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4 08:34:25 教案

语文教案8篇[热]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8篇[热]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日、吃、狮、皮、住”5个生字。

  2认识声母“zh.ch.sh.r”,会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知道zhi.chi.shi.r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读。

  3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4复习笔划“乛”横钩,并会按笔顺正确描写带有这个笔画的生字:“日、皮”

  重点及难点

  1认识本课5个生字:日、吃、狮、皮、住。复习笔划“乛”横钩,并会按笔顺正确描写带有这个笔画的“日、皮”

  2认识声母“zh.ch.sh.r”,会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知道zhi.chi.shi.r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读。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过生日时,得到过什么生日礼物?

  2师:过生日那天,有那么多亲朋好友给你们送礼物,你们一定很高兴!今天,森林里有只老猴要过生日,他想得到什么生日礼物呢?

  出示:生日,教学:日,注意读准翘舌音。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儿歌《三只猴子》,出示课题:22、三只猴子,齐读。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听录音,思考:老猴想得到什么生日礼物呢?

  2板书:吃仙桃,教学生字“吃”

  (吃:正音。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平时你喜欢吃什么?积累口字旁的字。)

  3再听录音,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其他生字。

  4学习生字“狮、皮住”

  “皮”:复习笔画“乛”横钩,书空。组词。

  “狮”:让学生说说对狮子的了解。

  “住”:让学生交流记忆的.方法。

  5把生字送回课文,让学生自读儿歌?

  6指导朗读。

  三学习拼音,认识声母、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zh

  师:把三只猴子的“只”读得轻短一些就是zh,z加h就是zh。编顺口溜:z加h,zhzhzh

  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同样方法教chshr

  c加h,chchch

  s加h,shshsh

  小树发芽rrr

  3师:今天,我们再学习几个整体认读音节,出示:zhichishiri

  整体认读要读得长而响亮。(师领读,指名读,小组读,开双轨火车读。)

  4看图、拼读音节,完成连线练习:

  dushuzhishuchahua

  5叫号游戏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四做游戏,巩固生字。

  做猴子摘桃的游戏

  五写字指导

  1指导书写“日、皮”

  2学生先观察,说说注意点等。

  3教师范写,重点讲解“皮”。学生描红,练写。

  4师生讲评。

  六总结

语文教案 篇2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师贴图,同时板书“孙悟空”)让我们一起跟他打个招呼,一起喊他的名字吧!

  生齐声喊:孙悟空,欢迎您!

  师:孙悟空是西游记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敢于同妖魔鬼怪作斗争,为正义与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孙悟空去除妖好吗?(板书:除妖)

  师:“除”和“妖”都是生字,谁来读?(生读)

  师: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呢?

  生1:“除”字是一左耳旁加个“余”字。

  生2:“妖”字是一个女字旁加“夭”字。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妖”是指古时候女子的笑,它的右面不是“天”,而是“夭”,请齐读课题:孙悟空除妖

  二、初读课文

  师: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孙悟空除妖的吗?让我们翻开书第80页,一起走入文中,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朋友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用“○”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自由读)

  三、快乐识字

  师:(课件显示生字)同学们,你们看,孙悟空带着一群字宝宝跳出来了,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读:尚、婆、骗、糊涂。

  师:读得好,我们夸夸他,我再请一名同学读另外的生字。

  生读:亏、举棒、力量、消灭、上当。

  师:读得准极了,“当”还有一个拼音朋友,它是谁?

  生:dāng当心、当时

  师:说得对,小朋友,你认为今天学习的生字宝宝中哪些字音容易读错,想提醒大家?

  生:“尚”和“棒”都是后鼻韵母。

  师:对,说得好,你是一个“火眼金睛”的孩子,这些生字都会读了,你能想办法记住它们吗?请四人为一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交流的情况。

  生:我们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生字。

  如波+女=婆马+扁=骗米+胡=糊

  氵+余=涂氵+肖=消旦+里=量

  师:你真是一个用心学习的孩子,老师这儿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看谁最聪明:用什么东西能最快的把火熄灭?

  生:用水浇。

  师:不对,再想想。

  生:在火上加一横,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灭字。

  师:啊,你太聪明了,向你学习。

  师:记住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课件出示:和尚、老太婆、糊涂、力量、消灭、多亏、举起。)指名读,及时表扬。

  师:孩子们,孙悟空是除妖的高手,你们也是识字的高手呢,伸出大拇指,夸夸自己吧!

  生齐说:嘿嘿,我真棒!

  四、精读感悟

  师:同学们,生字和新词都会读了,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棒!自己读课文,读流利!(生自由读)

  师:谁来单独读前6小节。(指名读)

  师:这里有个字要提醒大家“仨”念“sā”是北方的方言,不要念成“shān”。

  师:谁把最后的3小节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他读得好吗?

  生:不好。没有读出孙悟空的勇敢、威猛来。

  师:那你来试一试。(生大声读)

  师:他读得好吗?(好)掌声奖励他!

  师:我们边拍手边齐声把课文读一面。(生齐读课文)

  师:你知道孙悟空还有什么美称吗?

