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教案

时间:2024-05-30 13:06:22 教案 我要投稿

勾股定理教案[合集]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勾股定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勾股定理教案[合集]

勾股定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学生观察、猜想)

  情景: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1) (2) (3)(4)

  学生很容易算出:情形(1)中A→B的路线长为:AA’+d,情形(2)中A→B的路线长为:AA’+πd/2所以情形(1)的路线比情形(2)要短.

  学生在情形(3)和(4)的比较中出现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剪开圆柱得到矩形,前三种情形A→B是折线,而情形(4)是线段,故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4)最短.

  如图:

  (1)中A→B的路线长为:AA’+d;

  (2)中A→B的路线长为:AA’+A’B>AB;

  (3)中A→B的路线长为:AO+OB>AB;

  (4)中A→B的路线长为:AB.

  得出结论:利用展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具体观察.接下来后提问:怎样计算AB?

  在Rt△A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c,底面半径为3c,π取3,则.

  第三环节:做一做(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23页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h的速度向正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 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3.有一个高为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为0.5米,问这根铁棒有多长?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3分钟,师生问答)

  内容:

  1、如何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第六 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

  内容:

  作业:1.课本习题1.5第1,2,3题.

  要求:A组(学优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运用勾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学会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拼图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一大贡献.借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拼图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在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地联系前面知识,推导出勾股定理,并自己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硬纸板;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1.1.2 A);

  第二张:议一议(记作1.1.2 B);

  第三张:例题(记作1.1.2 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曾学习过整式的'运算,其中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谁还能记得当时这两个公式是如何推出的?

  [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从公式的左边就可以推出右边.例如(a+b)(a-b)=a2-ab+ab-b2=a2-b2,所以平方差公式是成立的.

  [生]还可以用拼图的方法来推出.例如:(a+b)2=a2+2ab+b2.我们可以用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两个长和宽分别为a和b的长方形可拼成如下图所示的边长为(a+b)的正方形,那么这个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又可以表示为a2+2ab+b2.所以(a+b)2=a2+2ab+b2.

勾股定理教案3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我从多个方面、不同的角度将课改前后勾股定理的教学进行了对比与研究,以求从中明晰在今后的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加靠近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课程改革前对勾股定理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勾股定理、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由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边长求出第三条边长

  (二)教学内容

  1、关于勾股定理的数学史:《周髀算经》中出现的“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2、给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 + b2 = c2

  3、用拼图法推证勾股定理、

  4、勾股定理的应用:解决几何计算、作图及实际生产、生活的问题、

  二、课程改革后对勾股定理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通过数格子及割补等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感受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史上对勾股定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做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在经历定理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二)教学内容

  1、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或设计其他的探索情境)

  2、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猜想确认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 + b2 = 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勾股世界:介绍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重大意义及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4、探讨利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

  5、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三、两种课堂教学的对比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

  课改前传统的勾股定理的教学,重在掌握定理和应用定理、这种教学过分突出了勾股定理这一现成几何知识结论的传递和接受,忽略了定理的发现过程、发现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异化为被动接受和单纯的记忆定理、被动认知和机械训练变形及运算技能的过程、这种教学思想的弊病是“重结论而轻过程”,“厚知识运用而薄思想方法”

  课改后勾股定理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般规律

  2、拼图验证定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支持定理的认识

  3、构建数学模型——学生体验由特例归纳猜想、由特例检验猜想

  4、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定理,并形成运用定理的技能

  5、勾股定理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点燃热爱数学的热情

  站在理论的角度,在这种设计中,使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对知识的直观感知以及学生对收集、整理、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得以加强、这充分反映了以未来社会对公民所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并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不过,通过实际教学,要想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在短短的两课时内既要重点突出,又能不留死角地圆满完成以上五个层面的学习,也确属不易

  (二)教师备课内容的不同

  教改前对勾股定理的备课,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可在勾股定理的数学史和定理应用两方面加以调整、例如,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的大禹就是用勾股定理来确定两地的地势差,以治理洪水;激发学习兴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400多种,给出这些证明方法的不但有数学家、物理学家,还不乏政界要人,像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印度国王帕斯卡拉二世,都通过构造图形的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别致证法、

