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心的翅膀》选择了一段没有结局的童话故事作视点,对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进行了一番想象力的透视——同样是续编一个童话故事,身为工程师的丈夫“想了好半天”竟“想不出来”,“我”的同事“想了想”后则以解答应用题的方式给出了令人“哑然失笑”的答案,倒是四年级的孩子们“使我大喜过望”,续编出了精彩生动的故事,以至于让人由衷地发出感慨:“孩子的心是长了翅膀的,尽管稚嫩,但飞得很高,飞得很美。”
教学要求:
1. 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联系上下文理解“神秘兮兮、哑然失笑、大喜过望、绞尽脑汁、心急如焚”等词语的意思。
4. 激发学生想象力,是他们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懂得珍视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语言生动、想象力丰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想象力的故事及名人名言,感受想象力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
谁能讲一讲有关想象力发明的故事?可见想象多么的重要,想象就要给心插上翅膀,才能在想象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翱翔。我们一起走进《心的翅膀》,体会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深深的思考。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音。
2.指读课文,指导字音、字形。
蹿的读音、策与束区别.
3.理清层次,围绕一个童话故事有那些人进行了想象?
三、复述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1.提示:面对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成人和孩子各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小组先说一说。
2.指名复述
3.谈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想象力比成人更丰富)
四、默读课文,画出你最有感受的词句,写一写你的认识想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复述课文
二、孩子的想象力比成人更丰富这一观点怎么体现的?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发表看法,和同学讨论讨论。
三、全班交流,重点研读。
1.身为工程师的丈夫学识渊博,有智慧,竟:“挠了挠头皮,很认真地说,不好回答”、“想了好半天,想不出来。”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他竟然苦思冥想不得答案。此刻的他完全没有一点儿想象力,完全变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丰富的知识不仅没有提高他想象的能力,反而可能因为这些知识导致他的想象能力退化。我们相仿他起初并不是完全没有想象力的人,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味追逐知识,让知识埋葬了自己的想象,让想象的翅膀折在了知识的坟墓里。
2.我的同事:“狐狸只好……多干掉几只鸡”中不难看出,他想象的思路就是解决数学题的思路,他完全是按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去想。他就像一只鸡一样在自己狭小的经验世界里扑翅膀,永远也不可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
3.四年级的孩子们:最大的也不过十岁,但他们简直令人“大喜过望”。那个胖胖的小男孩儿的想象——狐狸认为是太阳叫来了白天,狐狸决定像吃掉公鸡一样吃掉太阳,既符合寓言故事的特点,又为其他人打开了一个想象的突破口,这是多么珍贵呀!小女孩儿想象的狐狸“跨过小溪,穿过草地,冲进森林”去“追赶太阳”,最科由于疲劳过度而死去的情景是那么生动,仿佛她亲眼所见一般!小眼镜想象的狐狸“心急如焚,先东奔后西走,最后它愤然跃起,蹿下了山崖”的故事情节不禁让人感叹于他心思的细腻,情感的丰富。那个腼腆的小女孩儿讲述的狐狸“发现太阳在湖里洗澡”后,“左转右弯地跳”,“弹灰尘”,“舔手掌”的那股高兴劲儿,在“仔细打量水中的太阳”后,“对准太阳猛然冲去”的情节是多么丰富,多么精彩!他们没有渊博的学识,没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纯洁的心灵,美好的想象。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孩子的心是长了翅膀的,尽管稚嫩,但飞得很高,飞得很美。”
四、激发情感,拓展想象
1.张开心的翅膀,你一定也能用这个故事的开头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想象一下如果人类没有想象力,世界和生活会是什么样?写在小练笔上,准备举办“想象沙龙”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丑小鸭之所以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隋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设计意图
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拓展了知识面,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不懂得生字记下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你们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寂寞的“嫦娥”,这些都是童话大师安徒生作品中的人物,今天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他吧!
