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

时间:2024-03-05 07:46:44 教案 我要投稿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合集)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排列组合高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合集)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用公式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3、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关系,得出公式。

  教学难点:

  发现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圆锥教具,大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认识了圆锥,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圆锥的各部分及其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什么是圆锥的高?(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2、师:如果要把一根底面直径是10厘米、长30厘米的圆柱形木料,加工成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5厘米的圆锥。想一想,该怎么办?课件演示:

  (1)先在木料上截取长15厘米的一段。

  (2)设法在横截面上找出圆心,即圆锥的顶点。

  (3)从顶点到下底面削去多余的部分就可制成一个圆锥了。

  比一比:制成的圆锥的底面积与截取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制成的

  圆锥的高与截取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师:也就是说制成的圆锥与截取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估计一下,制成的圆锥的体

  积与截取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1/2、1/3,圆锥比圆柱体积小……)

  师:同学们的估计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从把圆柱形木料加工成圆锥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新课,别具匠心。目

  的有二:一是把新知(圆锥)与旧知(圆柱)联系起来,为探索活动定向;二是凸现

  等底等高现象,为圆锥体积学习先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

  l.出示圆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锥的体积)。

  根据以前的知识要求出这个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办法?(把圆锥浸没在装有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容器中,看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上升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圆锥的体积)(把圆锥看成一个容器,倒入水,再把水倒人量杯中,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这些想法都很好,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找一种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圆锥与以前学过的某种立体图形的体积之间的联系来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评析:教师在这儿强化体和概念很有必要,避免了把教学活动在单纯指导体积公式上面。“怎样求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开放问题,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法更强化了体积意义的认识,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2、讨论:

(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立体图形?拿哪种立体图形来帮助研究圆锥的体积更合适?为什么?(因为圆锥有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是曲面,圆柱也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侧面也是曲面,用圆柱帮助研究圆锥更方便。)

  (2)出示4个圆柱、1个圆锥。

  师:这里有4个圆柱,选哪一个来帮助研究圆锥的体积呢?演示比较: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底又不等高。(选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研究更便于发现规律。)

  (3)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以及一小袋大米,想一想,利用这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吗?

  圆柱、圆锥学具都是容器,通过研究容积的实验来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

  [评析:教师没有把教学活动简单推向具体的实验操作上面,而在前面组织了两个层次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索策略的合理性。教师组织对“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的辨析,更使概念准确、严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3、动手实验:二人一组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4、汇报操作过程:往空圆锥里装满米然后倒人空圆柱里倒了三次正好倒满。

  发现了什么?(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学生说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问:圆柱体积还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V锥=1/3V柱

  [评析:让学生放手操作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这也就是当前流行的“做教学”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具、学具日趋高档化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进行剪一剪、拼一排、移一移、倒一倒等操作活动效果明显,值得提倡。]

  练习:根据已知圆柱(或圆锥)的体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或圆柱)的体积。

  师:根据已知圆柱的体积,乘以1/3就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如果圆柱的体积不是直接已知的,你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也就是可以利用圆柱体积公式“V柱=S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锥=1/3Sh”。

  5、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师:要求圆锥体积可以用V =1/3Sh,你会求吗?(学生尝试,师巡视)

  汇报: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19×l2”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1/3”。

  三、巩固应用

  l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底面积不是直接已知,还会求圆锥的体积吗?

  求下列圆锥的体积:(板演订正)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21厘米。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6分米。

  底面周长是18.34分米、高2分米。

  2、填空:

  (1)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87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是( )立方厘米。若圆锥的体积是34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6分米的圆柱,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如果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 )。削去部分的体积是( ),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是圆锥体积的( )。

  (3)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多18立方米,圆柱体积是〔 〕,圆锥体积是( )。

  3、判断:

  (l)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如果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体积是6立方厘米。

  (4)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4、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学习的?通过动手实验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并由此推导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还要请同学们来动脑筋:

  要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相等,你有什么办法?(生讲师课件演示)

  (1)把圆锥的高(或底面积)扩大3倍,使圆锥的体积扩大3倍,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2)把圆柱的高(或底面积)缩小3倍,使圆柱的体积缩小3倍,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逐步得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练习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该避免不切合学生实际的盲目拔高现象。在本课结尾时,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动态展示底面积和高变化的情况,变想象为直观,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兴趣盎然,留下精彩回味。]

