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沧海教案 1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教案 2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诗。
2、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的抱负。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
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观沧海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观沧海教案 5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教案 6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教案 7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境交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5、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教学时数教学时数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什么是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等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副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观沧海》,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充分读书
1、教师泛读,正音。
2、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诗词大意
3、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nssssǒ):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
峙:挺立。
萧瑟:是联绵字,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星汉:银河。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庆幸。至:极。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咏志:即表达心志。志:理想
三、赏析品读,深入理解
1、《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观“字统领全文。是诗的线索,由以下“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
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
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全景全景全景。
水:指海水。
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竦:同“耸”,高起,高耸。峙:直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写,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树木:指山岛上的树木。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这里是说林密。
丰:茂密,茂盛。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从结构上看,把海水的正面写实推向了高潮,也自然的过度到了下面的虚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
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萧瑟: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赏析玩全诗后,想必大家也知道这首诗的大意了吧,下面我们一起描述一下大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深入理解后,大家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
曹操的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1、丰富奇特的想像。 《观沧海》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就是诗人在表现沧海之壮观、之雄伟时,他除了直接描写大海本身之外,还从浩瀚壮阔的海景展开想像写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佳句。表现出了沧海吞吐日月蕴含群星的气派。读到这里,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宏伟景象,这一切都归功于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
2、合情合理的夸张。从表现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运行不息的太阳,星光灿烂的银河,竟然蕴含在沧海之中,由于前面在描写沧海本身时,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表现了它雄壮的气势。所以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来突显它的这一特点,使读者在为沧海的气势所折服的同时,觉得夸张也合情合理了。
3、准确恰当的借景抒情。如果《观沧海》仅仅局限在大海气魄的刻画与表现上,这样的沧海虽雄壮但缺乏灵性。诗人巧妙地赋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浑、它的沉稳、它的动荡不安,这些无不是诗人自身真实的写照,诗文表面句句是在写景,实则时时又在抒情,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伟融合在一起,不仅表现了沧海的宏伟,还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拓展延伸,巩固积累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是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到近来描写登海后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曹操的历史评价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可以变得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五、 总结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达到目标坚持努力,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要互相谦让。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不要做有目标,但是不坚持,甚至不择手段的人。
观沧海教案 8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______________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观沧海教案 9
一、教学准备:
相关时代背景,曹操《步出夏门行》《苦寒行》等诗歌。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心态。
2、结合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精神。
3、结合相关诗歌,了解诗人的气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描写大海著名诗篇,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人千古不忘呢?我们来看这首诗。
2、开宗明义,直面主题:
通读全诗,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怀胸襟的诗句是什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什么样的胸怀?(包容万物,胸怀宏大)
3、条分缕析,渐入主题:
那么诗人在此之前描写了什么景物来衬托这一胸怀呢?请大家读诗歌的前八句,看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归纳一下内容并思考这些描写与诗人宏大胸怀之间的联系。(学生回答,总结)
提示:“日月之行”四句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那么现实中是什么景象?“观沧海”这一题目在诗人如何点明?诗人脚下的碣石山什么样?
“东临……竦峙”交代观海的地点及环境。
提示:
①在这几句诗中,有哪些词语的含义相关?(临,登上。竦峙,耸立。均能感受到观海的地点之高。)
创作背景1:
走向人生巅峰的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后,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率师北征,一战告捷。
总结:此刻,站立于高山之上的曹操统一了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北方,正处于自己人生的巅峰之中。
②曹操眼前的大海什么样?(“水何澹澹”,起伏不定)为什么曹操不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描绘大海的广阔或平静,而是描写这样的景象呢?结合背景来看。
补充材料:平定北方的战争经历了整整七年时间,虽然官渡一战获胜,但战胜袁绍及其家族还是极其艰险的。特别是在北方进军的过程,曹操甚至开挖了两条运河来运送物资。为此,他曾经写下了著名的《苦寒行》来记载这次艰苦的行军过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登上高耸的太行山,陡峭道路艰险难行!羊肠小路弯曲盘旋,车轮颠跛屡次摧折。幽幽深林冷落凄寒,北风哀号催人心碎!)
那么,起伏不定的大海与曹操的内心有什么关联?
总结:表现出曹操起伏不定的内心。
“树木……涌起”描写眼前的景物
提示:
①从中你了解了什么内容?(季节,海岛的环境)
②什么季节?(秋天刚到,草木还很茂盛)
③但秋风吹来,从“萧瑟”一词中,你可以发现,眼前郁郁葱葱的一切很快会发生什么变化?(凋零)“洪波涌起”,说明此刻风很大,才能卷起巨浪,刚才还只是起伏不定的大海会在转瞬间涌起巨浪吗?(这是曹操内心的反应)那么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如此大的浪涛呢?
