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教案范文1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学习重点】
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
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东京,作为都城。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
(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之权。
(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
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高宗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960赵匡胤陈桥驿开封北宋宋太祖2.先南后北3.(1)兵权发兵(2)分化事权文臣三年一换通判(3)收税转运使中央4.中央集权皇权5.武将文臣6.宋太宗文臣统兵7.科举制科举取士名额8.尚武轻文政权的稳固
二、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1.C 2.B 3.A 4.C 5.A 6.B 7.B
8.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初中教案范文2
一、 教案范文
1、教学内容:英语单词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掌握15~20个英语单词。
(2)能够较好地理解、朗读、拼写所学单词。
(3)通过英语单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单词的意思和发音。
(2)难点:部分单词识记。
4、教学过程:
(1)学习新单词。
(2)了解单词意思。
(3)学习单词的发音。
(4)以语境为依据,学习单词的用法。
(5)编写句子,巩固所学内容。
5、教学辅助手段:课件、黑板、教材
6、教学反思:
(1)通过学习单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语音准确性,让同学们在朗读单词时感受到英语的韵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部分单词对于学生较难,可采取重点记忆等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详案范文
1、教学内容:初中英语单元语法——There be结构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There be结构,掌握There be句型的形式和用法。
(2)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使用There be结构,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There be结构的.形式和用法。
(2)难点:There be结构的用法和应用。
4、教学过程:
(1)Step1。 Leading in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There be结构,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Step2。 Presentation
讲解There be结构的基本表达形式和语法用法,借助例句让学生感知这种语言结构的特点,让学生掌握There be句型的构成和用法。
(3)Step3。 Practice
(a)结合教材或多媒体展示,共同进行There be句型的练习。
(b)在There be句型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做英语小作文。
(4)Step4。 Homework
要求学生完成There be句型的作业,并注重巩固学习成果。
5、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材、课件等。
6、教学反思:
(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对There be结构有了深刻理解,掌握了运用。
(2)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对There be句型的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3)对于学生掌握不好的部分,老师及时加以讲解并给予巩固。
初中教案范文3
一、班会背景: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努力,本班学生转变了先前对于班集体缺乏责任意识的状况,在言行举止诸方面约束自身,较好地做到了对集体负责,班级也连续四次获得了流动红旗。但是,在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接触中,我发现本班学生在对家庭负责这方面做得较差,原因存在于学生、家长等诸多方面。对家庭负责是对孩子责任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教育他们养成对家庭负责的意识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孩子的身心大有裨益。
二、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对家庭负责及其小学生对家庭负责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家长问卷中孩子“对家庭负责”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比较清晰地了解“对家庭负责”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学生对家庭缺乏责任心的原因所在,让学生体会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并通过视频进行情感升华,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
三、班会准备:
1、明确班会主题:“对家庭负责”,并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重点放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方面。
2、编写剧本,组织学生排练小品《回家之后》。
3、设计了一份以“对家庭负责”为主题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家长配合作答。
4、搜索与班会主题相契合的视频《天下父母心》。
5、制作相应的PPT。
四、班会过程:
活动环节设计意图
1、谈话导入通过温馨的音乐和主题词,使学生迅速融入情境,进入主题讨论。
2、小品表演:《回家之后》。
3、交流讨论:你觉得小品主人公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4、指名交流:类似的言行举止是否也存在于你们身上?由小品引出话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所作所为。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用心去看、去想,在小品中学会辨析行为的对错,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5、怎样做才叫对家庭负责?
