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3 13:05:23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10个,会写13个生字。理解“掌声、文静、愿意”等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⒈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

  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

  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抄写生字

  ⒈读准课后要抄写的生字。

  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抄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

  ⒉分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⒊班级反馈,指导朗读。

  ⑴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叫晓英的同学,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

  ①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地句式,说说小英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在。

  ②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因为身有残疾非常自卑。

  ③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地原因。

  ⑵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的小朋友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①小英为什么把头低了下去?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原因。

  ⑶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犹豫""慢吞吞"是小英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样子。"眼圈红了"说明小英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的复杂的心情。

  ⑷那掌声使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感到了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感激的心情。

  ⑸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地掌声下微笑着走下了讲台。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

  ②练习朗读。

  ⑹他不在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见了学校的舞蹈房……

  ①联系小英来信中的话交流,小英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②练习朗读。

  ⒋有感情的朗读第1~6自然段,说说小英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⒌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总结全文:

  ⒈听课文录音。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难时,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四、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本课是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突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共同讨论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知,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的能力,体现了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关。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时在运用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及词语辨析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

  2、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齐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直奔主题、总体感知课文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的哪句话与课题的意思相同呢?

  出示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指名并齐读中心句(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师评价过渡: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呼风唤雨的是谁呢?又是靠什么呼风唤雨的呢?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两个问题告诉我们的?(设问)

  (2)师生对读设问句(师问生答)

  (3)师:那么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告诉大家?

  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的辨析

  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指名读句子,初步理解发现和发明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20世纪人类都取得了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四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回答、出示片段

  (2)为什么说这些发现和发明都是奇迹呢?(学生回答)

  (3)播放科技短片,进一步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科技成就和发明。

  画面播放:(人类登月球、潜入深海、原子核等;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等)

  (4)出示课件:同学们,20世纪的科技发明还远不止这些,老师将同学们搜集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做成了课件,看完后你对发现和发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5)搭配课件词语练习,进一步理解发现和发明(图在上,文字在下)

  指名读短语

  师小结:20世纪出现了如此多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看完以后你对20世纪有一个怎样的评价?(20世纪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A指名读句子,说说“改观”是什么意思?它和“改变”的意思有何不同?

  B齐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过渡: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那么上百万年前的农耕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人类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②出示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③随即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

  ④以图为背景覆盖文字: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师:想象一下没有()没有()的生活该怎么过呀?

  师:一百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师过渡: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够拥有神奇魔力,那么人类是借助什么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的?

  出示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指名读句子

  师:你在哪里听说过“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神话西游记)

  让学生说说故事情节,活跃气氛。

  师:可是在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真的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出示课件图片:上下对比出图片(千里眼——天文望远镜、顺风耳———雷达、腾云驾雾——民航飞机)

  师过渡:因为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足以令我们惊叹,用文中的一句经典的古诗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

  屏幕出示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声朗读

  A理解诗句

  B师范读:听老师读,同学们仔细品味,同学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

  师过渡: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最后一段

  师过渡: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屏幕出示句子: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1)指名读句子

  (2)师:1923年,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的这句话到八十年后的20xx年,这句话仍然适用,那么到今天、明天、后天乃至将来这句话是否依然适用?

  此时,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来感受并畅想21世纪的美好明天吧!

  课件:播放科技短片(卫星探测月球、太空出舱)

  (3)小组合作说话练习:看了短片后,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美景吧!(可以是异想天开)

  (4)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真会想象,相信,在你们刻苦的努力下,这些想象一定会变成现实,我们坚信,21世纪更将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也更将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有效练习,扩展文本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短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上课伊始,播放画面,教师随画面内容,一方面将学生引入文本,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想了解科技创造发明的兴趣。

  2、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课件出示中心句,初步理解“呼风唤雨”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指导精读、积淀感悟的环节中,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辨析,进一步区分“发明和发现”、“改变和改观”两组近义词的意思和用法。

  4、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课件中的发现和发明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播放科技短片,配乐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让学生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进一步理解、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媒体的使用,使20世纪的高科技发明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像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画面给了学生很直观的视觉感受。

