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古诗》的教案

《古诗》的教案

时间:2024-05-31 15:12:08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的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的教案

《古诗》的教案1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方法设计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读熟古诗。

  第二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三步,根据意思背诵古诗。

  第四步,能够默写出所学古诗。

  第五步,搜集有关歌颂春的古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生: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根据教师的问题来理解古诗。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板书设计 咏柳 春日贺知章 朱熹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泗水滨, 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古诗》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浣溪沙

  【课时目标】

  1、反复朗诵,能背诵。

  2、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二、引导读通这首词。

  三、理解词意。

  1、注释:

  浸溪:浸润在溪水中。子规:杜鹃鸟。

  2、词意: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流逝,自伤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长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

  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阕:写景

  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清新优雅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古诗》的教案3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一、教学目的

  1、加深对古诗词内容,思想意境的理解延伸拓展。

  2、单人交流分组竞赛个人展示背诵积累。

  3、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鉴赏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三、教学难点

  谈出新意,有理有据。

  四、活动流程

  1、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确定一人组长。

  2、由小组推荐一人向全班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或词。

  (1)朗读其诗。

  (2)从诗的'内容入手并讲解思想和自身的体会。

  3、其他同学点评也可补充或是提问。

  4、知识竞赛。

  (1)各组派出一人,准备好有关唐诗宋词文学家的资料,将从难到易分3个层次提示,其他组队员答对一个就得相应的分。

  (2)书法展示。

  各组派一人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哲理诗句。

  (3)名句集锦。

  按分类说出名句如写风的,雨的,树的,长江的,黄河的,人生的,青春的等等。

  5、古诗词新唱。

  (1)《明月几时有》

  (2)《东风破》

  (3)《窗前明月光》

  五、小结

  各组得分,表现,奖励表现最好的学生,感受体会!

《古诗》的教案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给生字“英”和“诗”注音)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古诗?(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鹅》、《锄禾》、《华山》)

  谁能把这几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

  背得好!你们在家里学过的古诗背给长辈们听吗?

  二、解释课题,教学有关生字词。

  1.这一题目告诉我们谁学古诗?(英英)对,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记住题目中的“英”和“诗”?

  3.要求学生进行书空练习,记住“英”和“诗”。

  4.再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看图。

  (1)课题右面的这一幅插图,画了哪两个人?(英英和奶奶)她们在做什么?(说话——谈古诗)

  (2)小结: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她们谈的话题是有关学习古诗方面的。

  (3)第二幅插图上画的是什么?(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大诗人李白在窗前望着明月,正在思考着什么)

  2.自学课文。

  (1)教者问: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分步揭示自学要求

  (3)教学生字词。

  四、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静夜思》的意思。

  2.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英英一首意思古诗静夜思

  “静”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词卡订正。

  2.《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里,英英说了几次后?各讲的什么内容?

  3.指名两人读课文,一人读英英说的'话,一人读奶奶的话。(评议)

  二、精读训练

  1.学生轻轻地读《静夜思》教者板书或用投影仪出示《静夜思》全文。

  2.理解“静夜思”的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诗中哪些诗句的意思你已经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4.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大家已经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过联系下文弄懂的。这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英英是怎么讲的吧。

  5.提问:《静夜思》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6.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2)“疑是”、“低头”读时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发展。

  三、课堂作业

  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静夜思》,并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画了些什么。

  这个人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你们能够想象出筒子里插的是什么吗?

  二、想象与说话训练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再把课文轻轻两遍,想象当时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

  2.提示:想一想:李白这时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3.各自练习说,同桌互相试说,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4.指名当众口述。

  三、背诵《静夜思》

  1.《静夜思》的第一句写什么?(景色)谁能把它背出来?

  2.第二句写了诗人的哪两个动作?(举头望、低头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3.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静夜思》。

  5.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连同今天学的《静夜思》,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你们觉得古诗怎么样?

