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则运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则运算教案1
整体感知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分散在一至六年级,本课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认请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的本质,在复习中把知识条理化,在整理中形成比较完整知识结构。
由于本课涉及的意义和法则的内容均是旧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力戒重复旧知,而把重点应放在知识整理,运用归类,比较等方法,达到最佳效果,难点是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特点的高度概括。
针对本课意义、法则、文字,表述内容较多,整理和复习时要多学一些典型实例,通过具体实例来整理复习意义和法则,既能减轻不必要的思维难度,又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环境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另外,整理复习课不同于其它新授课的课堂结构,往往是复习和整理浑然一体,在复习的同时整理,在整理中加深和提高。
教学内容:教材P90、91、92,练习二十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能力,比较异同能力,形成知识结构能力。
2。运用法则熟练、灵活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整理四则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计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意义:
[用具体实例说明四则意义,不仅避免死记硬背,而且还能唤起学生记忆,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观察表格。
请同学观察课本90页表格,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则意义相同?哪则意义有扩展?学生回答。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表示为:
[通过看表格,指出知识的异同点,通过画图式,弄清知识间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对同一层面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纵向认识,弄清了横向关系,形成了知识网络。]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学生回答,它们的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学生进入高年级,要不断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加以总结和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出示两道题:
对照上面两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再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②通过上面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相似点是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不同点是分数除法转化后乘以的是除法的倒数。)
3。口算
(1)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 (积是三位小数)
8。70。3 (商是整数)
3。1315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本套教材十分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总结口算中容易出错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口算正确率]
(2)完成课本92页的口算,教师用秒表计时。
4。法则中的特殊情况。
(1)先把结果填在课本92页上。
(2)请同学们根据a与0的运算,a与1的运算和a与a的运算分类。学生分类后如下:
第一组:a+0=a a—0=a a0=0 0a=0
第三组:a—a=0 aa=1
5。验算。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课本92页的等式。
(2)根据这些关系,说一说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的一般方法。(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完成课本92页的做一做第2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二十第一题。让学生说出计算根据,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2。课本95页第二题。让学生总结一个非零的数乘以比1小的数或比1大的数后积的变化规律。
3。课本95页第三题。让学生口述出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除以一个分数,再转化成乘以一个整数的口算过程。
4。课本95页第五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四、课堂作业课本95页第四、六两题。
四则运算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
25+75 124 16+4+23 2542
35+25 60-24 18+22 100-25-10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习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38+65-45
120-80+72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 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150+33=183 183-75=108
274-52=222 222+63=285
20xx=50 503=150
282=56 567=8
判断并改错。
155-34+46 240403
=150-80 =240120
=75 =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总结思维。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四则运算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定位的,让学生在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中,学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加法、减法和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铺垫导入。
1、动手操作。
用小棒摆一摆下面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说一说。
2、揭示课题。
(1)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
(2)引出课题并板书。
复习导入,通过动手摆小棒,了解学生对乘法和加法算式的含义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用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交流理解,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7:
比较这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2)审题交流下列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②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第①题的条件是有4排桌子,每排5张,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张桌子;第②题的条件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③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条件中都有4和5;不同点:第①题有4排桌子,第②题有5排桌子,两题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
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关注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条件和问题,为后继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作好铺垫。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解题,教师指导。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①54=20(张)
②5+2=7(张)
(3)多种表征,沟通联系。
①用多种方式表征数量关系。
a、这两道题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一样?(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
b、你能用摆学具或画图等方法说明自己的想法吗?
②交流展示,沟通直观图与实际问题及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4)用语言表征数量关系,明确运算的意义。
结合图说说两道题中4和5分别表示什么?4和5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①小题中4表示排数,5表示每排桌子的张数,要求的是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第②小题中,4表示第一排有4张桌子,5表示第二排有5张桌子,要求的是4和5合起来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
小结:这两道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但题目给的条件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3、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 回顾反思:这两道题的解答正确吗?
(2)讨论检验的内容和步骤。
①先检查什么?再检查什么?为什么?
