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9 13:20:5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计理念

  《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了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课文运用拟人、比喻等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四次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以表达喜爱之情。我针对文本特点,循“得意、得言、得方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依托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形式,加强语言运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学会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模仿或拓展性小练笔。

  教学重点

  在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可爱的基础上,感悟课文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练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准备

  1、教师:查阅荷兰有关图片和数据,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询问、上网、阅读等方式搜集荷兰的相关数据。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图引入,把握主旨。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荷兰特色。

  配乐播放一组荷兰风光图片,教师介绍:这里是郁金香的王国,这里是风车的故乡,这里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这里,在蓝天白云下,绿色草原上,生活着快乐的牛羊,飞奔着自由的`骏马,多么迷人的景色呀!

  引导学生说出图片展示和教师介绍的是哪个国家的风光,并相机板书“荷兰”。

  2、引入课文主题:同学们预习时,通过搜集资料,朗读课文,一定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些了解,人们都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就在捷克作家卡尔恰比克的优美散文的引领下,一同来领略荷兰牧场独特的田园风光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邀请学生做向导,通过朗读把大家带进荷兰牧场,去欣赏那一处处美丽的田园景色。(学生自主推荐同学朗读。)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并想一想:荷兰牧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3.引导学生用一、两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对荷兰牧场的印象。

  三、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可以在书本空白处简单地写下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全班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随机出示段落中相应的句子,并在交流中随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品读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画出这个句子,并独立思考: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讨论交流。

  (3)、学生对比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二、四、五自然段,说说作者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

  (4)、引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四、练习仿写,学习运用语言。

  1.出示课文插图,引入课文情境:是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荷兰牧场。

  【出示练笔内容:假如你是荷兰牧场的一头奶牛,一匹骏马,一只小猪或者是一枝郁金香,一架风车,一个荷兰小朋友……,也来写写你眼中的荷兰吧。】

  提示练笔方法: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介绍你眼中的荷兰,也可以利用数据袋或课外数据介绍有关荷兰的其它特色;可以运用文中的优美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可以模仿作者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自由地写。

  2、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互相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在交流与评价中作进一步指导。

  (在结束时教师特别鼓励学生:作家卡尔恰比克用他优美的文笔,让我们领略到了荷兰牧场的美丽景色;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和真情的表述,让大家再次领略到荷兰独特的魅力。谢谢同学们!)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或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3、搜集阅读其它描写异国风光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了解诚信是人基本素质以及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勾画感受深的句子,用心体会。

  3。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了解宋庆龄。

  学习过程

  一 检查预习,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交流“失信”的意思。指导读好课题。

  2。交流预习中做了那些学习准备。

  3。简介宋庆龄。

  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及时补充)

  4。齐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二 初读感知

  1。指名读课文,评价自己达到的程度:正确?流利?有感情?

  及时表扬预习较好的同学。

  2。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同桌或小组合作在书上找答案并勾画出来。)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d。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从哪里知道的,用——划出句子。

  e。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别人是怎么劝说的?她是怎么说的?用~~~划出句子。

  3。汇报交流。 结合问题回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 分角色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 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五、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一个名人守信的小故事。

  板

  书

  设

  计

  8 我不能失信

  守信

  宋庆龄 伯父家 鸽子

  小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2、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昆虫的名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 、 和 分别想教蝉 、 和 。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A. 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B. 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C. 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3、学生当堂描写:识、本。

语文教案 篇4

  来自福州钱塘小学李清华老师的这份《出塞》教学设计,能紧密地结合我们这次培训所贯彻的理念和观点,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总体上看李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它包括了课程标题和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帮助与等内容。现具体评析如下:

  1、完整性和规范性

  李老师的这份《出塞》教学设计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都明确地写出,而且前后一致,因此这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各个要素地简单的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

  李老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体现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李老师对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这样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较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这是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出塞》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法和拓展阅读法优化组合;这种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李老师在《出塞》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课件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促进了课堂的教和学。

  (5)教学过程设计

  李老师在《出塞》教学设计中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教学设计

  李老师《出塞》的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朗读练习,读的内容,次数,方式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高;注重形成性,了工具;针对不同的结果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

  (7)和帮助

  李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课后;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

  2、可实施性

  李老师的《出塞》教学设计具备有良好的可实施性:

  (1)时间因素。李老师在运用此的教学时,所需时间安排十分合理,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得当。