  五、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六、课堂练习

  1.描红练习。

  2.背诵《静夜思》。

《古诗》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古诗》的教案6

  《古诗二首》《吾腰千钱》

  二.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曛xūn 渭wèi 浥yì 氓méng 怠dài 遂suì 溺nì

  多音字:

  形似字:

  正音字:顷qǐng,不读qīng 且qiě,不读qiè

  作者:

  高适:字达夫,唐代诗人。近50岁时科举及第,官至左散骑常侍。他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写了许多优美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诗名与岑参齐名。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诗意境高远,诗中有画,其中五律、五绝成就最高。王维在书法、绘画上也颇有造诣。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永济)。柳宗元20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里行,主张革新,后遭贬。著作有《河 东 先生集》。

  2. 能力目标

  理解诗文大意并熟练背诵默写。

  3. 思想情感目标

  理解两首古诗中所表达的真挚的感情。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熟读及背诵,掌握诗文内容。

  难点:诗中的真挚别情,文中道理的普遍意义。

  四. 课文分析:

  1. 《古诗二首》:

  先补充一些注释:

  董大:是当时的著名音乐家,董庭兰,行大,称行序而不称名是唐代的一种风俗,这种风俗延用至今。黄云:形容尘土弥漫如云。曛:日光昏暗。前路:即将前去的地方。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即好朋友。君:你,指董大。

  元二:王维的朋友,具体情况不详。使:赴。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渭城:即咸阳故城,在今天陕西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的雨。浥:沾湿,湿润。浥轻尘:雨后尘土被沾湿,不再飞扬。客舍:旅店,这里指送别的地方。尽:光。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是出塞要道。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自古诗人伤离别,所以说,明确了这一点就初步了解了本诗的抒情基调。

  一、二两句是写别时的景色:天空布满黄云,白日西沉,而且有些昏暗。凄寒的北风劲吹,雁阵凌空,雪花纷纷吹落。这是一幅凄凉却又雄浑壮阔的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渲染送别时的气氛,而且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既伤悲又雄壮。

  三、四两句是叮嘱,更是劝慰。是写诗人的心语。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而又有力,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特别是最后一句,让人顿觉心胸开朗、豁亮,语气雄壮,给人以力量和鼓舞,让人觉得诗人胸怀无比开阔,放达而又乐观。评论中抒情,情感昂扬向上,达到顶峰。

  总之,这首诗写的很别致,没有一点伤离别的小家子气,读后让人深受鼓舞,让人昂扬奋进,是“送别诗”的精品。

  《送元二使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在当时就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名叫“阳关三叠”,后来把“阳关三叠”当作送别的代名词。

  一、二两句写景,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景物、特点。宁静的清晨,细雨刚歇,空气清新,一尘不染,柳色显新绿,宁静而又充满生机。诗人就是用淡笔素描,写出了送别时景物的清新亮丽的特点,烘托了送别的气氛和人物的心情。

  三、四两句直接写送别的场面,直接抒情。再喝一杯吧,西出阳关以后再也没有什么老朋友了!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这个字含义丰富,意情并兼,非常传神。一个“无”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担忧,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友情至真及深,感情细腻及绵,伤感神态跃然纸上。

  如果说前一首诗抒发喜别之情,这一首诗抒发的是惜别之情。如果说前一首诗里充满了诗人对友人的激励,这首诗里则充满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总之,都是送别诗,写作角度不同,别情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此类诗的精品。

  2. 《吾腰千钱》

  本文是柳宗元的《哀溺文》的序,属寓言故事。

  先来解释词语:

  氓:民,普通百姓。咸:全,都。暴甚:暴涨很多。绝:横渡。中济:应为“济中”,渡到河中心。寻常: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这里说他游一次游的距离短,平常。何后为:应为“为何后”,为什么落后呢。腰:腰间围着。是从:应为“从是”,因此。去:扔。有顷:一会儿。益怠:更加疲乏。蔽:不开通、蒙蔽。这里是糊涂的意思。且:将要、快要。前一个“且”当连词用,译为“一边”。何以贷为:要钱做什么用呢?遂:就,于是。

  这则寓言极具讽刺性,它通过刻画一个“要钱不要命”的人的行为和心态,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爱钱到痴迷的程度,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时,那么他无论有多大的本领也发挥不出来,而且结局很惨。

  这则寓言的寓意在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 独立译《吾腰千钱》一文。

  三. 为下列字注音。

  曛 渭 浥 客舍

  四.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两首诗是古代送别诗的名篇,其中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后人广为传唱。

  B. 《别董大》共有两首,这是其一。董大即董庭兰,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C.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先从渭城的风物谈起,淡笔素描,点明送行的地点、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又雄浑的景象,景中寓情。

  D.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意味深长。

  五. 填空。

  (1)《别董大》,作者 ,是 代诗人,是盛唐 诗派的代表作家,与 齐名,并称“高岑”。

  (2)《送元二使安西》,作者 ,是 代诗人, 家。他是 诗派的作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 ”。

  六. 阅读分析

  水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为后?”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为贷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 解释加点的字。

  水暴甚 绝湘水 是以后 有顷益怠

  2. 翻译句子。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为贷为?