  生:猴哥、美猴王、齐天大圣……

  师:孙悟空是本领高强、疾恶如仇的化身。所以千百年来,人们都喜爱他。让我们来听一听人们对他的歌颂和赞美:放歌曲《猴歌》。

  (此课堂教学实录获市级一等奖)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总结】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了解妈妈的情感变化。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孩子纯真、善良的童心。

  重点难点:

  1、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孩子的纯真。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孩子——咪咪乔。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2课《有个孩子叫咪咪乔》。

  1、 抽读词语。

  2、 回忆课文内容并填空。

  3、 “假如你就是布娃娃咪咪乔,你会喜欢文中的哪个人?”

  二、关注文章细节,品味文章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讲了哪几个人物,说说他们和“咪咪乔”有什么关系?

  2、读课文,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女儿、爸爸、妈妈和交警各是怎样对待咪咪乔的?用你喜欢的符号把它画出来,并体会着读一读,读出相应的情感。

  课文中值得品味的细节很多,只要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如:

  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允许人伤害她,危险的时候要保护她。(相关的.细节有:女儿立即奔向小床;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的小膝盖上;女儿太任性的哭闹;女儿尖历地叫起来;女儿大哭着翻身下车)

  妈妈对咪咪乔的态度是:对女儿把咪咪乔当成有生命的孩子是应付的;不经意间伤害过咪咪乔;被交警所感动真正认可了咪咪乔的孩子身份。(相关的细节有:我们是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我们不耐烦了;我赶忙拉住女儿的手;我觉得十分惭愧;)

  交警对咪咪乔的态度:尊重女孩,把咪咪乔也当成“孩子”看待。

  (相关的细节有:他立正,举手敬礼;且又是一个立正,举手敬礼;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3、品味有关“细节”,感悟人物的情感世界。出示两处细节描写:(1)我把女儿放在自行车后(2)他立正,举手敬礼

  [这两处细节中,(1)可以看出女儿确实把“咪咪乔”当“宝宝”年,当有生命的人看。(2)中可以看出交警对女儿给予了像成人一样的尊重和理解。]

  在学生品悟研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三、整体回顾,感受人物,升华情感

  1、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你会对文中的“女儿”说些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的这位妈妈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3)文中的这位警察叔叔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四、进行续写练习。

  我看到这节断了的手指头,更加感动惭愧。我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呢?我点亮灯光,把那节手指头小心翼翼地贴好,把“咪咪乔”放回女儿的枕边。从这以后,我们一家和“咪咪乔”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下续写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语:同学们,人们把地球称为绿色星球,地球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地球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它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

  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

  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

  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学生练习读──评价。

  读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笔下那树也是感情丰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蚂蚁使它们逃离灾难,同位合作。准备。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交流学生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思考。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小结: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与舒适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从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七、练习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题材不限。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思考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的,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标

  从古人身上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

  三、疏通字词并翻译全文

  1.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2.检查。

  3.要求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故事。

  4.重点语句解析。

  四、总结、扩展

  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等。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

  1.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语言特色

  二、课文分析

  1.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机智

  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

  2.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孔融:语言描写

  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

  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

  回陈韪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陈元方:语言描写

  曹操:行动描写

  使…代;自…立→令间谍问→闻之,追杀

  3.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

  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

  思考:①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

  ②本文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①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

  “远志”,出山则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

  ②语言隽永,意味深长。

  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

  三、总结、扩展

  1.《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探究活动

  一、方仲永与孔融的人生起点一样,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说:同学们先找到《伤仲永》这篇文章,搜集一些有关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迹的;然后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在班内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一定的结论。

  二、你认为陈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为什么?

  解说:可以在班内组织讨论或展开辩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敬畏自然的含义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兼有文学性的含义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鹏 斥安鸟(yan) 蓬蒿(hao) 咫尺(zhi) 狼藉(ji) 相形见绌(chu)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雄伟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大海,美丽的花园,。无不为人们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聪明,最美丽,最富有灵性的人类。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繁衍、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积累字词(见书)。

  2、自读课文,初步交流读课文的感受,并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题,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作者的观点: 课文最后一段。

  过渡:这一观点是否在课文一开始就提出来了?(学生回答是在结尾提出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进而提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又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呢?我们一起分析课文结构和内容。

  四、合作探究,把握文意:

  1、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明确: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从人类征服自然开始谈起。

  第二部分(2—10):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以及两者的关系;论述宇宙的生命。

  第三部分(11)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

  2、逐层分析:

  第一部分: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第一层(2—7):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以及两者的关系:

  第2—4段着重谈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找出理由来,并读一读):a、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b、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 c、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d、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互相补充。

  五、学习课文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六、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语文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6个,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3.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同学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背诵全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同学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引导同学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解决方法

  教师引导,同学自学

  三、课时布置 三课时

  四、同学活动设计

  师生一起讨论,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

  (一)自同学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结合学习目标与课后考虑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和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计算机和软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板书课题:1、瀑布)

  (二)初步感知。

  1.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和课前预习提纲,把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画上“?”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2.理解词语。

  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如:好像。

  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分小节渎。

  (2)指名读全文,考虑: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在同学说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基础上,师再问:主要写了瀑布的什么?从而引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板书:远——近)

  3.同学质疑

  (1)同学自由读课文

  (2)同学质疑

  考虑: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教师要抓住同学提出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作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一些非实质性的问题,可在当堂让同学们交流解决。教师鼓励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

  教师根据同学质疑归纳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1)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怎样朗读才干把瀑布声音和样子的特点表示出来?

