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武陵春》教案

《武陵春》教案

时间:2022-01-18 20:05:09 教案 我要投稿

《武陵春》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武陵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武陵春》教案

《武陵春》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2.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学习运用比较法鉴赏诗词。

  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5.背诵相关诗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鉴赏诗词。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 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一首词,他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书博山道中书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们姑且不去探究这首词的本意,它却让我们感受到少年的.轻愁,意气风发;中年的沧桑,韶华已逝;人生就是这样,美好的东西总是无可奈何的失去,令人无限怅惘。但幸运的是,那些睿智而敏感的人用它们的文字记下了心灵的一次次悸动。今天我们就走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丰富的内心世界,看看她如何经过痛苦的挣扎,完成自己人生的蜕变。

  (板书课题)

  二. 资料交流。

  1.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李清照的经历及词作。

  2. 老师补充介绍

  出示幻灯片(1)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出示幻灯片(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三.师生共同赏读三首词作。(纵向比较)

  1.老师朗诵。(注意停顿,重音,把握感情等)

  2.学生朗诵并体会所抒发的感情。

  3.学生思考讨论:三首词作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这三首词作作于不同时期,分别是李清照早期词作,中期词作,晚期词作。因此在所抒发的感情,抒情的方式上有较大差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于婚后不久,丈夫宦游在外,李清照秋日出游,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对丈夫的殷切思念,吟诵了一首婉转缠绵,含蓄淡雅的情诗。《武陵春》写于“靖康之变”后,丈夫之死使作者痛苦不堪,但更令她痛苦的是国家之难,她走出书斋,走出幽怨,短短的49字奏响乱离时代的生命悲音,一系列巨大人生不幸熔铸其中,沉痛悲凉,刺人肺腑。《 永遇乐》写于南宋卖国集团屈辱求全,苟安一隅之时,词人将自己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在对比中表现的曲折婉转、荡气回肠。让人无限感动深思。

  4.学生齐读词作,进一步感受情感。

  四.师生共同欣赏其它写愁的诗词名句。(横向比较)

  1.学生交流写愁的诗词。(出示幻灯片3)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秋浦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学生朗诵并思考:你最喜欢那几句,说出理由。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多首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获益良多。其实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走进它,你的世界会因此美好,你的视野会因此开阔, 你的精神会因此愉悦。热爱它吧,让我们做一个幸福的古典文化传承者!

  六.布置作业。

  选取你喜欢的一首词作,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武陵春》教案2

  教学过程:

  1.课前1分钟演讲,一学生谈《营养》。教师点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营养,我们不仅需要食物营养,也需要精神营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宋词。大家都知道,宋词有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这学期中我们就学过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声声慢》,我们还记得吗?

  (生齐背)辛弃疾《声声慢》

  2.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宋代另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家知道李清照吗?

  一学生: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师简介李清照:这个同学应该说对李清照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全面。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横跨北宋与南宋,她的词风并不是单以婉约为主,她其实也写过不少豪放词。大家都知道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俘虏了北宋的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部分逃到南方的北宋贵族又以金陵为都建立了南宋。经历这次历史大动荡,对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词作前期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后期则委婉缠绵,饱含人生漂泊沦落天涯的痛楚。

  3.师: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是李清照在金兵南侵后避乱金华时写的一首词《武陵春》,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在读这首词时有几个字的语音不大有把握,这里的“拟”应读“nǐ”,打算的意思,“舴艋”读“zé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4.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词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写出了作者流落江南,经历家破人亡后的感慨。“欲语泪先流”不由得让人想起辛弃疾《书博山道中壁》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师:你能能够在学习中展开联想,说明你已经初步了解了欣赏古典诗词的决窍。其它同学还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它写出了词人心中忧愁之多之重,以至连船儿都载不动。

  生:我也是喜欢第一个同学说的那一句“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读后让人觉得十分伤心。

  生:我喜欢最后一句中的“载不动许多愁”,这里将心中之愁形象化,更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愁绪之浓。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讲得非常好,应该说他们都准确地领会了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展开联想,把作者形象化地写出的心中之愁这个特点讲出来了。在古典诗词有一条规律,作者往往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地表达出来。除了这首词之外,其实我们还学过不少类似的诗句,比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欣赏的时候,充分展开联想并且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一位诗人曾说“最淡的墨水也要胜过最强的记忆”是很有道理的。

  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5.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生:我在上课前曾查过相关资料,刚才又听了老师的讲解,我认为文中主要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之愁。

  师:好,刚才这位同学“物是人非”这四个字概括得非常准确,说明这位同学事前的预习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6.师: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听说双溪春光还好,本打算坐小船前去(赏春)。

  7.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

  生:这几句还是表达的一种悲伤、凄苦的心情。

  师:那么这几句该如何理解呢?