  3. 读过本文你获得什么启示?

  七. 阅读理解

  黔之驴

  柳宗元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2)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进了黔地。送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做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考虑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1. 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2. 老虎初见驴子时,印象如何?

  3. 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4. “虎因喜”,你能说说老虎为什么高兴吗?

  5. 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6. 读完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觉得黔驴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

  【试题答案】

  一. 略。

  二. 略。

  三. xūn wèi yì shè

  四. C

  五. 略。

  六. 略。

  七. 1. 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2. 见其“庞然大物”,“以为神”。

  3. 蔽、窥、稍。

  4. 老虎经过大胆、谨慎的试探,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知道驴的伎俩不过如此,自然非常高兴。

  5. 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6. 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实际上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实,这是第一可悲之处;既不知自己无能,更不知敌手强大,轻举妄动,终于落了个被“断喉”“尽肉”的下场,这是第二可悲之处。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迢迢牵牛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2

  《诵读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迢迢牵牛星》

  一.导入

  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他们相遇是惬意的,相守的温馨的,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别离,难得的相会。这样一个传说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就具雏形,一同学习《迢迢牵牛星》

  二.文学常识介绍

  1. 古体诗,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

  2. 内容大多写士子失意彷徨的苦闷,夫妻间的离愁别绪。

  三.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 二读课文

  要求:勾勒画面,复述情节

  3. 情节描述

  要求:抓住人物、环境、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

  四.赏析诗歌

  1.牛郎织女两个人物,主要写织女。

  2.织女的活动(织而无丝)

  3.为何无丝,又为何织?(思念亲人;排解内心苦闷)

  4.对比《天上的街市》中天河“浅浅”“不甚宽广”,本文“清”“浅”却“相去复几许”。

  《天上的.街市》解放牛郎织女为写对光明、自由、幸福的追求与憧憬;

  《迢迢牵牛星》写夫妻间的离恨与相思。

  5.三读课文,对比《天上的街市》《迢迢牵牛星》的情感

  6.课文如何更好体会情感(叠字,并标出)

  7.重读叠字,四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本文以织女为中心展开想像,请据此想像牛郎怎样思念妻子。

  过度:世间的思念远非亲人之间,李白也有不少思念友人之作,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迢迢牵牛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迢迢牵牛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迢迢牵牛星》

  一.导入

  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他们相遇是惬意的,相守的温馨的,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别离,难得的相会。这样一个传说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就具雏形,一同学习《迢迢牵牛星》

  二.文学常识介绍

  1. 古体诗,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

  2. 内容大多写士子失意彷徨的苦闷,夫妻间的离愁别绪。

  三.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 二读课文

  要求:勾勒画面,复述情节

  3. 情节描述

  要求:抓住人物、环境、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

  四.赏析诗歌

  1.牛郎织女两个人物,主要写织女。

  2.织女的活动(织而无丝)

  3.为何无丝,又为何织?(思念亲人;排解内心苦闷)

  4.对比《天上的街市》中天河“浅浅”“不甚宽广”,本文“清”“浅”却“相去复几许”。

  《天上的街市》解放牛郎织女为写对光明、自由、幸福的追求与憧憬;

  《迢迢牵牛星》写夫妻间的离恨与相思。

  5.三读课文,对比《天上的街市》《迢迢牵牛星》的情感

  6.课文如何更好体会情感(叠字,并标出)

  7.重读叠字,四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本文以织女为中心展开想像,请据此想像牛郎怎样思念妻子。

  过度:世间的思念远非亲人之间,李白也有不少思念友人之作,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 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苏教版七年级下《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导学案

  古诗二首 导学案

  主备:凌凡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在背诵中加深理解,进一步鉴赏诗歌的佳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进入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学法指导:

  ①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②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歌主旨。

  ③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学习与评价P14)

  曲径通幽处( ) 万籁此俱寂( ) 但余钟磬音( )

  吴楚东南坼( ) 戎马关山北( ) 乾坤日夜浮(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学习与评价P14)

  ①万籁此俱寂:

  ②但余钟磬音:

  ③乾坤日夜浮:

  ④戎马关山北:

  3、填空。(学习与评价P14、课时作业P22)

  ①杜甫,字 , 代大诗人。所作诗篇反映当时的

  ,被称为“ ”,著有《 》。

  ②《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题目中的“题”是 的意思,破山寺在现在江苏 。

  ③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四个字成了后来中国园林艺术、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蕴含这一美学追求的两句诗是:“ ,

  ④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的“ , ” 既是写实,又寓想象,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的壮阔而又生动,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4、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的诗句是:

  ②诗中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4、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二、学习●研讨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

  (三)教学过程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1、曲:弯折。2、初日:早上的太阳。3、禅房:僧人的房舍。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5、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7、空:使……空明。8、清晨:早晨。9、但余:“惟闻”、只留下。10、曲:一作“竹”。 11、俱:都。12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13、悦:使……高兴。

  译文:

  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影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消失,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赏析诗文:

  1、 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请用简洁的词语回答。

  答: 清幽寂静

  2、请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所写的内容。

  答: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

  3、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环境的寂静无声?

  答: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第二淡水湖。 2、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3、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4、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5、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6、字:这里指书信。 7、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8、戎(róng)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9、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肆意地(流淌)。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整个天空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诗文:

  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3、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答: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4、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答:(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5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6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答:(不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三、检测●巩固(学习与评价)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

  2、诗中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动显静的诗句是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幸福寺时,旭日东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的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作者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

  四、感悟●反思

  古诗二首《春夜喜雨》《游园不值》教案3(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

  4 古诗二首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累计 节

  知识和能力: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过程和方法: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u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词的意思: 乃:就。 发生:在诗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临。 潜:暗暗地,悄悄地。 径: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也指花儿开得繁盛。“重”读zhng。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一)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1、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2、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教师引导:在这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 (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春雨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润物细无声”,她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张扬喧闹、大造声势。你们难道不觉得春雨具有一种可贵的品格吗?(春雨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那么这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什么感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所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好好品读这两句诗吧!(学生有感情地读颔联两句。)3、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大家展开想象: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怎么做? (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说说颈联两句的意思。4、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最后两句也是诗人看到的吗?为什么? (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的。从“晓看”知道诗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2)联想:诗人看到了这场及时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儿都开了。那一朵朵花沾着雨水,显得沉甸甸、红艳艳的。其实呀,诗人想到的可能还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诗人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诗人可能想到农民会在雨后播种,麦苗喝饱了雨水又长高了一截,人们开始踏青赏花了……)

  四、总结升华,指导背诵。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能把春雨写得这么美好? 引导: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觉生活中的美。2、朗读背诵。注意诗的节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累计 节

  知识和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和方法:

  多读古诗,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春夜喜雨》。2、谈话:春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题材。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今天再来学习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3、设疑: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不值”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赶快来读这首诗吧!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板书(或以投影大屏幕显示)全诗,教师范读。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3、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同时教师指导理解字义: 应:在诗中读yīng,原意“应该”,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屐:读jī。屐齿:木底鞋下的齿。 苔:读tái。苍苔:指深绿色的苔藓。 扉:读fēi。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4、说说自己读了这首诗的初步印象,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难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句,教师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允许学生存疑。)三、再读古诗,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有关这首古诗内容的图画。学生读诗,结合观察图,思考诗句的意思,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 (1)“怜”在这句诗中是“爱惜”的意思。谁爱惜什么?你怎么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讨论。教师引导:先看第二句诗“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诗很容易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诗人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 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请你根据第一句诗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印子吧。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2)小结:原来“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3)体会诗人的感情。 “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体会这时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2、感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导入:正在扫兴遗憾时,诗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引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两句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满园——一枝,关——出。作者之所以感叹“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因为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站在园外,看到那伸出墙的一枝红杏,不禁想到了园内的春景……你能描述一下那园内会是怎样的美景吗? (3)看到一枝红杏,想起满园春色,这时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惊喜、快慰)诗人可能还会想到什么,还会说什么? 引导: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3、点题解疑,升华情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题目“游园不值”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值”是“遇到”的意思。这首诗赞美了春天里一切蓬勃向上的事物,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四、指导写字。1、出示字卡:径、俱、晓、苍、苔、扣。2、指导写字。 (1)观察记忆字形。 这几个字都较易写,可以自学,用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字形。 (2)写字: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偏旁写得窄一些,右边写得稍舒展。写时,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写正确,及时纠错。“俱”注意右边的笔画。“晓”字,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晓”的右边多加一点,要及时纠正过来。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继续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1、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写春天的古诗,读这些古诗,自主积累。2、读一读: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板书设计: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导学案