交流,随机板书。师小结。
6、对家庭负责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让我们来看看爸爸妈妈的想法。出示PPT。
7、有些同学在这些方面做得很不错,下面我就一些同学选择其中的一、两点,谈谈她是如何对家庭负责的。在学生感性辨析行为对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其对家庭负责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展示家长对此问题的看法,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家长的想法。在此基础上,邀请榜样结合自身行为谈谈是如何做到对家庭负责,真正做到让学生乐于参与,自主体验、有所感悟,从中受益。
8、老师的疑问:为什么有些同学这方面做得很好,而有些同学却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为什么有些同学在学校表现不错,回到家却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
9、思考原因,讨论交流,随进板书。在榜样介绍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部分学生对家庭缺乏责任心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让学生明晰对该问题的认识,从而针对性地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10、老师的期望。
11、播放视频:天下父母心。
12、结合视频谈谈观后感。
13、出示父母的期望,让学生自己读读,并简要谈谈感受。在辨析什么叫对家庭负责与理性分析如何做到对家庭负责的基础上,通过视频播放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亲自读读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为他们由爱父母到承担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班主任发言
正如你们的家长在调查问卷中所说的那样,好好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在对家庭负责。通过今天的主题班会,相信大家对“对家庭负责”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感受。其实,我们的班集体也是一个大家庭。这学期我们班连续四次获得了流动红旗,这与我们每位同学的努力分不开。老师相信,只要我们精心呵护我们的班集体,把集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承担应有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大家庭将更加和谐和温馨。
五、班会效果
活动圆满完成。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对如何对家庭负责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承诺将付诸于行动。本次班会为学生明确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六、反思重建
方案设计初期,曾计划邀请家长代表来班会现场介绍经验,更好地实现家校互动,但后期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没有付诸实现,可谓一大遗憾。如有可能,将会在重建课中加入该环节,让活动的内容更充实,指向性更明确,操作性更强。
初中教案范文4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教案模板范文
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定理的内涵,不能对定理的理解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之感。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时,有些同学就理解不清,没有真正掌握其含义,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困惑,致使在应用时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正确用法是,在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大前提下,其中“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知道一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而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学就这样写道:(如图)
在△ABC中
∵AB=AC,AD⊥BC,BD=CD
∴AD平分∠BAC
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内涵,应该去掉“AD⊥BC”和“BD=CD”中的任一个。
二、加强三种几何语言的教学,特别是符号语言
几何语言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对定理、公理的教学,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对应的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由于三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因为考试中的证明题要用符号语言来体现。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符号语言呢?在教学某一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文字语言),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用符号语言进行“翻译”。例如在教学“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定理时。首先,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这一定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性质,最后训练学生如何用符号来描述这一定理。这一定理的题设中,关键的两点即“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结论中的“相等”,又如何用符号表示呢?(如图),
题设中的“两点”可以这样用符号表示:
∠1=∠2,CD⊥AO, CE⊥BO,
结论中的“相等”可表示为:CD=CE
如果我们以后用到这一性质时,就可以这样写了:
∵∠1=∠2,CD⊥AO, CE⊥BO
∴CD=CE
三、理清思路,做到层次分明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证明题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证明某一结论,假设需要通过两步“同等身份”的推理,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个别学生在证明时,往往两步的推理互相穿插,第一步证明的推理在第二步中有出现,第二步的推理在第一步中也有体现。也就是说,思路不清,条理不清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书写过程之前,思路不清、层次不分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细细分析清楚后,再让学生书写过程。例如有这样一道证明题:(如图)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E‖AC,CE‖BD。
求证:四边形OBEC是菱形。
针对这一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个题目只要证明“两大块”就行了,即证“OB=OC”和“四边形OBEC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两大块”又分别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就可以了。当然,这“两大块”的证明不分先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在书写时就不会出现证明“OB=OC”时出现“BE‖AC”这样的“不速之客”了。
四、掌握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使用。那么我们在证明某一结论时,到底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哪一种呢?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进行决定。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分析法也可以,综合法也可以,都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许能找到“突破点”。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反思,灵活掌握上述的三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五、多鼓励学生
刚刚学习几何证明题书写的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肯定要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老师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多鼓励、多表扬他们。不理想的推理步骤要不断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多领悟多反思一下。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去这方面的信心,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总之,对学生几何证明题书写的教学,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书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书写过程。
