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灯笼》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灯笼》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剪、折等方法制作灯笼。
2、让幼儿正确使用剪刀的技能。
3、培养幼儿耐心做事的习惯,并体验做纸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用书纸工第8页。
2、幼儿人手一把剪刀。
3、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门口有没有挂灯笼呀?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出示制作好的.灯笼: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自己做的灯笼请你们看看用什么做的?是什么样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新年树的制作方法。
1、今天杨老师就来教小朋友们来做这个好看的灯笼吧。(请幼儿观察图示)
2、你们觉得最难做地方在哪里?(解决难点问题——沿虚线折叠的地方,采用同伴解答与教师重点示范的方法)。
3、教师示范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
(1)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灯笼是怎样制作的吗?
(2)教师一边示范制作一边讲解:
①先沿着正方形的外轮廓把正方形剪下来。
②将正方形纸对折后打开再向中必线对折。
③将短边沿虚线向后折,并翻过来。
④将四角沿虚线折叠,
⑤再沿虚线向后折叠。
⑥撑开两边口袋,即成灯笼。
三、分发材料,交待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提出要求:要求幼儿先看看制作图示,再动手制作;桌子地面都要理干净;碰到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小朋友。
2、幼儿操作,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指导,请能力强的孩子帮助别的孩子(语言及动作),提醒保持干净。
3、重点指导幼儿小朋友要先把正方形剪下,要求幼儿要剪平整,再按步骤折成灯笼。制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比一比谁制作的灯笼最漂亮。
四、讲评,展示作品。
1、请幼儿都把自己制作的灯笼放在桌子上,全班幼儿一起看看,谁的灯笼最漂亮。
2、整理用具,结束活动。
效果分析:
《灯笼》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1、理解文章叙述顺序。
2、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段,训练学生的朗读和阅读速度。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国歌引入:
同学们,这是一首,听着她雄壮的歌曲,老师眼前不由浮现出了新中国刚成立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揭示课题
1、板题,读题。
2、释“开国”:新中国刚刚成立。
三、检查复习
1、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
2、师指导生字词。
3、课文讲了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事?
4、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谁还知道有关这一天的哪些事?
四、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正确。
2、思考:
课文写了几个场面?哪几个场面?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几段?为什么?
五、自悟课文
1、自然第一段:
⑴你读懂了什么?在书的空白处写出简要文字。
⑵你还有什么不懂?
2、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⑴学生小组讨论。
⑵班级师生共同讨论。
六、练习提高
七、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三遍,听写一遍。
3、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3、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新词。
二、自悟课文
1、自然课文第二段:
⑴这段写了几件事?什么事?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你想应该怎么读?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个么?
2、自读课文第三段:阅读盛况作者写了哪三层?
3、自读课文第四、五段:
⑴这两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还有什么不懂?
⑶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三、总结方法
1、这篇课文很长,刚才同学们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得较快,回忆一下,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阅读快一些?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了些什么?
4、如果你是记者,会选什么镜头拍?请介绍。
四、巩固提高
五、作业
1、读熟课文,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示意图。
3、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灯笼》教案3
教课目标:
1、道灯笼的制作方法,试试用折、粘、剪等方法独立制作。
2、做做玩玩中感觉新年的快乐。
教课准备:
认知准备:生活中已理解灯笼。
资料准备:PPT、人手一份灯笼制作器具、幼儿准备废旧盒子若干、胶水、丝带等
重点难点:
知道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
教课过程:
一、PPT,赏识灯笼
1、赏识灯笼照片,理解元宵节。
2、讲讲谈谈,话元宵:
(1)元宵节的来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先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连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公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挂的'夜晚,人们重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祝。出门观月、燃灯放焰、喜猜字谜、共吃元宵,合家聚会、同庆佳节,其乐滋滋。
(2)谈论话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灯笼?灯笼上有些什么?
二、制作灯笼
1、出示模范灯笼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画上新年中人们的活动——将纸对折——在对折的纸中间剪出一条条的分叉(不可以将纸剪断)——打开纸张粘合——添上穗子和装饰物。
3、重申制作步骤,分叉不可以将纸剪断。
4、幼儿制作,教师协助巡视。
5、展现自己制作的灯笼。
三、玩灯笼、装饰教室
1、在音乐声中拉灯笼、玩灯笼。
2、为教师装饰灯笼,感觉节日气氛。
延伸活动:
在区角活动中制作采集到的盒子灯笼。
《灯笼》教案4
目标:
1,学习用自测的方法,均匀地剪短直线。
2,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剪刀、胶水、抹布、每组1―2只范例
过程:
1,欣赏范例:---教师出示范例:“还记得我们听过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只灯笼,但老师先不讲方法,我们能不能先研究一下灯笼,该怎么做呢?”