  四、作业

  [总评:本课力图摒弃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采用了以生活实际为中心,师生互动“做数学”的新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从发现问题到确定研究方法,从选择实验材料到推出计算公式都由学生参与得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从创设情境、穿针引线到启发引导、查漏补缺,不失时机地把教学活动一波一波地推向高潮。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既抓住了知识的整体落实、更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放过细微环节的科学处理,是一节基础扎实、效果良好、具有新意的好课。]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2)交流

(3)出示测量数据 2.1立方分米、1 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生独立解答,交流。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 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 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 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 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 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3.5t 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 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3、2 米,宽1、4 米,厚0.02 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 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 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 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二、复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1)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油桶,需要多少材料,是求这个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练 习 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第8题 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4

  教学内容:

  P99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排列组合的思维方法的渗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42”和“24”两个数。

  提问:这两个数都有哪两个数字?(4和2)

  提问:42怎样就变为24了?

  提问:都数字“4”和“2”,为什么两个数不同呢?

  教师说明:因为数字“4”和“2”排列的顺序不同,就组成了两个不同的两位数。

  二、新课。

  1、学习例1。

  (1)请学生拿出一个数字“1”和1个数字“2”。

  提问:用“1”和“2”能摆成几个两位数?学生独立去摆。学生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2)请学生拿出数字“1”、“2”、“3”,用这三个数字怎样两位数?用什么方法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①小组合作摆,互相说说是怎样摆的。

  ②看谁摆的两位数多,谁的方法巧。

  ③向全班汇报你的巧方法。

  教师小结摆的方法。

  (3)学生用4、5、6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练一练,2、握手问题。P99“做一做”N1

  提问:这几个小朋友在做什么?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1)看图猜一猜一共握几次?

  (2)找你身边的同学,三个人互相握手试验看一共握几次?

  (3)找一组同学上前汇报演示,讨论方法。

  方法是:①和②,①和③,②和③共握3次。

  教师说明:握手问题也是排列组合问题,但它的排列与顺序无关,因为谁和谁先握都可以。

  (4)实践活动:每小组4人,每两人互相握手,2个人,3个人,4个人,一共握几次?试一试,看能否找出规律来?

  小结:2个人互相握一次手,3个人互相握手时,第1个人和第2、3个人握手2次,第2个人就不必和第1个人握手,只需和第3个人握手,2+1=3,所以3个人握3次。4个人互相握手,第1个人握手3次,第2个人握手2次,第3个人握手1次,3+2+1=6,所以4个人握6次。握手问题只需列一个连加算式,第1个加数比人数少1,一个加数比一个加数少1,最后一个加数是1。

  (5)试一试:5个班要进行篮球比赛,每2个班都要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你能用握手问题解决吗?

  3、P99“做一做”N2。看书回答,有几种付钱方法?

  (1)5角;

  (2)1角、1角、1角、1角、1角;

  (3)贰角、贰角、1角;

  (4)贰角、1角、1角、1角。

  三、练习。

  1、P101N1和N2

  2、用于、6、7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写下来。

  简单推理

  教学内容:P100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通过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1、猜一猜,P100例2

  提问:从一个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你能分析知道什么?你能猜出另一个同学拿的是什么书吗?为什么?

  提问:从这个同学说:“我左手拿的不是红花”。这句话你能分析知道什么?你能猜出这个同学左手、右手各拿什么花?

  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2、教学例3

  提问:从题目中知道什么信息?

  提问: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吗?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提问:从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提问: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教师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3、练习P101N3、N4

  提示: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可以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到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说理表达的能力。

  4、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

  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

  熊猫住的不是1、3、5号,÷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a 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正方体 棱长 体积

  0.9m

  2、4dm

  1、6CM

  长 宽 高 体 积

  12m 5m 4m

  1、5dm 0.8dm 0.5dm

  8 cm 4、5 m 3cm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试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发展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听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概念。

  教具课件:

  土豆,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手里拿着两个文具盒,大家观察一下哪一个文具盒比较大呢?