②按书上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检验。
本环节设计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结果的思路,结合教材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三个环节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后自主探究方法,学会用多种方式表征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明选择不同运算的道理。通过反思回顾,明确检验的内容和步骤,进一步深化理解数字相同,但条件表述的意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渗透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
第64页练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1)二年级举行摄影展,如果每个班要要选出5张照片,6个班一共要选多少张照片?
(2)小明和伙伴们租了两条船,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坐了6人。一共有多少人?
以上两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么做的理由。
2、变式练习。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
学生自主练习,灵活运用加、减、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汉字木笔画是4画。
①汉字森的笔画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②词语森林的笔画一共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独立完成,建立数笔画问题与乘法意义的联系。
3.综合练习。
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11题。
引导学生正确审题,找出隐含信息,再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想一想,我们是按什么步骤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进行归纳,让学生在反思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则运算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27+85 =329×6 =2×987=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1)42+6×(12-4) (2)42+6×12-4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则运算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关0的运算)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仅供参考,老师们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建议
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由于本单元是将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有机结合起来编排的,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
● 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
● 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 ● 线段图 ● 枝形图
(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因为关于整数的三步的实际问题在本册中已达到最难的程度,进入了收尾。
2.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在综合算式中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但老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针对每个例题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生活创设现实情境,(知识点要保留)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研讨。在每层的教学中要注意遵循研讨的六环节。
4.关于计算方面的训练。
(1)加强口算的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一审运算符号。
二审数据特点。
三定计算方法。
(3)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教给学生抄题、抄数的方法。
(5)做题时速度适中,一步一回头。
(6)关于作业的批改问题。
(7)练习要经常化。
(8)坚持弃九验算法。
四则运算教案6
教学目标:
1.复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2.认识福娃,知道各个福娃所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3.了解奥运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纠错与评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多媒体演示插图)
说一说这是什么?生:这是福娃。
你知道福娃吗?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在申报主办国的时候,有几个国家参加,最后我国取得了申办权,说明中国强大,才有能力去申办。这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读,组成了一句话:北京欢迎您。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五个福娃名字的来历吗?有谁知道?相互交流。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媒体的.介绍。你想了解更多的奥运知识吗?现在让我们开动脑子寻找答案。
二、中心阶段
师:出示2630-867+133
问:谁来说一说它的计算顺序?用线划出
生:回答后用递等式计算。
小结:象这样的题,我们要注意不要被数干扰。刚才这题的答案就是第一届奥运会举办的年份。做了下面的题目,把答案填在书上第2页,还会知道一些奥运知识。
师:继续出示581-3118 (158+125)2 196(712-698)
师:请学生动笔计算,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答案了。
巡视,鼓励表扬做得又快又对的学生。请学生汇报答案。并读一读这些知识。
三、分层练习
口算:
1230 20050 245
245245 189+897-189
12030 2000500 254
254254 120-1203
笔算:
472208-73549+7 3008-(69+36018)
12248 774411
总结:计算前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数字不能抄错,一定要验算和检查。
四则运算教案7
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培养学生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六一”快到了。同学们为欢庆“六一”在精心准备,瞧,有的折幸运星,有的做蝴蝶结,有的用彩带做中国结,还有的买来了矿泉水,真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如下所示:(有条件的教师可通过这些问题创设情境图)
①同学们折了37颗红星,23颗蓝星,一共折了多少颗星?
②同学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③有24m的彩带,用1/3做蝴蝶结,做蝴蝶结用去了多少米?
④有24米的彩带,用1/2做中国结。做中国结用去了多少米?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教师:在解决问题中,你们使用了哪些运算?
学生可能说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二、复习讲授
1.复习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1)学生自己编题并列式回答。(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求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纠正编题和列式出现的错误。说出运用了哪种运算,这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
(3)小组汇报,其他同学注意补充纠正。说说用到的每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板书
28+36=? ? ? 36-28=? ? ?36÷28=? ? 28÷36=
×40=? ? ?40÷=? ? 24×12=? ? 12÷24=
(4)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指名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运算的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5)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2.整理四则运算的法则。
(1)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 ??