初中教案范文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2、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3、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2、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线索,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忘的老师,并说说原因,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散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是对零散的散文语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的语言组织方式。)
2、朗读全文,独立思考,本文详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明确:改讲义、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送别)
3、同桌讨论,与藤野先生相关的是哪几件?另外两件如何归类?(明确:改讲义、送别是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间的互动,次两件是照应了标题《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线;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是与作者的爱国情感相关,属于暗线。)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通读全文,学生独立思考:关于藤野先生,本文写了几件事?几件详写?几件略写?(明确:详写的有改讲义和送别;略写的有被当做扒手、询问裹小脚、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
2、同桌讨论,改讲义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A作为学者,治学严谨;B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没有民族间的偏见。)
3、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其它几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送别——没有民族间的偏见;询问裹小脚——治学严谨,对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盲点非常感兴趣;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的信仰,没有民族偏见;被当做扒手——不拘小节。)
4、独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节,工作中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没有民族偏见的`教师。)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本文提现了作者怎样的爱国思想?(明确:体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以及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唤醒中国人麻木思维的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分析一下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从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把握本文情感,须对鲁迅先生个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初中教案范文6
教学三维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
3.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
难点:
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月夜》的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的情感美 。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学习《风雨吟》这首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哲理、作者抒发的深沉情思 。(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著名诗人 。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人 。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田园新歌》《海南颂》《荻花集》等 。
2.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 20 世纪 40年代初期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 。他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揭示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鼓励人们敢于搏击风雨 。
(三)精读
(一) 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
【交流点拨】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 。
2.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关键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
【交流点拨】“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要敢于像年轻的舵手一样,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拯救在风雨中飘摇的祖国 。
(二) 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动荡的、不安定的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交流点拨】诗歌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
(四)研读 。
深层探究
1.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交流点拨】“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
2.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交流点拨】“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交流点拨】诗人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一种战胜风雨、一往无前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
课堂小结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但意象丰富,意境深邃,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例如,诗歌选取意象“大地”“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让人有些畏惧的意境,加之“卷”“奔”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让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联想到风雨如晦的国家局势,由此引发诗人决心要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拯救苦难中的祖国,流露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
初中教案范文7
一、教学目标:
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安全学问,分析安全事故案例,使学生把握一些常用的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安全保卫、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常识,增加学生安全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力量。
二、活动形式:
多媒体、自由发言、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主题班会现在开头。我们是21世纪的仆人、是祖国的将来、民族的盼望。我们在父母的暖和的阳光下成长,在教师的悉心教育下一每天成熟。尽管我们的生活布满阳光,可是,我们却常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请看报道——
(出示网络资源:车祸数据、火灾、绑架等相关方面的数据。)
(二)以事论事,让孩子明白道理
1、你认为以上大事怎么做可以避开呢?
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安全学问。
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记忆:
(1)为避开交通安全应留意什么?
生纷纷发言。
师小结:要遵守交通规章,乘校车学生要听从陪乘教师、校车司机的指挥,安全有序乘车;由家长接送的.学生要在指定地点等候家长;步行学生要坚持路队制度,骑自行车学生要走非机动车道,留意路况动态,制止逆行,遵守交通规章文明出行,不在路上跑和玩等。
(2)平常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呢?
生自我发言争论。
师小结:要加强人身安全自我防护学问教育,增加防范意识,防止被坏人蒙骗。不要进入人员混杂的营业性消遣场所;外出时要尽量由家长陪护或与同学结伴,上下学途中,特殊是女生肯定要结伴同行,相互照看;制止女生晚上单独外出,遇到生疏人,不要随便与之交谈,对生疏人所说的话要提高辨别力量,不能轻易信任生疏人的许诺,坚决制止学生尤其是女生随生疏人进入生疏场所或偏僻的环境中;遇到生疏人求助时,尽量告知四周的成人相助,不要随便单独帮忙生疏人,以免误入坏人所设的陷阱,危及自身人身安全;自己在校外遇到困难,要找警察或想方设法联系教师、家长、亲戚朋友帮助,不能轻易求助于生疏人;遇到危急或遭到暴力侵害,要依据四周的环境敏捷进展处理,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机灵地摆脱损害,并准时报警。
(3)你认为在校园安全方面该怎么做?