  生:仔细观察,说出较大的那个文具盒。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哪一些东西比较大,哪一些东西比较少?

  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出空调比较大,课桌比较小等等

  二、 授新

  师:老师手里拿着两个土豆,同学们观察哪个较大,哪个较小呢?

  生:纷纷猜测,有说左手大,有说右手大。

  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到底是哪个土豆比较大,出示两个刻度相同的盛有水的烧杯。

  生:两杯水是一样多的。

  师:我将土豆放入水中,请大家观察发生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水面上升了。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

  生:土豆占了水了的地方,水上升了。

  师:哪一个水面上升的高呢?

  生:二号烧杯上升的比较高。

  师:那哪一个土豆比较大呢?

  生:放入二号烧杯的土豆大。

  师:升高的水就是土豆的大小是相等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我这有两个容器,大家猜猜哪个盛水多?

  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然后上台来动手操作。

  师: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三、 总结

  体积容积的概念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整理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课件提供

  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

  ②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a、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b、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学生讨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1×1×1=1立方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想成10厘米,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课件演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每层有10×10=1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层有100×10=1000(个),所以是1000立方厘米。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教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方法同上观察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4、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教学例1: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厘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1)学生尝试练习,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 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2题、5题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

  乒乓球、衣服图片、纸箱、每组三张数字卡片、吹塑纸数字卡片。

  一、情境导入,展开教学

  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数学广角”里做游戏,可是,我把游戏要用的材料都放在这个密码包里。你们想解开密码取出游戏材料吗?(想)我给大家提供解码的3个信息。

  1、好,接下来老师提供解码的第一个信息: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学生在两位数里猜)(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请听第二个解码信息)

  2、下面,提供解码的第二个信息:密码是由2和7组成的(学生说出27和72)。能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吗?

  3、下面,提供解码的第三个信息:刚才说了密码可能是27也可能是72。其实这个密码和老师的年龄有关。哪个才是真正的密码是?(学生说出是27)到底是不是27呢?请看(教师出示密码)。真的是27,恭喜大家解码成功!

  二、多种活动,体验新知

  1、感知排列

  师:请小朋友先到“数字宫”做个排数字游戏,好吗?这有两张数字卡片(1、2)(老师从密码包里拿出),你能摆出几个两位数?(用数字卡摆一摆)

  生:我摆了两个不同的数字12和21。(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我又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数字3,现在有三个数字1、2、3,让大家写两位数,你们不会了吧?(会)别吹牛!(真的会)好,下面大家分组合作,组长记录。看看你们能够写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注意不要重复,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好,开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哪组同学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教师板书结果。)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呀?

  2、探讨排列方法。

  有的小组摆出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小组摆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保证既不重复,也不漏掉数呢?还请大家分组讨论。看一看哪组同学的方法最好!(小组讨论,分组交流,学生总结方法。)哪组同学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方法1:我摆出12,然后再颠倒就是21,再摆23,颠倒后就是32,再摆13,颠倒后就是31,一共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

  方法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12和13;我再把数字2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21和23;我再把数字3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上组成31和32,一共摆出了6个两位数。3、老师和学生共同评议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摆一摆,学生试着总结。(如果学生说不出方法2,老师就直接告诉学生)

  3、感知组合。

  ①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动脑的好孩子。来,咱们握握手,祝贺祝贺!加油!123

  ②提出问题:从大家刚才握手,老师想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想一想!

  生1:6次!

  生2:4次!

  师:到底是几次呢?请小组长作裁判,小组内的三个同学,试一试,到底是几次?

  ③学生汇报表演。小组长指挥说明。哪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握手的次数。(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④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⑤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三、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呀?(老师从密码包里拿出一个乒乓球)(乒乓球)这个是我昨天专门买来的。定价5角。当时我的口袋里有1张5角的、2张2角,还有5个1角的硬币。(师出示所述人民币)大家想一想我有多少种方法付给老板钱呢?(老师引导学生有序的说出付钱的四种方法)

  有了乒乓球,老师就可以教大家打乒乓球了。不过我要先考考大家。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三个人要比几场?(指名答。)好的,大家真能干。下课老师就教你们的乒乓球好吗?(好)。

