播放音乐,唱。生配乐吟唱童谣。非常甜美,这次唱,老师有个要求,想象在皎洁的月光下,依偎在母亲的情里,轻轻地摇晃,身体要轻松地摇晃好吗?生齐唱。

  6、交流感受:非常优美,非常恬静的歌谣,还记得老师在前面提到的三个用心读的要求吗?现在老师想听听你对这两首歌谣的感受。(母亲向往着幸福的生活;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母亲热爱劳动,爱家庭。)

  三、学习童谣

  1、讨论童谣特点。

  师:学习语文,只有用心,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品出语文的味道来。除了有动听的歌谣,母亲还给孙友田带来了幽默风趣的童谣,告诉老师,你在读三首童谣时,有什么发现?要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这三首童谣有共同的特点。

  (形式简单,内容有趣,富有韵味,这就是童谣的特点。)

  2、节奏读童谣。

  师:我们打着节拍来朗读,就更有趣。伸出你的小手,打着节拍来吟诵第一首童谣。

  生边拍手边吟诵。如果把节奏调快一些,变成四拍就更有趣了。用自己喜欢的节奏把第三首童谣吟诵一下。

  3、试描述童谣画面。

  师:刚才有的同学边打拍子,边笑,笑我就体会到了,你已经体会到童谣的有趣。我想知道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有趣的画面?

  四、再次学习重点句。

  1、再读这句话。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解疑。

  师:这些民歌民谣不仅激发了孙友田的想象,也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还记得刚才提的问题吗?现在我们看一看板书就知道了。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动人的歌谣,充满着诗情画意,和诗歌有关吗?母亲唱的幽默风趣的童谣。充满韵味,朗朗上口,和诗歌有关吗?怪不得,母亲的民歌民谣,能引领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呢,这个问题懂了吗?还有疑问吗?

  3、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

  师:文中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在月光下就是这样给我以启蒙的。和母亲在一起,精神生活真是非常的丰富,可那里,我们的日子过得又怎么样啊?(很清苦。)

  4、齐读造成清苦的原因。

  出示:黄河留给……齐读。

  5、交流感受,理解两个“长”。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再读,用心读。

  (我感悟到住在黄河边上的人们,虽然深受黄河的苦难,但也孕育着许多歌谣。)

  6、体会老百姓创作歌谣的动机。

  师:黄河边勤劳的人们,他们创造歌谣,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对生活的憧憬、对生活的爱、热爱劳动、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地丰富。)

  五、总结全文

  1、感情激发作者热爱母亲之情。

  师:永远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要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他们都爱,他们用这种爱,通过歌谣创造出来,母亲也把这种爱,传递给我,使我从小明白,要爱世间一切的事物,母亲给了我一个明月星光般的童年。

  配乐:同学们,这就是母亲,母亲老了,曾经,在皎洁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唱童谣,给我讲故事,猜谜语,在母亲的熏陶下,我渐渐地长大,终于成长成一个优秀的诗人。我长高了,母亲的背却弯了,我长大了,而母亲的头发却白了,母亲献出了毕生的爱,而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岁月在她额上刻下的深深的皱纹,更为不幸的是,当孙友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母亲曾对自己的子女那么期盼,现在日子好过了,而母亲再也感受不到了。

  2、出示孙友田的一段: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白发,而我的心里永远珍藏着故乡的明月。

  4、尝试用语言唤醒孙友田的母亲。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2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2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学习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怀念的情感。

  2、理解“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写一段话:表达对自己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本文较长,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升华延伸。

  这里,我着重说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课伊始,我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听我描绘插图内容。提问:“如果图上小朋友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运是美妙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时,我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找出文章中心句。

  这样设计以角色转化,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

  本文特色是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因此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本环节的教学我采取四步进行:

  1、学生找出歌谣、童谣。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3、说自己由这些歌谣、童谣所想到的美景。

  4、学生之间议论。

  结合学生找出歌谣、童谣,我先后出示

  (1)“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4)“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在师生共同品读、讨论中感悟歌谣、童谣的魅力。结合第(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品读提出“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题”?