  (2)环境因素:李老师设计的这份教学设计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操作方便。

  (3)教师因素:《出塞》这份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4)学生因素:李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3、创新性

  李老师的这份《出塞》这份教学设计,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1,创设情境,强化感受

  《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李老师注重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2,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李老师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李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了解边塞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相机出示了四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高适的《塞下曲》,杜甫的《后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边塞古战场的了解,认识它的荒凉寂寥,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

  李老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李老师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学生只做到语气语调语速上的模仿,内心内的情感并没有与诗人达到共鸣。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语文教案 篇5

  [评者按]摈弃了烦琐分析,阅读教学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以为要走一条“强化诵读,注重感悟”的道路。

  众所周知,人们的语文能力是习得的,而语文能力的习得无一不是从感悟开始。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感悟,学生才会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质。

  于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索。相信大家读了这个实录,一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具体目标,只有每课的具体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拥拼棵

  剂喷器欺

  负喘纷雾

  吵汹蛮搬霉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生:我是一年级时认识的。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认识“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认识了。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认识的字的拼音画出来。还有哪些字你认识?

  生:我还认识“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认识的吗?

  生:认识,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生:我还认识“搬”。

  师:你是在哪儿认识的?

  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认识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你认字。作为你,还要“感谢”“野广告”。这些字有没有一个都不认识的?(学生摇头)大家要实事求是: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

  [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季都“生”,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廷相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这就叫实事求是]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读第二遍课文了。有的同学在读书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这样很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上面。

  (学生默读,边读边写拼音)

  师: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的拼音,并记住它。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书上生字能记住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哪些字记住了。

  (请一同学读,其余同学跟着读)

  师:注意“欺负”的“负”,单读时,读第四声。和“欺”连在一起时读轻声。请接着读。

  (学生读完,老师出示投影片)

  杂草一拥而上拼命一棵

  化学除草剂喷雾器欺负

  喘气纷纷争吵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搬到倒霉

  师:看一看,这些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指一学生读完)还有问题吗?

  生:“蛮”我读不准。

  师:多虚心,有不懂的就问。谁来当她的老师?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生:“气势汹汹”的“势”我读不准。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学生纷纷送来.老师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这些词浯是: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刚才有的同学问我(板书“蜡黄”)“蜡黄”的“蜡”的读音。请大家读字音。(师顺手在“蜡”上面加上拼音。学生读la)“蜡黄”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脸色像蜡一样黄。第二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评:感悟,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识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受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创造良好条件]

  师: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学生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但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于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读到“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时,“蛮”读错了,但自己意识到后,就改正了)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评:感悟是指学习主体对语言材料的能动感受与领悟。感悟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内因,也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于老师长于激励、善于调动,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听后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三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评:课文内容怎么才能懂?反复诵读才能懂,所谓“披文以人情”。诵读得充分,才能感悟得深切]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

  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c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评:强调让学生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正是由于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收拾”一词的理解才逐步到位]

  师:“纷纷”读懂了?请懂的同学站起来。我读课文,你们做动作。

  (学生纷纷站起来)

  师:“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不一会,杂草就纷纷倒下。”

  (在老师的读书声中,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倒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大家坐好,看哪个同学腰挺得直。“纷纷”懂了吗?(学生齐答:懂了)刚才有个同学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里的“纷纷”是什么意思?

  生:那个“纷纷”是指毛毛雨慢慢地下。

  师:不是慢慢地下。

  生:是指不断地下。

  师:对,是指不断地下。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评:同一个词语,所在的语境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于老师教学“纷纷”一词,不忘照应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其教学安排得严密、周到之处]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这些词语都懂了。现在再读,就会读得更好。下面我们找一个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由同学推荐出来的一名女生,到前面配乐朗读。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听得人了迷。读完,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还记得第三题的要求吗?“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请大家

  简单地说一说。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它就被杂草抢营养。(师插话: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杂草就来抢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喷了一些化学除草剂,把杂草消灭了,小稻秧这才脱险。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就被一群杂草团团围住。

  那些杂草抢去了它的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来了,把杂草给消灭了;小稻秧终于

  脱险了。

  师:说得好,一个比一个好。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评:第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由于诵读课文比较充分,课文内容理解得较好,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并不困难。由此看来,让学生熟读课文是关键。正如于老师所说,“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师:下面,请大家把课堂习字簿拿出来,我们来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正确、规范地写生字。注意,一要正确,二要规范。每一个字描红、仿影、临写各一遍。自己检查一下写字姿势,“三个一”做到了没有?(放古筝曲)好,先描红一遍。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保持适当的速度)

  师:哪些字的笔顺需要老师帮助?