2,分组研究:---“怎样使灯笼的每一条间隔剪得均匀呢?”
A,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教师提示幼儿能借助书上的步骤图。
B,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教师汇总幼儿的'几种方法。
C,教师重点讲解:---“将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在2/3的地方折一下,用剪刀剪短至折缝处,剪短直线使,要尽量使每一条线的间隔距离相等。”
D,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3,幼儿实践
A,幼儿操作时,教师注意幼儿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B,对部分幼儿提供帮助,鼓励幼儿教幼儿。
C,教师与幼儿将做好的灯笼用绳子穿起来,挂在教室里。
《灯笼》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1课。本课活动是通过拆卸电灯笼,知道电灯笼里装有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这些都是构成电路必要的元件和材料,是电灯笼能发光的重要原因。接着让学生通过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等,对电路有一个初步认识,知道常见的用电器工作需要完整的闭合回路,也就是说用导线把电池和用电器(灯泡)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灯泡才会发光。
本课共由2个活动和1个实践活动组成。其中活动1“认识电路元件”,主要是观察常见的电池、导线、灯泡、开光等电路元件,了解不同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活动2“让灯泡亮起来”是让学生利用导线把灯泡和电池连接起来,使灯泡发光。实践活动“闯关游戏”是让学生利用闭合回路的特点,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电灯笼和纸灯笼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电灯笼和纸灯笼有什么不同,是照明的工具不同。学生对每一个电路元件不会陌生,因此对了解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基础,不过其中对灯泡的几个连接点这一点会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认识。同时学生也比较少会将这些电路元件组装在一起形成简单电路,具体怎么连接呢?学生还是需要进行引导和多次尝试才能成功。而对于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十分感兴趣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
2.能用电路元件连接简单的闭合回路,初步了解形成电路的条件。
3.对观察电的现象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
【教学难点】
怎么用导线连接电池、灯泡,使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纸灯笼、电灯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灯泡实物和图片、导线、电池、开关、铁丝、电工胶布、纸板(或软木板)。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晚上,两个小朋友在玩灯笼,彬彬手上是电灯笼,波波手上是蜡烛灯笼。
问题:电灯笼是用小灯泡照明的吗?
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电灯笼是怎么用小灯泡照明的?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认识电路元件
出示:纸灯笼、吊灯笼的实物或图片。
提示:为了方便和安全,现在很多灯笼都是电灯笼,在灯笼里安装一个简单电路,用灯泡来照明。
任务:观察灯笼里的`各种电路元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要求:灯泡的内部构造需要结合图片一起进行观察。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电路元件。
交流:结合实物和图片交流各个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
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出电路元件的特点,并能结合观察到电路元件的特点提出其作用进行评价。
小结:灯泡具有照明的作用,它有两个连接点;导线有两层,一层金属芯,一层塑料外皮,起到连接作用;电池能提供灯泡照明的能量,是电路里的电源,电池有正极和负极,正极是凸起来那端,电池还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开关可以开关灯笼;等等。
2、活动2:让灯泡亮起来
提示:灯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除了灯泡还有其他的用电器。如果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就能组成简单电路。
任务:用导线把灯泡、电池、开关连接起来,让灯泡能亮起来。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连接电路的探究活动。
汇报:展示连接成功的连接方法。
提示:电路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池正极→导线→灯泡其中一个连接点→灯泡内部线路→灯泡另外一个连接点→导线→开关→导线→电池负极→电池内部→电池正极。连接成的这个电路是简单电路。
任务: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判断小灯泡是否能亮的内容。交流:就不同的连接是否能让小灯泡亮起来进行解释。
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从能否形成闭合、联通等方面解释进行评价。
拓展:设计一个电灯笼,怎么给这个电灯笼安装简单电路呢?把设计图画下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交流:介绍电灯笼的设计图。
评价:根据简单电路是否连接正确进行评价。
3、实践:闯关游戏
出示:闯关游戏的图片。
任务:根据电路组成的条件,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要求:先构思再制作。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制“电路闯关”装置。汇报:一边试玩一边展示游戏装置。
评价:根据装置能否正常使用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第19课我的小灯笼
开关
小灯泡(用电器)
导线
电池(电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简单电路。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多年前,玩具灯笼大多是用()来照明的,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现在,人们常在灯笼里安装一个简单(),用()来照明。
2、灯笼里的电路元件有:()、()、()。
3、()是一种常见的电源,由于用途和功能不同,电池的()、()等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电池都有()和()。
4、()是常见的一种电器。用导线把()、()、()等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简单电路。
5、干电池的电压是()V;人体的安全电压是()V以下;家庭用电电压是()V。
二、判断题
1、干电池有两个电极,铜帽的一端为负极,锌皮一端为正极。()
2、在一个简单电路中,缺少电线,灯泡仍能发光。()
3、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除有电池、导线外,还必须有开关才行。()
4、在一个简单电路中,如果调换电池的正负极,小灯泡还会亮,而且亮度不变。()
5、废旧电池应该回收,只是因为废旧电池还可以重新利用。()
三、简答题
1、怎样连接才能让灯泡亮起来?
