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

时间:2022-03-25 10:36:0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能分析熔化图线的物理意义。

  2、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3、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4、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

  学法指导

  1、从课本图10-15的分子运动模型,你能说出熔化时,分子状态的变化吗?

  2、怎样分析熔化图线的物理意义。

  图1和图2,一个为晶体海波的熔化图像,

  另一个为非晶体石蜡的熔化图像,则图为海波

  熔化图像,图为石蜡熔化图像。

  以图3为例分析熔化图线的物理意义。

  (1)图像上各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AB线段:代表物质外于固体吸热升温的阶段。

  BC线段:代表物质处于固液混合状态,虽然吸热,但温度。

  CD线段:代表物质处于液态吸热升温的阶段。

  (2)加热到某一时刻,物质所处的状态和温度。

  例如,加热到3分钟时,在横轴上找到表示3分钟的点,作过这个点垂直于横轴的垂线交图像上AB线段,可知此时海波处于固态,从交点P再作纵轴的垂线,交纵轴的温度是40℃的点,可知此时海波的温度是。

  (3)从图像上怎样判定晶体的熔点?

  图像上BC线段表示晶体吸热但温度不升高。可以以B点或C点作纵轴的垂线,交纵轴上的点所在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从图3可知海波的熔点是48℃。

  请同学们思考,石蜡熔化图像情况又如何呢?

  3、为什么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呢?

  4、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什么?你能一一举例说明吗?

  5、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不同点各有哪些?

  6、怎样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升华现象?

  7、升华现象有哪些具体应用?

  自我检测

  1、冬泳的时候,运动员从水中刚上岸时,会觉得比在水中更冷,为什么?

  2、装水的铝壶放在火炉上加热,水沸腾后将水壶从火炉上提开,铝壶中的水还会继续沸腾吗?为什么?

  3、放在衣柜里防蛀的萘丸(樟脑球),过几天就会变小甚至消失,是不是被虫“吃”掉了?

  课外空间

  纸锅烧水

  听说过“着火点”这个词儿吗?着火点是物质用不着靠近火焰就能自己着火的温度。纸的着火点是183℃,就是说,只要它的温度达到183℃,它就会自动燃烧起来。

  知道火焰的温度吗?普通煤炉的火焰约600℃。

  那么能用纸做的锅在火上把水烧开吗?

  取一张光滑的厚纸,照图007那样做成一个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在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过一会儿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烧着。

  实际做一做,并且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烧着。

  烤箱烤不死的物理学家

  你知道人能够忍受多高的温度吗?有一年,英国有两位勇敢的物理学家,为了进行试验,走进面包房的烤箱里,然后请人把烤箱的温度逐渐升高,直到箱内干燥空气的温度升到160℃才停止,他们在里面停留了几个小时,当时人们都替他们担心:平时煮肉,在100℃的温度下,用不多久,就煮烂了;160℃的温度烤人,还不把人烤熟了!出乎意料的是:几小时后,这两位勇敢的物理学家平安无事的从烤箱里出来了,真是奇迹!那奇迹的背后能说明什么道理呢?

  原来上面提到的物理学家能够忍受160℃的高温,是说他们周围干燥的空气的温度是160℃,不是说他们的体温也这么高,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保持在36.5℃左右的。如果周围环境的温度高于人的体温,人就本能地使出抵挡高温的法宝----大量出汗,因为汗水蒸发汽化时,既要从身体上,又要从紧贴皮肤的那层空气里吸走大量的热,使这层空气的温度大大降低;又由于空气很不善于传热,所以尽管周围热得火烧火燎的,被这层温度不太高的空气层包围着的人却安然无恙(注:烤箱中的人应不停的喝水)。

  怎样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析晶体物质熔解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

  我们知道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而它们主要区别在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解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那么,晶体在熔解中吸收的热量到哪儿去呢?是不是无缘无故地消失了?熔解过程中的晶体的温度为什么不升高呢?

  原来,晶体分子的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则,按统一的规则排列成一个在晶体的.叫单晶体,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粒构成的晶体是多晶体。在常温下,晶体的分子被限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当温度达到熔点温度时,晶体分子正好能从规则排列的位置上逐个脱离出来,破坏原有的规则排列,从固态变成液态。处在熔解过程中的晶体,所吸收的热量用来保持熔解中的位置上脱离出来。对于非晶体物质,分子没有规则的排列。对非晶体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是逐渐软化,最后变为液体。因为非晶体的分子不象晶体分子那样,需要从规则排列位置上挣脱出来,因此,对于非晶体就没有一定的熔点,吸收热量温度不断提高。

  怎样认识物质的三态——气、液、固

  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是同种物质表现出的三种状态。冰呈固体状态,当温度升高超过0℃时,冰变成水。常温下的水呈液体状态,当温度升高到100℃时,又变成水蒸气,呈气体状态。为什么同一种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的状态呢?