让学生小组争论,班级沟通。
(师教育学生协作安全保卫人员工作,不携带危急物品、管制刀具进校园,不结伙社会人员进校园,不在校园追赶打闹,不做有危急的嬉戏。)
此外教师提示学生冬季来到要留意采暖安全。
(三)安全学问竞赛(抢答形式)
1、乘坐校车应当留意哪些?
2、平常用电炉取暖对不对?有什么影响?
3、发生火灾时,要拨打什么报警电话?并且要说清晰什么?
4、假如你是女孩子,别人约你晚上出来玩,你该怎么做?
5、生疏人向你求救,你会怎么做?
6、在公路上你赶时间可以闯红灯吗?为什么?
(四)活动小结:
1、同学们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的安全学问肯定要牢记,而且平常要以预防为主,由于生命只有一次,幸福欢乐把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盼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爱生命,爱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初中教案范文8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
1、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介绍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的位置、海拔高度、山势等特征。
2、泰山的历史文化:讲述泰山古代的传说故事以及历代著名人物在泰山上留下的千古名言。
3、泰山的自然风光: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泰山的美景,并介绍其中的'文化内涵。
4、自主阅读:要求学生自行搜索泰山相关的读物、音频、视频等材料,并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分享给同学。
三、教学流程
1、引入(5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讲述故事等方式,“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引起学生兴趣。
2、知识点介绍与学习(25分钟)
老师针对各部分知识点进行介绍和学习。如:
①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同学们,你们知道泰山在哪里吗?”
“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地图,泰山在中国山东的哪一个位置?”
“大家来看一下这张高空俯瞰泰山山脉的图片,你们看出泰山的地形特征了吗?”
②泰山的历史文化:
“泰山上有着许多传说故事,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伏羲访道》的故事……”
“伏羲曾在泰山上得到文化启示,留下了‘天人合一’的千古名言,你们知道哪些历代人物在泰山上留下了名言吗?”
③泰山的自然风光: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泰山的VR场景……”
“这是泰山景区的熙和亭,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你们能看到熙和亭中名称的两个字吗?”
④自主阅读:
“同学们,本节课还有十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搜索关于泰山的读物,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3、知识点鉴别与巩固(20分钟)
针对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鉴别和巩固。
4、教学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程进行总结,以保证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程的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
为了使得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维的评价体系。
五、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知识、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教案范文9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阅读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中的重点信息;
2、认识并掌握阅读技巧;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授予学生阅读技巧及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充分了解阅读材料所承载的信息。
四、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PPT媒体显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兴趣和方法上得到充分的满足。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由教师呈现一篇关于旅游的文章,并出示有关图片,让学生们自由发表看法。
(二)预测一:通过组长的介绍,预测文章的大意及重点信息。
(三)阅读短文:学生认真阅读文章,获得短文的信息并用笔记本记下关键点。
(四)预测二:陈述文章的重点信息,共同讨论重点内容。
(五)总结:从学生中选出一些学生阐述文章的轮廓和内容,并进行评论。
(六)总结和评估:教师综合小组和学生阐述文章的轮廓和内容,以及课程结束时的笔记进行评估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较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分享了彼此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也使学生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整个学习过程富有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教案范文10
教学内容:
1.游戏圆圈运球
