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鹃枝上杜鹃啼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鹃枝上杜鹃啼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鹃枝上杜鹃啼语文教案1
教学要求:
一、学习本文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学习课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杜鹃被诗人词客称为"天地间愁种子",而在作者的心目中,杜鹃是一种益鸟,杜鹃的啼叫不乏愉悦之声,说它啼声哀切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因此,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本文的感情基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
本文是自读课文,且篇幅短小,难度不大,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今中外,鸟类常被视作人类情感的象征:青鸟象征幸福,鸽子象征和平,喜鹊象征吉祥,乌鸦预示着灾祸,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止,更是被传为美谈。有一种鸟,深受中国诗客词人的喜欢,经常成为他们作品中的角色,这就是被惯认为"天地间愁种子"的杜鹃。
提问:杜鹃鸟有无别的名称?哪位同学看到过杜鹃鸟,听到过杜鹃鸟的叫声?能否学一学?(杜鹃鸟在宜昌称为“布谷鸟”,老年人把布谷鸟的叫声附会为“剥壳、剥壳,豌豆剥壳”,现在大多数人一般认为是“布谷布谷,快快布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杜鹃有关的文章——《杜鹃枝上杜鹃啼》。
二、通读课文。
要求: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三、课文分析(通过课堂讨论,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为什么作者说:"鸟类中和我最有缘的,要算是杜鹃了"?
因为45年前,作者偶然看到一部清代词人黄韵珊的《帝女花传奇》,那第一折子的.《满江红》词末一句是"鹃啼瘦"三字,于是给自己取了个笔名"瘦鹃",以后变成了正式的名号。
所以作者说,和杜鹃最有缘。
2、从课文中寻找信息,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以"瘦鹃"为笔名。
因为,习惯上认为杜鹃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的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鹃啼而瘦,其哀可知。作者当时正在创作哀情小说,以"瘦鹃"为笔名,十分妥帖。
3、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波兰民歌仙、杜鹃》,并想象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其用意是什么?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波兰民歌《小杜鹃》,并想象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这是要表达自己别样的看法。作者对"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的传统看法虽然理解,但他认为杜鹃声并不悲切,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
扩展:除了波兰民歌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子包含这这种看法,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倒数第2自然段末尾说:“‘居起’是苏、沪人‘归去’的方言,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杜鹃岂能说人话,且由普通话改为苏州上海的方言?这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杜鹃悲啼完全是人们的附会,是一种心理作用。)
4、文中引用李时珍对杜鹃的介绍以及有关望帝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引用李时珍的介绍意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揭示:杜鹃是种益鸟,它能帮助田家兴农事。以澄清人们对杜鹃的种种误解。
引用望帝的传说意在告诉人们,杜鹃之所以被当作悲切的禽类,纯系主观附会,并无科学根据。
5、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题目紧扣了文章内容,新颖、别致,从修辞上讲,属于引用,引用了亡友赠画上所题诗句,富有情趣。
四、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本文虽短,但大量引用,涉及的知识很丰富,读来兴味盎然,获得知识的愉悦。
2、本文文字简约,平易晓畅。作者虽极力改变对杜鹃的传统看法,却并没有直接道出个人的观点,而是在"东拉西扯"、娓娓道来中阐明观点。作者把持住自己的情绪,使文章含蓄蕴藉。
杜鹃枝上杜鹃啼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体特点
1.提问讨论: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杜鹃的感情和观点,他有没有想要说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杜鹃枝上杜鹃啼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4篇01-26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5篇01-26
《顽皮的小杜鹃》的教案03-13
《顽皮的小杜鹃》教案02-25
大班教案:顽皮的杜鹃03-16
顽皮的杜鹃大班教案11-16
顽皮的杜鹃说课稿07-05
顽皮的杜鹃幼儿园教案01-24
《顽皮的杜鹃》幼儿园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