创作背景2:此刻曹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特别是在他获胜之后,他最重要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年仅37岁。在官渡之战前,由于势力相差悬殊,曹操也曾经犹豫过,是郭嘉帮他分析了他与袁绍之间的优劣之势,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在进军北方的时刻,面对艰难的道路他也曾迟疑过,又是郭嘉敦促他不能给袁氏兄弟以喘息之机,最终使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郭嘉的去世对曹操打击极大,在第二年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此前他虽然也失败过但都能东山再起赢得胜利,可此战失利后,他也曾几次进兵南下但都无功而返,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此失去。赤壁之战败后,曹操就痛哭郭嘉,认为如果郭嘉还在自己不会有如此之惨败。
总结:眼前的景物让曹操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在飞逝的时光中,曾经茂盛繁华的一切转瞬间都会凋零、消失。
4、延伸阅读,深究主题:
面对变幻无常的生命,曹操又拿出了什么态度?请大家看《步出夏门行》的另一章《龟虽寿》:(学生朗读,并依据注释理解诗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烈士:有节气有壮志的人。盈缩:指寿命。养怡:谓保持身心和乐。)
曹操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无常的生命,飞逝的时间?(乐观积极的心态)
为什么他会拿出这样的心态?(统一天下的重任还未完成,他还要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我们再来看结尾的几句诗,“日月之行”,还可代表什么?(飞逝的时间)“星汉灿烂”还可代表什么?(浩翰无垠的星空)曹操胸怀博大,他还包容了什么?(时间与万物)他不在意时间的流逝,而带着包容万物的胸襟试图去建立更大的功业。
5、总结: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起伏不定的大海与曹操有什么关联?(是他心态的表现)岛上的景物让他联想起了什么?(时间的飞逝,生命的脆弱)面对这一切,曹操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包容时间万物,建立伟业的期望)
我们知道,在第二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但曹操亲历了东汉末年的乱世,亲眼目睹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因此把重整山河,再现盛世作为自己的责任。尽管在写作《观沧海》时曹操已经步入暮年(曹操时年52岁,终年65岁),但依然是昂扬的精神试图书写生命的新篇章,这才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四、教后记:
《观沧海》已经教过多次,我感觉到,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的诗歌与他本人的政治、军事生涯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了解曹操,对于理解诗歌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曹操的诗歌的风格大体是统一的,因此引用其它相关内容的诗歌,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朗读自然是重中之重。在朗读时,我注意启发学生将朗读的高低起伏与诗歌中诗人心情的起伏对应,以此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朗读效果很好。平时,我要求在早读时也要注意朗读有语调的变化,坚持下去,学生是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魅力。
观沧海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朗读;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品味诗句,学习诗歌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的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难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舞台上轮番登场,其中三国时期,天下三分,群雄争霸,英雄辈出,有一位人物我们无法忽视,他就是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三国演义》中更是把他塑造成一代奸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看一看他所在的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了解一下真实的作者其人到底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校正字音,后学生齐读诗文。(多媒体辅助播放录音)
2、请二到三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指导朗读。
3、教师介绍诗歌相关背景。(PPT显示内容)
明确: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自由朗读,之后小组讨论,结合书下注释,梳理诗歌层次,理解诗歌大意。
明确: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研习第一层:
提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怎么理解?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1)提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2)提问:之后又写到了什么?
明确: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3)提问:“洪波涌起”的“涌”换成别的字好不好?
明确:不好,“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3、研习第三层:
(1)提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写了什么呢?
明确: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2)提问:这样的景色,是作者看到的吗?
明确:不是,是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3)提问:那这样的想象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是否合理呢?跟前文的景色描写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这里的想象与前边的写景紧密相连,虚实结合,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博大开阔的胸襟。
4、探究情感,学习手法:
(1)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探究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要注意“最能反映”一语。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提问:作者都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和抒情,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①动静结合:“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动;“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②夸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
③虚实结合:第二层是实写景色,第三层是虚写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④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四)拓展延伸
读完此诗,请谈谈你眼中的曹操,小组讨论,彼此交流。
(五)小结作业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作业:
①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②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不少于400字。
观沧海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
2、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观沧海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一直自称为"宰相",未曾自称为"皇帝"。在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中,他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作为宰相,作为臣子的尊贵已经够了,我已经满足了。"对于他一生的评价,他说道:"即使国家没有了孤儿,也不知道应该有几个人称帝,几个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也是一位擅长诗歌的人,《步出夏门行》和《蒿里行》等作品,以乐府旧题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雄伟而悲凉。其中,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只有杜康能解忧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沧海》就来自于《步出夏门行》这首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首诗是一位伟人创作的杰作,“太阳和月亮的行动,仿佛来自其中。星汉闪烁,仿佛出现在它们之中。”这四句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密切相连,作者的中国抱负统一融合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而非直接表达。这种抒情方式被称为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因为古代的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通常是分开描述的。例如,荆轲的《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强调描绘了“风、水”的景象,而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表达了壮士决意赴死的情感。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
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诗又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四、诗文赏析:
1、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3、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
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目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
4、“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
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匆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气象。据史书记载,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登过碣石山,眼下诗人步两代帝王的足迹,有幸登临碣石,俯瞰浩渺无际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动呢?)