  这样设计我认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又有了上述教学环节和我的适当点拨,突破难点可谓水到渠成。同时我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提高了学生参与于是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可谓“一石三鸟”

  (三)感情升华,表达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抓住母爱的“无私、不求回报”的特点,让学生读文感受作者母子“情深”。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写什么呢?”请写在纸上,送给妈妈。

  这样设计既让西红柿将文本的内涵牢牢地抓住,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人文渗透。同时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锻炼。

  (四)课外延伸

  在新课结束之际,我拿出孙友田的散文《母亲似水》、《月光母亲》,推荐给学生。

  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把《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要求落实到实处。

  (五)总结

  在乐曲《懂你》中总结全文。

  这样设计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母爱的无私、宽容和博大,把学生和作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五:说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17、月光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我采用以简笔画加文字的方法图文并茂地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本的主题鲜明地表现出来,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顾。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3

  一、说教材

  (一)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节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第二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借助民歌民谣,插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内涵。迁移延伸,搜集民歌民谣,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三)说重点、难点

  这课时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

  这课时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突破:

  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3、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在满怀深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设计:

  教学思路: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说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母亲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4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2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学习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怀念的情感。

  2、理解“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写一段话:表达对自己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本文较长,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升华延伸。

  (一)复习导入

  课伊始,我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听我描绘插图内容。提问:“如果图上小朋友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运是美妙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时,我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找出文章中心句。

  这样设计以角色转化,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

  本文特色是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因此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本环节的教学我采取四步进行:

  1、学生找出歌谣、童谣。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3、说自己由这些歌谣、童谣所想到的美景。

  4、学生之间议论。

  结合学生找出歌谣、童谣,我先后出示

  (1)“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4)“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在师生共同品读、讨论中感悟歌谣、童谣的魅力。结合第(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品读提出“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题”?

  这样设计我认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又有了上述教学环节和我的适当点拨,突破难点可谓水到渠成。同时我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提高了学生参与于是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可谓“一石三鸟”

  (三)感情升华,表达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抓住母爱的“无私、不求回报”的特点,让学生读文感受作者母子“情深”。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写什么呢?”请写在纸上,送给妈妈。

  这样设计既让西红柿将文本的内涵牢牢地抓住,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人文渗透。同时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锻炼。

  (四)课外延伸

  在新课结束之际,我拿出孙友田的散文《母亲似水》、《月光母亲》,推荐给学生。

  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把《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要求落实到实处。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5

  《月光启蒙》选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第十册,是诗人作家孙友田的文章,原题为《月光母亲》,选入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文字静静地在那儿,初读课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词语会打动你。但我喜欢里面的味道。那里有童年的月色,以及沉睡着的民歌与童谣。那些民歌童谣,带着泥土的芬芳,是活在我们舌头上的文化。今天的孩子,电影,电视,电脑,现代媒体的声色光影,让童年夏夜的月色也变得奢侈起来。如果能通过阅读唤醒孩子们对民间文学的兴趣,让心灵在美妙中润泽,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我从“启蒙”入手,紧扣开篇第一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从“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到“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发现“月光”与“母亲”的勾连,感受月色、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

  一、在诗性的文字里润泽

  课堂从“启蒙”的“蒙”字入手,“蒙”字最早的意思指寄生的藤本植物,一种缠附在别的植物上的菟丝子,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启”有“开导、打开”的意思。打开,使覆盖的东西露在外面,得以看见,所以“启蒙”,通俗一点打比方说,就是给一间黑屋子亮一盏灯。这样感性、形象的导入,从字的古义讲起,既传承了汉字的文化,又比字典上“使初学的人得到一些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的解释更吻合这篇课文的基调。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第二个“长”字应理解为“产生、流传”,但作为高年级学生,对关键字词的把握必须再往前走一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个“长”字与“流传”相比好在哪里?“长”,让人联想到根,这歌谣的“根”在哪里?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长”,通常我们会说

  “长高了”“长大了”,“长”字又写出了歌谣的蓬勃与活力。所以,“长”与“歌谣”的搭配,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使文字具有了诗性的美。

  再如这一句:“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作者是如何表达无形的声音之“美妙”呢?“像三月的和风”是皮肤的感觉,“小溪的流水”是耳朵的听觉,“芳香的音韵”则是鼻子的嗅觉,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感觉器官的感觉,把美妙而无形的声音表达得具体形象。

  像这样引导学生揣摩文字的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里充分地润泽,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在民歌童谣里润泽

  文字与画面结合,先让学生用眼睛、用心灵感受“夏夜的美妙”,再由景色之“美妙”,转入民歌童谣的“美妙”。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这些童谣,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情趣。因此,教学中并没有什么难点,伴随着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他们完全可以用稚嫩的童音把这些童谣唤醒,体会它们的明快、流畅、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怎么办?如果不能让这美妙的民歌复活,如果不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民间文学的精彩,孩子们能真正感受到月光下母亲的美丽么?