学生观察后回答,指出错误分别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③前两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2)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出示两道题:对照下面两道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②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
×,÷,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③教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们发现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小数乘除法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不同点:小数乘除法还要在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复习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课件出示
? ? ?
指名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②分数乘法和除法在计算方法上又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是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不同点是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3.完成教材第76页的“做一做”。
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小数点对齐)
×(积是两位小数)
÷15+(0占位)
×(先乘法后减法)
(要先通分)
(转化成分数乘法一次性计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四则运算的意义,在复习的时候,要加强理解,因为它是后面复习应用题的基础。
2.四则计算的运算法则,可以对比着复习,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便于学生记忆。
四则运算教案8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四则运算”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来设计课堂的。在导入中给学生留下问题情境,再带领学生继续学习四则运算的第二条定律。通过讲解例题和例题拓展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接着学生练习、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知道如何将分步运算写成综合式子,并且按运算定律计算结果。
1、学习任务分析
“四则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内容通过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买门票这一具体生活实例,引发出有关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掌握运用。
(1)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归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规律。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法。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格式。通过对运算顺序的了解,结合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理解和自主探讨归纳正确的运算步骤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
5、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老师讲解例题时的重点数学信息和运算步骤,练习题的讲解时会有运算步骤。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该怎么计算?(从左到右,多媒体出示运算规律。) 那我们来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答案老师已经给出,但是你们必须告诉老师怎么计算才能得到正确地答案呢?多媒体将题目展示出来。
27+60-30=57 8×6÷24=2 12﹢30×2=72
师讲解,着重分析12+30×2。这题我们该按什么顺序计算呢?同学们比较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这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几类运算?(两类,加法和乘法)那我们能按照昨天学习的从左到右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吗?我们试一试好吗?
老师带领学生计算得出84,和正确答案不符。
为什么我们这样计算没有得到72呢?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还有另外的运算法则吗?那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四则运算,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法,好不好?
设计意图:有计划地安排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达到熟练计算,为后面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留下了疑问,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①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半价”是什么意思?
(理解“半价”指的是儿童票的价格是成人票的价格的一半)
分步列式
师: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分步算式进行解答吗?(学生上台写答案) 方法一: 24×2=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方法二: 24+24=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师:说说这样列式,每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每一步的意思。
综合列式
师:同学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回答,老师多媒体展示) 算式一: 24×2+24÷2
算式二: 24+24+24÷2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同学听听。(老师指名回答)
24×2+24÷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爸爸妈妈两个大人,所以买两张成人票,就是24×2=48,同时算:玲玲是儿童,买儿童票,就是24÷2=12,最后求总门票,就
是48+12=60)
师:那方法二又是怎么计算呢?老师想算一遍让大家看看有没有算对,大家要注意老师的运算顺序啊。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老师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玲玲的票价24÷2=12,再算三个人的总价24+24+12=60,也得到了60正确答案,那老师的运算方法正确吗?)
