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28 18:31:2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进一步体会杜甫诗叙事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难点:杜甫诗作的叙事精炼,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 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三、 欣赏图片

  四、 读课文

  五、 理解赏析第一节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怎样呢?秋风卷茅板书

  六、 理解赏析第二节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群童抱茅 板书

  七、 理解赏析第三节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板书

  八、 理解赏析第四节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九、小结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十、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你知道哪些?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犹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十一、诗文积累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知道哪些?

  得万安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情感目标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一张幻灯片,解题。这张幻灯片下面有一个小喇叭,插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学生出声读,带着第三张幻灯片上的问题指名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下一步进入到赏析环节,配合着多种形式的读,我后面的五张幻灯片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以独立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形式付诸实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问题,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设计了补充杜甫的《又呈吴郎〉〉这首诗。教师可作如下讲解:《又呈吴郎〉〉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杜甫由于贫困,不得已把草堂转借给了一个吴姓的亲戚。临走还想着去年前来打枣的一个老妇人,特意写诗让吴姓的亲戚老妇人来打枣时对她尽可能的温和些。自己已走投无路了,还想着一个老妇人,诗人总是这样先人后己,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努力为别人撑出一片树荫,苦苦的为别人遮风挡雨。

  补充爱国诗句,使学生明白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才走到了今天,如今美丽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陕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以自查资料的方式完成作业,学会用多种工具搜集所需信息,然后根据需要整理,通过写作,实现与诗人的对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04-0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02-1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02-2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01-2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06-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01-26

【精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3篇04-27

【精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四篇04-28

【精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04-2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5篇02-0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进一步体会杜甫诗叙事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难点:杜甫诗作的叙事精炼,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 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三、 欣赏图片

  四、 读课文

  五、 理解赏析第一节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怎样呢?秋风卷茅板书

  六、 理解赏析第二节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群童抱茅 板书

  七、 理解赏析第三节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板书

  八、 理解赏析第四节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九、小结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十、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你知道哪些?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犹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十一、诗文积累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知道哪些?

  得万安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情感目标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一张幻灯片,解题。这张幻灯片下面有一个小喇叭,插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学生出声读,带着第三张幻灯片上的问题指名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下一步进入到赏析环节,配合着多种形式的读,我后面的五张幻灯片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以独立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形式付诸实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问题,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设计了补充杜甫的《又呈吴郎〉〉这首诗。教师可作如下讲解:《又呈吴郎〉〉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杜甫由于贫困,不得已把草堂转借给了一个吴姓的亲戚。临走还想着去年前来打枣的一个老妇人,特意写诗让吴姓的亲戚老妇人来打枣时对她尽可能的温和些。自己已走投无路了,还想着一个老妇人,诗人总是这样先人后己,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努力为别人撑出一片树荫,苦苦的为别人遮风挡雨。

  补充爱国诗句,使学生明白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才走到了今天,如今美丽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陕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以自查资料的方式完成作业,学会用多种工具搜集所需信息,然后根据需要整理,通过写作,实现与诗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