2、灯笼里的电路元件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蜡烛 电路 灯泡
2、电池 小灯泡 导线
3、电池 外形大小 正极负极
4、灯泡 电源 用电器 开关
5、1。5 36 220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题。
1、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连接到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就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灯泡就能被点亮。
2、电池——提供电;小灯泡——用电发光;导线——传输电。
教学反思: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1课。本课活动是通过拆卸电灯笼,知道电灯笼里装有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这些都是构成电路必要的元件和材料,是电灯笼能发光的重要原因。接着让学生通过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等,对电路有一个初步认识,知道常见的用电器工作需要完整的闭合回路,也就是说用导线把电池和用电器(灯泡)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灯泡才会发光。
成功之处:
1、本节课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用过程中,让学生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交流、讨论,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
3、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这节课里,通过学生探究、课堂分组和全班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
学生活动的参与率还是较低,只有少数的同学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师生的互动来,较多的学生缺少师生互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太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还是太少。观看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对问题的关注不够。需要教师多多努力改进指导。
《灯笼》教案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感受全村人对“我”的爱。
2.对文中第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满山的灯笼火把
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就把我送到远在四川农村的外婆(pó)家。[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一天,我跟着大人们到田里去干杂活。傍晚,突然狂风骤(zhòu)起,乌云翻滚。[句导读:本句写出了天气的恶劣,预示着将要下大雨。]大人们怕大雨把我淋坏了,让我先回家。[句导读:为下文独自历险埋下伏笔,又写出了大人们对“我”的关爱。]我看了看茫茫雨幕中的田野,决定抄近路回家。 [②“我”为什么决定抄近路?]因为舍不得穿鞋,就脱下来拎(līn)着,光着小脚丫,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滑溜溜的窄窄的田埂(ɡěnɡ)上走着。 [③从“深一脚浅一脚”“滑溜溜”“窄窄”可以看出什么?]又一阵疾风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bì)风,不料,脚下一滑,一下坠(zhuì)入田边的土井中,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lǒu)和我瘦弱的身子恰(qià)恰能卡[qiǎ]住井口。 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kōu)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④“我”遇到危险时开始是怎样做的?]然而,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 [⑤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这样做产生了什么结果?]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是写“我”一个人冒雨回家,由于道路泥泞,不小心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上,怎么也爬不上来。
危急中,我突然明白了:不能再这样盲(mánɡ)目地胡乱挣扎了, 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⑥为什么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yuán)救。 [⑦这一段内心活动的描写说明了什么?]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的。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危急中“我”明白了:要勇敢地坚持着。
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全力拽(zhuài)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雨渐渐小了,停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句导读:通过描写天气的变化,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写出了“我”的心情由紧张到平静的变化。]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也看不见。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黑暗中“我”奋力支撑着。
虽然四肢(zhī)已经发麻直哆嗦(duō suo),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 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⑧在处境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我”仍坚持着,坚信着,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身体快不能支撑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着,坚信亲人会来救“我”。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并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援救。
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⑨“亲切而悠长的呼唤”说明了什么?] 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⑩你从“一线、一片、一大片、满山遍野”中体会到什么?]顿时,我泪如泉涌。[ 为什么“我”泪如泉涌?]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乡亲们打着灯笼火把来了。这种场景是多么激动人心哪!