2.蛙跳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1、学会基本队伍的站位,通过圆圈运球游戏,培养学生运球和控制球的能力。
2、掌握蛙跳技术,发展腿部力量,增强弹跳力。
情感目标:
1、在游戏中发挥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明确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参与目标: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热情。
教学教具:篮球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开课式。
2.队列练习,向左(右)转、行走。
3.准备活动:慢跑两圈。
二、基本部分:
(一)游戏,圆圈运球
1、方法:
参加游戏的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几组,每组站成一个圆圈,左右阔隔约两米,其中一人手持小篮球。游戏开始,各组持球人运球依次绕过本组每个人,回到原来位置并将球传给右边的第一个人。右边的第一个人接收传球后,再按同样的方法运球。各组依次进行,先做完的组胜出。
2、规则:
(1)运球时必须依次绕行,不得碰撞他人。
(2)运球时不得持球跑或双手同时拍球,运球失误,必须在失误地点捡回球重新运球。
3、注意事项:
在场地上画2-4个直径8-10米的圆圈,将同学们分成2-4组,每组一个小篮球,听教师口令统一练习。按规则和要求进行运球。
(二)定点投篮
1、动作方法:
双脚前后或左右开立,站在罚球线上,双眼瞄准篮圈。膝关节微屈,五指自然分开,指根以上持球。
2、动作要点:
持球正确,上下肢协调用力,伸臂、抬肘、屈腕、拨指柔和有力。
3、教师讲解、示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及注意点。
4、练习方法:先集体练习,后分组练习。
三、结束部分:
1. 小结、讲评。
2.下课(师生再见)。
初中教案范文11
●课 题:
2.5 用计算器开方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鼓励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并能熟悉用法.
3.能用计算器探索有关规律的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让学生经历运用计算器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计算器的用法.
2.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计算器的用法.
2.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学生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记作2.5 A);
第二张:判断估算结果是否正确(记作2.5 B).
●教学过程
Ⅰ.新课导入
我们在前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还知道乘方与开方是互为逆运算. 比如23=8,2叫8的立方根,8叫2的立方,有时可以根据逆运算来求方根或平方、立方.对于10以内数的立方,20以内数的平方要求大家牢记在心,这样可以根据逆运算快速地求出这些特殊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那么对于不特殊的数我们应怎么求其方根呢?可以根据估算的方法来求,但是这样求方根的速度太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种快速求方根的方法,用计算器求方根.
Ⅱ.新课讲解
[师]请大家互相看一下计算器,拿类型相同的计算器的同学请坐到一起.这样便于大家互相讨论问题.如果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与书中的计算器的类型相同,请你按照书中的步骤熟悉一下程序,若你的计算器的类型不同于书中的计算器,请拿相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先要探索一下如何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步骤,把程序记下来,好吗?给大家8分钟时间进行探索.
[师]好,时间到,大家的程序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现在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序计算 , +1, -,然后和书中的数据相对照,检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生]正确.
做一做
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1) ;(2) ;(3) ;(4) .
[师]哪一位同学能用计算器快速计算出上面各式的值呢?
[生]能.
(1) 28.28;
(2) 1.639;
(3) 0.7616;
(4) -0.7560.
[例题]利用计算器比较 和 的大小.
解: =1.44224957, =1.414213562
>
[师]请大家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投影片:(2.5 A)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生](1) =7;
(2) =0.9;
(3) =37;
(4) =1.24;
(5) 2.236;
(6) 0.4899;
(7) 3.642;
(8) 7.003;
(9) 17.03;
(10) 0.1938.
[师]刚才我们练习了10个小题,对于求平方根或者立方根的程序已基本熟练,在此基础上,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判断题,看看题中已经求出的立方根与平方根是否正确.
投影片:(2.5 B)
下列计算结果正确吗?
(1) 35.1;
(2) 10.6;
(3) 9.5;
(4) 231.
[生](1)正确.因为题目没有要求结果保留几个有效数字,所以正确.
(2)正确.和上面的原因相同.
(3)错. 94.6.
(4)错. 23.1.
2.议一议
(1)任意找一个你认为很大的正数,利用计算器对它进行开平方运算,对所得结果再进行开平方运算……随开方次数的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大家每人找一个很大的正数,不同的人的数字不要相同,按要求去做然后总结.