师:比较我们上节课的综合式子,看看我们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哪些运算呢?说说每道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并多媒体展示运算定律)
② 例3拓展题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拓展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算式和计算过程
100-24×3
=100-72
=28(元)
答:应找回28元。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并结合实际理解意义)
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解答。
【巩固练习】
⑴ 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1题。
要求: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⑵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56+4=60
15×3=45 30÷6=5 45-5=40
⑶ 判断并改错
22+18÷232-10×256÷8+7×3
=40÷2 =22×2 =7+7×3
=20 =44 =14×3
=42
要求:独立完成,并小组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新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堂作业本P2
②完成书上P8练习一:5、6、7、8、9、10题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上诉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也能有条理地板书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8、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知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则运算教案9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例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四则运算教案10
[设计说明]
一、借助情境,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思想是借助具体情景,通过6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初步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以前的教材编排有很大的不同,改变了过去通过单纯解答混合运算试题以达到掌握、记忆运算顺序的设计意图,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对如何在现实情景中进行四则运算,如何把解决问题与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地结合作为着力点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初步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运算法则,并注意由具体特例向一般混合运算推广,最后总结、概括出四则运算法则的一般规律。
二、在准确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例1例2是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例3要使学生理解、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加减两边可以同时计算的特例;例4是学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并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例1、例2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例3的教学任务有些重,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完成例1、例2的教学以及两步计算的二级混合运算顺序,第二课时完成“两边同时计算”的混合运算特例及例4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学不仅分散了例3的多个难点,同时能在第一课时中通过对比突出“先乘除、后加减”的教学重点,更能明确地帮助学生体会、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也能有足够的精力去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借助小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三、在学习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和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第一课时我们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发现、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并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的思路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第二课时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线段图是以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大小,以线段之间的关系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发挥着其他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低、中年级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需要借助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数形结合,形象地提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启发、拓宽并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尤其是例4的第二种方法,学生对于这种方法很难理解,但通过画线段图及进一步观察、分析,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为什么先求差,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例2以及例3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同级运算和两级混合运算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生:滑雪、打雪仗……)这是济南新开业的滑雪场(课件出示滑雪场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滑雪场的情况。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发现、总结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信息:滑雪场开业第一天上午有230人,中午有70人离去,又有150人到来。
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指名板演:
①230-70=160(人);
160+150=310(人)。
②230-70+150=310(人)。
汇报交流:请列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的学生分别说说解答思路。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者思路是相同的,只是第二位同学列出了一道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这样写比较简单。
师:由于数目越来越大,直接写出最后得数容易出错,如果我们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就不容易算错了。
(教学脱式书写格式,略)
2.出示信息:开业前三天共接待900人,照这样计算,5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你能根据信息列出综合算式并脱式计算吗?
指名板演:900÷3×5
=300×5
=1500(人)
师:请你给大家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生:我先算900÷3,再用它们的商乘5,因为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才能算出5天的人数。
师:也就是说,这道乘除混合的算式你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做的。谁能说出15-8+11和40×3÷60的运算顺序?
生答略。
3.总结运算顺序。
师:观察这几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1、3题中只有加、减法,第2、4题中只有乘除法。
生:我发现它们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师:在一道算式中,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一般情况下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做。
(二)理解、总结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信息:
刚才有同学说想知道滑雪场的门票是多少钱,前两天我有两个朋友也去了滑雪场,看大屏幕:成人票一张60元,付给售票员200元买两张票,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00-60×2
=200-120
=80(元)
师:前几道题我们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为什么这道题先算后面的乘法呢?
生:因为我们必须先知道买两张票花了多少钱,才能再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要想求出找回多少钱,必须在总钱数里去掉两张票的价钱,而不是减去一张票的价钱,所以要先算后边的乘法。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是求从200里减去60×2的积,差是多少,所以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对吗?
谁能说出53+7×8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答略。
2.出示信息:
现在已经放假了,听说滑雪场对儿童还有优惠活动:成人票60元,儿童票半价。
师:如果你和妈妈一起去,一共花多少钱呢?请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①60÷2+60 ②60+60÷2
=30+60 =60+30
=90(元) =90(元)
第一位同学汇报思路:我是先算出儿童票多少钱,再加上成人票60元,求出一共花了多少元,所以我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第二位同学汇报思路:我跟她的想法一样,只是把60放到了前边,因为在加法中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但还是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说在这个算式中,60必须与60÷2的商相加,因此不管这个除法放在哪儿,都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总结规律。
师:仔细观察第二组算式,它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这些算式与第一组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组的每道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而第二组的算式中加、减、乘、除法是混在一起的。
生:第二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在一道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一般情况下先乘除后加减。
三、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直接说出先算什么:
①27÷3×7 ; ④54÷6÷9;
②45+8-23; ⑤28+120×8;
③203-135÷9; ⑥35+24+12。
这些题哪些是从左到右算的?剩下的两道题是按什么顺序做的?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重点研究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设计指导:常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两头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的算法,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总结完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借助线段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头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谁还记得,混合运算都有哪些运算规则?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大家最喜欢干什么?堆雪人、打雪仗、滑雪一定非常有趣,如果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喜欢参加吗?
