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时间:2022-01-30 07:41:34 教案 我要投稿

《丰碑》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丰碑》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丰碑》教案锦集五篇

《丰碑》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22、丰碑

  军 舍

  需 己

  处 为

  长 人

  严峻考验 ? 沉着坚定

《丰碑》教案 篇2

  一、平江区校长示范课

  1、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册

  2、 授课时间: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3、 授课地点:平江实验学校电教室

  二、教学要求:

  1、 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 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2、 小卡片,字幅。

  五、教学过程:

  (一)

  1、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丰碑。《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 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军需处长的: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 大家轻轻读这句话,想一想,提出一个问题。

  4、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

  1、 打开课本,我们先看课文开头。

  2、 同学们注意,开头一段话中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外,突出交代了什么情况,用了哪些词语?

  (三)课文开头具体描写了天气恶劣的情况,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描写天气恶劣的词语要注意。

  1、 行军途中,红军不光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还会遇到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看下一段课文是怎样写的?

  2、 这段话中连用了哪一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3、 “可能”一词连用了四次说明了什么?

  4、 面临重重困难,作为部队的首长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能不能”一词表达了什么?

  (四)

  1、 接着下文写队伍中发生的一件事,请一个同学当警卫员和吕老师一起读下面的几句话。

  2、 分角色读。

  3、 “将军愣了一下”,“愣”是什么意思?

  4、 注意这里是将军神态第一次变化。

  5、 当将军快步走到前面,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插图)

  6、 说说你从画中看到的情景。

  7、 看课文中怎样具体描写这幅动人情景的。

  8、 在这段话中,划出令人感动的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9、 这段话将一位老战士的形象写得十分具体、感人,怎么读好这段话呢?

  (1) 教师范读

  (2) 指名朗读

  (3) 配音朗读

  (4)指名背诵

  (五)

  1、 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被冻死的一幕动人情景后,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看课文中怎样写的`,读一读,划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

  2、对将军不同神态的描写文中国共产党有几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些神态描写的?

  3、 最后将军庄重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了他什么感情?

  4、 将军被军需处长一种什么精神感动了?

  5、 课文描写将军神态、语言、动作的几段话,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感情。

  (六)

  1、“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读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前面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七)

  1、 朗读最后一段话:

  2、 这段话共三句,哪一句用了反问句式?怎么读?

  3、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4、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变化的具体描写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心情。

  (一) 再读读全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二) 作业:

  1、 造句:

  湿润——

  晶莹——

  2、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概括中心思想。

  4、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

  22 丰碑

  军需处长

  ↑

  毫不利已

  ↑

  专人利人

《丰碑》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l、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听听?

  3.读了这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附板书: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教案 篇4

  《丰碑》教案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抄好词好句;

  能力目标: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继续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神态及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将军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激情导入:

  路迢迢,寒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于1934年从江西福建出发,1935年到达陕北。历经艰难险阻。翻雪山,过草地,漫漫征途,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发生了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艰难的`岁月。一起走进《丰碑》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

  感知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字词,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学,检查交流

  3、学生质疑,师板书有共性的问题:

  a、将军为什么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b、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他死时为什么神态那么镇定、安详?

  三、细读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

  2、学生读后体会交流

  3、师小结

  二、研读领悟:

  (一)、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3—12节,用“——”划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穿着的语句,读中探究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

  2、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是负责管理什么的?他为什么穿得这么单薄、破旧?

  3、军需处长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为什么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出示多媒体课件)()同桌讨论,再交流

  4、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说,师板书:舍己为人)

  5、指导朗读第7

  节(出示多媒体课件)

《丰碑》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习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习,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习,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相关文章:

丰碑的教案03-08

《丰碑》教案06-30

《丰碑》优秀教案03-05

丰碑优秀教案02-26

精选《丰碑》教案三篇01-22

精选《丰碑》教案3篇01-16

精选《丰碑》教案四篇01-21

《丰碑》教案10篇01-15

《丰碑》教案(15篇)03-01

【精选】《丰碑》教案四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