[生]我找的数是123456789,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运算的结果是越来越接近1.
[师]其他同学的情况怎样呢?
[生](齐声答)也是这个结果.
[师]哪位同学能做一下总结?
[生]任何一个大于1的正数,不管它有多大,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结果越来越近1.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棒,这就是规律,再看(2)题.
(2)改用另一个小于1的正数试一试,看看是否仍有规律.
[生]和上面的结果一样.
[师]既然结果相同,能否把它们合起来总结一下规律是什么?
[生]任何一个正数,不管它是大于1的数,还是小于1的数,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运算的结果越来越接近1.
[师]非常棒.大家能否把(1)、(2)中的开平方运算改成开立方运算进行探索呢?
[生]能.
[生]结果也是越来越趋近于1.
[师]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
[生]任何一个正数,利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对所得结果再进行开立方运算…随着开方次数的增加,结果是越来越接近1.
Ⅲ.课堂练习
(一)随堂练习
利用计算器,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 (2) .
[生](1)∵ 2.224 2.236
;
(2)∵ =0.625
0.618
.
(二)补充练习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Ⅳ.课时小结
1.探索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步骤,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Ⅴ.课后作业
习题2.5(作为测验试卷)
Ⅵ.活动与探究
1.(1)任意找一个正数,利用计算器将该数除以2,将所得结果再除以2……随着运算次数的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答:结果越来越小,趋向于0.
(2)再用一个负数试一试,看看是否仍有类似规律.
答:结果越来越大,也趋向于0.
2.捉弄人的计算器
数学老师给小明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任务,设x,y,z是三个连续整数的平方(x<y<z),已知x=31329,z=32041,求y.并要求小明使用老师准备的计算器作答,小明说:
“老师也太小看我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让我做?”
“那就请你在10分钟内把答案交给我.”老师笑着说.
“不用10分钟,1分钟就够了.”小明边说边按计算器……
“老师,你的计算器坏了,根号键不能用,”小明这才发现老师给他的是一个捉弄人的计算器.
“是吗?其他键能用吗?”
“其他键都好好的”小明试了试其他各键说.
“现在你还能在10分钟之内给我答案吗?”
请你帮小明想想办法.
答:因为根号键不能用,所以不能用开平方的方法来求,但是我们知道,平方和开平方是互为逆计算,可以用平方的方法来求,因为1002=10000,所以可以确定y是一个三位数,因为20xx=40000,所以y是介于100到200之间,又1702=28900,1802=32400,所以y应是大于170而小于180的三位数.下面就可以用探索的方法从171开始去试,只到找到为止.y为178.
●板书设计
2.5 用计算器开方
一、做一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二、练一练
三、议一议(对任一正数一直进行开平方运算会发现什么规律)
四、练习
五、小结
六、作业
初中教案范文12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4、小结
古今词义
鲜美 :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其:这、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 捕鱼为业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细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研读
组织学生讨论:
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提问: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提问: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明确: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提问: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明确: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提问: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明确;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明确: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
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
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提问: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明确: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拓展延伸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教师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试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故事,可以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的描写。
2. 完成书后研讨与练习。
初中教案范文13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的内容
2、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
3、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
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 。”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
2、扫清字词障碍 。
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 。载:充满 。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 。是:代词 。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
1、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
2、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
初中教案范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情境教 学等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 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1.秦的暴政
播放配乐图片《秦阿旁宫》、《秦兵马俑》、《秦长城》这些建筑何其雄伟,壮观,气魄宏大。但修这些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算一算 P57页“动脑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结论:
(1)徭役沉重
提问: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
猜一猜 秦的市场上有一商人他卖鞋子的同时也卖拐杖,哪一种商品销路更 好?(拐杖)为什么?