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活动,我们要了解一下每个年级活动的项目、参加的人数以及分组的情况。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理解、掌握“两边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
1.出示信息;一、二年级组织堆雪人比赛,一年级有3组参加,每组8人,二年级由2组参加,每组10人,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请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第一组:
8×3+10×2
生:我们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二年级分别有多少人。
生:一年级每组8人,有3组,二年级每组10人有2组,所以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列式为:8×3+10×2。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我们也是这样列式的。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你们列出的是一个三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可这样的算式我们以前没有解答过,你们会算吗?在练习本上试着计算一下。
指两名学生板书:
①8×3+10×2 ②8×3+10×2
=24+10×2 =24+20
=24+20 =44(人)
=44(人)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在小组里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组觉得第一位同学做的对,即符合题的意思,也符合运算顺序,每一步都是先算乘、后算加,第二位同学两个乘法一起算,不合适。
生:我们觉得第二位同学的做法是对的,先同时求出一、二年级分别有多少人,再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同样既符合题意也符合“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则啊。
生:我们也觉得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它不仅符合题目的意思和运算规则,结果正确,写起来还简便,我们觉得第二种方法是对的。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达成共识?第二种方法行不行?
生齐:行!
师:我也赞同大家的意见,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3.小练习。
(1)板书:15÷3+16÷26×4-18÷9
师:这两道题表示什么?在小组里说说。
(交流)
生:第一题表示15除以3的商加16除以2的商得多少。
生:表示2个商加起来是多少。
生:第二个算式表示4个6的积减去18除以9的商得多少。
师:大家说得很好,应该怎样算呢?试着做做。
(生独立计算,集体反馈,略)
(2)指名口答运算顺序:
9×3-25÷5;60÷5-3×3;75+5×8+23。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有两边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的算式,我们才可以将两边乘除法同时计算。
(二)理解、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
1.出示信息:三、四年级同学准备举行扔雪球比赛,三年级的有24人参加,四年级有36人参加,如果每6人分一组,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分几组?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请你先画图,再列式解答。
2.反馈学生作业。
36÷6-24÷6
=6-4
=2(组)
师:他的想法大家能看懂吗?要求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分几组?必须先求什么?(生答略)
师:仔细看看分析图,这道题你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还可以这样算:(36-24)÷6。
师: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四年级的前半部分跟三年级的人数一样多,所以我们可以不用管,只看看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多出的人数中有几个6就行了。
师:他的想法对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生:我们必须先求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才能再除以6,所以要加小括号。
师:如果不加小括号36-24÷6行不行?
生:这样不行,这样就不符合我们刚才的想法了,只有加上括号改变它的运算顺序才能算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也就是先求差。
师:我们在低年级就知道加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板书:3+2×4)这道题应先算什么?要想先算加法怎么办?(红笔加上括号)
3.完善法则。
师:看看我们前边归纳的运算规则,只有这两条够吗?还需要补充什么吗?
生:应该加上“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前边两条也应该加上“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三、练习(机动)
四、全课总结
师: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的试题时,都有哪些运算规则?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四则运算教案11
教学内容:
P58、59
教学目标:
1、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题。
2、根据文字计算题,选择正确的算式。
3、结合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思想探索文字计算题的结构。
4、运用树状算图,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时,采用树状算图来展示逆推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题的问题出发,用逆推的思想分析文字题的结构,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口答一步计算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90乘90加上90,结果是多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题意)(可以先讨论找到等量关系)
(2)反馈:先想什么?再想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
(板书:90?和=积或积+ 90=和)
(3)问:积怎么求,和怎么求?根据题意你能画出树状算图,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吗??(集体练习)
汇报出示:90×(90+90) 90×90+90
=90×180 =8100+90
=16200 =8190
(4)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小结,揭示课题
3、试一试:(口答)
(1)650减去34乘15的积,差是多少?
(2)320减去68的差除以4,是多少?
二、继续探索
1、出示:先比较下面两题的区别,再画树状算图。
①23除1058的商减去46,差是多少?
②23除1058减去46的差,商是多少?