  《古诗二首》导学案

  【自主预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题解: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二、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1.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2.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这就更加衬托出其景之幽静佳绝。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

  “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写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悦”、“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欢悦”、“使……空明”

  4.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声音)显静的手法,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这两句以动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成语“万籁俱寂”源于此诗,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登岳阳楼》

  一、感受诗境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二、品味诗情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课堂讨论】: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1.品味语言(从两首诗中选择一处语言赏析)

  2.感受景语(从两首诗中选择一处景物赏析)

  3.品味情感(分析两首诗中作者的情感)

  【课堂小结】

  通过课文学习,我知道:学习古诗注意点

《古诗》的教案7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授后小记:

《古诗》的教案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老师告诉学生晓这个字的意思是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诗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在晓的三种答案中找到正确答案。晓:1、天刚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楚。)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告诉学生他是李白的朋友,在以后我们将学到李白写给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春眠不觉晓啼

  3、检查自学情况。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用优美的语句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举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来后拉起竹窗帘,看到了杨柳依依,芭蕉油绿,桃花红艳,可是却有花瓣掉下来了,花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我们学习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2、学习古诗: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字义、词义,再理解句义,最后理解全诗的含义)

  4、理解字义:

  眠:睡觉。(同样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老师讲解: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

  5、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师补充:教育学生春光虽然美好,可是却很容易逝去,所以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读: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齐读这两句诗。

  6、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老师把《春雨》与《春晓》进行比较,进行课外拓展。

  (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请学生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请学生回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五、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六、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七、作业:

  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生字;

  2、把书上插图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古诗》的教案9

  一、诗词复习要点

  1.王湾《次北固山下》

  (1)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

  参考:用大小映衬的手法。小景(顺风而来的白帆)与大景(开阔平静的江面)互相映衬,精妙传神。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参考:这两句中用“生”“入”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将“海日”“江春”人格化,而寓有生机。生动地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3)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杜牧《赤壁》

  (1)这首诗是怀古咏史之作,它题咏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赤壁之战。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3.苏轼《浣溪沙》

  (1)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幽静、充满自然生机、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3)赏析下阕。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体现了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4.王建《十五夜望月》

  (1)这首诗通过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营造了清冷寂静,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2)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

  “地白”二字字庭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三字,朴实、简洁中、凝练,既写出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月夜的寂静。

  (3)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还使人联想到月宫中美景。

  (4)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

  这两句诗人不正面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深沉。“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化虚为实,给人以动态形象感,将无形的秋思写得生动可感。仿佛秋思随着银色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别离思聚的感情。

  5.苏轼《水调歌头》

  (1)分别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月下饮酒,词人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词人由感伤离别而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出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3)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什么?(见课文)

  二、文言文复习要点

  (一)《古代寓言二则》

  1.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2.一词多义:

  其:自度其足郑人的之:至之市到——去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何不试之以足代鞋子

  遽契其舟那,那个是吾剑之所从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度:自度duó其足量长短而忘操之代尺码

  吾忘持度dù尺码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剑

  3.特殊句式:

  (1)倒装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无自信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反问句:不亦惑乎(表示委婉语气)不是很糊涂吗

  4.性格:固执、迂腐

  5.手法:通过人物对话讽刺;通过议论讽刺

  6.道理: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7.启示:学习上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善于思考,灵活应用………

  (二)《幼时记趣》

  1.通假字: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2.一词多义: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代词,二虫斗)

