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重难点: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四组词语,学生认读。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仔细观察每组带点的`字,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并说说形声字的特点。
4、拓展练习: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形声字卡片。
二、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2、分小组练习背诵。
3、说说这个儿歌知道了什么?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语文教案 篇2
一、激趣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两个迷,请看大屏幕:
(1)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人是谁?
(2“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孙悟空!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就猜得中呢?关健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人物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就不同。
二、导入新课
由刚才的两个人物描写片段可以看到,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来看的一篇文章也是这一方面的范例。当代散文把大家之一的汪曾祺的文章《金岳霖先生》,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出示金岳霖和汪曾祺简介: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出示幻灯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出示幻灯: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板书 )
2、那么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下面5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讨论后明确:
① 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6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⑤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文章除了表现金先生的有趣之外,还表现他的什么美好特征?
学生讨论后明确,板书:重情:悼国达死,祝徽因寿。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女同学们齐读第12段,男同学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明确:“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出示幻灯: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独特的个性刻画人物形象,使这样一个学者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的。
出示幻灯: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板书:细节
四、思考探究:
1、学生自由讨论,出示幻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写活一个人物?
归纳: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板书)
师: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背影》,当中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描写又来源于平常认真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同学们要记住: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五、写作延伸:
看来大家通过学习,不但认识了一位可爱的老头子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接下来大家也来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好以后我们可以不说出被写者的姓名,我们同学别的同学猜猜写的是谁。(写完后点评)
六、结束课文:
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也领略到汪曾祺把人描绘得鲜活生动的功力。而这一切源自于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
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习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生动的语段。
3.品位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辨别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八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请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
设计方法: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四、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
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
4.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②“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五、放声朗读
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
六、再讨论
练笔
过去人们吃柳叶儿、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练笔交流
教案点评:
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把自己阅读的感悟直接与同学、老师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讨论练笔,更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
2。 根据课文理解“摄谱学”“声纳”“超声”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3。 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
4。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 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用“跳读法”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筛选各段的关键信息。
明确:(1)音乐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有意义的东西。
(2)大自然的声音能使人愉悦。
(3)白蚁的敲击声有规律、有节奏。
(4)白蚁的声音有意义。
(5)不能界定大自然的声音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6)蝙蝠发声的奇异特点。
(7)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部位发声。
(8)猩猩、乌龟等动物的不同发声方式。
(9)鸟类声音的不同意义。
(10)歌鸲、野云雀等鸟儿声音丰富的曲调。
(11)唱歌像说话一样,是人类生物性活动的主导方面。
(12)蟋蟀或蚯蚓等的声音具有合成音响的特点。
(13)鲸鱼唱歌是为成功而喜悦。
(14)人类的音乐也具有迷惑不解的特性。
(15)音乐记载着生命形成的过程。
(16)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三、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共计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现代生活引出说明的话题,指出大自然不喜欢长期间的沉寂,到处充满美丽而和谐的音乐。
第二部分(3~14)状写大自然中到处充满奇妙的乐章。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指出它们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音乐”。
第三部分(15~16)概述大自然的“音乐”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
四、重点语句分析
1.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分析:我们人类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处于大量的无休止的废话噪声中,由于有了音乐,才避免了被废话毁灭的灾难。这句写音乐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引出下文对大自然音乐的介绍。
2.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物质转化为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分析: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驱力(原因)的一种解释,作者认为人类创作音乐是为了记载一种最古老的记忆。记载人类从无生命物质转化为生命形式的过程。
3.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分析:动物发出的声音往往难以确定具有某种具体意义,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着把某动物声音确定为某种意义的错误。
五、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举例丰富,具体可信。
本文共列举分析了20多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来说明动物充满音乐,由于举例多,涉及各级各类动物,分析又具体,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令人信服。
2.语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是科学小品文的共同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运用拟人手法,对许多动物赋予人的行为特点,因而显得十分形象生动。如:“骷髅天蛾用吻作洞箫,吹奏出高调的管乐声”“蟾蜍互相对歌,朋友们则报以应答轮唱”“我后院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
六、小结
本文描写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动物们的声音,指出动物们的声音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音乐。说明了通过交流和合作表达生命的和谐的重要意义。文章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引导人们对自然界和对生物圈持乐观的态度,感受到一切生命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5
一、复习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的嘴(),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板:灰椋鸟归林
二、学第四节,播放录像感知内容
(先播放少量灰椋鸟在树林上空飞行图,然后是无数灰椋鸟飞来,布满树林上空。请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观察到画面前后有什么变化吗?
生:刚开始鸟少,后来鸟多
师:看,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画简笔画:两只灰椋鸟一上一下地归林)他们是这样归林的吗?
生:不是。
师:它们是怎样归林的?你能帮老师画正确吗?(指名上台画图)
师:画得不错,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它们是一小群一小群,陆续归林的。几只小鸟飞在一起为一群,一群一群的鸟有的飞在前面,有的飞在后面称为“陆续”
师:说得好,你真聪明!指导有感情朗读鸟开始归林的情景。
评:简笔画是各科教学的常用辅助手段,简洁,直观,此时寥寥数笔胜过千言万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朗读的指导打好基础。
师:那后来呢?
生: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抓“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边出示多媒体边进行理解、朗读、体会。
师:这种壮观的场面,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归林的鸟儿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鸟儿们很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倾诉、呼唤、互相应和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先回来的鸟儿会怎样倾诉、怎样呼唤?
(分四人小组,学生练习把以上的景象表演出来。两人演先到的鸟,两人演后到的鸟儿)
师:这一节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句子生动优美,要求背诵,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学生齐读第四节)
三、学第五节,朗读品味语言文字
师:夕阳渐渐西沉,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安眠,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自读第五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练读)
生1:“看,这几只刚刚――――――起舞哇!”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灰椋鸟好动美丽。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师多媒体演示)
师:为什么是“金红色”的?
生:那是夕阳映照的缘故。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如何?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学生练读)
生2:“树林内外――――――俱乐部”
师:读得好,请你告诉大家,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出众鸟争鸣的热闹场面。
师:听,这声音像什么?(老师播放鸟儿在树林中争鸣的情景)
(学生用“似――――如――――”练习说话)
(老师出示卡片“是啊,树林里可真热闹――――热闹”,学生练习读出热闹场面)
师:这树林成了鸟儿的天然俱乐部,句中的“天然”一词去掉,通吗?为什么?
评:有比较才有鉴别。理解词语时,把词语进行删换比较,可以从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准确与否等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悟到“天然”一词更突出了树林对鸟类生存的重要性。
师: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我产生了哪些想法?
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板书齐读)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1:为什么树林是鸟的乐园?
生2:为什么鸟是人类的朋友?
(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理解“路两边近百亩――――对比”“夕阳渐渐――――竹林”等内容)
师:学了课文,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评:抓住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