(1)问:这两题要注意哪个字?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讨论)
(2)在练习纸上可以先画出树状算图,再列综合式(不计算)。(集体练习)
2、汇报出示:
1058÷46-23 (1058–46 )÷23
问:第二题为什么加括号?
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两步计算文字题的计算方法,在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时,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逆推的方法用树状图表示出计算顺序,然后列出综合式,最后还要再检查,先将所列的算式用数学的'语言读一读,与原题比较一下,计算顺序是否一致。
三、课内练习
1、选择题
(1) 400除以23减去15的差,商是多少?算式是( B )
A、400÷25-15 B、400÷(25-15) C、(25-15)÷400
(2) 40个25的和比45乘8的积大多少?算式是( A )
A、40×25-45×8 B、(40+25)-45×8 C、45×8-40×25
问:为什么这样选?
2、(1)说出下列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0÷(20-2)×5
360÷(20-2×5)
360÷20-2×5
(2)找朋友,他们的朋友分别是谁?用线连一连。(书P59)
360÷(20-2)×5 360除以20的商减去2乘5的积,差是多少?
360÷(20-2×5) 360除以20减去2的差,所得的商再乘5,积是多少?
360÷20-2×5 20减去2乘5的积所得的差除360,商是多少?
(3)集体练习,反馈。
3、只列式不计算。(练习纸)
(1)72与16的和,除128与40的差,结果是多少?
(2)203减去650除以25的商,所得的差乘5,积是多少?
4、拓展题:(练习纸)
一个数与16的积减去34,所得的差除以15,商是18,求这个数。
四、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在解答文字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最后一步要求的是什么,并且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如“除”、“去除”、“被…除”等,还可以借助数状算图进行计算。
五、课后作业:用下面的卡片编题,并列式计算。
2个50相加的和2个10相乘的积除100
除以商是多少?
讨论:比一比,哪一组编得多。
板书设计:三步计算式题
90×和=积积+90=和
90×(90+90) 90×90+90
=90×180 =8100+90
=16200 =8190
四则运算教案12
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 0.6-0.4 2×3 6÷2
100-15 2×0.3 0.6÷0.2
0.2+0.3 2×1.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 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根据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 (积是三位小数)
8.7÷0.03 (商是整数)
3.13÷15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要先通分)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 a-0=a a×0=00÷a=0
第二组:a×1=a a÷1=a
第三组:a-a=0 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 47.5-7.65 18.4×75
84× 587.1÷0.57 ÷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 0.43×7.8=
33.54÷0.78= 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 12× ○12÷3×2
÷ ○ 12÷ ○12÷2×3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624÷56 -
× 4.5×5.02
五、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数学教案-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四则运算教案13
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 0。6-0。4 2×3 6÷2
100-15 2×0。3 0。6÷0。2
0。2+0。3 2×1。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 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根据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 (积是三位小数)
8。7÷0。03 (商是整数)
3。13÷15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要先通分)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 a-0=a a×0=00÷a=0
第二组:a×1=a a÷1=a
第三组:a-a=0 a÷a=1
(五)验算.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 47。5-7。65 18。4×75
84× 587。1÷0。57 ÷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 0。43×7。8=
33。54÷0。78= 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 12× ○12÷3×2
÷ ○ 12÷ ○12÷2×3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624÷56 -
× 4。5×5。02
五、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四则运算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规则。
2. 学生能够应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图表、图形和图表进行数学推理。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备好与四则运算相关的教材、习题册和练习题。
2. 教师准备好具有生动形象的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图表和实物。
3. 教师准备一个小班教学环境,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和互动。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
教师利用教学辅助材料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四则运算相关的场景和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第二步:探究四则运算(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运算的过程和规则。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探究四则运算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步:巩固运算技能(20分钟)
教师分发习题册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练习,学生巩固所学的运算技能。
第四步:应用实践(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例如,假设学生在超市购物,需要计算所购物品的总价格、找零等。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解答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掌握的规则和技巧,并强调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意见。
四、教学评估: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和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练习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评估,以检查他们对所学概念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进行四则运算的练习,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交流。