  心之所向(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4.一个中心:记趣

  5.两个原因:眼力好,善于观察和想像

  6.三个故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7.四幅画面: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8.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昂”“强”这一细节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生动表现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传神。

  (3)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捉”,“鞭”,“驱”既表现驱赶蛤蟆过程,又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4)冲烟飞鸣“冲”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

  (5)果如鹤唳云端“唳”仿佛使人听到鹤飞云端高亢的鸣叫。

  (6)拔山倒树而来“拔”“倒”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常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三、巩固练习

  (一)《次北固山下》

  1.《次北固山下》作者,代诗人,他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走,当舟次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题目中“次”是的意思,本诗属言诗。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集中表现了这一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评析。

  4.请发挥想象,具体描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一联所呈现的画面。(30字左右)

  (二)《赤壁》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他与同时期的并称为“小李杜”。“前朝”是指朝,周郎是指。

  2.试简析这首诗的后两句的艺术特色。

  (三)《浣溪沙》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首词的上阕的展示的画面。

  2.说说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水调歌头》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3.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两个作家。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想。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由幻境回到了现实,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作者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反问。

  D、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之后,消极地逃避现实,想躲到天上宫阙去,不问世事的思想。因此,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消极悲观的。

  6.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五)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x(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①履()②宁()

  3.解释字词。(1)履()(2)操()(3)宁()(4)罢()

  (5)及()(6)遂()(7)市()(8)坐()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六)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编者是x。

  2.给下列字注音。①坠()②遽()③契()④惑()

  3.解释下列词语。①涉()②是()③遽()④求()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7.“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是两则成语典故,你还能举出类似的成语吗?最少四个。

  (七)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张()目对()日⑵明()察秋毫()

  ⑶项()为之强()⑷盖()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细察其纹理必先苦其心志B、以虫蚁为兽徐喷以烟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项为之强D、驱之别院故时有物外之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译文:。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译文:。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文:。

  ④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

  4。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1)xx(2)xx(3)xx

  5。“拔山倒树而来”的描写带有夸张想象,作者把xx想象为山,将xx想象为树。

  6.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古诗》的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古诗》的教案11

  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教师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教师提出要求: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学生自由朗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指导生字: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

  “亦、宜”整体认读音节,“饮”前鼻音。

  “抹”是多音字,在文中读

  mǒ,组词“涂抹”;还有一个读音是

  mā,组词“抹布”。

  ③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饮=欠+饣

  初=刀+衤

  宜=且+宀减一减:迹-辶=亦

  2.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并派代表发言。

  预设: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2.教师引导理解:

  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为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教师提问:“潋滟”是什么意思?预设:波光闪动的样子。

  继续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教师追问:知道意思后,“潋滟”还能让让你想到哪些词语?

  预设: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教师提问: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

  预设: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教师提问: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

  预设:晴天。

  教师引导: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吗?

  预设:好、美、妙、奇。

  教师提问: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预设:方好。

  教师提问:“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预设:正当,恰好。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查字典。

  教师提问:“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预设:正好,正显得美。

  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预设: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看起来特别美。

  教师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教师过渡: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雨。

  教师引导:你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预设:山色空蒙。

  教师提出问题:“空蒙”是什么意思?

  预设: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预设:奇。

  教师提问: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预设:亦奇。

  教师提问:“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预设:也。

  教师提问:“亦奇”又是什么意思?预设:也显得非常奇妙。

  教师引导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预设: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显得非常奇妙。教师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教师提出问题: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

  预设: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教师小结: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请大家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

  读重音。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

  和“雨”读重一点。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

  教师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

  预设: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教师引导质疑: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

  预设:西子。

  教师提问:你从怎么知道的?

  预设:欲把西湖比西子。

  教师拓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关于西子的材料:西子指西施,她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教师引导: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

  预设: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提问:“淡妆”是什么意思?预设:素淡的妆容。

  教师提问:“浓抹”是什么意思?预设:浓重华丽的打扮。

  教师提问:“相宜”什么意思?预设:合适。

  教师提问:“总相宜

  ”什么又是意思?预设:都非常合适。

  教师小结:作者写这句诗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接下来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吧!

  预设:若把西湖当做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教师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对西湖的的赞叹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

  读准字音,指导写字。教师范写指导:

  “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

  竖提,撇要注意避让,捺可舒展。

  “初”左窄右宽,左边是“衤”,不是“礻”。

  2.

