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爬山教案

爬山教案

时间:2022-01-09 15:19:3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爬山教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爬山教案7篇

爬山教案 篇1

  中班综合活动:小乌龟爬山坡

  活动目标:

  1、理解小乌龟克服疲劳,战胜困难勇敢爬上山坡的意志行为过程。

  2、借助音乐,通过练习乌龟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移情体验。

  活动准备:

  山坡的.背景、小乌龟、音乐磁带、录音机

  开始部分: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坡吗?爬山坡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师:对呀,爬山坡的时候会很累,会满头大汗,会腰酸背痛,爬山是一件很艰难的运动。

  基本部分:

  1、有一只小乌龟,它也很想爬山坡,小小乌龟爬呀,爬呀,突然一阵风吹来,小乌龟抖了抖身子,感觉很冷,这下它会怎么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感觉。

  2、小乌龟不怕水,还是勇敢的往上爬,嗨哟哟,嗨哟哟,爬呀,爬呀,哗……又怎么啦?大雨落在了乌龟的身上,爬山坡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候小乌龟又会怎么做呢?它会往上爬吗?

  3、小乌龟不怕风,不怕雨,坚持爬到了山坡上,我们给小乌龟鼓鼓掌!(小乌龟,你真勇敢!)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4、小乌龟爬到山上特别高兴,还唱起了歌/(老师清唱一次歌曲)

  5、我们也一起来学学爬山坡的过程吧!(幼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动作两次。)

  结束部分:

  我们也出去找个山坡来爬好吗?(幼儿听音乐,离开位置到户外)

  附歌曲:

  1=P2/4

  3 2 1 2 | 3 4 5 | 4 3 2 0 | 3 2 1 0 |

  小小 乌龟 上山 坡 嗨哟哟, 嗨哟哟

  小小 乌龟 上山 坡 嗨哟哟, 嗨哟哟

  3 2 1 2 | 3 4 5 | 4 3 2 3 | 1 —— ║

  爬呀 爬呀 用力 爬 汗水 流呀 流

  爬呀 爬呀 山坡 上 心里 乐悠 悠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叶子)

  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

  (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

  (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

  (指导朗读)

  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

  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抓重点词,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过渡:它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用什么方法?

  (抓重点词:触、巴、拉、贴。教师板书)

  3、学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的。演示中理解词语“一脚一脚”:

  ⑴ 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让学生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⑵ 评议学生演示得对不对。

  ⑶ 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学生复述,指名背诵。

  5、过渡:

  那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1、我们知道了在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样子和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2、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的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进行细心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是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然后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然后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7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1、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⑴ 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⑵ 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⑶ 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6句)

  2、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

  (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3、指导朗读:

  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非常惊喜。)

  ⑴ 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⑵ 教师范读: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4、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6、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7、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8、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2、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6、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看投影:

  ⑴ 填空。

  ⑵ 回答问题:

  ① “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 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六、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1、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2、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3、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教案03-06

爬山的教案02-21

爬山活动教案12-19

爬山优秀教案03-06

关于爬山教案01-15

关于爬山教案01-04

爬山教案范文02-09

爬山教案6篇02-25

精选爬山教案八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