  原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而且他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它们内部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力的情况有关。

  在0℃以下,水分子的动能较小,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这样在外观上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即固态。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快;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可以自由地跑来跑去,这时冰就变成液态的水。由于液体分子能自由运动,所以容易流动,没有一定形状。

  水加热时,分子运动更加激烈,有些分子横冲直撞,挣脱液体表面分子的吸引力,跑到液体外面去,成为水蒸气分子。当温度升高到100℃时,这种现象最显著,水变成水蒸气,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特别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所以气体能够充满可能到达的空间,所以气体既没有一定的体积,又没有一定的形状。

  自然界中其他物质也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铁块在常温下是固体,当温度升高到1500℃时就变成液态的铁水,如果温度再升高到2800℃,就变成铁的蒸气。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吸热;

  2、应用分子动理论的要点和物体内部结构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3、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

  B、过程和方法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根据数据作出物理图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吸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重难点】

  熔化、汽化、升华,蒸发,沸腾

  【教 具】

  洒精、棉花、温度计,吹风机、熔化加热器材

  【教材分析】

  教材在解释物态变化时,运用“当晶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的论断。这一论断早在初二年就已通过“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的实验证实的。所以在本节课应用这一论断,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只有依据它们的宏观特征作推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和利用比喻,当然这种推理应当是言之有据的,要抓住宏观特征,分析其内部结构,比喻要恰当。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2、进行新课

  (1)熔化与吸热:

  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渐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呈现流动性,这是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如果要使熔化过程继续,外界需对分子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所以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温度升高。这也说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让学生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若不加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会停止。

  (2)汽化与吸热

  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沸腾。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外界必须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这是因为在任何温度下,总会有一些分子可以得到足够的能量而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脱离液面飞向空中。

  实验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时,液体蒸发就越快。

  (3)升华与吸热

  如果固体分子从外界吸热,直接挣脱周围的分子引力而飞出,那么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称为升华(subllimation)。

  产生舞台效果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就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造成的现象。防蛀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冬季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升华也是吸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过程中的吸热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例如,人们利用干冰升华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3、思考与作业

  4、板书设计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总结,初步认识到凝固、液化、凝华分别是熔化、汽化、升华的相反过程,认识到凝固、液化、凝华的放热过程。

  (2)从与生活、自然现象有关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产生亲近感。

  (3)培养学生利用手边常用物品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品质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4)初步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与学的方法

  探究实验、观察交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教学难点:难点是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

  教具: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蜡、杯子、挂图、食盐、发黑的白炽灯、玻璃片、保温瓶、热水等

  学具:学生自带自制的蜡烛和饰物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石蜡制成各种各样的玩具或饰物或小动物。

  二、探究活动:

  1、凝固

  (1)活动讨论:

  展示冰块,以及同学亲手制作的蜡塑、蜡制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讲述制作过程,并说明凝固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2)归纳:

  ①凝固(solidification):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②凝固点(solidifyingpoint):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③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提出问题:

  ①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凝固现象?(如钢铁厂铁水出炉后的过程,冬天背阳的屋檐下悬挂的'冰柱等)

  ②0℃的水放到0℃的房间里,会不会凝固成冰?为什么?(不会,因为水和外界没有温度差,水不能向外界放热,无法凝固。)

  ③凝固的条件是什么?(a、达到凝固点;b、能够放热)

  2、雾与液化

  (1)活动与实验:

  展示干燥的杯子给同学们,将冰块放入杯中,请同学们观察杯子外面出现的现象,杯子外的水哪里来的?它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

  ②将盛有热水的保温瓶打开,让同学们将手放在瓶口上,感受水蒸气在手上液化,及液化放热过程。

  (2)学生归纳:

  ①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②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3)提出问题: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液化现象?(如:林中雾、草上露的形成)

  ②为什么即将下雨的夏天的早晨,自来水管上挂有许多小水滴?

  ③为什么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间出来时,眼镜会模糊而看不见眼前的景象?

  ④为什么进行飞行表演时,飞机会拖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尾巴?

  ⑤为什么拨开冰棒的包装纸时,冰棒上会冒出白气?

  3.霜和凝华

  (1)实验与探究

  把少量的冰放入烧瓶,上面盖上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烧瓶中会有紫红冰的冰蒸气出现,属于冰的升华现象。)停止加热后,继续观察有和现象发生?并取下玻璃片,请同学们观察出现了什么?玻璃片上出现的小颗粒哪儿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它在这个过程中,是放热还是吸热的?

  (2)学生归纳:

  ①凝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2)提出问题: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现象?

  ②霜和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天气条件

  ③为什么在严寒的冬天,即使气温低于0℃,冰冻的衣服仍然会变干?

  ④冬天,北方的窗户上会出现晶莹的窗花?它出现室内还是室外的玻璃上?

  5、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过程

  (1)学生归纳:吸热过程有熔化(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放热过程有凝固(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交流与讨论:

  根据图10-33的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过程,讨论ab、bc、cd、de、ef、fg各段的含义,以及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

  三、讨论与交流

  通过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1)为什么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

  (2)根据图10-35讨论电冰箱的工作过程和制冷原理?交流有关有冰冰箱、无冰冰箱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

  (2)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并初步加以解释;动手做一做冰的熔化、和凝固,用方格纸绘制它的熔化和凝固曲线。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相关文章: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04-08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04-05

物态说课稿11-03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02-20

《声音的变化》教案02-08

《变化的量》教案07-29

《家乡的变化》教案09-10

神奇的变化教案04-03

天气变化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