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jiānɡ)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 虽然全身已经冻僵了,但那眼泪却“是热的”,两者相互矛盾吗?为什么?]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乡亲们救助了“我”,“我”非常感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 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段末为什么用“!”?]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我”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课的生字卡片。
一 导入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难忘的事。这些事或给我们以启示,或让我们感动,它们都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篇课文就讲了一件难忘的事。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看那满山灯笼火把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婆 杂 幕 溜 亏 瘦 恰 卡 盲 肢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外婆——婆 杂草——杂
查字典理解“杂”的意思。
滑溜溜——溜
“滑溜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举例说明。
雨幕——幕
结合生活说说什么是“幕”。
瘦弱——瘦
你知道“瘦”的反义词吗?(胖)
幸亏——亏 恰恰——恰 卡住——卡
出示课文句子:
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和我瘦弱的身子恰恰能卡住井口。
把“恰恰”换成别的词,又不改变原意。(正好)“幸亏”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卡住”?
盲目——盲 四肢——肢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盲目”。
(3)书写指导。
①杂:下半部分不是“木”。 ②盲:上半部分是“亡”,三笔组成,不要多加一个“点”。
4.小组内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按照提示看看课文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是在四川农村外婆家和那里的孩子一起长大的。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雨中“我”单独回家,因为抄近路,坠入了土井中。危急中,“我”没有盲目挣扎,而是保存体力等待援救。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全村人终于找到了“我”,“我”激动得泪如泉涌。
2.交流分几部分的结果,对于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理清层次的方法。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雨中“我”独自回家,坠入土井,全村人寻找“我”,“我”终于得救,心中很受感动。)
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可以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对理解课文有很好的作用。在讲授本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当文中的“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接着让学生想象,乡亲们搂着“我”,轻轻地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我”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在理解后边的“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地感动了,“我”被救了,因为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
趁此机会,教师还应让学生想象“我”会在此时说些什么。孩子们可能会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你们与我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以后也会像你们一样给需要帮助的人帮助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生根发芽。”
这种对课文的想象,对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训练孩子对课文中难句的体会、感悟非常重要。
1.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体会全村人对“我”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有课文第7自然段的投影片。
一 导入
全村一百多人在山间寻找“我”,满山都是灯笼火把,那亮光是那么温暖,让人永远不会忘记。
二 细读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环境怎么样?
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从“狂风骤起、乌云翻滚、茫茫雨幕”等词语体会雨很大。
(2)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可以形容雨很大?(倾盆大雨、瓢泼大雨等。)
(3)从“滑溜溜的窄窄的田埂”中体会路不好走。
2.“我”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
又一阵疾风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风,不料,脚下一滑,一下坠入田边的土井中,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和我瘦弱的身子恰恰能卡住井口。
看书中的图,知道什么是“卡住”。
(2)从“不由自主”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3.遇到这种情况,人的本能反应会怎样?
(1)人都会挣扎。
(2)然而,努力挣扎的结果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我”这时的心情会怎样?(恐惧、害怕)
(3)读一读课文这一部分内容。
4.面对危险,“我”挣扎无果后,“我”是怎么做的?如果不这样做,结果又会是怎样?
学生甲:他不挣扎了,他保持着体力。如果不这样做,他还会往下陷,很危险。
学生乙:他没有盲目挣扎,只是在等人来援救。如果他要是继续挣扎,会很快陷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5.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冷静、沉着、会动脑筋等。)
6.这对你有什么启发?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7.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四周一片苍茫,“我”的四肢已经发麻发硬,但是却坚信着。指名读第4、5自然段。
(1)“我”坚信什么?
(2)对比读,谈谈感受。
①可是我却坚信着。
②可是我却坚持着,坚信着。
(3)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4)为什么如此坚信?
(因为有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
8.终于村里的人来了!他们焦急、亲切而又悠长地呼唤着,他们在呼唤什么?想象村里人发现孩子不见了,都做了哪些事情。
9.得救了,应该高兴,为什么“我”会“泪如泉涌”?
学生甲:因为得救了太高兴,所以哭了。
学生乙:因为看到大家都在找自己,很感动,所以哭了。
学生丙:因为他很高兴,也很感动,所以哭了。
10.学习第6~8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投影出示:
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
(1)全身已经冻僵,是冰冷的,但眼泪却是热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内心的无比感激)
(2)被紧紧搂在怀里是什么感觉?(温暖、安全)
(3)想象村里人此刻会说什么。
(4)课文第8自然段可不可以去掉?