  4.本课总结

  (四)安排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同学说出学会了生字、生词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考虑:这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引导同学说出这小节主要写了没见到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

  2.自由读这小节,说出这一小节给你什么感觉?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先引导同学概括出这一节给我们的感觉是瀑布的声音很大,瀑布很壮观。然后引导同学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瀑布声音的响亮。教师引导同学从以下重点词句中去理解。

  (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声音一定很响

  (2)“叠叠”“涌”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瀑布的声音就像浪涛翻滚时发出的巨响。

  指名说出海浪的声音怎么样? (去过海边的都能说出海浪翻滚时声音很大,哗……哗……的。)板书:叠叠)

  (3)“阵阵”“吹”

  风吹过松林时,会发出“轰……轰……”的响声。瀑布从上落下来冲击岩石,跌进潭里,发出的就是像松涛一样的吼声。(板书:阵阵)

  (在理解到“叠叠”和“阵阵”这两个重点词语时,播放瀑布落下进的声音的录音,协助同学理解“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时发出的声音,并让同学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3.指导朗读

  (1)复合投影片出示第一节停顿和重音提示: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教师范读。

  (3)同学练习读。

  (4)揭去复合投影片中的朗读提示

  5.同学再次感情朗读第一小节,体会写法的巧妙。

  (三)总结学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第一小节的学法:

  1.读这小节,了解这小节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说出这一节给你什么感觉?说说从哪读出来的?

  3.有感情朗读这一节。

  过渡:听着瀑布的声音,我们随着诗人转过山路瀑布就出现在了眼前。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依照刚才学习自学第二、三小节。

  (四)自学二、三小节

  1.让同学按上述学法自学二、三小节,投影为学困生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2、3小节,想想:这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

  (2)默读两小节,考虑:看到瀑布之后,瀑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3)怎么读才干表示出瀑布的特点?

  (4)这两小节中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2.同学自学,遇到困难可以在组内讨论。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深入到同学中间去讨论。

  3.同学汇报。

  (1)第二小节写远看瀑布的样子。第三小节写近看瀑布的样子。

  (2)同学概括出感觉瀑布很雄伟之后,引导同学重点通过以下词句进行理解。

  ①“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千丈青山”和“一道白银”(运用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协助同学理解,没条件的可以用投影。)

  “千丈青山”实际不是真指千丈,是形容山高。“白银”是指瀑布。绿色的高山衬着白色的瀑布,对比鲜明,使得瀑布显得更加壮丽。(板书:一道白银)

  师提问或生质疑:为什么作者先说没法比喻,然后又把瀑布比作了白银呢?

  (引导同学从作者看到瀑布时的心情去理解。初见瀑布,它实在太美了,美得超出想象,一时被它的美吸引住了,想不出用什么比喻好。仔细看看瀑布的样子和周围的山,作者自然想出了这个比喻,并且用一个“衬”字,非常巧妙。)

  ②“一座珍珠的屏”也体现了瀑布的雄伟和美丽。(继续运用计算机软件)

  “屏”是指比较讲究的装饰品,珍珠的屏说明瀑布飞泻而下时,串串乳白色的水珠被阳光一照,闪着光亮。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真是雄伟、美丽。(板书:珍珠的屏)

  ③“如烟,如雾,如尘”当有风吹过时,珍珠的屏被吹散了,水花飞溅,腾起水气,缓缓飘落,这时就像烟一样飘飘悠悠,像雾一样朦朦胧胧,像尘一样四处飞散。(计算机软件协助理解) (板书:如烟如雾如尘)

  师重点指导:读这句话时,如烟,如雾,如尘之间停顿时间可略长些,声音轻而缓慢,更能够体现出作者此时看得入迷的心情。

  说明:同学理解到哪,教师就随着同学指导到哪并且理解到哪,同学就在已有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师指导。

  (3)有感情朗读这两小节。

  (4)引导同学说出这几个打比如的句子写得非常好。在学习第一节的基础上,同学回答出这样写更加形象,具体,使瀑布的样子更雄伟,美丽。

  (5)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第二、三小节瀑布的样子不一样呢?

  (引导同学说出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

  (五)计算机软件播放整首诗。让同学边听,边看,边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六)总结。

  瀑布从高山上飞流直下,气势澎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如浪涛轰鸣,似松涛欢吼的瀑布声音,又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美丽的瀑布景象。在我们国家,像诗人看到的这样的瀑布还有许多,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把我们今天听到的和看到的变为实际。

  (七)作业。

  板书: 瀑布

  叠叠

  声音 阵阵

  一道 白银 ] 雄伟壮丽

  珍珠的屏

  样子

  如烟 如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02

语文教案12-03

语文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