  生:“杂”、“欺”这两个生字的笔顺我拿不准。

  (教师范写“杂”、“欺”)

  师:还有哪些字?

  生:器。

  师:(范写后)一起把“器”字书写一遍。

  师:写字课再把仿影、临写两项任务完成。

  (下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按笔顺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词串,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词串,展开想象,感受词串的意境美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诗歌,引出课题

  1. 小朋友,还记得《家》这首诗歌吗?我们一起背背吧!

  2.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中国地图)我们的“家”又大又美!爸爸妈妈带你去过哪些地方?

  3.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跟着《识字6》到祖国的东西南北走一走,看一看,一起领略祖国不同地区的美丽风光。

  二、初读词串,认识位置

  1.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词语。

  2. 指名朗读词串,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地方?

  3.在朗读中我们知道课文向大家介绍了“塞北”、“江南”、 “海岛”、“高原”,知道这些地方在祖国地图的哪个位置吗?(出示地图,相机贴词语)

  4. 请大家再读读词串,一边读书一边看图,你能给每幅图找到相应的那行词串吗?找到了就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三、品读词串,理解感悟

  1. 骏马 秋风 塞北

  ⑴塞北草原的秋天会怎样?(播放秋风声、马嘶声)咦,耳边传来了一个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⑵秋风吹过茫茫的大草原,塞北大草原一片浑黄,一群群骏马迎着秋风飞奔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你能把塞北的风光读出来吗?

  ⑶学生练读。

  2. 杏花 春雨 江南

  ⑴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江南是什么样的?

  ⑵春雨使江南的大地慢慢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就像我们学过的识字,背背看!

  ⑶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细细的春雨飘洒着,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喜欢江南吗?江南风景美如画,我们一起来赞一赞秀美的江南吧!

  3. 椰树 骄阳 海岛

  ⑴春天的脚步匆匆而去,我们一起去骄阳似火的海岛看看吧!共同感受海岛独特的夏季风情!

  ⑵什么是骄阳?在炎热的海岛上有一种树却长得异常地繁茂,它就是“椰树”(出示椰树图片),椰树长得啥样?

  ⑶迷人的海岛吸引了许多游人,站在海岛上,阵阵海风迎面吹来,听着哗哗的浪花声,品尝着鲜美的椰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谁来读一读,用你动听的声音把我们带到那美丽的椰树王国!

  4. 牦牛 冰雪 高原

  ⑴最后让我们一起到冰天雪地的高原去见识见识吧!认识它们吗?(出示牦牛图片)它们怎么能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生活呢?你们了解牦牛吗?

  ⑵你能用朗读把画面描绘出来吗?试试看!

  5. 品读韵文

  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领略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风光,读读看,喜欢哪儿就把那组词语多读几遍。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能把这个地方的美表现出来?

  四、指导描红

  1. 认读本课的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认真描红: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词串,搜集有关“塞北、江南、海岛、高原”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词串,运用词语

  指名读词串。自由读一读,想一想,韵文的字里行间有什么规律?

  ⑴学生自主交流。

  ⑵老师小结:我们在朗读全文的时候可以把词串当成一首诗,一边读词,一边想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出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我们的祖国不仅处处美,而且处处是宝呢!横着读,词串就是一首优美的诗!瞧!词串还押韵呢,江南的南、高原的原,韵脚是“án”。

  小组赛读词串。

  4. 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欣赏了各地的美景,那些美丽的地方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有一些外国的小朋友来我们中国做客,作为中国的小主人,你最想把哪儿介绍给他们?为什么?

  ⑴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用上课文里的词语选一个地方给大家介绍介绍,可以运用自己搜集的相关材料。能用上一些诗句就更棒了!(相机推荐:《敕勒川》、《忆江南》等古诗)

  ⑵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你能行!

  5.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走遍了祖国各地,欣赏了各地的美景:

  我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骏马 秋风 塞北;

  我们沐浴着蒙蒙春雨,漫步在美丽的江南——杏花 春雨 江南;

  我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椰树 骄阳 海岛;

  我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牦牛 冰雪 高原。

  我们喜欢江南,也喜欢海岛;喜欢塞北,也喜欢高原。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美,我们的祖国真是幅员辽阔,风情各异啊!来,看着地图,背背词串,把祖国装在我们的心中!