  定理应用这一课时,教材从纯几何问题、生活问题、生产问题等几方面均有涉及,从提高学生兴趣方面可灵活补充一道11世纪阿拉伯数学家给出的一道趣味题:小溪边长着两棵树,隔岸相望、一棵树高30肘尺(古代长度单位),另一棵高20肘尺,两树的树干间的距离是50肘尺、每棵树的树顶上都停着一只鸟,两只鸟同时看见树间水面上游出的一条鱼,它们立刻飞去抓鱼,并且同时到到目标、问:这条鱼出现的地方离较高的树的树根有多远?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及实际水平,在训练的形式、数量上与教材也有所区分:增加了一个随堂检测,以巩固所学、由于当时所教班级为数学班,学生整体接受能力较强,就设计了一个请学生自编有关勾股定理应用的题目,效果不错、

  教改后的备课,除了在上述两方面有所选择之外,重点放在了探索情境的设置上:利用下面图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都可从3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中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不同的班级可由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来设计认识层次、

  为了保证教学重点,把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主要探讨放在专门的课题学习中进行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

  对于课改前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沿袭着“接受定理——强化训练——回味体会”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定理的熟悉程度,并在定理应用上感到运用自如、但这种熟练仅仅是一种强化训练后的暂时现象,知识的本身及其迁移只保持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会给学习者留下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印象

  很明显,课改后勾股定理的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再回到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学生眼中的勾股定理来源于熟悉的背景——正方形面积,又用于指导生产、生活、经常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生才会逐步具有“数学建模”的能力,才能逐步感悟生活的数学性、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定理的探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现及验证过程无时不表现着其学习的主动性,定理的归纳、结论的自我认同又包含着合作与自由发展的和谐共鸣、利用课堂教学、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便塑造了其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学生和谐、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效果的不同(见下表)

  四、两种教学对比研究的结论

  (一)新课程前后的教学各有优势与不足(见下表)

  (二)新课程中几何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探究学习不是简单地布置学生去探究、去学习,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让学生明确去探究什么,如何探究,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有效的、有意义的新教材中的很大一部分可采用勾股定理的探究方式:向学生提供探索情境,提出能提供必需信息的问题——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取信息——整理、归纳结论——设法验证或解释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要在教师指导督促中形成,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意志、兴趣、例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制订分段式的小目标来增强其成就感,强化其参与意识、

  3、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以保证人人有所发展

  (2)教师要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要求明确各自在完成共同的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

  (3)及时协调组内成员间的关系,有效解决组内出现的不利问题

  (4)正确评价组内成员的成绩,寻求个人和小集体共同提高的途径

  4、要注重教学活动目标的整体实现、新课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升,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但对一些基本的训练有些淡化,导致整体教学目标不够均衡、为此,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不但要重过程、方法、能力,还要重视相关的计算和推理,并在计算和推理中学会数学思考,这样才能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多方面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达到整体实现教学目标

  5、不能忽视双基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不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还是落实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目标的载体、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6、重视合情推理及演绎推理的教学和训练、推理教学要转变并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想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对于几何的教学要加强演绎推理的教学训练,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演绎推理的证明、当然,不同年级可提出不同的要求,但要慢慢加强,训练不断提高要求,最后形成较高的演绎推理能力

勾股定理教案4

  学习目标

  1、通过拼图,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2.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型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或学习建议学习重点: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学习过程教师

  二次备课栏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这是1955年希腊为纪念一位数学家曾经发行的邮票。

  邮票上的图案是根据一个著名的数学定理设计的。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1、探索

  问题:分别以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三角形外

  作正方形,小方格的面积看做1,求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

  S正方形BCED=S正方形ACFG=S正方形ABHI=

  发现:

  2、实验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任意画几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三角形;并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各边为一边向三角形外做正方形并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请完成下表:

  S正方形BCEDS正方形ACFGS正方形ABHIS正方形BCED、S正方形ACFG、S正方形ABHI的关系

  112

  145

  41620

  91625

  发现:

  如何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来表示这个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勾股定理:

  如图: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所以勾股定理可表示为:弦股还可以表示为:或勾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练习1、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

  练习2、下列各图中所示的线段的'长度或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

  (注:下列各图中的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

  例1、如图,在四边形中,∠,∠,,求.