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出示课件;详细的内容)看到这儿,你对他有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他的童话,看一看你又有那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通过学生的反复读,讲述,使学生更深刻的感悟文本的语言,从而进一步体会文本的内容与情感。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感受故事情节
1.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默读、大声朗读、站着读、两个人一起读)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用体态表演,看图片,具体的语境,师生共同理解等多种方法理解:
照耀、嫉妒、惩罚、沼泽地、嘲笑、清澈、丑陋、排挤、孤独、来汹汹
(2)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出示《丑小鸭》的插图,依图弃文讲故事梗概。
3、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析词句、吸收语言再讲述
大家都能讲这个故事了,可为什么没有安徒生写的吸引人呢?你看看他用了什么语言?
1、学生再读课文(教师提示:如果再让你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你会用上文中的那些词语来帮助你讲的更精彩,更生动。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和对字词的理解。
(学生反复读文,感悟)
3、学生再讲故事,互相评议。
四、再次品读,理解感悟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丑小鸭的流浪足迹)
2、流浪的足迹有那些地方?
3、大家怎样对待他的?他是怎样对待生活的?(联系文本谈一谈)。
沼泽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的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可分角色朗读)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吗?文中找出响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理解:
A、原来是因为它长的又大又难看!
(引导学生认识到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后来在猫绅士及鸡族的的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
B、农家的母鸡和猫不断嘲笑它说:“原来你是来混饭吃的!”小鸭难过极了,只好伤心的离去。
(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认识自己。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品味,分层次的.感受,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了文本的内涵,使学生的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C、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美丽的天鹅跟着妈妈,向着南方飞去了。孤独的小鸭多么羡慕他们哪!
(他羡慕的是什么呢?你能读出他的感受吗?抓住羡慕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丑小鸭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无家可归的小鸭,生怕水面被冰封了,便整天呆在水中,不停的滑动,终于累得昏过去了。
(体会丑小鸭对生命的执着,面对困境,不放弃自己,历经苦难,终于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1、出示课件(“一只享誉世界的丑小鸭”短文,深入了解安徒生)
出示:人头鸭身图。
(1)看看对安徒生的介绍,想想今天读的《丑小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丑小鸭》是安徒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的自传体童话。
(3)读了《丑小鸭》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把你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下面我们再充满感情的美读课文吧!
(4)老师与学生交流: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失去信心,想想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所以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五、拓展延伸:
安徒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我来说,生活本来就是童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有许许多多丑小鸭,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也有些人他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却认为自己是一只丑小鸭。(教师读一读安徒生伴我成长的资料)
1、你在文中选一个句子,送给生活中的丑小鸭,或自己。
2、难道一只天鹅蛋一定能变成一只天鹅吗?在天鹅蛋与天鹅之间,还需要什么?
六、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体验,写个小片段吧!题目可以是《我爱丑小鸭》《丑小鸭与我》《我也是丑小鸭》《丑小鸭给我的启示》等,也可以发挥想象,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又会怎样生活呢?