  二、指导写字

  1.小朋友把词串读得真美!相信你的字一定写得更美!

  2.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大家可以这样试试看:

  先整体感知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再观察这个字的关键笔画,看清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在心中记住这个字的模样。

  小朋友,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关键笔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岛”:老师要请小朋友来教了。你先教什么呢?这个字是山字旁。岛字里面藏个山,山字是扁山,里面没藏好,露在外一半。

  4.请拿出习字册临写吧!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

  2.写话:运用文中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7

  补充拓展资料(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帮助学生理解老舍为什么对母鸡会有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并体会“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师:现在让我们在来听听母鸡的叫声,你又听懂了些什么?

  出示句子进行说话训练

  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

  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 。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 。

  (学生选择其中一句进行操练)

  组织交流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有危险,快到妈妈这里来,妈妈保护你们。”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宝贝儿快过来,妈妈发现这里有好吃的,快来吃呀!”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人们啊快醒醒了,有黄鼠狼来了,快来救救我的孩子啊!”

  ……

  师:我们目睹了母鸡的坚强、无畏、无私和不辞辛苦。在这其间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母性的光辉和力量令我们不禁对母鸡肃然起敬。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齐读课文的最后2小节(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受了母鸡平凡后的伟大读出了感情)

  分析:“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深情地讴歌到“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母亲”通过文本细读我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习过程中,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总评:

  《有效教学艺术》一书中说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本,首先要让课本变成学生的读本。要会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从会读课本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读课本,读出兴趣来,读出学习问题来,读出学习成果来。

  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认为,读书要“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唯其义。”意思是说,翻阅读本,朗读其词,要用心思考和体会书中所讲的含义。读书要读出含义,领会含义,读出含义来,这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点。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

  ⑴ 学会七个生字.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

  ⑴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⑵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 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 前后一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⑵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 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准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 置 忘

  郑人 不得履

  反归取度 市罢

  墨守成规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07

语文教案03-23

语文教案03-23

语文教案03-23

语文教案03-24

语文教案03-24

语文教案03-25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计理念

  《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了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课文运用拟人、比喻等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四次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以表达喜爱之情。我针对文本特点,循“得意、得言、得方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依托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形式,加强语言运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学会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模仿或拓展性小练笔。

  教学重点

  在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可爱的基础上,感悟课文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练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准备

  1、教师:查阅荷兰有关图片和数据,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询问、上网、阅读等方式搜集荷兰的相关数据。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图引入,把握主旨。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荷兰特色。

  配乐播放一组荷兰风光图片,教师介绍:这里是郁金香的王国,这里是风车的故乡,这里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这里,在蓝天白云下,绿色草原上,生活着快乐的牛羊,飞奔着自由的`骏马,多么迷人的景色呀!

  引导学生说出图片展示和教师介绍的是哪个国家的风光,并相机板书“荷兰”。

  2、引入课文主题:同学们预习时,通过搜集资料,朗读课文,一定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些了解,人们都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就在捷克作家卡尔恰比克的优美散文的引领下,一同来领略荷兰牧场独特的田园风光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邀请学生做向导,通过朗读把大家带进荷兰牧场,去欣赏那一处处美丽的田园景色。(学生自主推荐同学朗读。)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并想一想:荷兰牧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3.引导学生用一、两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对荷兰牧场的印象。

  三、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可以在书本空白处简单地写下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全班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随机出示段落中相应的句子,并在交流中随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品读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画出这个句子,并独立思考: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讨论交流。

  (3)、学生对比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二、四、五自然段,说说作者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

  (4)、引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四、练习仿写,学习运用语言。

  1.出示课文插图,引入课文情境:是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荷兰牧场。

  【出示练笔内容:假如你是荷兰牧场的一头奶牛,一匹骏马,一只小猪或者是一枝郁金香,一架风车,一个荷兰小朋友……,也来写写你眼中的荷兰吧。】

  提示练笔方法: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介绍你眼中的荷兰,也可以利用数据袋或课外数据介绍有关荷兰的其它特色;可以运用文中的优美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可以模仿作者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自由地写。

  2、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互相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在交流与评价中作进一步指导。

  (在结束时教师特别鼓励学生:作家卡尔恰比克用他优美的文笔,让我们领略到了荷兰牧场的美丽景色;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和真情的表述,让大家再次领略到荷兰独特的魅力。谢谢同学们!)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或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3、搜集阅读其它描写异国风光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了解诚信是人基本素质以及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勾画感受深的句子,用心体会。

  3。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了解宋庆龄。

  学习过程

  一 检查预习,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交流“失信”的意思。指导读好课题。

  2。交流预习中做了那些学习准备。

  3。简介宋庆龄。

  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及时补充)

  4。齐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二 初读感知

  1。指名读课文,评价自己达到的程度:正确?流利?有感情?