  检测:

  1、在Rt△ABC中,∠C=90°(1)若a=5,b=12,则c=________;

  (2)b=8,c=17,则S△ABC=________。

  2、在Rt△ABC中,∠C=90,周长为60,斜边与一条直角边之比为13∶5,则这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

  A、5、4、3、;B、13、12、5;C、10、8、6;D、26、24、10

  3、若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长为10cm,第三边长为16cm,那么第三边上的高为()

  A.12cmB.10cmC.8cmD.6cm

  4、要登上8m高的建筑物,为了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6m,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画出示意图)

  5、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千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5千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什么叫勾股定理;

  2、什么样的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

  3、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勾股定理教案5

  一、创设问属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联想到用三边的关系是否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提高学生发现反思问题的能力.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本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回忆,总结前面学过的旧知识;②能否“温故知新”.

  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1)有一个角是直角;(2)两个锐角互余,(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

  生: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

  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如何做?

  二、讲授新课

  活动2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蝇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5cm,6cm,6.5cm,有下面的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再试一试.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想出“如果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免三角形的结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师生行为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协手完成此活动.教师参与此活动,并给学生以提示、启发.在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动手参与.②能否从操作活动中,用数学语言归纳、猜想出结论.③学生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生: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1)个结到第(4)个结是3个单位长度即AC=3;同理BC=4,AB=5.因为32+42=52.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生: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2.5cm,6cm,6.5cm.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测量后,发现6.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并且2.52+62=6.52.

  再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的三角形,目标可以发现8.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也有42+7.52=8.52.

  是不是三角形的三边只要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就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呢?

  活动3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勾股定理教案6

  1、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因此,在运用勾股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如下三点:

  (1)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只对直角三角形适用,而不适用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注意分清斜边和直角边,避免盲目代入公式致错;

  (3)注意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可求第三边长.即c2=a2+b2,a2=c2-b2,b2=c2-a2.

  2.学会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

  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借助于图形的面积来验证,依据是对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面积不变的原理.

  如,利用四个如图1所示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拼出如图2所示的三个图形.

  请读者证明.

  如上图示,在图(1)中,利用图1边长为a,b,c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以c为边长的正方形,则图2(1)中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b-a),面积为(b-a)2,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4×ab=2ab.

  由图(1)可知,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的面积,即c2=(b-a)2+2ab,则a2+b2=c2问题得证.

  请同学们自己证明图(2)、(3).

  3.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

  将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的问题转化为化长为无理数的线段长问题.第一步:利用勾股定理拆分出哪两条线段长的平方和等于所画线段(斜边)长的平方,注意一般其中一条线段的长是整数;第二步:以数轴原点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顶点,构造直角三角形;第三步:以数轴原点圆心,以斜边长为半径画弧,即可在数轴上找到表示该无理数的点.

  二、典例精析

  例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13cm和5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分析:欲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则求得另一直角边的长即可.根据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可求得.

  解:由勾股定理,得

  132-52=144,所以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为12.

  所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2×5=30(cm2).

  例2如图3(1),一只蚂蚁沿棱长为a的正方体表面从顶点A爬到

  顶点B,则它走过的最短路程为()

  A.B.C.3aD.分析:本题显然与例2属同种类型,思路相同.但正方体的

  各棱长相等,因此只有一种展开图.