  5、在学习第四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运用课件进行排比句的品析及朗读指导,运用课前搜集到的《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图片与20世纪的天文望远镜、雷达等现代科技的发明及发现的图片进行对比学习,图片的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深切地体会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6、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在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科技短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媒体的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运用多种媒体与语文课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媒体的使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积淀感悟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加以理解并随机指导朗读,突破了难点,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积累运用”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多音字组词。

  1 学生完成练习。2集体讲评。3 读一读。4 教

  师强调:多音字要注意根据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定音。

  二、抄一抄

  1 读词语。2 学生自己抄。3 选取其中的一个词语造句。

  三、积累成语

  1 学生完成练习。2 集体反馈。3 读词语。

  四、补充句子

  1 读例句。2 指名口头完成练习。3 学生完成练习。4 集体反馈。

  五、读背《秋夕》

  1 读题、释题,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

  2 读一读,读中感知古诗的'内容。

  3 图文结合,说说古诗描绘的景色。

  4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畅所欲言”,“初显身手”,“金钥匙”。

  教学过程:

  一、金钥匙

  1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班级平时同学发言的情况。存在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 教师小结:我们怎样克服紧张忘了答案的毛病呢?

  3 学生自读图中人物的对话。

  4 指名反馈:发言时应做好什么准备,才不会忘了要说什么?

  二、畅所欲言

  1 教师出示实物帽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人们经常用它来干什么?

  2 想一想,草帽还能当什么呢?

  3 集体交流。

  4 教师小结。

  三、初显身手

  1 出示文中的迷语,读一读。

  2 学生猜一猜,然后反馈。

  3 鼓励学生把收集的词语拿到班里老考考同学。

  4 自己出谜语,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短文,指导写作。

  教学过程:

  一、阅读短文

  1 学生自读短文。

  2 检查自读情况。

  3 指名分段读短文。

  4 学生质疑。

  5 相互交流。

  6 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二、指导习作

  1 学生展示自己现在房子的照片,说说自己房间的样子。

  2 小组交流:你希望自己的房间是什么样子的?

  3 指名反馈。

  4 明确习作要求。

  5 学生练习。

  6 教师巡回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想象,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自然朋友。他是谁呢,咱们一起听一听吧。(播放雨声)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自古以来,雨就在文人笔下展现了多彩的形象:“渭城朝雨”“巴山夜雨”“斜风细雨”,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清明时节纷纷雨”雨不仅滋润万物,更是风姿绰约,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欣赏、体会一场山雨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词,读准字音。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3.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这是作者用耳朵听到的,叫---,谁能模仿下这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一首怎样的个要呢,谁能用读表达出来。

  ③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1)他们弹奏出了怎样的小曲呢?谁能用读表达出来。

  (2)男女生分组读

  (3)练习背诵

  ⑵ 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柳、有淡青----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读后有什么感受?(色彩多,清新,舒畅)谁能带上感情美美的读一读。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怎能“流进心胸”呢?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作业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学习字词、运用字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自然段,并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学习字词、运用字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

  1、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学习字词、运用字词的能力。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1、出示列宁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认识这个人吗?你对他了解吗?

  2、让学生结合课前找的有关资料进行简要介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交流,你们对列宁这位伟大的人物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 课

  讲的是他小时候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哪些字,是生字,在下面画上横线,并对照汉语拼音,练习读。

  2、同桌间互相读一读画出的生字。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诚 列 宁 姑 客 兄 妹 间 互 相 床

  4、同桌同学互相读,听一听谁的读音正确。

  5、师指名再读课文,特别要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做到读正确,读后进行评价。

  (二)、学习生字:

  把生字读一读,让学生说说那些字比较难记,然后教师把生字写在黑板上。

  先自己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汇报:

  诚:左边是言字旁,表意,语言说话要诚实,右边表声,两字读音相同。

  列:这个字左边容易写错,容易把撇写出头,,还容易把点写的太长,成了捺。可以建议学生观察,左上是一笔横,左下是“多”的一部分。

  客: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宝盖头,下边一个“各”字。

  兄:上边是一个口,学生容易写成“日”,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一家几口人中有一些构成兄弟。

  妹:这个字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学生容易把右边写成“朱”。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注意两条横的长短是有区别的。

  互:这个字不容易写好看。特别是第二笔和第三笔,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写一写。

  床:会意字,房屋中用木头做成的。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在的窗都有什么样子的。

  用生字组词语:

  诚:诚恳、诚实、心悦诚服、诚心诚意

  间:房间、时间、空间、间隔

  宁:安宁、宁静、宁愿

  5、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看课后的第二题,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

  2)让学生说说诚和互的`占格情况。

  3)在书中练习描写。

  4)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卡片读词语:

  诚实、房间、互相、床上、兄妹、兄弟、列宁、陈列、花瓶、说谎、承认、打碎、邮递员、姑妈、做客、捉迷藏、只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读一读:

  (1)( )到( )家去( )。

  (2)表( )表( )和列宁在( )里捉迷藏,他们( )追赶。

  四、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1、自由读,标上自然段序号。

  2、指名按照自然段读课文,订正序号,并检查字音。

  3、同桌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六、布置作业 :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列宁打碎花瓶后主动认错的故事。

  2、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知道做错了事,主动认错,才是。

  4、根据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列宁打碎花瓶后主动认错的故事。

  2、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以及回家后的心情。

  2、能分角色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回忆旧知,导入 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宁吗?请你说一说你对他的了解。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俄国人。

  2、板书课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列宁小时侯有一次去姑妈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但是,在当时没有承认。回家后,他

  在妈妈的教育下写信给姑妈,主动承认了错误。)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一听:字音读的准不准,是不是做到了流利朗读?

  2、自由读,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读课文,读后并说一说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学习:

  1、第一、二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列宁打碎花瓶?(一、二)

  2)指名读,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打碎花瓶的?结合书中的插图说也可以。

  (捉迷藏时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理解什么是:不小心

  3)自己读一读,突出他是不小心的。

  4)进行展示。

  2、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在课文中找一找:姑妈说了几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两句:是谁打碎的?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2)听了姑妈的话,列宁和其他表兄弟、表姐妹的表现一样吗?你是从哪知道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并用不同的线画下来。

  3)小组交流:

  他们两次的表现分别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用投影片打出描写列宁的两句话。

  第一次姑妈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

  列宁是低声说:“不是我。”因为列宁心虚,所以不敢大声,而且,他做错了事,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

  第二次姑妈说花瓶一定是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只有列宁没有笑。因为列宁知道花瓶不可能自己打碎,是他不小心碰到桌子打碎的,所以他笑不出来。

  5)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观察书中的标点符号(让学生懂得列宁说谎以后惭愧、心神不安;列宁没有笑时的心情:既为自己打碎花瓶而内疚自责、又为说谎而羞愧)

  3、第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列宁回家后还在为打碎花瓶的事不高兴,他主动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2)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姑妈的回信,说说对于这封信你是怎样理解的:

  3)根据课文内容,请你想象:

  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都说了什么?

  4)全班交流:

  (列宁承认自己打碎了花瓶,并且在姑妈询问时没有承认。是自己做错了。)

  (三)、再读全文:

  自由读,做到正确、流利、有语气。

  说一说:你喜欢列宁吗?为什么?

  (喜欢他知错就改,喜欢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喜欢他诚实的好品质。)

  三、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探究活动

  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会写什么?请你帮他口述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检查:(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

  二、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三、由于大家对梭罗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评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四、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关键句投影出来)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明确:是说从西端高处看瓦尔登湖,它的样子如同一个圆形剧场,四周的山林风物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因时而化,如同戏剧上演。

  3、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明确:“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作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他自己的生活。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明确:“——”:解释说明。类比手法。

  五、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2、本文语言别具魅力,虽是文学语言,但确是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读几处我认为是别具魅力的地方吧。(1)第一节;(2)第二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3)第三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4)第五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六、思考

  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神的眼泪为世人而流,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

  七、补充

  梭罗有些议论很精彩:“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我们读到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心灵会一下子豁亮起来。

  在古西方的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丽而智慧的少女,她们是万神之主宙斯和记忆女神的女儿,是分司爱情、智慧、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哲理、天文、数学的九位缪神,人们统称之为缪斯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的起源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中阿波罗神主管音乐,下辖九位缪斯(Muse)女神——宙斯和记忆女神的九个女儿,她们每一个掌管着不同门类的艺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精选]10-12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精选】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19

(经典)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