  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临写。

  3.

  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设计意图: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七、总结延伸,背诵积累。

  教师引导: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激动、兴奋、高兴……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教师小结: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美文,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课堂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若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淡描娥眉,都美妙无比。

  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

  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

  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教师兴趣导入: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

  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教师板书:(望洞庭)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

  教师板书:(望洞庭)

  教师出示课件本诗的生字。

  教师指名读,重点强调:前鼻音“银

  盘”,后鼻音“镜

  庭”。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教师提问: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预设:形近字辨析、组词扩展。

  全班齐读。

  教师提出要求: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

  学生再读古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齐读并思考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1: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预设

  2: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预设

  3: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

  学生互相交流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齐读并思考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1: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预设

  2: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预设

  3: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学生互相交流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齐读并思考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预设

  2: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预设

  3: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四、学习新字,指导写字

  1.

  学生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2.

  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读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生开火车读、齐读。

  3.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磨”半包围结构,“广”写大,写长,里面“林、石”注意穿插避让,写得扁一些。

  “盘”上下结构,上长下短。注意“舟”不要写太长,横基本压住横中线。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

  这些生字写美观。

  5.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五、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望洞庭》。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师指名有感情读背,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拓展: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并阅读。

  【课堂作业设计】

  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断

  开

  流

  回

  出

  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后作业设计】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我会填。

  1.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

  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古诗》的教案12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活动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

  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案14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早发白帝城》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通过预习,你们记得以前学过李白、杜甫什么诗吗?

  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艺术的表达、浓缩的精华。

  二、生字

  1、字形:鹭、岭、陵、猿

  2、字义:朝: 辞:还:鸣: 泊: 千秋雪:

  3、读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早发白帝城》

  1、释题: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2、读一读诗,填空。

  李白这位诗人坐船从( )到( )去。

  3、小组学习:

  ⑴ 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⑵ 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从哪句中感受到的?

  ⑶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反馈:

  ⑴ 体会李白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领略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⑵ 出示背景图,教师讲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大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此诗书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白帝城因“彩云间”而显出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诗的第三句境界更为神妙。李白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心情是何等的畅快而又兴奋啊!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此时行舟轻如无物,其轻快可想而知,才有“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历尽艰险重屡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诗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论。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资之骏利,尚不能解其中意。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跃。快船快意,使人深远。后人赞此篇“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5、从哪里看出来诗人的心情的。读一读

  看图再读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6、小组内读一读这首诗,并背下来。

  四、作业

  1、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词。

  2、背诗及注解。

  第二课时

  1、理解《绝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3、学习杜甫的另一首古诗《绝句》。

  一、引入

  复习《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绝句》

  1、介绍作者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了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随笔,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绝句描写了他的住所——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2、默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草堂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组学习

  ⑴ 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⑵ 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哪句感受到的?

  ⑶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写了千年的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的积雪和草堂的建筑和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录像片,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诗人身在草堂中,透过窗口远眺积雪终年不化的西岭,那雪岭的壮丽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再向门外一看,见到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泊”,停靠,“万里”,虚指遥远。船只来自远方的东吴,又将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这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做到,对刚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看到船只畅行万里,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欣慰啊!“万里船”是从空间来讲,“千秋雪”是从时间来说的,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5、看图说一说诗的意思。

  三、课后延伸

  1、运用本诗学习方法,阅读杜甫另一首《绝句》,与课文对比,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绝 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即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闲适、欢悦的心情,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描摹景物清丽细致,与课文中《绝句》异曲同工。

  2、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弘扬祖国的五千年的文化。

  四、作业

  1、把通过想象把《绝句》中的美好景色写出来。

  2、介绍关于古诗文方面的书,找找关于这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古诗》的教案15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3、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仗句的特点。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仗句的特点。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2、齐读古诗。

  3、交流收集的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五、作业设计:

  将《过故人庄》改写为记叙文。

  板书设计:

  25古诗两首

  (抄写两首古诗)

  我的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的教案03-15

《古诗》教案03-07

古诗《咏柳》教案02-25

大班古诗教案02-23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蜂古诗教案12-16

古诗《草》教案01-20

古诗春晓教案01-20

古诗画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