  解:将正方体侧面展开

勾股定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问题2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转铺成的地面图案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观察下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图形中两个蓝色正方形与橙色正方形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兴趣。

  2、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正确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能把已有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3、能熟练掌握勾股定理及其变形公式,并会根据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及其三边,从而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变形公式于图形解决相关问题。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变形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

  运用已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探索勾股定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想一想: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

  - 1 -

  (二) 探索交流,得出新知

  探讨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如图,在Rt △ABC 中,∠C=90° ∠C 所对的边AB :斜边c ∠A 所对的边BC :直角边a ∠B 所对的边AC :直角边b

  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a 、b 、c 三条边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1)我们先来探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2500年前已经有数学家发现了,今天我们把当时的情景重现,A

  C

  a

  B

  请同学们也来看一看、找一找。

  如图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发现:S A +SB =SC

  即:a 2+b2=c2

  也就是说: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议一议:如果是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是否还会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

  分析: SA +SB =SC 是否成立?

  (1)正方形A 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S A = 个单位面积。 (2)正方形B 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S B = 个单位面积。 (3)由上可得:S A +SB = 个单位面积 问题:正方形C 的面积要如何求呢?与同伴进行交流。 方法一:

  “补”成一个边长为整数格的大正方形,再减去四个直角边为整数格的三角形 方法二:分割成四个直角边为整数格的三角形,再加上一个小方格。 综上:

  我们得出:S A +SB =SC

  即:a +b=c

  2

  2

  2

  C

  - 2 -

  a

  B

  也就是说: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概括: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语言描述:

  如图,在Rt △ABC 中,a 2+b2=c2

  (用多媒体简单介绍勾股定理的名称由来、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及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x 的长度 5

  注意:要根据图表找出未知边是斜边还是直角边,勾股定理要用对。

  从上面这两道例题,我们知道了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已知两边,可以求第三边。 即勾股定理的变形公式: 如图,在Rt △ABC 中

  (1)若已知a ,b 则求c 的公式为:c =(2)若已知a ,c 则求b 的公式为:b =(3)若已知b ,c 则求a 的公式为:a =

  a +b c -a c -b

  22

  22

  2

  C

  a

  B

  2

  例2: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C=900, A

  (1) 已知: a=5, b=12, 求c;

  (2) 已知: b=8,c=10 , 求(3) 已知: a=

  3, c=2, 求 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学到的勾股定理及推论解决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

  电视屏幕:

  解:在Rt △ABC 中,AB=46厘米,BC=58厘米

  由勾股定理得:AC=

  ?

  D

  A

  46AB

  2

  +BC

  2

  2

  =46+58

  2

  ≈74(厘米)

  ∴不同意小明的想法。

  - 3 -

  58厘米

  C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已知两边,可以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 (2) 运用“勾股定理”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要利用图形找到未知边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②看清未知边是所在直角三角形的哪一边; ③勾股定理要用对。

  (五)练习巩固

  (1)、如图,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8米处断裂, 树的顶部落在离树跟底部6米处,这棵树折断前有多高?

  (2)、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经常有同学为了少走几步而走捷径,于是在草坪上开辟了一条“新路”,他们这样走少走了______步.

  (每两步约为1米) 3 (3)、已知:Rt △ABC 中,AB =4,AC =3, 则BC 的长为___________。 (六)作业

  1. A、B 、C 组:课本第69、70页,习题18.1 第1, 2,3题. 2. A、B :练习册33、34页

  3.A :课本第71页“阅读与思考”,了解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法。

勾股定理教案9

  学习目标:

  1、通过拼图,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2、通过实例应用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学习重点:

  1.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

  2. 勾股定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阅读课本第46页到第47页,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图(1)称为“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法时给出的。图(2)是在北京召开的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TCM-20xx)的.会标,其图案正是“弦图”,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你能用不同方法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2、剪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两种表示方法,看看能不能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用上面得到的完全相同的四个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如下图所示的图形,与上面的方法类似,也能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方法(请逐一说明)

  二、合作探究:

  (一)自学、相信自己:

  (二)思索、交流:

  拼图填空:剪裁出若干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记为a、b、c,如图①.(1)拼图一:分别用4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②③的形状,观察图②③可发现,图②中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三)应用、探究:

  1、如图 ,为了求出湖两岸的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三角形ABC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

  (四)巩固练习:

  1、如图,64、400分别为所在正方形的面积,则图中字

  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面积是 _________ 。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勾股定理,并用两种方法证明了这个定理,在应用此定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只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才有这样的关系,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应该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2②图

  四.自我测试:

  五.自我提高:

勾股定理教案10

  教学课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时间

  (日期、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 学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 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2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 。

  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底端也滑动 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 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所以梯子的顶端 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0.61m的结论等);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中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 。

  二、新课讲授

  问题一 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问题二 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

  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 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①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②因为梯子顶端 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动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③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m,即顶端下滑2m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8m,即底端电滑动2m等。教学中不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例题教学

  课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习题2.7第4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往东走了4km,乙往南走了6km,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_______km。

  2、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是( )。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3、如图,一块草坪的形状为四边形ABCD,其中∠B=90°,AB=3m,BC=4m,CD=12m,AD=13m。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四、小结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 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 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勾股定理教案11

  【学习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的运用.

  【学习重点】

  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

  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一: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径问题

  1.3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圆的周长是18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思考:

  1.利用学具,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线路,你认为

  这样的线路有几条?可分为几类?

  2.将右图的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B点在什么位置?从

  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是如何画的?

  1.3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你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画出图形,写出解答过程。

  4.你是如何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

  小结:

  你是如何解决圆柱体侧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的?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如何判断两线垂直?

  1.31.31.3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底边AB,

  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参看P13页雕塑图1-13)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1.31.3(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cm,AB的长是40cm,

  BD长是50cm.AD边垂直于AB边吗?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小结:通过本道例题的探索,判断两线垂直,你学会了什么方法?

  探究点三:利用勾股定理的方程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图1-14是一个滑梯示意图,若将滑道AC水平放置,则刚好与AB一样长.已知滑梯的高度CE=3m,CD=1m,试求滑道AC的长.

  1.3

  思考:

  1.求滑道AC的长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什么数学问题?

  2.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写出解答过程。

  小结:

  方程思想是勾股定理中的重要思想,勾股定理反应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是构建方程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新知应用

  1.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1.3

  2.如图,在水池的正中央有一根芦苇,池底长10尺,它高出水而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则这根芦苇的长度是()

  1.3

  五.作业布置:习题1.41,3,4题

  【反思】

  一、教师我的体会: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把教材读薄,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勾股定理教案12

  一、回顾交流,合作学习

  【活动方略】

  活动设计: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小结,并结合课本P87的小结进行反思,教师巡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复习轨道.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可借助投影仪,要求学生上台汇报,最后教师归纳.

  【问题探究1】(投影显示)

  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小明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小明头顶5000米,问: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飞机这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也就是图中的BC长,在这个问题中,斜边和一直角边是已知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计算出BC的长.(3000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评.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问题探究1”,然后踊跃举手,上台演示或与同伴交流.

  【问题探究2】(投影显示)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右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与∠BD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B=5,DC=12,BC=13,请你判断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为什么?

  思路点拨: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和△D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决:

  AB2+AD2=32+42=9+16=25=BD2,得∠A=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关注学生的`思维,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之后再评讲.

  学生活动:思考后,完成“问题探究2”,小结方法.

  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

  ∴△ABD为直角三角形,∠A=90°.

  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

  ∴△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问题探究3】

  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思路点拨:要求甲、乙两人的距离,就要确定甲、乙两人在平面的位置关系,由于甲往东、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线与乙所走的路线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两人的距离.(13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关注学生训练,并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课堂练习,与同伴交流或举手争取上台演示

勾股定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勾股定理;

  (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勾股定理有

  ∴ ∠2=∠C

  又

  ∴

  ∴CD的长是2.4cm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即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

  例3 设

  求证:

  证明:构造一个边长 的矩形ABCD,如图

  在Rt△ABE中

  在Rt△BCF中

  在Rt△DEF中

  在△BEF中,BE+EF>BF

  即

  例4 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解:不妨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