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感受到人多,感受到孩子的感激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
三 总结全文
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都会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你愿意把自己的成长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1.本文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揣摩“我”心情的变化,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演进,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节奏读出理解和感受,切忌从头至尾不加区别地齐读。
2.可以抓住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找出令人感动的情景并交流感受。学生一般容易找到“全村男女老少寻找‘我’”这一情景,却容易忽视“‘我’在危急中的表现”这一情景。教学中,应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两处泡泡框,准确把握全文。
3.“背篓”中的“背”学生容易读错,应明确其读音bēi。教师应顺势教导学生勤读勤查,扎实基本功。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疾风 ( )的喧哗
( )的呼唤 ( )的亮光
2.照样子,写一写。
越来越近 灯笼火把越来越近。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4.为什么有满山的灯笼火把?
因为“我”跟大人在田里干活,傍晚狂风骤起,大雨来临,大人们怕“我”淋坏,让“我”提前回家。但是雨天路滑难走,“我”不小心卡在了土井口,无论怎样挣扎也上不来,盼着亲人来援助。结果全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举着火把来寻找“我”,这满山的灯笼火把中饱含着乡亲们深深的情意,使“我”泪如泉涌,激动万分。
小学生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1.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能跟陌生人走,更不能带陌生人回家,以免上当受骗。
2.要学会分辨真伪。不要顺便在马路边购买十分便宜的物品,特别要提防假冒伪劣商品,以免食用后影响我们的健康与安全。
3.避免误入困境并学会摆脱困境。一人独自外出时,应向家人或老师说明去向和归来时间,遇到困难或发生意外时,应保持镇静,并积极想办法向一切能给你提供帮助的人或机构寻求帮助。
《灯笼》教案7
活动目标:
1、比较,分辨灯笼的特征,学习将灯笼与试题配对,理解加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在图片与试题配对游戏中,体验加法试题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灯笼、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看灯笼说不同
1、国庆节的装饰
提问:前几天我们去了易买得超市,去找国庆节的喜庆装饰,看看我们都找到了什么?
小结:红色是我们中国喜庆的颜色,红红的灯笼、红红的辣椒、红红的绸带和红红的枫叶,让我们的节日更热闹、更喜庆,在节日里挂上红色的东西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俗。
2、出示4串灯笼,观察灯笼的不同特征。
师:国庆节的时候,老师也挂上了一些灯笼。
提问:老师这里有许多灯笼,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这里的灯笼有的大小不一样,有的花纹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真好看。
二、看灯笼找算式
1、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符号
出示加法算式:
提问1、这些是什么?这些加法算式都认得吗?我们一起念一念。
提问2、这些试题上有什么?
2、根据灯笼的.特征,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
师:今天我们用加法试题和灯笼做游戏。
提问:这里的四串灯笼,你最喜欢哪一串?请你为你喜欢的这串灯笼找一道算式题朋友,并告诉我们为什么?
三、看图片找算式
要求:看清图片,为它找一道算式题,说出你的理由。
1、幼儿操作
2、幼儿交流
(1)先念题目,再说图片上的事情。
(2)集体验证:看看,图片和加法试题都找对了吗?有什么问题?
(3)找试题
小结:原来同一个图片可以用不同的试题表示,同一试题可以说不一样的事情,看你说的是哪件事情。
四、活动延伸
这里的试题有的表示扇子,有的表示灯笼,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比如说妈妈先买了3个苹果,爸爸又买来了在2个苹果,一共买来了5个苹果……
《灯笼》教案8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贴、穿的方法来制作红灯笼,体验做做、玩玩的快乐。
2、注意安全,知道用完后要将剪刀、笔等放回原处。
二、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小灯笼、自制灯笼的步骤图。
2、红色蜡光纸、剪刀、笔、彩线、胶水、抹布等。
三、活动过程:
1、欣赏教师自制的.小花灯。
指导语:元宵节到了,我们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花灯。;今天,老师自己也做了一盏花灯,它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来做的呢?