  今天是几月几日?(12月1日)哦!快到元旦了。小明准备在数学广角举办的元旦晚会上露一手。来一个时装表演。他准备了4件衣服(教师贴出2件上衣和2件裤子),请你帮他设计一下,有几种穿法?谁来说一说?(指名答出四种穿法并演示)

  大家感觉一下只有4种穿法,是不是有点少了呀?(是)小明也和大家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又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条黑裤子(贴出)。大家再想一想现在一共有多少种穿法了呀?(6种)除了刚才的4种,还有哪2种,谁来说一说?(生答完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6种穿法)同学们真聪明。我在这里代表小明向大家说一声:谢谢了!(没关系)。对了。到时候我们一定要去看小明的精彩表演!好不好?(好)

  四、游戏活动,拓展应用

  1、老师看大家学得这么开心,我们来做个抽奖游戏,想参加吗?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①教师出示4个号球:老师这这里有四个号球:2、5、7、8。

  ②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这个号码可能中奖。再猜?你这个号码也可能中奖。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有什么好办法肯定能中奖?(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的孩子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写得越多你中奖的可能就越大)

  ③写好了吗?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老师来当公证员行不行?学生先摸出一个球。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个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25、27、28。再摸一个球。中奖号码是?

  ④你中奖了吗?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同桌互相看看,如果你同位中奖了,请你给他画一面小红旗。

  ⑤出示所有结果:孩子们,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多少个呢?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都排出来吧!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2、老师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指名答,教师总结)

  这种排法刚才有没有呀?我也糊涂了。怎样才能搞清楚呢?对了,我们也可以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方法来排一排。(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排一排)这样有顺序的排一下,我们都清楚了。看来我们以后,不管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什么事情,想什么问题都要有顺序的思考,这样才能考虑全面。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不管有多难,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就一定能解决。对不对?(对)

  五、全课总结,升华情感

  在数学广角中还有许多地方等着大家去游玩,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大家就玩到这里。今天你这节课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六、板书设计

  排列组合

  121232578

  1221122331252728

  213213525758

  727578

  828587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9

  【教学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容量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推理,如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能被2、5、3整除的数的推导等。这节课安排生动有趣额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例1给出了一副学生用数学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用2个卡片摆,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3个卡片摆;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这部分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等。

  【课前预习】

  预习数学书99页,思考以下问题:

  1、用1、2两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2、用1、2、3这3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可以动手写一写。

  3、想一想:你是怎么摆的,先摆什么,再摆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

 一、以游戏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数学广角做游戏。在门口设置了鎖,鎖上有密码。这个密码盒的密码是由数字1、2组成的一个两位数,想不想进去呢?

  师:谁来告诉老师密码,帮老师打开这个密码盒?(生尝试说出组成的数)

  生:12、21

  师:打开密码盒

  师:打开了密码锁,进入数学广角乐园。一关一关的进行闯关活动。第一关:1、2、3能摆出哪些两位数?第二关:如果3人见面,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游戏闯关活动对比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设计意图:以相同数量进行对比,为什么数字要比握手多一半呢?引发学生知识冲突从而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应用拓展,深化探究

  1、数字宫

  师:第三关现在我们去那里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0、4、6中选择两个数字排成两位数,有几种排法?

  总结:为什么和上面发现的结果不一样呢?问题出在谁的'身上呢?(0)

  为什么?(0不能做一个数的第一位)

  2、选择线路

  师:同学们,米老鼠带我们欣赏完数学广角,准备回家了,有几条路供它选择?课件演示:

  问题:数学城堡到家里,到底有几种走法呢?

  (1)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3)板书:A——CA——DA——EB——CB——DB——E

  (设计意图:题目层次性强,与生活联系密切。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做到了以下几个亮点突破: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课节始终用创设的游戏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我设计了:门上的锁密码是多少?本节课通过闯关游戏创设“数字排列”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握手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课堂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解决重难点时,我选择了学生六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相关文章: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01-07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精选11篇)01-08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精华13篇)01-07

(精品)排列组合高中教案15篇01-07

排列组合高中教案12篇(优)01-09

排列组合教案04-02

排列组合教案13篇04-04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02-03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04-08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13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