  及时表扬预习较好的同学。

  2。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同桌或小组合作在书上找答案并勾画出来。)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d。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从哪里知道的,用——划出句子。

  e。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别人是怎么劝说的?她是怎么说的?用~~~划出句子。

  3。汇报交流。 结合问题回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 分角色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 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五、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一个名人守信的小故事。

  板

  书

  设

  计

  8 我不能失信

  守信

  宋庆龄 伯父家 鸽子

  小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2、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昆虫的名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雀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 、 和 分别想教蝉 、 和 。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A. 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B. 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C. 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3、学生当堂描写:识、本。

语文教案 篇4

  来自福州钱塘小学李清华老师的这份《出塞》教学设计,能紧密地结合我们这次培训所贯彻的理念和观点,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总体上看李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它包括了课程标题和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帮助与等内容。现具体评析如下:

  1、完整性和规范性

  李老师的这份《出塞》教学设计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都明确地写出,而且前后一致,因此这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各个要素地简单的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

  李老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体现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

  (2)学习者特征分析

  李老师对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这样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较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这是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出塞》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法和拓展阅读法优化组合;这种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李老师在《出塞》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课件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促进了课堂的教和学。

  (5)教学过程设计

  李老师在《出塞》教学设计中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教学设计

  李老师《出塞》的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朗读练习,读的内容,次数,方式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高;注重形成性,了工具;针对不同的结果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

  (7)和帮助

  李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课后;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

  2、可实施性

  李老师的《出塞》教学设计具备有良好的可实施性:

  (1)时间因素。李老师在运用此的教学时,所需时间安排十分合理,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得当。

  (2)环境因素:李老师设计的这份教学设计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操作方便。

  (3)教师因素:《出塞》这份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4)学生因素:李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3、创新性

  李老师的这份《出塞》这份教学设计,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1,创设情境,强化感受

  《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李老师注重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2,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李老师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李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了解边塞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相机出示了四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高适的《塞下曲》,杜甫的《后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边塞古战场的了解,认识它的荒凉寂寥,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

  李老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李老师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学生只做到语气语调语速上的模仿,内心内的情感并没有与诗人达到共鸣。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语文教案 篇5

  [评者按]摈弃了烦琐分析,阅读教学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以为要走一条“强化诵读,注重感悟”的道路。

  众所周知,人们的语文能力是习得的,而语文能力的习得无一不是从感悟开始。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感悟,学生才会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质。

  于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索。相信大家读了这个实录,一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具体目标,只有每课的具体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拥拼棵

  剂喷器欺

  负喘纷雾

  吵汹蛮搬霉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生:我是一年级时认识的。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认识“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认识了。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认识的字的拼音画出来。还有哪些字你认识?

  生:我还认识“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认识的吗?

  生:认识,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生:我还认识“搬”。

  师:你是在哪儿认识的?

  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认识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你认字。作为你,还要“感谢”“野广告”。这些字有没有一个都不认识的?(学生摇头)大家要实事求是: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

  [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季都“生”,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廷相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这就叫实事求是]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读第二遍课文了。有的同学在读书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这样很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上面。

  (学生默读,边读边写拼音)

  师: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的拼音,并记住它。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书上生字能记住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哪些字记住了。

  (请一同学读,其余同学跟着读)

  师:注意“欺负”的“负”,单读时,读第四声。和“欺”连在一起时读轻声。请接着读。

  (学生读完,老师出示投影片)

  杂草一拥而上拼命一棵

  化学除草剂喷雾器欺负

  喘气纷纷争吵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搬到倒霉

  师:看一看,这些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指一学生读完)还有问题吗?