  于是,我先要学生自由地读这些民歌,把它们读通读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要读好这歌谣的歌词,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引导学生抓形容母亲声音的两个比喻“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来确定朗读的基调——慢读,轻读,要轻柔而悠远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同时也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所以读时要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但是仅限于读歌,毕竟是一种遗憾。

  这时,歌声响起来。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享受着着月夜下的美妙。此时,不光是学生,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

  歌活了,文字就活了。课,也活了。

  三、在无声的母爱里润泽

  “小院立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怎么会芳香呢?这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而且,这个问题理解了,那么作为民歌这样一种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学生也可以有所掌握。

  如果突破呢?引导学生把

  “黄河故道不长五谷”、“我们的日子清苦”和民谣的内容连起来想: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必须比别处付出更多的辛劳。在清苦的日子里,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没有怨言,夏夜里自娱自乐,唱起歌谣——凤凰带俺去云南,凤凰为俺盖屋楼。这种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永远的向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

  为了加强这样的感受,在拓展环节,我出示了孙友田的《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感受,《黑土地》里有母亲的身影,母亲的生活热情影响着我,《大山欢笑》里也活跃着童谣的韵律。那些在母爱中浸泡过的童谣,如此鲜活地滋润着“我”,让“我”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来对抗生活中的贫困和艰苦。这样的音韵,怎不芳香?这样的拓展,既让学生对句中“芳香”一词的理解更为丰满,同时亦对母爱有更深的体会。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现“母爱”与“月光”之间的勾连:月光柔美,母亲温情。月之光,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大地;母亲在贫穷清苦的日子里,为“我”亮一盏希望的灯,照亮了“我”幼小的心灵。月光无声,母爱无声——母亲给“我”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就像这无声的月光,悄悄地滋润着“我”。

  在课的收尾,我把原文中关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文字引入: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母亲》的伴乐中朗读,会场一片宁静。此时,让母亲的歌声再度飘出。“月亮出来亮堂堂……”课堂里在芳香的音韵里戛然而止,意在告诉学生:一些东西,在时间的流里会消失,譬如,母亲会老去,“我”也会老去;一些东西,却在岁月的沉淀里永远发光,譬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放出去,再收回来,把“怀念与感恩”与“民间文学的启蒙”结合在一起,正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里所讲的,“从这里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那里,回到这里……”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6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热血全文讲述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体会、把握民歌、童谣的意蕴美。

  3、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辅手段。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们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用“读、思、议、悟”等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得到提高。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升华延伸。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一词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的简介,说说你看了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以问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我要求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用笔画画、写写、查查,力求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也可在读书时写下自己的点滴疑问与感受,践行高年级“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读后检查初读收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表达,并对字音、字义等引导集体纠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歌谣”与“民谣”的区别。

  三、写字指导,践行育人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那语文课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为以后生活把握方向。

  四、作业设计,训练能力

  由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较少,所以只让学生继续读书,并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也是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时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最想学到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启蒙”的语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语句,师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谈这篇课文应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初步理解课文,分四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的美景,会说哪句说哪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述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得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重点理解“长歌谣”。

  6、感悟课文后一部分。

  7、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句子,并分读、看、悟、品四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长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中演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8、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9、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0、在课件配合下,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1、交流课前搜集的民歌民谣。

  12、根据所学,自己去写一写童谣。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而我认为板书应该简洁明了,紧扣文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8、月光启蒙

  母亲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八、说预测性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学生读、悟、议的机会,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了课文感情真挚及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学,读中议,议中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由于这是课前说课,可能出现对学情估计不足,时间控制不当等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以学定教。

【《月光启蒙》教案分享】相关文章:

《月光启蒙》教案06-17

月光启蒙教案01-15

《月光启蒙》教案03-01

《月光启蒙》教案(经典)01-20

[经典]月光启蒙教案11-18

月光启蒙教案优秀09-21

《月光启蒙》教案优秀11-21

《月光启蒙》教案(15篇)03-08

《月光启蒙》教案15篇06-17

月光启蒙教案10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