通过上述教学方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技巧。同时,小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希望本文对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四则运算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
2.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
3.能运用这些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判断牌、选择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时,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些运算性质?(指名回答)
(板书)
加法交换律 减法的性质
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除法的性质
结合律
分配律
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些定律和性质及其应用。(板书: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复习)
(二)复习五大定律
1.提问:这些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么叙述?(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字母公式。)
2.判断下面应用运算定律的过程有没有错误,没错举,有错举,并指出错误所在,改正过来。
投影出示:
(1)(43+25)4=434254
(2)(700+1)68=70068+68
(3)153(220+57)=153220+57
(4)45+(54+55)=54+(45+55)
(5)638+378=(63+37)(8+8)
3.小结:我们运用这些定律时要注意正确。
(三)复习两大性质
1.提问: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运算性质?你能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吗?说说它们表示的意思。(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除法运算性质:(a+b)c=ac+bc(c0)
强调除法性质中的a,b都要能被c整除,且除数c不能是0。
2.做一做:在等号后面的横线上填数,○里填运算符号。
(1)157-(27+68)=157-27○_________
(2)3214-537-463=3214-(537○463)
(3)(945+63)9=945________○63
(4)156102=156(100○_______)
指名一人做胶片,其他同学做印好的练习片子,然后投影说结果,并说明根据什么性质。
(四)积、商的变化规律
1.提问:我们在学习多位数乘、除法时,还学过积、商的哪些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1)投影: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____倍;如果一个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____倍;或者,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________。
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体现。)
投影说明:
(a10)b=a10b=ab10=(ab)10
(a100)b=a100b=ab100=(ab)100
(a10)(b10)=a10b10
=ab1010=(ab)1=ab
(2)投影回答: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___________扩大(或缩小)___________的倍数,_______________。
问:你能联系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定律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关系,这也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体现。)
说明:整数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对小数四则运算同样适用。(只有除法的性质略有变化,a,b都要能被c除尽。)
2.练习。
口答:
(1)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原来的积就____________倍。
(2)把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____________倍。
(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里填运算符号。
①3.6+0.85+6.4+0.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4.53-1.64-0.36=_____○(______○0.36)
③7.85.3+7.84.7=______○(_____○_____)
④4.20.7+2.80.7=(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我们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主要是为了应用,使计算简便,而且要灵活运用。
(六)课堂练习
1.选择题:(投影出示,学生举选择牌。)
(1)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5,得到的差 [ ]。
①增加5
②减少5
③不变
(2)对于2548,小明想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分别应用了( )知识。
2548=25(40+8)=2540+258=1000+200=1200
应用了( )知识。
2548=25(68)=6(258)=6200=1200
应用了( )知识。
2548=25(50-2)=2550-252=1250-50=1200
应用了( )知识。
2548=(254)(484)=10012=1200
应用了( )知识。
①积的变化规律 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③乘法结合律 ④乘法分配律
⑤乘法交换律
追问:哪种最简便?
2.简算,在片子上完成,指名两个同学用胶片做。
① 1.252.5645
=1.252.5(88)5
=(1.258)(2.585)
=10100=1000
② 5.80.7+0.420.07+407
=587+427+407
=(58+42+40)7=1407=20
集体在投影上订正。
(七)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得很好。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要注意应用我们所学过的.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是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不但能提高计算的速度,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在复习中,注重学生对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记忆,再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复习中首先要让学生搞清所学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有哪些,分别用字母怎么表示,语言怎么叙述,达到全面巩固理解的目的。其间,分别插入适当判断、填空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及灵活运用。另外,利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在观察推导中理解积、商的变化规律实际上就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简便计算打开多种途径。然后,在学生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出现一组选择题,综合地培养学生运用定律和性质的能力,反馈面也扩展到全班,便于了解多数学生的情况。最后出示两道简算题,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四则运算的定律,是否能灵活地运用。
【运算教案】相关文章:
运算的教案03-06
运算律教案06-30
混合运算教案02-22
运算的教学教案09-30
《运算律》教案05-29
《运算律》教案02-25
《数的运算》教案03-15
小数的运算的教案03-04
小学数的运算教案06-20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