  生:“蛮”我读不准。

  师:多虚心,有不懂的就问。谁来当她的老师?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生:“气势汹汹”的“势”我读不准。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学生纷纷送来.老师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这些词浯是: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刚才有的同学问我(板书“蜡黄”)“蜡黄”的“蜡”的读音。请大家读字音。(师顺手在“蜡”上面加上拼音。学生读la)“蜡黄”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脸色像蜡一样黄。第二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评:感悟,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识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受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创造良好条件]

  师: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学生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但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于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读到“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时,“蛮”读错了,但自己意识到后,就改正了)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评:感悟是指学习主体对语言材料的能动感受与领悟。感悟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内因,也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于老师长于激励、善于调动,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听后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三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评:课文内容怎么才能懂?反复诵读才能懂,所谓“披文以人情”。诵读得充分,才能感悟得深切]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

  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c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评:强调让学生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正是由于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收拾”一词的理解才逐步到位]

  师:“纷纷”读懂了?请懂的同学站起来。我读课文,你们做动作。

  (学生纷纷站起来)

  师:“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不一会,杂草就纷纷倒下。”

  (在老师的读书声中,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倒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大家坐好,看哪个同学腰挺得直。“纷纷”懂了吗?(学生齐答:懂了)刚才有个同学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里的“纷纷”是什么意思?

  生:那个“纷纷”是指毛毛雨慢慢地下。

  师:不是慢慢地下。

  生:是指不断地下。

  师:对,是指不断地下。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评:同一个词语,所在的语境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于老师教学“纷纷”一词,不忘照应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其教学安排得严密、周到之处]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这些词语都懂了。现在再读,就会读得更好。下面我们找一个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由同学推荐出来的一名女生,到前面配乐朗读。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听得人了迷。读完,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还记得第三题的要求吗?“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请大家

  简单地说一说。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它就被杂草抢营养。(师插话: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杂草就来抢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喷了一些化学除草剂,把杂草消灭了,小稻秧这才脱险。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就被一群杂草团团围住。

  那些杂草抢去了它的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来了,把杂草给消灭了;小稻秧终于

  脱险了。

  师:说得好,一个比一个好。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评:第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由于诵读课文比较充分,课文内容理解得较好,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并不困难。由此看来,让学生熟读课文是关键。正如于老师所说,“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师:下面,请大家把课堂习字簿拿出来,我们来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正确、规范地写生字。注意,一要正确,二要规范。每一个字描红、仿影、临写各一遍。自己检查一下写字姿势,“三个一”做到了没有?(放古筝曲)好,先描红一遍。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保持适当的速度)

  师:哪些字的笔顺需要老师帮助?

  生:“杂”、“欺”这两个生字的笔顺我拿不准。

  (教师范写“杂”、“欺”)

  师:还有哪些字?

  生:器。

  师:(范写后)一起把“器”字书写一遍。

  师:写字课再把仿影、临写两项任务完成。

  (下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按笔顺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词串,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词串,展开想象,感受词串的意境美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诗歌,引出课题

  1. 小朋友,还记得《家》这首诗歌吗?我们一起背背吧!

  2.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中国地图)我们的“家”又大又美!爸爸妈妈带你去过哪些地方?

  3.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跟着《识字6》到祖国的东西南北走一走,看一看,一起领略祖国不同地区的美丽风光。

  二、初读词串,认识位置

  1.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词语。

  2. 指名朗读词串,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地方?

  3.在朗读中我们知道课文向大家介绍了“塞北”、“江南”、 “海岛”、“高原”,知道这些地方在祖国地图的哪个位置吗?(出示地图,相机贴词语)

  4. 请大家再读读词串,一边读书一边看图,你能给每幅图找到相应的那行词串吗?找到了就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三、品读词串,理解感悟

  1. 骏马 秋风 塞北

  ⑴塞北草原的秋天会怎样?(播放秋风声、马嘶声)咦,耳边传来了一个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⑵秋风吹过茫茫的大草原,塞北大草原一片浑黄,一群群骏马迎着秋风飞奔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你能把塞北的风光读出来吗?

  ⑶学生练读。

  2. 杏花 春雨 江南

  ⑴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江南是什么样的?

  ⑵春雨使江南的大地慢慢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就像我们学过的识字,背背看!

  ⑶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细细的春雨飘洒着,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喜欢江南吗?江南风景美如画,我们一起来赞一赞秀美的江南吧!

