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

时间:2022-01-20 13:19:32 教案 我要投稿

月光启蒙教案四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启蒙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光启蒙教案四篇

月光启蒙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引题,理解“启蒙”。

  从引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进入。

  一个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孙友田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这话的意思是……(理解“启蒙”:学生说母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师追:那“启蒙”是不是就是“第一位”的意思?讨论小结词意:打开心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读题:月光启蒙

  二、进行读书指导,学生自读进入文本。

  1、板书自读要求:这样的要求应当成为我们一生的读书习惯。

  读正确: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有所思:读中品味:“亮眼”的词句处“驻足赏观”:意思?妙处?(让学生理解)掩卷而思:文章写了什么,我能体会作者的内心吗?

  会质疑:问便是吹起了思考的冲锋号。(让学生理解)

  (比如,从题目开始我们便可以问了:月光怎么启蒙?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打下一个问号,当课文读完,思考理解了这个问题,问号擦去?当然你也擦去了蒙蔽,擦亮了心灵。)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及解疑情况。(“黄河故道”、“莲花落”估计学生不理解,行间指点)

  三、检查读书,总体把握课文内容情感。

  1、开火车读。相机正音,指导读顺语句。(本文没有长句子,估计不会存在阅读障碍,只是“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一句集中了三个生字,可能读时会打结,训练读顺)

  2、讨论:读完课文,你心中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像……(像春风漾过,月光照耀,)再请你用一个味觉的词儿来概括。(甜)

  3、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字间流淌着的甜甜的情意。

  四、课后作业:

  说说你心中甜的感觉来自何处?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话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读题。

  向老师汇报一下你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根据汇报切入话题:是什么让我们心头感觉甜蜜?

  (如果学生感觉困难,可作启发:课文读完,你的眼前一定萦回着一幅画面。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二、交流。重点学习课文1-5小节。

  (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可能学生会从某一点上说,或者说不透彻,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并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课文。)

  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

  A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也洗去一天劳累,换了一件白布褂子,也换上一天的好心情,终于可以陪一陪我亲爱的儿子了。

  B孩子: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的吟唱

  生读2、3小节,教师接读第4小节。理解此处“亮眼”的词句:1、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轻柔,像小溪的流水轻盈。2、芳香的音韵:母亲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文第5小节有一句话就说了这一个意思。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回读前面的两首歌谣,从歌谣里你能体会什么呢?——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劳动便是生活的幸福!这是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这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三、生齐读课文6-13小节。

  师接应:我似乎看见当母亲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时,作者投向月亮那好奇的目光;我似乎听到当母亲唱起“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时,作者的开心的笑;难怪文章开头便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四、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妈妈》,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

  交流感受:对母亲的感恩深情。味是苦的:一个爱自己,给自己曾经多少童年欢乐的母亲就这样老去了。我多想抹平你额上皱纹,我多想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声声叫唤。

  交流对题目“月光妈妈”的感悟: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A、和月光溶为一体的玉石雕像。B、在月光下给了我多少爱,如月光般柔情的母亲。

月光启蒙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时光匆匆流逝,但童年的夏夜却永远留在作者记忆的最深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

  3、读着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出示孙友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母亲不识字,但她为我吟唱的歌谣,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我一辈子最温馨、最幸福的回忆。

  (二)、学习歌谣、童谣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读母亲的歌谣、童谣,去感受母亲的启蒙吧!

  2、自由读读课文中的五首歌谣、童谣,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三)、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月光启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资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同学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准备】教学插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考虑: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同学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同学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同学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身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安排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身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生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身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溢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同学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小朋友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溺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真,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溢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假如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小朋友,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溺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敬重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溢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宁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括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同学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溢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课堂写话练习: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案 篇4

  一、板书课题,初品课题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新课课题,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提示“蒙”是后鼻音,齐读)

  师:再看看课题——《月光启蒙》,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怎样?

  生:读起来很优美。

  生:很好听。

  生:很美妙。

  师:的确,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总能吸引读者再三品味。

  二、初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挺长,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生)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当然,也可以悄悄地请教我!读完的同学举手示意我。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个别学生请教老师)

  师:读完以后,有信心读好课文吗?

  生:有!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五个生字词,能读好好吗?

  多媒体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指名读“”篱笆“时辰”两个轻声词和三个生字,正音,然后齐读)

  师:把这些生字词放在句子中能读好吗?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味道。

  师:这一课中,还有两个多音的生字,找出来了吗?

  (副板:莲花落 混沌,提醒“落”“混”读音,齐读词语)

  师:把“混沌”这个词语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记得在哪一课学过这个词么?

  生:《盘古开天地》里学过了。

  师: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天地,一片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在这一课中也是这个意思么?

  生:不是。是“不懂,迷迷糊糊”的意思。

  师:是的。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

  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课上到这儿,你能根据课

  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么?(生举手)不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有新发现了举手示意我。

  师:谁先来提问题?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子中为什么说长歌谣?

  生:“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课文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

  (副板:芳香?)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师:是啊,不识字的母亲,怎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呢?(副板:老师?)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啊!还有吗?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从题目着眼提问,不错。谁还能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

  生:为什么月光可以启蒙我呢?文章既然是写母亲对我的启蒙,为什么又叫“月光启蒙”?(教师在课题旁打“?”)

  师:善于提问,对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就本课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认真读书。

  生:仔细读课文。

  师:不仅要用心读书,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样,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副板: )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用三角号(副板:△ △)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开始吧!

  (学生静读大约5分钟)

  师:谁来说说,母亲怎么启蒙我?

  生:母亲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一句话,母亲用唱歌谣启蒙我。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给我唱童谣。

  生:让我猜谜语。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

  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这歌谣的吗?

  生:想!

【月光启蒙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启蒙》教案12-16

月光启蒙教案01-15

《月光启蒙》教案03-01

《月光启蒙》教案15篇12-16

月光启蒙教案六篇02-04

月光启蒙教案15篇01-31

月光启蒙教案九篇01-21

月光启蒙教案三篇01-21

月光启蒙教案9篇01-21

精选月光启蒙教案四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