  AD+AB+BC=3,AB+BC+CD=3

  图3中,在Rt△DGF中

  同理

  ∴图3中的路线长为

  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

  由∠FBH= 及勾股定理得:

  EA=ED=FB=FC=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3>2.828>2.732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5、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的内容

  (2)勾股定理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0#1、2、3

  b、上交作业P132#1、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 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交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由点A作AD⊥BC于D,

  则AD就为城市A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

  在Rt△ABD中,∠B= ,AB=220

  ∴

  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12-4)20=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故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60千米时,

  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心从E到F处时,

  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由勾股定理得

  ∴EF=2DE=

  因为这次台风中心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动

  所以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 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 级.

勾股定理教案14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应用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内容解析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从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来识别三角形的形状,它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也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动手实践等方式,在应用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准确画出几何图形,再熟练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状及求边长、面积、角度等;

  目标(2)能先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大部分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鼓励学生以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知识为载体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反思,引出课题

  问题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请说出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勾股定理的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斜边长为,那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追问:你能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思考举手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来引入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 点击范例,以练促思

  问题2 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师生活动: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需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梯次性问题的展示,适时点拨,学生尝试画图、估测、交流中分化难点完成解答。

  追问1: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思考举手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已知两种船的航速,它们的航行时间以及相距的路程, “远航”号的航向——东北方向;解决的问题是“海天”号的航向。

  追问2:你能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中画出示意图。

  追问3:在所画的图中哪个角可以表示“海天”号的航向?图中知道哪个角的度数?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海天”号的航向只要能确定∠QPR的大小即可。组内讨论解答,小组代表展示解答过程,教师适时点评,多媒体展示规范解答过程。

  解:根据题意,

  因为

  ,即

  ,所以

  由“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可知

  。因此

  ,即“海天”号沿西北方向航行。

  课堂练习1。 课本33页练习第3题。

  课堂练习2。 在

  港有甲、乙两艘渔船,若甲船沿北偏东

  方向以每小时8海里速度前进,乙船沿南偏东某方向以每小时15海里速度前进,1小时后甲船到达

  岛,乙船到达

  岛,且

  岛与

  岛相距17海里,你能知道乙船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规范化的解答过程及练习中,提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认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3。 补充训练,巩固新知

  问题3 实验中学有一块四边形的空地

  若每平方米草皮需要200元,问学校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购买草皮?

  师生活动: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若学生有想法,则由学生先说思路,然后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对学生思路中的合理成分进行总结;若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从所要求的结果出发是要知道四边形的面积,而四边形被它的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求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即可。启发学生形成思路,最后由学生演板完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 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下面两个方面,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相互交流:

  (1)知识总结:勾股定理以及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2)方法归纳:数学建模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法,体会思想。

  5。布置作业

  教科书34页习题17。2第3题,第4题,第5题,第6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小明在学校运动会上负责联络,他先从检录处走了75米到达起点,又从起点向东走了100米到达终点,最后从终点走了125米,回到检录处,则他开始走的方向是(假设小明走的每段都是直线) ( )

  A。南北 B。东西 C。东北 D。西北

  【设计意图】考查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甲、乙两船同时从

  港出发,甲船沿北偏东

  的方向,以每小时9海里的速度向

  岛驶去,乙船沿另一个方向,以每小时12海里的速度向

  岛驶去,3小时后两船同时到达了目的地。如果两船航行的速度不变,且

  两岛相距45海里,那么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多少度?

  【设计意图】考查建立数学模型,准确画出几何图形,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如图是一块四边形的菜地,已知

  求这块菜地的面积。

  【设计意图】考查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巧妙地求解。

勾股定理教案15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 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勾股定理教案】相关文章:

勾股定理的教案12-11

勾股定理教案05-30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11-02

《勾股定理应用》教案08-28

勾股定理的说课稿,勾股定理说课稿范文05-06

《勾股定理》的说课稿06-08

勾股定理说课稿07-05

《勾股定理》说课稿12-16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01-04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