七、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本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学习6——11自然段知道马良做了哪些事并知道马良画画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马良爱憎分明,为穷人造福,为穷人除害的品质,教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
教学难点
★学习6——11自然段知道马良做了哪些事并知道马良画画的目的。
★学习马良爱憎分明,为穷人造福,为穷人除害的品质,教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特别热爱画画的孩子叫马良,但他和咱们同学们不一样,他没有一只笔,但热爱画画的热情丝豪没有减弱,而是更加爱画画了,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马良是怎样刻苦学画画的?(他到山上去打柴,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天上的鸟,他到河边去割草,用草根在河滩上画水中的鱼,他见什么就画什么)所以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自己能拥有一只笔)也就是(盼笔),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神笔马良)
1、复习生字
2、到底马良的愿望实没实现呢?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翻开语文书97页。
二、 学习课文
1、找同学读第6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马良得到一支笔,而且是一只神笔,他用这支笔画一头耕牛帮助农民耕地)用两个字来概括(得笔、用笔——第一次画画:画一头耕牛帮助农民耕地)那么马良得到一支笔特别高兴,后还发现是一只神笔,此时他是什么心情?谁来读一读。
2、很快马良得到神笔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每个人的耳朵,变成了从皆之,自然而然也传到了大官那里,那么大官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读第7、8自然段,(大官带兵把马良捉去要他画金元宝)那么马良是不是得到了笔就随便给别人画画,那马良是怎么做的呢?也就是马良画了第二次画(画门和马帮助牢里的穷人逃跑)
3、大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大官就此罢手了吗?请同学读第9、10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段讲了什么内容?(马良用神笔帮助农民画水车,又被官兵抓去了,马良用神笔惩罚了大官)在这两段中,马良又画了哪几次画(为农民画水车帮助他们汲水灌溉,为大官画金子大海和风,使大官沉入海底去了)那么在马良画第四次画时,文中是怎样描述金子的,(海中央出现了一座金山,满山都是金子)如果这么多金子你看到会有什么感受,(诱惑人)表现出大官非常贪心为下文惩罚大官作了铺垫。那同学们再在文中找一找描写大海的句子。也是为惩罚大官作了铺垫,下面有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马良是怎样用神笔惩罚大官的?
4、大官铲除了,他又回到村里,又开始为穷人们画画,穷人们更加爱戴他了。为什么穷人们更加爱戴他了呢?(爱憎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善良淳朴)
5、同学们看马良为人们做的这4件事,有哪几件是帮助穷人的,哪件事是惩罚大官的?下面有哪位同学能用马良画(什么)帮助(谁)(做什么)句式简单地把马良画画这几件事说清楚?出示小黑板:1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头耕牛,帮助老农耕地。2马良在监牢里画展了一扇门和马帮助穷人们逃跑。3马良画水车,帮助农民浇地。4马良画海、画风、把大官们的船弄到海里去了帮助穷人们除了害。
6、质疑:学到这里你认为你还有哪里不懂或新的看法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7、带着对马良的敬佩我找一位同学再来读一遍课文,我们再重新感受一下马良的善良和马良惩罚大官后的快感。
8、下面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讲一讲神笔马良这个故事
9、那么此时你想对神笔马良说些什么呢?
三、拓展如果你是神笔马良你会拿着神笔做些什么呢?
四、小结
同学们一个个不是马良,却胜似马良,老师相信你们美好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让我们把马良的言行牢记在心间,去给身边的一切要帮助的人带去关怀和帮助,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五、作业
1、把马良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马良这个故事设计好表情和动作表演
3、课下准备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白雪公主、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灰姑娘,这些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一个讲故事比赛。并评选出表演之星和故事大王。
三年级上册语文神笔马良教学反思
《神笔马良》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深受读者喜欢。课文讲了马良用自己偶然得来的笔为穷苦人作画,并且画什么有什么。只要穷人有需要,马良都竭力帮助人们 -----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但是,贪婪的大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威胁马良,马良用神笔和智慧与大官斗争,最后把大官送上断头台。
我设计的这节课由“神”字导入课,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马良的善良与淳朴;从读中体会大官的贪婪;从读中领会马良为穷苦人民画画、为穷苦人民服务的美好心灵。在马良与大官的对话中我指导同学要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马良画了几次画,都为谁画的?为什么?他当时是怎样想的?并且指导学生用 “画——帮----做----”的句式把每件事说清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非常有利于渗透教学目标。
我还适时地引导小组讨论:马良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为大官画,后来又画了?是他怕大官吗?有的回答:“是的。”有的反应快说:“不是的。”并从书中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依据。他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抓住马良为大官画金山、画海、画船、画风的那一段引导学生理清层次并结合课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复述故事片断,达到重点段重点理解的目的。
在课的结尾,我又回归到“神”字上来。变相的总结课文:马良的笔“神”在哪里?不仅要引导学生答出“画什么有什么”,还要结合实际说出马良是通过对画画的执着、刻苦的锻炼才得到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还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当然,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积极性不够高;对马良的这些做法是体现马良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渗透的还不够完善;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精炼!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
语文教案 篇5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情。
1、课前谈话。
2、板书课题。
3、复习旧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想象画面。
2、交流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提问:课文读完了,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过度:透过语言文字,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画面。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来感受肆虐的洪水。(板书:洪水)
三、精读品析,读悟生情。
(一)感受洪水的肆虐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请同学们拿起笔,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词句。(屏幕出示相关的六个句子)
①品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a)雨怎样大?“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除了让你感受到雨大,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b)指导朗读。
②品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品读另外四个句子。
(二)体会人们的惊慌。(过度:洪水像恶魔,席卷了村庄。这时人们的反应怎样,在文中找答案。)
(板书:如魔人们)
1、指名接读“人们翻身下床……往南跑。”
师: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的反应又是怎样?