  3. 椰树 骄阳 海岛

  ⑴春天的脚步匆匆而去,我们一起去骄阳似火的海岛看看吧!共同感受海岛独特的夏季风情!

  ⑵什么是骄阳?在炎热的海岛上有一种树却长得异常地繁茂,它就是“椰树”(出示椰树图片),椰树长得啥样?

  ⑶迷人的海岛吸引了许多游人,站在海岛上,阵阵海风迎面吹来,听着哗哗的浪花声,品尝着鲜美的椰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谁来读一读,用你动听的声音把我们带到那美丽的椰树王国!

  4. 牦牛 冰雪 高原

  ⑴最后让我们一起到冰天雪地的高原去见识见识吧!认识它们吗?(出示牦牛图片)它们怎么能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生活呢?你们了解牦牛吗?

  ⑵你能用朗读把画面描绘出来吗?试试看!

  5. 品读韵文

  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领略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风光,读读看,喜欢哪儿就把那组词语多读几遍。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能把这个地方的美表现出来?

  四、指导描红

  1. 认读本课的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认真描红: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词串,搜集有关“塞北、江南、海岛、高原”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词串,运用词语

  指名读词串。自由读一读,想一想,韵文的字里行间有什么规律?

  ⑴学生自主交流。

  ⑵老师小结:我们在朗读全文的时候可以把词串当成一首诗,一边读词,一边想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出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我们的祖国不仅处处美,而且处处是宝呢!横着读,词串就是一首优美的诗!瞧!词串还押韵呢,江南的南、高原的原,韵脚是“án”。

  小组赛读词串。

  4. 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欣赏了各地的美景,那些美丽的地方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有一些外国的小朋友来我们中国做客,作为中国的小主人,你最想把哪儿介绍给他们?为什么?

  ⑴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用上课文里的词语选一个地方给大家介绍介绍,可以运用自己搜集的相关材料。能用上一些诗句就更棒了!(相机推荐:《敕勒川》、《忆江南》等古诗)

  ⑵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你能行!

  5.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走遍了祖国各地,欣赏了各地的美景:

  我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骏马 秋风 塞北;

  我们沐浴着蒙蒙春雨,漫步在美丽的江南——杏花 春雨 江南;

  我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椰树 骄阳 海岛;

  我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牦牛 冰雪 高原。

  我们喜欢江南,也喜欢海岛;喜欢塞北,也喜欢高原。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美,我们的祖国真是幅员辽阔,风情各异啊!来,看着地图,背背词串,把祖国装在我们的心中!

  二、指导写字

  1.小朋友把词串读得真美!相信你的字一定写得更美!

  2.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大家可以这样试试看:

  先整体感知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再观察这个字的关键笔画,看清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在心中记住这个字的模样。

  小朋友,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关键笔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岛”:老师要请小朋友来教了。你先教什么呢?这个字是山字旁。岛字里面藏个山,山字是扁山,里面没藏好,露在外一半。

  4.请拿出习字册临写吧!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

  2.写话:运用文中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7

  补充拓展资料(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帮助学生理解老舍为什么对母鸡会有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并体会“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师:现在让我们在来听听母鸡的叫声,你又听懂了些什么?

  出示句子进行说话训练

  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

  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 。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 。

  (学生选择其中一句进行操练)

  组织交流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有危险,快到妈妈这里来,妈妈保护你们。”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宝贝儿快过来,妈妈发现这里有好吃的,快来吃呀!”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人们啊快醒醒了,有黄鼠狼来了,快来救救我的孩子啊!”

  ……

  师:我们目睹了母鸡的坚强、无畏、无私和不辞辛苦。在这其间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母性的光辉和力量令我们不禁对母鸡肃然起敬。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齐读课文的最后2小节(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受了母鸡平凡后的伟大读出了感情)

  分析:“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深情地讴歌到“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母亲”通过文本细读我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习过程中,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总评:

  《有效教学艺术》一书中说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本,首先要让课本变成学生的读本。要会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从会读课本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读课本,读出兴趣来,读出学习问题来,读出学习成果来。

  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认为,读书要“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唯其义。”意思是说,翻阅读本,朗读其词,要用心思考和体会书中所讲的含义。读书要读出含义,领会含义,读出含义来,这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点。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

  ⑴ 学会七个生字.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

  ⑴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⑵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 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 前后一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⑵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 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准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 置 忘

  郑人 不得履

  反归取度 市罢

  墨守成规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