2、观察操作材料和步骤图,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1)观察材料,了解其用途。
(2)观察步骤图,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3)讨论活动规则。
3、尝试用剪、贴、穿的方法来制作红灯笼。
4、手提灯笼,相互欣赏。
四、延伸活动:
开展《听鼓点玩灯》的游戏,体验做做、玩玩的快乐。
五、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灯笼》教案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王京和李良做灯笼的过程,懂得合作愉快的道理。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赞扬、布置、漂漂亮亮”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的问题理解课文。
重点
难点 了解王京和李良做灯笼的经过,懂得“合作真快乐”的道理。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做 灯 笼
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王京是班里公认①的小画家。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②,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句导读:“不光……还……”写出了王京的画儿画得好。要读出称赞的语气。]
段导读:介绍了王京画画儿好的特长。
李良可不爱画画儿,但是他的手很巧,会捏泥人,会做飞机模型,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句导读:用称赞的语气读。]
段导读:介绍了李良会做手工的特长。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分别介绍了王京和李良的特长,王京会画画儿,李良手巧。
新年快到了,同学们都行动③起来,想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王京想画一幅画儿,把它贴在教室的墙上。可是她发现已经④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了。那做什么好呢?[句导读:读出很为难的语气。]王京把心事⑤告诉了李良,没想到李良也在烦恼⑥呢。原来李良扎了一个漂亮的纸灯笼,正在发愁⑦白白的灯罩缺少点儿色彩呢。[句导读:交代了李良发愁的原因。]李良想了想,忽然⑧有了主意。他对王京说:“咱俩合作⑨吧!你在我扎的灯笼上画画儿,好不好?”[句导读:要读出郑重的语气。]王京听了很高兴,使劲点了点头。[句导读:“很高兴”“使劲”写出王京很愿意合作。]
段导读:写李良真诚邀请王京与他合作。
王京在李良做的灯罩上,画了花草,画了树木,画了可爱⑩的小金鱼……还写下一句话:“合作真快乐!”[句导读:具体写王京在灯笼上绘画和写字的情形。]
段导读:写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
同学们看了,使劲鼓起掌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李良和王京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并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
字 词 导 读
①公认:大家一致认为。
②赞扬:称赞表扬。(例句)他拾金不昧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③行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
④已经:表示时间过去或事物完成。
⑤心事:心里盘算的事。
⑥烦恼:烦闷;苦恼。
⑦发(fā)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发”还读fà,如理发。
⑧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
⑨合作: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例句)这个风筝是我和小方一起合作完成的。
⑩可爱:令人喜爱。(例句)妈妈用巧手给我做了一个可爱的洋娃娃。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合作真快乐”的道理。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生字卡片;一个灯笼。
一 揭示课文题目,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一个灯笼,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它?(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灯笼,说说这个灯笼的样子。引导学生从灯笼的形状和图案等多个角度介绍灯笼的样子。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做灯笼》。
4.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谁做灯笼?做了个什么样子的灯笼?怎么做灯笼?)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仔细读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对照拼音,朗读课文。生字要多读几遍。
3.同桌检查朗读。注意纠正对方的读音。
4.认读生字卡片。
5.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题目,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2.指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3.学生汇报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分别介绍王京和李良的特长,王京是个小画家,李良手很巧。
第三段(第4~6自然段):王京与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来布置教室,并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
四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李良和王京的特长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2.李良和王京的特长分别是什么?在课文中标画出来。
3.了解王京的特长。
(1)出示句子1:王京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追问:“公认”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致认可。)
(2)出示句子2: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分析“不光……还……”表示什么意思。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4.了解李良的特长。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找一找李良有哪些爱好。
(他的手很巧,会捏泥人,会做飞机模型,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
5.再次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五 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两个人合作的经过
1.这两个人为什么要做灯笼呢?(新年快到了,同学们都行动起来,想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
2.这两个人是怎样合作的?
(1)学生自学课文第4、5自然段,并请同学说一说。
(2)你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创作的?