6、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实景)
7、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
前一句写了什么——海波动荡
后一句写了什么——山岛巍然耸立
接下来两句话写了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的。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意思:何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登上山顶,我们的感觉、视觉都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受。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8、我们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夸张手法。
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
9、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是,写祖国大好河山。
这十六个字是历史咏海诗赋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既是实景,又是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的气势,也写出了大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在山水诗中是罕见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抒发作者欲扫六合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10、作者写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11、大家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12、诗的最后两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确:“真是幸运极了,登山观海,唱出这只赞歌”以表达胸怀志向。没有实在意义,是乐师配乐时加进去的与师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大海是没有生命的饿,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行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可真谓:“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将完成祖国统一的时候,以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学年第一名,你将以什么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心中郁闷,你又会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闷?
七、对联结尾:
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胸藏日月
横批:观沧海
八、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具体时间来观海的呢?
观沧海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观沧海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感情。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了解诗歌内容,通过联想等方法,感悟诗歌韵味。
3.体会诗人的雄心壮志,宏大的政治抱负,提高诗歌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难点:体会诗人的雄心壮志,宏大的政治抱负,提高诗歌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播放《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电视剧片段。同学们,三国演义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你对曹操有怎样的印象呢?(学生举手自由回答)很多同学都认为,曹操是一个“枭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曹操的诗歌,看看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吧。请同学们打开诗歌,大声朗读。(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下注解,理清诗歌内容,在多媒体上出示重点字词进行指导:“临”是到达,登上;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星汉:星河。
2.PPT出示这首乐府诗的资料: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后来打败了乌桓和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诗歌的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播放朗读音频,学生闭眼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注意诗歌中的停顿,边听边思考:诗歌中有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诗歌中出现了碣石、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涛、日月、星河。这些景物具有壮阔和肃穆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
1.小组组内相互朗读,并讨论:这首诗歌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
明确: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2.全班齐读前两句,并举手回答,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两句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策马东来,登上碣石上。我要观览这壮观的大海!这是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奠定了全文壮阔浩瀚的基调。
3.学生举手朗读“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并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一下这几句诗的内容?这几句诗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海面是如此得浩大壮阔呀,波涛汹涌澎湃着,山岛耸立在那里,山岛上树木生长得十分繁荣茂盛,百草丰润美丽。在那萧瑟的微凉秋风中,大海起伏着它那仿佛没有边界的巨澜波涛呀!
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波涛汹涌澎湃,描写了大海的动态景象;远处山岛耸立,岛上树木和百草茂盛丰润,是静态地描写大海周围的景象,动态和静态的景象相互映衬,表现出大海的壮阔威势;从草木又写到“洪波”,作者的描写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板书:动静结合】
4.最后的几句诗,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出大海怎样的特点?
明确: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与前面写景的诗句形成了虚实结合。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板书:虚实结合】
5.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明确:在这首诗中,诗人前一部分写大海及周围的所见,视野十分广阔,所写所见都是实景,能够体现出诗人内心中的博大胸怀;同时在诗歌的后面,用“日月之行”四句来写大海,全运用的是虚写的手法,在前面的实写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和发展的空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宇宙万物的气概,更能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四)拓展延伸
屏幕出示此诗写作背景,谈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对于北方群雄,他已经尽数将其打败,现在乌桓以及袁绍的残部,也被他击溃,可以说是消除了北方统一的后患;如果此时,趁盛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曹操是一个有着宏伟抱负和宽阔胸襟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板书:博大胸襟,宏大抱负】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本文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宏大的政治抱负。
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首诗中描绘的内容及作者可能抒发的感慨和心中的想法,不少于300字。
观沧海教案 16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
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
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观沧海教案】相关文章:
观沧海的教案12-09
观沧海教案02-13
观沧海教案04-15
观沧海教案设计11-15
观沧海教案15篇03-17
观沧海教案5篇(优)11-20
观沧海教案[通用15篇]09-21
观沧海教案15篇(精品)11-23
观沧海说课稿05-21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通用12篇)04-26