(2)刑法严酷。(死刑有十多种,连坐、诛连、轻罪重罚等,)
(3)赋税沉重。(这些都说明统治者残暴,引起民怨。人们诅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
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 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赵高,朝政混乱,成语“指鹿为马”就是赵高所为)。
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 ,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
2.陈胜、吴广起义
(1)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 ——《大泽乡起义》 (五名同学,一名讲述经过,两名演陈胜、吴广,两名演群众)
(2)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起义进军路线图。(参考挂图《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3)教师小结:大泽乡起义(公 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 、吴广被部下杀害。
提问: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重大意义
(4)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这次起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学生答P58页第二自然段)他们鼓舞着后世人们反抗暴政,在他们之后其他的起义军继续抗秦,最终秦朝灭亡。
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提问: 继陈胜、吴广之后,众义军中出了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谁?
(1)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
① 角色效仿(请两名同学扮演项羽、刘邦;简介二人的`生平、事迹和各自的长处。)
② 教师激趣:你喜欢谁?说出理由(学生讨论、发言)
③ 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项羽有勇、刘邦有谋 ,他二人互相配合呼应,秦末农民起义进入第二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奋战,起义军与秦军展开主力决战。
(2)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动脑筋”P59页,请一名同学讲述经过,并分析项羽以少胜多的原因,成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源于此战役。当巨鹿之战激烈进行时,刘邦的军队呢?(学生回答)
(3)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算一算,秦朝存在多少年?(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
想一想,秦虽亡,但天下出现双雄,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怎么办?
(4)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 2年)
① 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鸿门宴》,从中领会刘邦的机智。
② 提问:两人先后入咸阳,各有何表现?(学生回答)
教师激情: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二人最后一战在垓下,名曰“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中了刘邦的“十面埋伏”之计,“四面楚歌”响起,军心动摇,故而惨败。项羽无力再回天,吟诵了一首“垓下歌”(加配音朗读):
垓下歌
项籍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教师简介其意,感叹英雄末路,师生共同分析项羽败之因。从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提问:胜利者刘邦建立了什么王朝?
(5)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他又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下一节课讲述汉朝的历史。
4.总结本课内容,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分析“楚汉之争”的 性质。
5.课堂练习:
(1)填表:引导学生归纳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整理成大事年表(用多媒体展示表格,请学生口头填空)
时间 重 大 事 件 时间 重 大 事 件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9年 楚汉战争开始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2年
(2)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戌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
附:板书设计
第12课 伐无道,诛暴秦
陈胜、吴广起义
秦的暴政 → 秦末农民战争
刘邦、项羽起义→楚汉战争→汉朝建立
初中教案范文15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课程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并以新教育标准为基础。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以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目标,创造融洽、和谐、灵活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快乐。
游戏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协调性、柔韧性,以及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规则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游戏练习中,还可以加强学生们对规则的.认识,提高他们自我创新游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常见的运动项目和游戏内容,对于运动游戏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使得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更有可能实现。学生们同样也已经熟悉了网络学习环境,能够通过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挥出自主性与创造性。
三、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提高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个人协调能力;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所玩游戏和体育游戏的魅力;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们获得愉悦的身心感受并提高同学之间的配合能力。
四、课程内容
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游戏。
五、教学流程
1.准备活动
通过游戏达到热身效果,使学生们逐渐进入体育课的状态。徒手操可以让学生们活动各个关节,为接下来的基本教学做好准备。
2.基本教学
在全节课中,游戏始终贯穿其中。在基本部分,我们安排了两个游戏:捕鱼游戏和松鼠与大树。在两个游戏之间,老师可以点评,让学生们休息,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游戏。
3.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放松操,使学生们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最后老师做课堂总结,提醒学生们游戏中的注意事项和学习所获得的收获。
【初中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教案05-31
篮球教案篮球教案初中01-22
初中安全教案08-06
地理初中教案11-10
初中足球教案11-23
初中整式教案02-25
《春酒》初中教案04-01
初中安全教案03-25
初中浮力教案03-07
爱莲说初中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