(3)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上“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呢?(两个人一起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为布置教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发挥了两个人不同的特长。因此,他们感受到合作真快乐。)
3.指名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同学们为什么为他们鼓掌。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和他人合作的经历。
六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1.本课选材贴合学生实际,大多数同学都有因为某一节日而布置教室的经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以实物——一个红灯笼为切入点,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设置的情境当中。
2.王京在灯笼上所写的“合作真快乐”是理解本文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的提问理解课文。
《灯笼》教案10
游戏意图:
宝宝进入幼儿园之后,就需要有一个集体意识,并且,要做到和孩子团结一致,下面,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培养宝宝团结意识的亲子游戏,家长和宝宝一起玩玩吧。
游戏准备:
灯笼、奖品、篮子。
游戏过程:
1.每个家长将自己的宝宝抱在胸前。
2.根据负责人的指导,抱着宝宝的.家长们,依次坐好,并且,和其他的家长组成圆形。
3.圆形的末端留一个口,并且,在这个口中放一个篮子。
4.将准备好的灯笼,放在最开始部分的第一个家长和孩子面前。
5.游戏开始,这个家长和孩子同时将灯笼举起,并且,将灯笼递给前面的一组。
6.依次进行,在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有灯笼落地的情况,灯笼需要返回起点重新开始。
7.在规定的时间内,负责人查看,最后运送到篮子中的灯笼有几个。
8.游戏共进行三次,比较下,哪一次的效果最好。
9.给参加游戏的每一个都发奖品。
温馨提示:
这个亲子游戏,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让孩子知道很多问题只有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只有自己是无法完成的,这就是团结和集体的力量。
《灯笼》教案11
活动目标:
1.感受过年时的喜庆气氛。
2.了解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及步骤。
3.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红灯笼。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使用剪刀的方法。
课件准备:“过年前的准备”组图;《红灯笼》手工视频;“材料展示”图片。
纸面教具:《线条图》。
材料准备:红色彩纸、红色长条、黄色长条、安全剪刀、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组图引导幼儿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氛
——要过年啦,老师准备制作一些装饰品来布置我们的活动室,这些装饰品要能体现过年的感觉,老师该准备哪些装饰品呢?
——你们有观察过灯笼吗?
二:发放纸面教具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红灯笼
1.播放手工视频1-2遍,初步了解红灯笼的制作过程。
2.出示图片“材料展示”,知道制作红灯笼所需的'材料。
3.教师讲解示范灯笼的制作步骤。
4.发放纸面教具与材料,幼儿尝试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做的红灯笼吧。
《灯笼》教案12
目标: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
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1)、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
(2)、展示制作步骤。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4、展示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灯笼》教案13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制作中秋灯笼,体验动手的乐趣,提升动手能力。
3、在活动中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二、活动准备
中秋节来历、相关习俗来源、灯笼图片
纸杯、红线若干、剪刀、胶水或双面胶、筷子、红色颜料等。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幼儿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教师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到中秋团圆、赏月、吃月饼、赏灯等习俗。
指: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你们都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2、制作中秋灯笼
指:为了迎接中秋节,我们一起来做一些中秋灯笼来装扮教室吧。
出示灯笼图片,让幼儿观察灯笼的特点。
教师介绍灯笼的制作方法:
取一只纸杯,沿纵向条纹均匀剪开成一个个条状。
平齐剪掉多余的杯边。
修去宽边,因为杯子的杯口是宽些的。
一根根向外牵拉一下纸条,成内卷状。
取另一只纸杯,只保留上端一部分,其余剪去,为和刚才的.条状对接做准备。
先在两个底部的中心钻孔穿红线,然后将两只纸杯的条状对应粘接好,灯笼就基本成形了。
引导幼儿在基础灯笼造型上进行加工装饰。
3、介绍自己的中秋灯笼
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是如何进行灯笼装饰的,有什么特点,共同欣赏中秋灯笼,提升幼儿语言能力与发现美的能力。
《灯笼》教案14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圆柱体、长方体、三菱柱等不同样子的福灯笼。
2.能用描画、剪纸、粘贴等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装饰福灯笼。
3.感受福灯笼带来的喜悦,体验制作福灯笼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制作不同样子的福灯笼。
2.难点:能用描画、剪纸、粘贴等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装饰福灯笼。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写毛笔字及剪纸的经验。
2.物质准备:
⑴彩色卡纸、亮光纸、彩纸、皱纹纸、彩笔、毛笔、干花、小剪刀、胶水、双面胶等材料若干。
⑵教师自制福灯笼范例、灯笼展示课件、背景音乐、仿真树、布置有民间特色的“炕”作为幼儿操作台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看课件,以社区活动“福灯笼大赛”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制作灯笼的乐趣。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交流自己见过的灯笼,丰富已有经验。
提问:刚才课件里有什么样子的灯笼?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灯笼?是什么材料做的?