2、指名接读“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只能怎样?
3、指名接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从以上句子中,你感受到人们怎么了,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板书:惊慌)
5、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本能,可逃生有路吗?路在哪里?(生答)屏幕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6、齐读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7、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想说?
8、小结板书:(板书:==)
9、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这本不牢固的木桥能助人们逃生吗?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谁出现了?
10、这时,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是怎样做的?(板书:老汉)
(三)领悟老汉如山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请同学们继续往下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自由说,师不作评价。)
2、小组学习,感悟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透过老汉的言行,你们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在小组内用心地读,细细地体会,作好批注。)
3、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语段。
A、交流第8自然段
B、交流第10自然段。
C、交流第15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师提示:(你就是老汉,你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D、交流第20自然段
4、深情诵读小诗。
学到这里,我想老汉如山般的形象一定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板书:如山)老师也被这座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感动着、震憾着,所以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深情齐诵。(屏幕出示小诗)
师生齐诵小诗。
四、寄托哀思,升华情感。
1、引读结尾部分。
过度:就是这座山,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2、练笔(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泪眼婆娑中,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她看见了——,却看不见——;她听见了——,却听不见——,请同学样拿出学习卡,接着往下写。
3、交流
4、小结: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最熟悉的声音。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汉与人们之间。
四、作业
1、选词填一填
先人后己鞠躬尽瘁心潮澎湃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文中的老汉在关键时刻(),十分感人。老汉()的高尚品质犹如一座丰碑,永驻人们心中。
2、精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6
一、活动背景
文学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品味。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敬重;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壮丽;书会让你知道怎样去体验人生、品味生活;书会让你知道你未曾发现的精彩和神奇;书会让你知道……这是一种诱人的享受!
二、活动目的
在文学的田地里,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体验、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学味道。能在活动中品尝文学的滋味,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可以列出一个曾看过的书目,想想自己读书的感受怎样,想想哪本书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最有感触,让你爱不释手,让你……可写一篇读书体验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想好怎样推荐给别人。
四、活动过程
1.“比”读书
a.比比大家谁的见识广(你读过多少书)
b.抢答文学常识(答对者发奖品)
c.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提及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
2.“谈”读书
a.想想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欢、或你自己最有感触……,跟大家交流一下。
b.谈谈你下一阵子打算去读哪一类书或哪一本书,说说为什么(同时交流一下查阅的方法)。
3.“品”读书
品品读书给你带来的感受,或感觉,或某种情感。
4.“写”读书
向大家介绍或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写写读书的趣事或乐趣(与同学交流)。
*以上这些活动细节展开的同时,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好地使自己养成科学的良好的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圈点勾画评)。
*与此同时,班团委负责其中的各项活动(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谁最了解文学——文学常识比赛等等。老师给予他们帮助。)
五、活动成果
1.以“我与书”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四人小组出一份手抄报(主题:“我的挚友——文学”)。
3.我喜欢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欢的中国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
4.写写“读书的味道”(读书心得体会)。
六、活动总结
1. 学生谈活动的收获。
2. 老师的展望(重读书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母鸡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