  生:太阳已升得很,我却心情倦懒,不想去梳头。前面一句不太懂。

  师:开头一句从字面上的确不好直接翻译,但如果我们展开联想,就容易懂了,狂风停止了,但花儿都已凋谢,尽化为尘土。老师还想问一句,既然太阳已很高了,为何又倦梳头?

  生(讨论、答)心情不佳。

  师: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9.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来朗读一遍,大家听一听,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没有?(范读)

  生(鼓掌)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点读)

  一生朗读。师:哪一位同学评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语调低沉,感情真挚,较好地表现出了词中的愁绪。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10.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再来学习她的另一首词,看看它与《武陵春》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生(齐读)

  11.师:今天的作业是把《如梦令》改写成散文,100字左右。并且背诵这两首词。

《武陵春》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中的第四篇。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寓居金华时所著,借暮春之景道出了女词人内心无比的愁苦,用语新奇含蓄,感情细腻深邃,意境也非一般闺阁怨词所比,堪称绝妙好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对诗词中关键词句、使用意象、修辞运用也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加上前面刚学习过《望江南》,这首闺怨词中表现思妇望夫不至的绝望情绪,也为学习《武陵春》这首词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诵读、涵泳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品的美点和意境。

  2.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其次,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点拨学生掌握吟诵、品析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硬件:计算机、无线网、电子白板、iPad

  (2)软件:SMART Notebook 10,iTools 4

  2.制作微课《古诗词朗诵技巧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的歌曲,展示歌词,导入作者——李清照。

  这样多愁善感、登峰造极的万古愁心,恐怕非“婉约词宗”李清照莫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华雅句,聆听她跌宕坎坷的人生传奇。

  【信息技术运用】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1.听读录音,感受氛围。

  2.男女生赛读,师生共评。

  3.学习微课,学法指导。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诵。

  【信息技术运用】从教学大师下载课程资源,播放音、视频。

  (三)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1.词中哪一句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预设:“载不动许多愁。”

  2.除此之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愁思?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预设1: “欲语泪先流”(表情传愁)

  ①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个字上?——“泪”。

  ②词人还未开口,为何就泪流满面?—— “物是人非事事休”。

  ③动画展示“李清照的传奇人生”,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物是人非事事休”。

  【信息技术运用】展示动画,知人论世,理解情感。

  预设2:“日晚倦梳头”(行为表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倦”。

  ②“倦”是什么意思?(1.疲乏 2.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

  这里哪种更适合呢?

  ③对古代女子来说,梳头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动作。《望江南》中,女主人公也是“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而作者日头已高却“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而如今丈夫已经不在了,她纵然梳妆打扮,又给谁人看呢?

  由此可见,倦不是身体的疲乏,而是心灵的倦怠,是因为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的愁苦。

  预设3:“风住尘香花已尽”(触景生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尽”。

  ①能描述一下“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个景象吗?

  ②对比赏析清照早年写就的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中共同写到的意象是什么?(风、花)

  作者前后看“花”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如梦令》伤春,《武陵春》伤己。)

  【信息技术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图片,对比赏析。

  预设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一波三折只为愁)

  ①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闻说---也拟---只恐”)

  ②愁是一种情绪,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用船去载?而且船都载不动,说明了什么?

  体会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理解愁的“重量”和化虚为实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众口说愁

  回忆、积累古诗词中,古人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预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可见,古人写“愁”擅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请学生运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别出心裁描写一下自己的“愁”。

  【信息技术运用】运用同屏软件,展示学生即时书写成果。

  (五)课堂小结,寄语鼓励

  今天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了李清照内心无尽的愁苦,领略了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也学习了朗诵、知人论世、对比阅读等赏析诗词的方法。

  如果同学们想要更多了解李清照,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资源,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学习更多知识了。

  中国古代诗词很多都是配乐歌唱的,一起欣赏别人谱曲歌唱的《武陵春》。

  衷心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喜爱古典诗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生生不息地传唱下去!

  【信息技术运用】扫描二维码;播放视频。

  (六)布置作业

  用所学方法赏析李清照另外一首写“愁”佳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武陵春》教案4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武陵春》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武陵春》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对联导入,让学生猜猜讲的是什么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是你》教师作品

  备用资料:《如梦令》资料: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武陵春》教案】相关文章:

武陵春教案03-19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12-27

《武陵春》教学反思04-22

《春》教案08-12

《春》的教案02-15

春望教案04-23

春的消息教案02-16

《春》大班教案04-24

《春来了》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