2.以社区举行“福灯笼大赛”,激发幼儿制作灯笼的兴趣。
二、教师出示自制的福灯笼,引导幼儿知道制作灯笼的方法。
1.教师出示自制的福灯笼,提问:灯笼上有什么?由几部分组成?引导幼儿知道灯笼由灯笼提手、灯笼身体、灯笼穗子组成。
2.出示步骤图,引导幼儿尝试按照步骤图制作三棱柱。
⑴提问:灯笼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三棱柱是怎么做出来的?
⑵出示步骤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总共有几步、有阴影部分、有对折线、箭头代表对折的方向。)
⑶教师出示介绍不同对折线的卡纸,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看看有几根对折线,并尝试按照对折线自由探索,看看都能折出什么样子的灯笼身体。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操作示范,并小结提升:折的时候要沿线对齐,折过的`地方要压平。
3.教师介绍材料,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制作和装饰福灯笼。
出示各种制作材料及福字,引导幼儿采用描画、剪纸、粘贴等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装饰福灯笼。
小结:可以用多种方式来体现福灯笼的“福”字,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灯笼。
3.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制作福灯笼的乐趣。
⑴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大胆设计,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⑵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稍弱的幼儿,鼓励幼儿制作出不一样的福灯笼。
4.师幼共同欣赏、评析作品,分享成功的快乐。
⑴悬挂“福灯笼”:出示社区背景图,请幼儿将制作好的“福”灯
笼悬挂到“福气多多树”上;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和评析,提问:你是制作福灯笼的?你喜欢哪个福灯笼?为什么?
⑵请幼儿带着自己制作的福灯笼去参加社区“福灯笼”大赛,自然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回活动室,进一步装饰自己的“福灯笼”,参加社区大赛。
2.区角活动:提供更多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制作多种多样的福灯笼。
课后反思:
一、活动联系生活,重视幼儿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活动选自省编教材主题活动《冬天的故事》,此活动虽然出自冬天主题,但幼儿对灯笼的喜爱不单单停留在春节或元旦。恰巧社区开展的系列传统文化活动中,有灯笼展览这一环节,结合当地的特色活动,能更好的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这一教育理念。活动中我采用了欣赏、探索、创作等相结合的手段,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大胆装饰和创作,并且围绕
活动的关键字“福”,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用毛笔写、剪纸、描画等多种方式表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自然融合其中。
二、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正确评价幼儿,保持其制作的乐趣与热情。我在巡回指导时,紧扣教学目标,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大胆制
作与装饰,并及时对幼儿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孩子们在不断的鼓励中热情满满,制作兴趣高涨。
三、尊重幼儿的意愿,满足幼儿的制作需求。
在活动后期,个别幼儿制作兴趣高涨,我及时提醒幼儿,可以活动后继续装饰,并且在活动结束后,与幼儿一起继续装饰自己的福灯笼,孩子们对于参加大赛,自信满满。
《灯笼》教案15
活动目标
1、指引幼儿连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巧性。
3、发展幼儿空间鉴识水平易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谈论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国庆节时,小朋友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
2、指引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1)出示折纸图示,明确图上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2)幼儿按操作卡片图1、图2、图3折好:图1把正方形纸对角折成三角形;图2、图3把两只尖角分正反对准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师出示半成品讲解并演示图4“双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
入中间,另一只手对捏两道边后,用手抹平就成图4下边连续图5、图6、图7折成图8,教师再取出没吹气的灯笼示范吹气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请大家开始折双三角,折好再按图5、图6、图7折成
图8.折的'时候注意折边要整齐,每折好一个步骤都要用手把纸抹平,所有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长条纸剪成细丝状,贴在灯笼底部,上边贴
两根细纸条作为挂的带子,吹好气今后再把上边的两根细纸条连接贴好。
(2)请小朋友用颜料、棉签,给灯笼轻轻画上美丽的图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协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折纸,并指导幼儿粘贴,注意粘贴的部位并保持整齐。
3、谈论作品,结束活动。
把做好的灯笼悬挂在窗台上,让全体幼儿来赏识,找出折得好或装饰得好的灯笼,让幼儿说出喜爱哪一个,并说出为何喜爱。
【《灯笼》教案】相关文章:
灯笼的教案02-25
《灯笼》教案11-22
《做灯笼》教案03-03
中班灯笼教案01-20
小班教案《灯笼》10-31
做灯笼教案06-20
大班教案挂灯笼12-24
小班教案《灯笼》【集合】12-31
小班美术教案《灯笼》11-01
元宵节的灯笼教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